首页 / 正文

三十年

(丁酉)三十年大明萬曆二十五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壬辰,都體察使李元翼馳啓曰:「以金藎國齎傳聖敎中辭意,與都元帥權慄相議,慄以爲:『近日釜山賊窟被燒頗多,庶可成初計,而直擣釜營,固難輕擧,必待舟師來集,相時而動。』臣亦以爲:『當賊窟燒燼之日,乘淸賊未渡之前,進攻釜營,誠是一機會,而猝然輕擧,萬一蹉跌,則勢難復振。急令舟師,先據巨濟,把截海路,而由陸行師,見可而進。』與慄意無異,惟竢朝廷指揮。此外事情,都在藎國啓達。」云。

○吏曹佐郞金藎國書啓曰:

頃日統制使李舜臣已將釜營潛燒之狀,報知朝廷,而元翼謂臣曰:「軍官鄭希玄曾以助防將,久留賊屯近地,以釜山水軍許守石爲腹心。守石嘗出入賊中,其弟方在釜營,備諳賊情。遂與守石定計,約日潛燒賊營,是日,舜臣軍官適到釜山,先報于舜臣,掠爲己功,舜臣初不知此事,而有此啓聞矣。今將與守石,更有所圖,若以爵名施賞於守石,則事或宣露,若歸功於舜臣軍官,則守石必妬恚,所圖之事恐不諧矣。」云。

○都元帥權慄使慶尙右兵使金應瑞入守宜寧之南山城,應瑞不從命,慄以應瑞爲恇怯,請降一資,戴職自效,從之。慄旣屢立大功,恒不自安,諸將金應瑞、李時言等,亦不肯用其命,慄不勝憂憤,有此啓聞,而朝廷不能明治應瑞等之罪,使慄終不能展其材用,惜哉!

○統制使李舜臣馳啓言:「天朝使臣旣已通信往來,而兇賊仍據邊境,尙懷伺釁侵噬之計,誠極憤惋。臣抄領舟師,進駐釜山近地,要截來路,決一死戰,欲雪窮天之辱。如有指揮之事,請急賜回諭。」聞者壯之。

1月23日

○甲寅二十三日,上召見大臣及備局堂上。領敦寧李山海、領議政柳成龍、判中樞尹斗壽、左議政金應南、知中樞鄭琢、慶林君金命元、戶曹判書金睟、兵曹判書李德馨、吏曹參判李廷馨、上護軍柳永慶、盧稷、承旨金時獻、注書朴承業、事變假注書李舜民、檢閱沈詻入侍。上曰:「請兵奏文,辭意則好矣。但曾於聖旨有遣使倭國之語,天朝亦見欺於賊。賊之以使臣職秩之卑微爲言者,實是托辭,楊邦亨潛率倭人,稱以謝恩者,欲欺謾天朝,甚可惡也。奏文中以此意及之,則邦亨之奸狀必露矣。」成龍曰:「宜別爲一奏。」應南曰:「使臣決不可遣。奏文中亦當有此言也。」上曰:「聖旨不可不遵。」應男曰:「沈遊擊與石尙書爲表裏,後必有難處之事。」上曰:「石尙書雖有功於我國,欺圖君父,餘何足觀?」仍謂大提學李德馨曰:「奏文中以賊情不在使臣高下,又不謝天朝封典,其兇悖可知。宜以此兩款措辭也。」斗壽曰:「當此春月,以八結抄軍,徒致騷擾。」上曰:「八結軍乃農人耶?」睟曰:「以田結雇人爲兵云矣。」時獻曰:「復讐軍之團結,雖非朝命,亦可以扶持人紀,而必須召募於外方。臣方在政院,不得專意於此事,又不得出外,尤極憫迫。」上曰:「職任則不可遞,令備局指揮,使之成軍。」

