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四年

(甲戌)十四年清嘉慶十九年

春正月

1月1日

○癸亥朔,御仁政殿,親上惠慶宮致詞箋文表裏,仍受賀頒敎。致詞曰:「大德必壽,八旬光躋。慈化洽於東方,茀祿齊於南山。慶溢六宮,頌騰八域。謹上千千歲壽。」箋文曰:

我家千一有之辰,諸福咸湊,慈闈八十歲之壽,縟儀賁成。禮行大庭,歡均匝域。恭惟孝康慈禧貞宣徽穆惠嬪邸下,塗山毓祉,京室嗣徽,六宮播衣練之譽,德配哲后,三朝供舞彩之喜,慶篤曾孫。猗功化克享天心,伊吉慶肇自歲首。聖人有德必壽,符英考癸巳賀儀,王者與衆同歡,體先朝乙卯故事。肆當頒椒之日,敢效獻篚之忱。伏念荷保護恩獻升恒祝,雞鳴問寢,長聞內竪之曰安,鰲忭呼嵩,曁與外庭而同賀。

頒敎文:

若曰今天其命歷年,景籙奏三陽之會,每歲願如此日,慈壽躋八旬之齡。詎緩播告之脩?玆乃罕覯之慶,恭惟孝康慈禧貞宣徽穆惠嬪邸下,塗山毓祉,京室嗣徽,琴鍾媲少陽之儀。稟姿幽靜,珩璜叶中饋之度,秉德和貞。翼翼小心,周室頌思媚之德,洋洋洪福,殷家膺長發之祥。所誦者善行嘉言,得自《小學》,致勤於周旋動止,夙有令聞。惟寡躬承艱大之基,而慈闈賴保護之眷。泰運方撫,自知懿訓之是資,謙志難回,竊歎儀物之未備。猗歟!盛烈之孔暢,聿覩大耋之光躋,愉愉左右就之辰,每仰年德之俱邵,憧憧一再飯之頃,益切喜懼之交深。祇薦明禋,禮則循故,仍宣渙綍,嘉與維新。蕩垢滌瑕,法羲經雷雨之解,推恩施惠,順月令發育之功。自今月初一日昧爽以前,雜犯死罪以下,咸宥除之。於戲!慈德克享天心,萬民仰亨泰之會,吉慶肇自歲首,太史占大有之書。故玆敎示,想宜知悉。〈藝文提學南公轍製。〉

○親上致詞時,禮房承旨柳畊,對擧承旨李惟命加嘉善,左右通禮趙晋和,徐長輔加通政。

○命洪世周守令除授。

○因禮曹啓,命慶科合慶爲之。

○須賜老人別歲饌,仍命存問,年例也。

1月2日

○甲子,別講。

1月3日

○乙丑,應資老人下批,百歲者四十八人。

1月4日

○丙寅,藥院入診。自是日進人蔘石菖蒲茶,召見時原任大臣閣臣。領中樞府事李時秀言:「在前入耆社之人,或因特敎,或因提奏,皆命圖像傳後,此實昭代之盛事。而近來或爲或不爲。此後每年追入之人,自該曹給物力圖像事,定式施行,恐宜。」從之。

1月5日

○丁卯,別講。

1月7日

○己巳,行都政。〈吏曹判書李肇源,參議金履載,兵曹判書沈象奎。〉以金啓洛爲司憲府大司憲,金銑爲司諫院大司諫,李好敏爲吏曹參判。

○設人日製於泮宮。

1月10日

○壬申,行酌獻禮于璿源殿,禮房承旨以下施賞。以是歲爲英廟再回甲也。

1月13日

○乙亥,停諸道春操,以設賑也。

1月14日

○丙子,以趙萬元爲吏曹參判,李晩秀爲右賓客,金羲淳爲司憲府大司憲藝文館提學。

1月15日

○丁丑,京各司各營,進癸酉會計薄。〈時在黃金二百四十兩零,銀子四十七萬三千八百兩零,錢七十九萬四千八百兩零,綿紬一百十四同零,綿布七千六百十同零,苧布七十六同零,麻布一千二百八十二同零,米二十一萬七百石零,田米四千石零,黃豆二萬九千三百石零,皮雜穀一萬二千五百四石零。〉

1月16日

○戊寅,憲府〈掌令趙章漢。〉啓「李基慶,本以陰騺之性,濟以奰慝之行,禍人家國,父事煥達之狀,已悉於前後章奏,臣不必架疊。而臣於甲子年間,見賊裕之凶疏,逆煥之悖奏,憂憤弸中,按住不得,將呈前銜之疏,基慶抵書於臣,盛稱威權,誘脅備至,故臣嚴辭斥之,袖疏入闕,竟遭退却。其後又論基慶,嗾出臺臣停啓,裕賊之情狀則伊時聖批,若曰:『李基慶事,渠以停啓事被謫,更何加焉』爲敎,至哉王言,臣至今莊誦。而薄竄未幾,旋蒙疏放,已是失刑之大者。卽伏見歲抄點下者,有給牒之命,若此不已,則隄防幾何不蕩然哉?請亟收李基慶給牒之命,仍施屛裔之典。」不允。

1月20日

○壬午,詣太廟展拜。

○以鄭尙愚爲司憲府大司憲,柳相祚爲司諫院大司諫。

1月23日

○乙酉,備局啓言:「義州府尹吳翰源狀啓:『扶安漂到大國人一名,到長湍地身故』,而咨文中,不爲措語矣。漂人領,送之時,如有身故於京畿境內,則自槐院,具由措語,更修咨文以送,若在關西境內,則自灣府,從便馳通,已例卽然。今番咨官,不卽馳告,乃於行到灣府咨文下來之後,始爲手本者,萬萬駭然。請待復命從重科治,具由更咨下送。」允之。