○慶尙左道防禦使權應銖馳啓言:「今月十三日,倭舡一百五十餘艘,來泊多大浦。」乃淸正渡海之報也。

○上召見北軍領將柳應秀,賜酒而遣之,應秀,咸興人也。

○體察使從事官盧景任自嶺南來,上召見之。景任言:「體察使與元帥,互相牴牾。元帥欲以兩湖軍,把截於彦陽、梁山,體察以爲,本道糧餉缺乏,調運及於兩湖,民必不堪,莫如使三道,各自城守。體察使又令金海府使白士霖守黃石山城,〈在安陰。〉而元帥使士霖移守宜寧,事多類此。號令不一,故元翼憂之,遣臣稟議于備局矣。」上曰:「臨急雖有不及稟之事,而恒遵體察之號令可矣。」時,寇賊在境,兵民渙散,國事無一可恃者,而閫外之臣,不能同心夾濟,有此牴牾,而終致賊兵之再逞,可勝惜哉?

二月

2月1日

○壬戌,命下統制使李舜臣于獄,以元均代之。先是,行長與慶尙右兵使金應瑞相通,要時羅居間往來,其所言若有與淸正不相能者,我國信之。是時,倭賊謀再犯,憚我舟師,尤忌舜臣,使要時羅來言:「和事之不成,淸正實主張之。若去此人,則我之恨釋,而貴國之患,除矣。某月某日,淸正當宿于某島,貴國若令舟師,潛伏而要之,則可縛而來。」應瑞以此上聞,上遣黃愼,密諭于舜臣,舜臣曰:「海道艱險,賊必設伏以待。多發戰艦,則賊必知之,小則反爲所襲。」遂不行。是日,淸賊果來多大浦前洋,仍向西生浦,實與行長,謀羸師以誘我也。朝廷猶以不遵朝命,下舜臣于獄栲訊之,遂以全南兵使元均爲統制使。

○皇朝以右僉都御史楊鎬爲經理,兵部尙書邢玠爲摠督,軍門麻貴爲提督統宣大兵一千,副總兵楊元統遼東兵三千,副摠兵吳惟忠統南兵四千,游擊牛伯英統密雲兵二千,游擊陳愚衷統延綏兵二千,參政蕭應宮監軍,戶部郞中董漢儒督餉以來救。先是,楊邦亨、沈惟敬等辱命而歸,皇朝以秀吉負我大恩,戕殺官軍,久不撤兵,將兵部尙書石星下獄,拿沈惟敬以去。朝廷又連遣權悏等告急,遂再發兵,相繼而來。

三月

3月1日

○朔辛卯,遣戶曹判書金睟,調度大軍糧餉于兩湖。

○設重試、別試,取趙守寅等十九人,以重試取前檢閱許筠等五人。

夏四月

4月1日

○朔辛酉,設庭試,取文科李好義等九人。是日幸慕華館,親試北道武士,取百餘人,蓋爲北道人而設也。

○上幸大學謁聖,仍試士,取文科尹繼善等九人,武科一千七十人。時少有警急,則唯以設武科廣取爲上策,至有皂隷之賤,皆得參榜,識者譏之。

○成均館儒生崔喜男上疏曰:

往在己丑年,國家不幸,逆賊鄭汝立以窮凶極惡之物,厚誣一世,遍交名流,一怨失職,輒圖不軌,潛結群盜,事覺自刎,闔門之誅,神人共快。第以平日朝著間,以士友相知者,萬無知情之理,而一邊蓄憤之人,自幸報復之機,外託討逆之名,陰濟網打之計,搆虛羅織,無所不至。鬼蜮情狀,不待臣等之煩瀆,而聖明之洞燭,已著於崔永慶褒贈之擧矣。姦魁鄭澈見棄士類,切齒於李潑等,一聞逆變,與其徒黨,抃躍相慶,必置潑等於族滅之地,陰嗾白惟咸、梁千頃怪鬼之輩,連章搆禍。猶恐潑等幸免,以按獄踈漏,除去推官,潑等罪狀終不著見,則潛遣門客,脅諸獄囚,誘以免死,而使之誣引潑等。至於鞫問之際,倡出內應之說,指導供辭,竟使無辜之輩,殲盡於嚴刑之下,且令老母、嬰兒,悉就刑訊。當時委官,顧望畏縮,承順姦黨,未嘗一言及於刑獄之失,則誤國之罪,不可獨歸於一鄭澈也。假三峯之名,而殺林下之處士;造翻獄之說,而陷無罪之推官。朝野之稍有名字,而不附己者,終欲無遺。嗚呼!天理公論不容泯滅,今者日月雖已久遠,伸釋雖已發端,怵禍之習猶未盡除,大臣則回互沮抑,以爲彌縫之地;三司則循默隱忍,以爲保身之計,臣不勝痛悶焉。如永慶等伸冤褒恤,已無所憾,而其餘鄭介淸等含冤之類,豈可使未蒙昭雪之恩乎?況潑子命哲之忍刑救父。振民兄弟之以正自斃,殿下之所可矜惻者也。伏願殿下,留心焉。