1月24日

○丙戌,以趙德潤爲司憲府大司憲,吳泰賢爲司諫院大司諫。

○召對,別講。

1月25日

○丁亥,詣景慕宮展拜。

○進御雄朱丸及人蔘石菖蒲茶停止。

○召對。

1月27日

○己丑,修撰朴綺壽,從縣道上疏,訟其父宗臣所遭之變,引義辭職,賜批不許。

1月30日

○壬辰,藥院入診。自是日進蓮肉茶,調安神丸三錢重。

○以南公轍差宣惠廳提調。

○別講。

○命西變時死節諸人侑祭之壇,以忠義壇定號。從藝文提學南公轍言也。

二月

2月1日

○癸巳朔,別講。

2月2日

○甲午,別講。

2月3日

○乙未,試春到記儒生于仁政殿,講居首李光載,製居首閔永勳,竝直赴殿試。

○別講。

2月4日

○丙申,別講。

2月5日

○丁酉,藥院入診。召見時原任大臣閣臣。

○別講。

2月6日

○戊戌,別講。

2月7日

○己亥,別講。

○以金蓍根爲工曹判書,趙文彦爲三道統禦使。

2月9日

○辛丑,別講。

2月10日

○壬寅,次對。領議政金載瓚啓言:「王世子睿齡,今添一歲,此政講學益勤,無或少間之時也。帝王之學,尤異於匹庶,必以嘉言善謨,日聞於左右,雖於遊嬉之際,不離講讀之間,無失防範,然後方有成就德器之望。臣於昨年,以游於藝之方,猥陳愚悃。而近者書筵之稟,停日居多。《千字文》一篇,雖非經史義理之書,來後典學之本,實基於此。而此亦作少輟多,全無工課,臣竊悶焉。臣於是,又有所仰勉者,聖人蒙養身敎爲先。雖使傅保,誘導賓僚啓迪,而莫若家學庭訓,以身先敎也。王季之敎文王,文王之敎武王,亶不外于是矣,伏望益加留神焉。」敎曰:「當留念矣。」又啓言:「三軍門牒報以爲:『弓箭外軍器,無得私造私賣,法禁至嚴。而近來藥丸銃刀,列肆爛賣,甚至作契都賈。若不嚴斷,後弊難言。自今申明舊典,嚴立科條爲辭』矣。軍器之私造私賣,至於作契都賈者,不可以尋常亂廛論請。私造與都賈者,依私鑄錢私造曆律,斷以大辟,私相賣買之類,幷限死嚴刑,極邊勿限年遠配。而令兩捕廳主管詗察,物種分送各軍門,罪人移付刑曹,依律勘斷,仍令載於捕廳及法司事目。」從之。又啓言:「朝臣追榮,若無上下三世,玉堂則勿許天官之贈,自有先朝受敎。而近聞旁引曲解,違越定式云。身後貤贈,尤重於生前差除。若使倖占,却有何榮?此後母或移易之意,申飭該曹。」從之。

2月11日

○癸卯,別講。

2月12日

○甲辰,別講。

2月13日

○乙巳,以金啓洛爲司憲府大司憲,李好敏爲司諫院大司諫。

○別講。

2月14日

○丙午,因南廟修改祝辭中有漏,罷禮曹判書閔命爀職,以朴宗慶代之。

2月15日

○丁未,藥院入診。召見大臣閣臣,檢校提學金祖淳啓言:「先朝御製畢印後,列聖御製合附本繼印事,已有成命矣。當爲會稡付籤,仰請睿裁,而第伏念旣有全書之印本,則不宜存拔異同,亦不宜一依全書,以致卷帙之太多。今於全書中,如《樂通》等編,《講義審理錄》諸編體裁之另成一書者外,凡詩若文,一依全書原編目錄,遵用列聖御製義例,按次布印,則卷帙似當爲二十餘冊。依此擧行,恐合於鄭重便簡之義。」從之。

○別講。

2月16日

○戊申,禮曹判書朴宗慶違召,敎曰:「此重臣一味引入,已及三年。雖加於此,情勢之人年久之後,尙可黽勉出脚,況重臣之到今强引,豈不萬萬過當乎?令政院,嚴飭肅命。仍遞御營大將李溏,中批以朴宗慶代之,嚴飭受符。」

○以趙德潤爲刑曹判書。

2月20日

○壬子,次對。領議政金載瓚啓言:「頃以關西軍功見漏者,更爲抄啓之意,筵奏行會。而卽見道臣狀啓及成冊,則勞同見漏者,爲五十九人,賞不稱勞者爲十三人,各以實蹟,分秩懸錄以啓矣。到今追論,極涉煩屑,而不可使有功無賞,勞多賞少,俾懷向隅之歎。請下兵曹,使之分等回啓。」從之。尋請京營將士有功見漏人,一體回啓,可之。

2月22日

○甲寅,冬至正使韓用鐸等,以自燕離發,馳啓。

2月25日

○丁巳,藥院入診。命停進御安神丸。

○以朴宗薰爲司憲府大司憲。

○承文院啓言:「上年謝恩使出來時,至薊州地方,譯官一員,遺失紬緞衣服等項。嚴飭所屬地方各官,悍緊搜獲,存貯該州,遇有朝鮮便使來京,交與帶回。而於上年十一月初六日,皇曆䝴咨官劉運吉,回到薊州承領遺失未獲之紬緞等項,按照原開價値,賠給紋銀,合爲四百二兩四錢七分五里,未獲丟失紬緞之該地方官及統轄等官,依法議處。我國押物人員,藉詞生事,迎送通官,據實具報,禮部行知該國,一體治罪事,北京禮部咨文出來矣。請賠還銀兩承領及其時押物官,從重論罪事,撰咨入送。」允之。

2月26日

○戊午,平安監司鄭晩錫疏略曰:

向者淸北土賊之變,亦豈無所因而起耶?本道前式人戶摠計,爲三十萬二千八百四十四,男口摠計爲六十六萬四千六百五十四,而今式則僅爲十九萬二千八百六十七戶,四十萬二千九百七十二口,戶口所減者,竝過三分一有餘,此非獨兵革饑癘之所傷夷,而其所由來者久矣。其所以懲前毖後之道,有不容少緩,而其要在於保民,保民在於祛弊。就其切急者言之,則曰軍政也,曰田役也,曰庫債也,軍弊爲尤甚。本道營邑鎭所屬軍官軍保等,有布無布各樣名色,合爲三十三萬四千八百三十五名。昔者人民殷庶,且其俗尙武好氣,編伍充額,無甚苟艱,俗習漸渝,奢濫漸滋,聞役名如惡疾,視軍籍如鬼簿。爲官長者不能禁遏,圖囑多逕,賄賂塡門。所謂鄕任儒任校列之任,爲閑丁逋逃之藪,於是黃白疊役,紛然竝起,下戶之無財無力者,安得不流散乎?此軍政之所以民散也。本道田案,踈略忒甚。初無字號懸錄,又無步尺記識,而年久斷爛,太半沒字。故豪右兼幷,奸細侵欺,或無土無人而有結稱之。以虛結浮結,而且其土也六等居下,其稅也三分減一,較他道稍輕,故歲値歉荒而絶罕給災。窮民之自己陳稅,尙難白徵,況其許多荒廢,逐年移徵於統首社隣,則安得不流散乎?此田役之所以民散也。本道支勑所需及廩俸支供,率多以債殖取給。營邑所有債,本合爲六十八萬一千九百八十兩零,而都作臥債,便成鬼錄,而什二取其殖十年甲倍。人亡代易,本錢自在,或以私貸互換,或以虛名混錄,追呼徵督,遍於一境。則安得不流散乎?此庫債之所以民散也。臣故曰,戶口之減縮,不獨由於兵荒饑癘,而實由此三弊也。本道之出於民者,專付營邑,不問出入,蓋所以寬民力而固邊圉也。昇平日久,恬嬉成習,生之者少而用之則多。百戶所納而責之十戶,笞肉捶骨,日脧月削,及夫辛壬,便有呼吸存亡之機。靜惟厥故,寧不體栗?必欲祛此三者之弊,軍政則量宜減額,而較計戶丁,定其里摠,田役則盡數減稅,而成出量案,正其經界,庫債則詳覈減本,而改定式例,節其用度,然後孑遺黎民,庶可以支保也。査陳減稅,改式減債,固難時月間率爾施措,而軍政減額,不可不及今速圖。今式男丁四十萬二千九百七十二口,而就其中各營、邑、鎭、驛、所屬校吏、奴隷、館軍、牧子、及世鄕、世儒、前銜、出身、生進、勳裔、校生,其他老弱、廢篤疾、許多應頉之類,假量計除,必不下三分之一,則所餘不過二十六萬八千六百餘口,將何以辦得三十三萬四千八百三十五名元摠,而俾無無布闕額二萬五百十五名,有布闕額八萬一百九十八名乎?各邑闕額,分作九等,尤甚處減折半,其次減三分一,以次遞減,至于十分,通一道元數而合計之,則所減恰爲五分之一矣。無布軍,亦依此例,特許量宜權減,則臣謹當取考道內籍簿,分數均排於各邑,又使各該邑,逐坊逐里,一遵本道分里定摠之舊規,無有彼重此輕,偏若偏歇之患也。臣聞古人曰:『兵務精不務多』,使斯民,安生樂業,咸知親上死長之義,則一城皆兵,一邑皆兵,可使制梃而禦敵。故相臣閔鎭遠,出守水原也,以其人戶之流散,請減正軍之額,故重臣李台重,爲本道監司也,亦以逃故之難充,汰減收布軍一萬餘名。臣昨秋以此事陳啓,旣被大僚之請推,更何敢煩複?而實無從他變通之道,敢此冒申。道內有布軍之分等已減,及無布正軍之幾許當減,竝爲條列于下,伏乞下臣此疏于廟堂,商確採施,則臣雖伏嚴誅,亦有榮矣。一。各邑所屬軍官軍保各樣名色之納布一疋或半疋,納米六斗或三斗者,摠計爲二十二萬一百三十名,闕額之分九等所減,爲四萬二千三百九十八名。待各該邑民戶稍增,漸復舊額。一。監營舊有捉虎軍五千名,肅宗丙子,增設五部,改號別武軍,又稱壯十部。而元軍合爲一萬一千一百名,此軍乃是本營軍制中最大者,不可不準充原額。而新設壯中衛三哨,旣爲壯十部中壘所屬,則中部三哨軍三百三十三名,就闕額中減數,而以壯中衛,塡補其空闕。一。監營所屬,又有巡別抄十六哨,而其制置之緊重,不及於壯十部,此則只留六哨,分作左右司,以寓存羊之義。一。監營屬馬兵元數十二哨,而馬兵與步軍有異,軍裝馬匹,所費不些,逃故有頉,必以族代及於姻戚,是故馬兵之家,不與之婚娶。且於入防時見之,則至窮至劣,無不貰馬,雖使準充,緩急無恃,此則限折半減哨,不害爲權宜之道。一。道內五營所管各邑在壯武隊精抄三手軍,及淸北獨鎭諸邑所屬團束步兵,元摠合爲三萬五千二百四十四名,而其所作哨,多寡不均,或以八九十名爲一哨,或以一百名爲一哨,又或以一百二三十名爲一哨,一營之中,部各不同,一部之中,司各不齊。就元數中限五千名減額,而均其哨例,一其軍制。一。各營各邑所在馬兵,元摠爲三千五百八名,此則限一千二百名減額,恐無大損於戎政。一。平壤、慈母、黃龍、三城所屬守堞軍,以其收布之故,混入於分等減額之中,而不成哨制,實有違於綢繆之義。蓋此守堞,有元軍,又有兩保元軍,則納布半疋,保軍則納布一疋,所納有多寡,今若就兩保中,減其一保,充補於元軍及保軍之闕額。而元軍亦竝收一疋布,則減額雖多,而無損於正軍,收布似縮,而可支於需用。但元軍若値城操之年,一疋納布,誠爲可矜。標下舊無保軍,而自今增置,收其布逐年儲留,則足可作元軍赴操時,半布給代之資,以此變通,或可爲隨時矯捄之道。