答曰:「爾等之言過矣。」按李恒福己丑記事,恒福爲其時問事郞廳,鄭澈爲委官。一日,澈招恒福,問崔永慶獄事,恒福曰:「起獄今已閱歲,何嘗有一人指永慶爲三峯者乎?今無端以道聽,拿囚處士,不幸而死,則必有公論,相公何得辭其責也?」澈大驚曰:「我與永慶,平日雖以論議相角,豈至於欲相害也?此出於本道訛傳,於我何干?」恒福曰:「非謂相公陷之也。知其無根,而坐視不救,豈推官之體?名曰鞫逆,囚繫滿獄,推官固不敢一一伸理。至於永慶,囚中之尤無根可名者。且是孝友處士,何可不救?」澈曰:「我當極力救解。」後當再鞫,永慶略陳時事,且及與成渾異論之由。鞫畢,澈退而招恒福,色頗怫然曰:「君觀其供辭,是何言也?」恒福笑曰:「相公之所不說者,無乃以言及時事耶?」澈曰:「然。」恒福曰:「然則相公初不知永慶也。永慶之所以異於時輩者何也?其論議之不同,已知之於未再鞫前。若於嚴鞫之下,苟然盡喪其前日所見,區區强爲諂說之辭,以冀幸免,豈眞永慶也?以永慶論之,則今之所供,不變初心,此其所以爲高處。然,此則都不須論。今之所鞫者,只問三峯與否,論議同異,何干獄事耶?」澈卽懽然曰:「公言正是,我未及思也。」後數日,澈又問曰:「一朝有刑推之命,則恐未及救之。我汨於獄事,意思已耗,君爲我詳搆箚草以待之。」恒福曰:「此事何可借人代草?相公當自草之。」又數日見恒福大悅曰:「我已得救之之策,箚草已搆。且與柳相爲約耳。」恒福曰:「所約何如?」澈曰:「若有刑推之命,則我當急報於柳相,聯名陳箚而救之,則事可諧矣。」恒福曰:「柳相果有是約耶?」澈曰:「已成金石矣。」其後因公事,往柳相成龍家,極論崔永慶之冤,成龍只答以數語。恒福因言:「大臣不可不救。」成龍曰:「如我者,何敢救解?」恒福欲以澈之所約於成龍者問之,而拘於事體,不敢發言。恒福常以爲:「澈於永慶,終無一毫陷害意,其欲救解,而恐爲後世公論之罪人者,溢於辭色。」云。其後,嶺南儒生上疏以搆殺永慶爲成渾之罪,韓浚謙大言曰:「當初以鄭澈爲搆殺永慶者,已是做得說話,今乃以成渾爲搆殺,古今天下,寧有是事?」云。浚謙之兄百謙株連於是獄,被訊遠竄,浚謙常稱獄事之多濫云,而恒福之所記如此,蓋取浚謙之秉心公正,臨事發言,不以兄之誤被連累之罪爲嫌,而終默也。