批曰:「令廟堂稟處。」

2月27日

○己未,藥院入診。

2月28日

○庚申,召對。

2月30日

○壬戌,藥院入診。次對。領議政金載瓚啓言:「今年四月卽仁顯聖后復位之再回甲年若月也。涒灘今已重屆,宸慕伏惟益新。昔在英廟甲戌,爰推追遠之感,仍示念舊之意,特賜恩侑於驪陽國舅,仍命錄後,今亦以是年是月,又命致酹於元舅家廟。聞其祀孫,年未勝冠云,待成長,卽令錄用,故相臣閔鼎重,故相臣閔鎭遠祠版,亦爲一體賜祭,允爲記舊拊今之至意矣。」從之。又啓言:「贈判書朴在源,以其樹立,尙闕致侑之禮,甚是欠典。請令儀曹,卽爲稟旨擧行。」從之。又啓言:「慶尙監司金魯應,統制使徐英輔啓本,枚擧河東府使尹載鐸牒報以爲『河東戰船留泊處,乃是蟾江下流,而淺流沙灘,土石崩頹,每當赴操,掘港曳船,軍民受弊。昆陽郡蛇浦,在於河東接壤之地,海水成滙,山勢廻抱,政合藏船,今若移設於此,割其局內土地,屬之本邑,以爲募民守直之地爲宜。』云。請令移設近艙,土地亦爲劃給,以爲募民守護之地。」從之。

閏二月

閏2月1日

○癸亥朔,以鄭尙愚爲司憲府大司憲。

閏2月2日

○甲子,禮曹判書朴宗慶,疏陳情病,乞解本兼之任,批曰:「卿今已出肅矣。實病旣如此,則豈不體諒?御將之任,姑爲許遞,其代前御將仍任。」

閏2月3日

○乙丑,藥院入診。命加味六君子湯,自今日煎入。

閏2月4日

○丙寅,初昏,流星出乾方淡雲間,入巽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一尺許,色赤。

閏2月5日

○丁卯,藥院入診。

閏2月6日

○戊辰,以林漢浩爲司憲府大司憲,權常愼爲司諫院大司諫。

閏2月8日

○庚午,藥院入診。命停六君子湯,進御歸脾湯,自今日煎入。

閏2月9日

○辛未,慶尙監司金魯應,以北運穀四十餘船,到寧海丑山浦,遇風臭載,假量一萬三千餘石,馳啓。備局啓言:「嶺穀數萬包,卽北民性命攸關,而忽地致敗,萬萬驚心。今當更劃他穀,罔夜裝送。而在前湖南移轉之時,兩西穀則地遠期迫,先以京司錢賃載下送,俾爲作穀還分之地。請今亦依此例,均廳留庫錢一萬兩,定差員駄送,使之貿穀添還,其外不足之數,本道所在均廳己巳互換穀,及某司某樣穀中,便宜取用,以充一萬三千石之數。渰沒沙格,厚加軫恤。」允之。

閏2月10日

○壬申,藥院入診。次對。領議政金載瓚啓言:「頃因咸鏡監司狀請,茂山陳田及各邑田災,毋得減摠,依前擧行之意,覆啓行會矣。卽見道臣疏辭,則以爲『本道田政,無給災之規,有減摠之例,實非創行。今年減摠,亟許準施爲辭矣。』本道陳田,茂山爲一千三百餘結,各邑爲九百餘結矣。無給災而減摠,雖有本道已行之例,不待回下,先減元摠者,終未免率爾之歸。而第茂山則本以窮髮之鄕,每徵不毛之稅,爲本邑切苦之弊。今見道臣所陳,其所減摠,果非到今創行也。且今茂山之弊,一則還穀也,二則陳田也。還弊則略已釐減,而惟是陳田,依舊白徵,旣知無土而有稅,則固宜從實而定摠。茂山陳田,姑令蠲稅,以待民集土闢之後,復徵元摠,至於各邑陳結,不可隨減,使王土定稅,漸致輕減。請使之仍舊擧行,待秋成別定差員,另行査陳後,更爲啓聞之意,分付。」從之。戶曹判書李相璜啓言:「田賦法意至爲嚴重,不容闊狹,而謂有年久陳荒,白徵於民,不得不變通者,則邑以報於營,營以聞於朝,仰請改量,而改量之際,査起充陳,竟無以準摠,則更以實狀陳聞,以待朝家處分,卽外道擧行之次第也。若不待改量,而直爲減結,則來後之弊,有不可不念。大臣所奏,雖出於曲念民瘼,而臣意則有違於制法之本意,斷然以爲不可遽許矣。」上,詢大臣,載瓚曰:「臣之所奏,以民隱爲重,而出於權宜也,戶判所執,以田制爲據,而果是經法也,然而民隱與田制,有時輕重。而茂山白徵之弊,宜有闊狹,故臣非不念田制之重。而俄有猥陳,旣承成命,實爲茂民莫大之惠。以此行會,使邊土服田之氓,咸頌朝家之德意,又以戶判所奏,亦爲一體頒示,俾知王土不可無稅,公賦不可遽減之法意恐好矣。」從之。副應敎鄭元容啓言:「臣日昨聞自政院,因口傳下敎,有羅將全數待令,出付掖隷之擧,而旋因下敎,始知當初下敎。卽是首犯及頭目羅將査治之命,而乃因司謁之誤傳,致有此擧,聽聞駭惑,所關非細。蓋其本事,卽不過渠輩相鬨之端,則攸司足以懲治,若於闕門咫尺之地,任其掖屬之恣意敺打,則豈有如許紀綱事體,而亦不有欠於抑近習之盛德乎?設若口敎,非出誤傳,其在惟允之職者,固當稟復難愼,務歸攸當,而徑先擧行,致有伊日之擧措光景者,寧不慨然?其在相規之義,不可無警。臣謂當該承旨,施以譴罷之典。雖以府隷事言之,方其來待,旣認以出於下敎,則徑生恐㤼,任自逃散者,揆諸紀綱,萬萬痛惋。而聞自該曹,已爲照律,今無可論,至於命令傳布,何等嚴重,而有此誤傳,大關後弊,該司謁,請出付攸司,從重科治。」從之。

○設式年監試初試。

閏2月11日

○癸酉,以金在昌爲司憲府大司憲,柳相祚爲司諫院大司諫,宋啓榦爲司憲府執義。

閏2月13日

○乙亥,以林漢浩爲漢城府判尹。

閏2月14日

○丙子,濟州察理使李在秀馳啓言:「謀變罪人梁濟海獄事,多般盤覈。而濟海及他囚中,前後致斃者,爲七名矣。今此獄事,濟海以島中品官,締結同志,謀害三邑守宰,至有覆舟奪貨,拒絶陸路之意。誘引愚氓,募衆徒黨,或托齊會而等訴,或稱作禊而相助。發其悖說則責而排却者,間或有之,而至若蚩蚩之類,以其等訴作禊,認以好意者,及全昧本事不知名面者,竝因誤招而多入逮囚。故量其輕重,察其虛實,一律也島配也放釋也,分等區別。則高德好,以旣入擧兵攻城之凶謀納供,梁日會以濟海之子綢繆,攻取濟州之謀,竝合施一律。姜必方,以聚會擧事之說,不能排却納侤,梁仁福三邑分掌之謀,渠居其一,則與濟海,聲氣相應,可知,金益剛,以自初知情,無辭自明,納侤,金昌瑞聞濟海殺吏殺裨之言,以狂狗盲馬等說,書辭往復,雖不可謂首倡,亦難免同謀之目。此四囚,合施勿限年絶島定配之典。梁日新,梁日彬,以濟海之種,雖無所犯,宜用連坐之律,姜成三、姜成圭、高元昌、李愛昌、四囚同黨之目,雖或稱冤,知情不告,渠安能免?合施島配之典,金殷實等二十五囚,或有疑端而更査落空。或以平民而混入誤招,竝特爲放送。進告人尹光宗,探其排布,執其眞贓,先機告官,竟使謀變之徒,勘以當律,其在激勵之道,合有褒賞之典。」備局啓言:「卽見察理使分等啓本,則一律論斷,二人,絶島勿限年定配四人,島配六人,全釋二十五人矣。其所論勘,俱得平允之體。而蓋此獄之首倡元犯,濟海也。當用極律,而今已徑斃,法不當追施,生存諸囚中高德好、梁日會,一則與濟海,有心腹之托,一則與濟海爲父子之親。殺吏攻城而極意參謀,募衆定日而出力同情,以情以犯,雖亞於濟海,卽時囚之元惡首犯也。置之一律,實不容已。大會三邑民人,竝卽梟首警衆。次律以下,一依査啓,分等施行,發告人尹光宗,探情告官,功亦不小。本島邊將,特爲調用。今此搆亂之變,實緣虐民之弊,而官吏之作禊成黨,終成亂本。官長則自當按廉黜陟,而校吏之㝡無良尤作俑之類,大行査發,洞革弊源之意,請竝行會於察理使處。」允之。

○濟州察理使李在秀馳啓言:「本州牧使金守基,諸囚盤覈之時,創用別杖,罪囚七名,緣此致斃,如濟海之元惡,而竟至失刑。其他橫罹於罪戾,雜出於亂招者,間多物故。雖以兩載治績言之,奸生於偏聽,弊由於壅閼,差任之際,捧賂狼藉,爲先罷黜,其罪狀,令攸司稟處。」