○以任鉉爲南原府使。鉉登文科,久而不調,頗好武事,以南兵使罷官家居,至是,起廢爲南原府使。時,南原當賊衝,親舊皆弔之,鉉怡然就途,人以爲難。

五月

5月1日

○朔辛卯,密下封書於大臣。先是,兵部咨文中,有新設巡撫衙門經理等事,而令本國計議奏報。本國將回咨於兵部,上下密書,使以病難聽政之意,幷入於奏咨。大臣回啓曰:「寇賊未殲,而國事不能收拾,使天朝有此擧措,此皆臣等之罪也。此事固不可上達皇聽,況今陳奏便否,而遽爲此請於一時,則雖聖意出於悶迫,而中朝視之,必以爲因皇命,而有此陳請,似若疑阻於其間。願加三思。」上不聽,命別遣使臣,屢下敎促之,大臣持之甚久,竟不遣。

○時,軍餉缺乏,令民入粟受爵,金玉及於下賤,而官方之淆亂極矣。

○副總兵楊元領兵三千,先到京城,留數月南下,以禮曹參判鄭期遠爲接伴使。先是,參將駱尙志增築南原城,元旣至以爲可守。衆議皆以爲,城外有蛟龍山城,其固足恃,元不從。

六月

6月1日

○朔庚申,舟師諸將自閑山下海,遇賊於巨濟與戰,寶城郡守安洪國死之。

秋七月

7月1日

○朔庚寅,提督麻貴領兵入京。

○賊襲破舟師。統制使元均敗死,全羅水使李億祺、忠淸水使崔湖等死之,慶尙右水使裵楔走免。初,均至閑山,盡變舜臣約束,刑罰無度,衆皆離心。權慄以均畏賊逗遛,召而杖之,均含憤而去,遂率舟師,至絶影島,督諸軍進戰。賊欲疲之,與我船相近輒引避。夜深風盛,我船四散,均收餘船,還至加德島,士卒渴甚,爭下舡取水,賊突出掩之,均等蒼黃失措,急引船退屯于固城之秋原浦,賊舡大至,圍之數匝,均大驚,與諸將力戰不能敵,裵楔先遁,諸軍大潰。億祺、湖等赴水死,均下岸爲賊所殺,楔走至閑山,朝廷命誅之。

○復起李舜臣爲統制使。時,閑山敗報至,朝野震駭。上召見備邊司諸臣問之,皆惶惑不知所對。慶林君金命元、兵曹判書李恒福以爲:「方今之計,唯復以李舜臣爲統制使乃可。」上從之。

八月

8月1日

○朔己未,賊陷安陰黃石山城。縣監郭䞭、前咸陽郡守趙宗道死之。初,淸正自西生浦西入全羅道,將與行長會攻南原,元帥以下皆望風引去。安陰縣監郭䞭居官僅二載,得吏民心。體察使李元翼以黃石爲湖嶺咽喉,賊所以爭,隷三邑兵,命䞭守之,令金海府使白士霖助之。賊大至于門南,䞭督戰晝夜不懈,士霖知事急,縋下其妻子而遁。䞭子壻吏民皆號泣,請早爲計,䞭笑曰:「此吾死所,何計之更爲?」踞胡床,神色不變,竟遇害。二子履常、履厚抱持罵賊,賊幷殺之。䞭女嫁柳文虎,文虎爲賊所擄,郭氏已出城聞之,謂其婢曰:「父死而不死,爲有夫在耳。今夫又被執,吾何忍獨生?」遂自經死。趙宗道以前咸陽郡守家居,嘗曰:「吾是食祿之人,不可與奔竄之徒同死草間。死當明白死耳。」率妻子入城,作詩曰:「崆峒山外生猶喜,巡遠城中死亦榮。」遂與䞭同死。

九月

9月1日

○朔己丑,賊陷南原,總兵楊元走還,總兵中軍李新芳、千總蔣表、毛承先、接伴使鄭期遠、兵使李福男、防禦使吳應井、助防將金敬老、別將申浩、府使任鉉、判官李德恢、求禮縣監李元春等皆死之。初,賊將行長、義智等,分道進兵,圍城數重。時,楊元與李新芳在東門,千總蔣表在南門,毛承先在西門,李福男在北門,相持累日。賊兵以薪草塡塹,乘夜肉薄而登,亂放飛丸,城中大亂。元與麾下數人潰圍而走,堇以身免,天兵及我師盡被砍殺。新芳、表、承先、期遠、福男、應井、敬老、浩、鉉、德恢、元春俱死。南原旣陷,全州以北一時瓦解,事不可爲矣。後,天朝誅楊元,徇于我國。