閏2月15日

○丁丑,藥院入診。

閏2月17日

○己卯,藥院入診。停歸脾湯,進養胃湯。

○以尹敏東爲黃海道水軍節度使,林漢浩爲司憲府大司憲,朴瑞源爲司諫院大司諫。

閏2月18日

○庚辰,藥院入診。進加味兎絲子湯。

○以金啓洛爲漢城府判尹。

閏2月19日

○辛巳,以金在昌爲司憲府大司憲,韓致應爲司諫院大司諫。

閏2月20日

○壬午,藥院入診。召見大臣閣臣。

閏2月21日

○癸未,以李愚在爲成均館大司成。

閏2月22日

○甲申,設式年文武科初試。

○召對。

閏2月24日

○丙戌,書狀官柳鼎養,進聞見別單。一。皇次子名綿寧進封,智親王,文武雙全,智勇俱備,中外屬望,以爲酷肖雍正帝云。一。賊變時內應太監六人,東華門劉得財、劉金西華門張廣幅、劉進亭,在內接應楊進忠、林四,竝處死。一。逆首林淸,在京拿獲,業已寸磔傳首,三省示衆,尙有李文成、徐安幗、牛亮臣、馮克善、王進道五犯,皆係賊營渠惡,罪孽滔天,又有祝顯,卽祝現、劉呈祥、董博望、劉第五四犯,皆林淸同謀逆黨,情罪尤重,必須按明捕獲,正明典刑。玆特明頒賞格,如各處文武官弁,有能擒獲者,立加起擢,兵民人等擒獲者賞給,官職竝給,予重賞,各處菴觀寺院僧徒等,有能擒獲者,亦必優加賞賚,其賞格,卽照平定三省邪匪時拿獲。王三槐、徐添德之例。此內李文成一犯,現在滑縣城外李家庄,聚衆伏匿,如賊黨內,有能將該逆縳獻者,不但赦其已往之罪,亦必一律加賞,倘有人獲賊獻官,而官弁冒功奪犯,將獲賊之人,姓名隱匿,準本人據實首告,立將冒功奪犯之人,治罪本人,仍照格陞賞,或將獲犯之人,戕害滅口,一經査出,立置重典,仍將獲犯之家屬,厚加官恤,或窩藏重犯,匿不報官,則其人卽係反逆,罪在不赦,全家悉行誅戮,以儆凶頑云。一。皇旨曰『九月十五日,逆匪林淸,潛遣夥黨,突入禁門,謀逆當經官兵將匈逆,殲捕盡凈。嗣訊據獲犯供稱,是日逆匪等,在禁城滋擾恍惚之中,望見關帝神像,該逆衆立時,畏懾奔竄,悉就殲擒。此次逆匪滋事,迅卽殄除,都城安堵。前于孟冬朔日,蠲潔祀謝天地宗社,敬酬眷佑關帝廟,尙未虔伸祀謝。幷著太常寺子冬至前諏吉,在地安門外關帝廟,報祀一應禮節,卽照春秋二祀之例,遣皇次子前往行禮,用答神休云。』「

閏2月25日

○丁亥,次對。領議政金載瓚啓言:「頃因永興府使疏請,聖歷烽撤罷,令道臣査啓,而道臣及帥臣所論以爲:『德峙熊望,直路相望,聖歷則介於兩間,便是贅剩』云。請依所啓撤去。」從之。又啓言:「卽見南兵使李石求狀啓,則以爲:『本營屬親騎衛,限五百名精擇加設,則實爲備陰雨收人才之策。營校別軍官,俱是冗閑,就其中限三四百名抄募,其餘則利原、端川、洪原等邑分排充數。各樣軍裝都試賞資,自臣營,從便備給。鐵箭槍劍,㝡是武士要技,而漏於都試規矩。此後則一體試取,鐵箭一百五十步以上,依沒技例施行,一百五十步以下,則與月刀騎槍雙劍諸技,依他技入格例,從優施賞事,請令廟堂稟處矣。』不煩經費,加抄五百精勇之騎,則軍制始備,關防增重。都試時試規之添入各技,賞格之務從優典,亦出於簡武藝激軍情之道。請幷許施。」從之。後因該帥臣狀請,備局覆啓:「梨洞萬戶一窠,許畀該營,作爲新舊抄騎衛通同輪差之窠。」從之。

○以徐榮輔爲左賓客。

閏2月27日

○己丑,自是日,進定志地黃湯。

閏2月28日

○庚寅,設慶科庭試,武科初試。

閏2月29日

○辛卯,藥院入診。召見大臣閣臣。

三月

3月4日

○乙未,設三日製于泮宮。

○以鄭尙愚爲司憲府大司憲。

3月5日

○丙申,藥院入診。召見大臣閣臣。

○濟州察理使李在秀馳啓言:「曾前奉命臣入島之時,八十以上老人,因下敎設宴以饗之,賜米肉及手巾木。此蓋出於聖世優老之典,島民曲恤之恩也。今番旌義縣設宴,八十以上一百三十人,大靜縣設宴,八十以上一百二十五人,本牧設宴,八十以上四百五人。宴需則各備六簋,小米則各分二斗,牛肉則各給二斤,而九十以上,則加一斤。手巾木三尺,則繫於鳩杖。宴需及分給穀物,取用於本牧補民庫,及戶庫留儲木中。」

3月6日

○丁酉,停定志地黃湯,進蔘苓白朮散。

3月7日

○戊戌,以李好敏爲司憲府大司憲,李羽晋爲司諫院大司諫。

3月9日

○庚子,以韓用鐸爲禮曹判書,朴宗來爲左副賓客。

3月11日

○壬寅,御春塘臺,行合慶庭試文武科,文取趙冀永等二十人,武取權虎秉等一百七十三人。

3月12日

○癸卯,詣奉謨堂展拜。

○以朴宗慶爲弘文館提學,南公轍爲右副賓客。

3月13日

○甲辰,御明政殿,行闕內入直文蔭官應製。

3月14日

○乙巳,御仁政殿,行闕外入直文蔭官應製,及入直武臣講。

3月15日

○丙午,藥院入診。

○設式年監試覆試。

○御明政殿,行闕內入直文蔭官應製。

3月16日

○丁未,御仁政殿,放庭試文武科榜。

○以金啓溫爲全羅道觀察使。

3月17日

○戊申,御映花堂,受文武科新恩謝恩。

○御明政殿,行闕內入直文蔭官應製。

3月19日

○庚戌,以金羲淳爲司憲府大司憲,權常愼爲司諫院大司諫。

3月20日

○辛亥,藥院入診。次對。領議政金載瓚啓言:「關西道臣狀啓:『道內軍布癸酉條所權減,監營則爲一萬九千一百兩零,兵營則爲二萬一千二百兩零,各邑則爲二萬九千八百兩零矣。監營則會錄別備,排朔等所需,雖有所見減,而至於公用及支放,竝無欠闕,兵營則公用支放,足以塗抹,而若其排朔,旣以本營別備條六千兩充額間,請得添補,亦可以此排比。各邑則民庫及官廩,非無所縮,而京司例納本營卜定,已爲權減,自當經用支過。惟廣梁、老江、宣沙,三鎭收布所減,爲九百餘兩,此則限折半從便給代,庶可無弊,分排爲辭矣。』本道軍摠,無論有布無布,原額已縮,虛伍此多,不待道啓,而朝家業已稔知。若於復摠之前,必準應捧之數,則餘民盡散,原摠漸縮。而官民必無以兩保,勢不可不姑減虛錄之數,以圖實捧之道。容俟一年二年,次第生聚,還復舊摠,則不過若爾年,姑且權減也。今年復一分,明年復一分,不多年而自當復舊。請依狀請許施,仍令依田結陳起修啓之例,每於歲初,以流民還集之爲幾,某樣公納之復摠爲幾,一一列錄啓聞。」從之。