○經理楊鎬使副總兵解生等,大敗賊兵于稷山。先是,賊自陷南原,乘勝長驅,進逼京畿。經理楊鎬在平壤聞之,馳入京城,招提督責不戰之狀,與提督定計,密選騎士之精勇者,使解生、牛伯英、楊登山、頗貴領之,迎擊于稷山,諸軍及我人皆莫知也。解生等伏兵於稷山之素沙坪,乘賊未及成列,縱突騎擊之,賊披靡而走,死者甚多。又遣游擊擺賽,將二千騎繼之,與四將合勢追擊,又破之。是日,經理、提督請上出視江上,上不得已而行,人心洶懼,士庶皆荷擔而立,內殿避兵西幸,及捷報至,京中乃稍定。

○統制使李舜臣破賊于珍島碧波亭下,殺其將馬多時。舜臣至珍島,收拾兵舡,得十餘艘。時,沿海士民之乘船避亂者,聞舜臣至,莫不喜悅。舜臣分道招集,使在軍後,以助兵勢。賊將馬多時號善水戰,率其船二百餘艘,欲犯西海,相遇於碧波亭下,舜臣以十二船,載大砲,乘潮至順流攻之,賊敗走,軍聲大振。

冬十月

10月1日

○朔戊午,河原君鋥卒。鋥,上之兄也。兵曹參知奇自獻,其壻也。

○上幸興仁門外,親迎廟社主,至于權設所,行焚香禮。是歲九月,遷廟社主于遂安郡,至是奉還。禮曹以爲:「廟社遷幸之擧,初出於倉卒,不成貌樣。今當奉還之日,儀物未具,於漢人瞻視,尤涉埋沒。宜令陪行大臣,乘曉入城。」諫院啓曰:「兇賊少退,宗社重還,一國臣民之悲感,寧有極乎?今以該曹之請,乘曉奉入云,豈可以儀仗之草草,而爲此苟簡之擧乎?請親迎于郊,以盡情禮。」上從之。

○副摠李如梅、遊擊頗貴、擺賽、牛伯英、參政楊登山等領兵南下。未幾,提督麻貴以援李如梅爲名,遽引兵出,將向南原。上往餞于崇禮門外,因招接伴使張雲翼問之曰:「繼援,非大將之任,而提督之親往何也?」雲翼對曰:「提督本無去意,以經理强之,故非不知糧芻之缺乏,而不得已前去,勢必不久而還師矣。」其後,谷城留屯之賊,聞大軍至宵遁,李如梅引兵躡之,斬賊二級。提督至南原聞之,以爲賊退遂還,上迎慰于銅雀江上。

○徵兩西兵,分屬於天將,應樵蘇之役。且令守直各司,以四十日定限,而交替者不至,兵皆憤怨,齊訴於兵曹,俄而逃散者頗多。兵曹請急遣宣傳官,趣徵後至之兵,從之。

十一月

11月1日

○朔戊子,經理楊鎬、提督麻貴引大軍,南下慶尙道。鎬將行,言于上曰:「不佞將擧兵南征,願與國王偕往。」上應口而諾。翌日,上與經理聯轡出城,經理從險路,躍馬而去,上亦疾馳而及之,容範安閑。經理顧笑曰:「王可與共事矣。」上將下馬,百官、衛士無一人追及者,惟宣傳官柳承緖進而執靮。及至江上,經理固要上還都,上乃還。

十二月

12月1日

○朔丁巳,軍門邢玠自遼東將渡江,以李元翼、尹斗壽爲接伴使往迎之,是月入京。

○楊經理、麻提督進攻蔚山賊營,不利引還。時,賊將淸正築城於蔚山,爲久留之計。經理、提督潛師掩擊之,賊披靡不能支,奔入內城。天兵奪賊外柵,貪虜獲之利,不卽進軍,賊遂閉門固守,攻之不克。天忽大雨,雨後甚寒,士卒皆癉瘃,馬多凍死。兩南諸屯之賊,由水陸來援,經理恐爲所乘,遽旋師,使麻貴與都元帥權慄留鎭慶州。

○按《實錄》云:「黃愼媚事姦澈,秉心頗僻,雖有勝德之才,無足可觀。」愼師事成渾,大爲所器重,及論崔永慶之事,爲其師痛辨其不然,以此受罪,而不少撓,此豈秉心頗僻,媚事於人者哉?又云:「柳成龍當通信日本之時,建議遣使,主和誤國。」又曰:「成龍乞暇,歸覲于安東,纔省其母,卽與一鄕士子,會飮于十里許野亭。裵三益之子龍吉執爵而前曰:『先生今與士子暢敍,亦一美事。然先生不能來省,已五六年,而先生之留于此,亦不過數箇日。日與人酣遊,則抑恐侍親之時少也。』成龍甚慙。」云。成龍之和議,初出於權時緩禍之計,而執此爲罪案,亦已過矣。成龍素以學行孝友聞於世,嘗曰:「一日忘親非孝也。」其父病疽,吮出膿血。以此觀之,龍吉之言不已左乎?又按:「正言李爾瞻天資英雅,性又慷慨,有諫諍風。」云。爾瞻以姦賊之魁,當史局秉筆之時,錄其譽己之事,而略無顧忌,可勝痛哉?

猜你喜欢
  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一·宋濂
  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四十一·赵尔巽
  ●卷第三十二·胡三省
  东汉会要卷十八·徐天麟
  卷二十·朱熹
  尚史卷四·李锴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五十四·纪昀
  第三节盐埕·佚名
  卷二十五·傅恒
  ·文武员弁兵勇阵亡死伤请恤片·丁曰健
  民国三年(1914)八月十一日至九月十五日·胡适
  卷十二·彭百川
  秘书志卷第三·王士点
  卷一百六十六·佚名
  233.戚继光驱逐倭寇·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二·王十朋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东坡诗集注>   钦定四库全书 东坡诗集注卷二十二 宋 王十朋 撰 时序 新年五首【岩老绍圣三年先生年六十一在惠州即古白鹤基始营新居故有结茆来此住之句】 晓雨暗人日【厚荆楚岁时记

  • 卷310 ·佚名

    释正觉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孤节老全,丛林岁寒。 机用千变,时事百难。 玉经火而愈润,莲秀水而常乾。 牛头之懒口挂壁,麈尾之辩舌翻澜。 触事出碍兮虚空挥剑,众影不黏兮明珠走盘。 释正觉 禅人并

  • 卷九十二·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九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晩唐十九 李中【浔阳人有碧云集】 寒江暮泊寄左偃 维舟芦荻岸离恨若为寛烟火人家远汀洲暮雨寒天涯孤梦去篷底一灯残不是凭骚雅相思写亦难 喜春雨有寄 青春终日雨

  • 江西道院集钞·吴之振

    戊申四月九日得请补外初出国门宿释迦寺出却金宫入梵宫,翠微绿雾染衣浓。三年不识西湖月,一夜初闻南涧钟。藏室蓬山真昨戏,园翁溪友得今从。若非朝士相追送,何处冥鸿更有踪?明发南屏新晴在在野花香,过雨迢迢沙路长。两度立朝

  • 卷一百七·表第八·功臣世表三·张廷玉

        ◎功臣世表三   

  • 戊集·叶绍翁

      ○岳侯追封&ldquo;人主无私,予夺一归万世之公;天下有公,是非岂待百年而定?眷言名将,宿号荩臣,虽勋业不究于生前,而誉望益彰于身后。缅怀英概,申畀愍章,故追复少保、武胜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户、实封二千四百