○侍講院啓言:「王世子書筵,《千字文》畢講後,繼講冊子,問議于師傅賓客,皆以《孝經》、《小學》、《童蒙先習》等書中,進講爲奏。命以《孝經》繼講。

3月22日

○癸丑,奎章閣,印進正宗大王御製《弘齋全書》一百冊,《景慕宮睿製》三冊,各三十件。敎曰:「先朝御製,奉謨堂、宙合樓、望廟褸、華寧殿、文獻閣五處史庫外,奎章閣、內閣、玉堂、春坊,各一件奉藏。」又敎曰:「《景慕宮睿製》,奉謨堂、宙合樓、望廟樓、華寧殿、文獻閣五處史庫外,奎章閣、內閣、玉堂、春坊,各一件奉藏,仍命校正監印閣臣以下,施賞有差。

3月23日

○甲寅,全羅監司金啓溫,陳疏言:

叔父明鎭,方任羅州牧使,臣若赴任,自在應遞,私義難安,仍乞遞免。

批曰:「羅州牧使,令他道相換,卿其勿辭。」

3月26日

○丁巳,停蔘苓白朮散,進加味三神湯。

3月27日

○戊午,御仁政殿,放生進榜。召見回榜老人韓大裕賜樂。

3月28日

○己未,御涵仁亭,受生進謝恩。

3月29日

○庚申,以金履喬爲司憲府大司憲,李普天爲司諫院大司諫。

3月30日

○辛酉,樂院入診。召見大臣閣臣。

夏四月

4月1日

○壬戌朔,設式年文武科覆試。

4月2日

○癸亥,以李好敏爲吏曹參判。

4月6日

○丁卯,停加味三神湯,進升陽順氣湯。

4月8日

○己巳,濟州察理使李在秀,進釐弊別單。一。還餉及平役庫剩條一竝防塞。一。儲穀耗給代,以稅穀爲之,賑耗則會錄。一。牧場中無所妨害之地,許令牧子起耕,折半減稅,牧子元料,依甲寅節目施行。一。牧馬剪烙,依式三年一次爲之,馬鬣封進,排年備用。一。大靜牧場之私土相換者,還作牧場,文券燒火。一。進上所入鹿獐皮外各樣求請之擧,一切嚴禁。一。船稅以上船五兩,挨次遞減,定式施行。一。馬商稅木,以每疋十尺均稅。一。三邑藿稅,竝減摠,而勒買則禁之。一。旌義居前縣監康聖翊,前察訪高鳴鶴,有行誼,濟州居前武兼高遇泰,嫺於弓馬,生員吳霑,有文藝,竝令收用,孝子濟州良人林成彦,牧子高允文,旌義將校玄胤慶,烈女濟州故儒生田衡元妻梁氏,故儒生吳隆復妻金氏,大靜故儒生金昌根妻金氏,俱合褒奬,令廟堂採施。

○副護軍洪時濟疏略曰:

伏見大僚筵奏,有贈判書朴在源賜謚之請,其奬忠表直之擧,扶綱植倫之義,臣不勝欽歎。噫!在源當時樹立之卓絶炳烺,凡爲我東臣子者,孰不知爲忠臣直士?而若其褒贈之請,始發於蔡濟恭戊申爰立時,蓋濟恭,於此義理,素有秉執。當戊戌使燕而還也,始入候班,聞院隷傳呼淑昌宮承言色,瞠然大聲曰:『非誕聖,嬪宮無問安禮也。誰爲此定例?獨不知天無二日之義乎?』及夫德相凶疏之出,而乃於稠坐中,擲其疏於地曰:『此嬪之喪,有何所重,乃敢曰薨,曰宗社靡托乎?又其下某樣道理四字,尤爲叵測云云。』伊時榮、德輩氣燄咸勢何如,而濟恭之不知自恤,獨奮於戟手向刃之中者,非斷斷血忠,烏能辦此乎?是以,壬寅入對也,先大王敎曰:『國榮聞卿所言,禍將不測,予則益知卿忠直。此事顚末,昭載於濟恭之私稿中,已經先朝御定,何敢誣也?惟其秉執之嚴確如是也,故當其御筆特擢,恩遇曠絶。初筵奏對,素蘊始暴,而首請朴在源褒贈之擧。其前後之苦心直節,足以有辭於百世,而乃於先大王賓天之後,昭融之契,事往時移,構捏之言,捕風捉影,竟不免身後追奪之律。忠志之士,安得不流涕而傷悼乎?先朝之於濟恭,眷注隆重,十年作相。及其卒也,親製誄文累百餘言:『鋪張備至,至以歷鋪平素,予筆無愧』,八字斷之。仍又別下御註,句句親釋。此固濟恭勘斷平生之定案也。滄桑一變,忠逆混置,雲漢之章,不改龜頭之刻,而九泉之魂,尙抱丹書之冤,古今天下,寧有是耶?大抵一番人之斷斷齮齕者,在於癸丑一疏。而其疏,卽金縢事之所由發也。兩聖朝慈孝,由是而益彰,先大王志事,由是而闡明。至蒙忠肝義膽之褒,而雖以他時首攻之人,末乃懣然自服。則此豈到今藉口之事乎?至若邪魁云云,本出於賊裕之餘論。而輾轉捏合,構成罪目,至以千萬至醜之名。硬定三人至重之律,此豈非萬萬無理之甚乎?苟使濟恭,眞有罪犯。則以先王日月之明,豈不照燭之無遺?而生前之寵遇如是,死後之鋪張如是也。伏願聖明,體先王禮遇之隆,恢聖人疏鬱之政,特賜財擇焉。「