  • 宋史纪事本末卷七·陈邦瞻

    英宗之立仁宗景祐二年春二月育宗室子宗实于宫中宗实太宗之曾孙商王元份之孙江宁节度使允让之子也帝未有储嗣取入宫命皇后抚鞠之生四年矣嘉祐元年五月罢知谏院范镇先是帝暴疾宰相文彦博因请帝建储帝许之防疾瘳而止至是

  • 钦定石峰堡纪略卷十八·佚名

    八月十八日辛丑军机大臣奏言窃照甘省回匪田五纠同李可魁等聚众谋逆田五歼毙后贼党张文庆等复四出扰害仰防皇上特派大学士公阿桂陜甘总督福康安先后带领巴圗鲁侍卫章京等前往督办勦捕逆匪首伙各犯擒戮无遗经阿桂福康安

  •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一上·袁枢

    宋 袁枢 撰元魏冦齐齐明帝建武元年魏主以上废海陵王自立谋大举入防防邉将言雍州刺史下邳曹虎遣使请降于魏十二月辛丑朔魏遣行镇南将军薛眞度督四将向襄阳将军刘昶平南将军王肃向义阳徐州刺史拓跋衍向钟离平南将军广

  • ●凤洲杂编五·王世贞

    王世贞 将军之制有三 太祖官制后革者 升降品级 建文中官制 添设提学官 兵制 洪武九年定诸王公主岁供之数 二祖公主所适 宫中女官之制 洪武二十八年复位宫官六尚品职及内官监司库局与诸门官并东宫六局王府承奉等官职秩

  • 松滋侯刘子房传·沈约

    松滋侯刘子房字孝良,是孝武帝的第六个儿子。大明四年(460),他五岁,被封寻陽王,享受二千户租税待遇,同时当冠军将军,淮南宣城二郡太守。大明五年(461)迁任徐州刺史、将军、太守照旧,大明六年(462),改任宣城太守,大明七年(463),晋

  • 第二十九章 大时代之没落(续)·钱穆

    二、唐中叶以后之宦官唐室在统一盛运之下,一方面穷兵黩武,既招徕四夷,又以宽大为夸张,荡除中外之防,遂召武人胡人之祸,已如上述。而唐室在统一盛运下,又有一不良习气,则为王室生活之骄奢。因此连带引起宦官之跋扈。

  • 钦定南巡盛典卷二十二·高晋

    天章【甲辰 浙江】诗入浙江境海塘躬阅此来巡迎送河边两省臣疆有其分临益切民无不爱见尤亲春云尚觉笼午日宿雨已看清路尘麦欲滋膏蚕欲霁【江浙三月间麦田欲雨蚕桑欲晴故有种麦要雨采桑要晴之谚】两全难矣岂能均雨【三

  • 166.颜真卿刚强不屈·林汉达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从强盛转向衰落。各地节度使乘机割据地盘,扩大兵力,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代宗死后,他的儿子李适(kuò)即位,就是唐德宗。唐德宗想改变藩镇专权的局面,结果引起了藩镇叛乱。唐德宗派兵讨伐的结果,叛乱不

  • 卷第七十三·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七十三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三即彼以第四静虑眼见欲界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三种。四静虑各二种。不退法

  • 雨花香·石成金

    四十种。清石成金撰。石成金字天基,号惺斋,别署良觉居士,江苏扬州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当顺治至雍正年间在世。清初小说作家,今日存其所著小说有 《雨花香》和 《通天乐》。白话短篇小说集《雨花香》全名《新刻扬州近事雨花香

  • 锦绣衣·潇湘迷津渡者

    清代拟话本小说集。无名氏撰;题“潇湘迷津渡者编次”,“西陵醉花驿使、吴山热肠樵叟细评”。今此书仅存残篇。卷首题“纸上春台第三戏新小说锦绣衣第一戏”,可知全书当为3篇。《纸上春台》一书在日本的《舶载书目》中

  • 问辨录·高拱

    十卷,明高拱著。批评程朱理学思想的专著。此书取《四书章句集注》疑义,逐条辨驳。其说不免有有意推求之处,但又确有所见,足以备参考而广见闻的地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郑汝谐《论语原意》,颇与朱子异同,而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