批曰:」疏辭令廟堂稟處。「

4月9日

○庚午,玉堂〈應敎柳鼎養,校理李晋淵,修撰宋應圭、韓用儀。〉聯箚,略曰:

「濟恭之負犯何如,罪名何如,而何物洪時濟,敢以前銜,肆然投匭,背公死黨,顯售營救之計?請施以屛裔之典。

批曰:」依施。「

○配洪時濟于機張縣。

○府〈掌令趙章漢。〉前啓丁若鏞事,停啓。

○以金蓍根爲禮曹判書。

4月10日

○辛未,藥院入診。召見大臣閣臣。左議政韓用龜,以三朔亢旱,兩麥判歉,請祈雨祭不卜日設行,且請京外罪囚,審理疏放,從之。

○以韓用鐸爲司憲府大司憲,尹益烈爲司諫院大司諫。

4月11日

○壬申,以朴宗慶爲工曹判書。

4月12日

○癸酉,行祈雨祭于三角山、木覔山、漢江。

○禮曹啓言:「對馬前島主身死,告訃差倭接待及所呈遺物書契,與回禮,已有前例,請依此擧行,新島主圖書請受差倭接待京接慰官,不多日內催促下送,所用圖書,精造下送。」允之。

4月13日

○甲戌,備局啓言:「濟州前牧使李顯宅貪饕不法之狀,狼藉於察理使査啓,而金吾議律,未免太歇,不可但以不審言。請照律,該堂竝罷職,李顯宅亟施島配之典。」從之。

○司諫任㸁陳疏,請屛裔罪人洪時濟,施以島配,其疏捧納承旨,施以竄配,不言兩司,竝施譴罷,趙章漢力護私黨,擅停若鏞之啓,施以屛裔之典,批曰:「洪時濟事,日前堂箚已處分,餘幷不允。」

○副司果李游誠,疏論掌令趙章漢,若鏞停啓之罪,賜批,令廟堂稟處。

4月14日

○乙亥,初昏,流星出天中淡雲間,入坤方天際,狀如拳,尾長尺許,色赤。

4月15日

○丙子,再次祈雨于龍山江楮子島。

○以韓興裕爲司諫院大司諫,南公轍爲議政府左參贊,金在昌爲刑曹判書,朴崙壽爲判義禁府事。

4月16日

○丁丑,召對。

○副司直姜浚欽,疏請定配罪人若鏞,仍置配所,前掌令趙章漢,施以屛裔之典,賜批,不允。

4月17日

○戊寅,行式年文武科殿試于春塘臺,文取徐憲輔等三十八人,武取鄭海柱等四十五人。

4月18日

○己卯,三次祈雨于南壇雩祀壇。

○以金啓洛爲弘文館提學。

4月19日

○庚辰,濟州儒武試取,儒生金英集等四人,武士金明勳等一百九十三人,幷直赴殿試。

4月20日

○辛巳,雨,水深九分。

○藥院入診。召見大臣閣臣。上,自二月,有水剌厭進之候,是日大臣醫官,迭請詳承症候,而未承指敎,不得議定湯劑。

○左議政韓用龜啓言:「向來臺臣,以洪時濟疏捧納事,峻斥該房承旨。而諸承旨相率疏引,都承旨李儒慶,亦爲陳疏自引。儒慶之於追奪罪人濟恭,以舅甥之親,兼父子之恩。原疏出納之際,不得可否,人孰不知?而乃反隨衆陳疏,其所措語,與他人無別。濟恭之負犯雖重,其在儒慶自處之道,決不當若是。且其疏出之後,物議譁然,而揚揚赴院,少無顧忌,尤極駭惋。請都承旨李儒慶,施以刊削之典,以爲敦風化礪廉恥之地。」允之。

4月21日

○壬午,四次祈雨于社稷北郊。

○諫院〈司諫任㸁。〉啓請屛裔罪人洪時濟,加施安置之典,不允。

4月22日

○癸未,以金會淵爲吏曹參議。

4月23日

○甲申,太學居齋儒生捲堂所懷言:「臣等竊伏見近日朝家,有正宗大王御製《弘齋全書》鋟劂之擧,固當布之一國,家絃戶誦。而尊經閣崇奉之擧,在所當先。故當其印役之始也,臣等再三仰請於監印諸臣,以爲轉徹於上。俾一部全書,竝奉於《詩》《書》《語》《孟》之列者,此非一人私言,實遵一國之公議也,或有難之者曰:『御製文集,事體至重,且無已例云。』而抑有不然者。堯、舜、《典謨》,禹、湯、《誓誥》,非帝王之製乎?且此尊經之閣,素稱淸嚴,爲置學正等官以守護之。與奉謨堂書香閣,似無異同,則揆以體貌,少無不可。而只以臣等言微跡賤,抱玆區區云。」敎曰:「先朝御製,從當奉安。」仍命泮堂,勸入。

4月24日

○乙酉,五次祈雨于宗廟。

4月25日

○丙戌,次對。

○以金羲淳爲司憲府大司憲,柳相祚爲司諫院大司諫。

4月26日

○丁亥,以徐榮輔爲兵曹判書。

4月27日

○戊子,六次祈雨于三角山、木覔山、漢江。

○以南公轍爲判義禁府事。

4月29日

○庚寅,雨,水深一寸二分。

○以元永冑爲咸鏡北道節度使。

○藥院入診。召見大臣閣臣。

○內閣直提學金履喬等,因泮儒所懷,聯疏自引,略曰:

臣等之不應泮儒之請者,御製事體,與他經書不同也。國朝御製之頒賜於太學,無例也。御製奉安,昉自有宋天章龍圖之外,未嘗及於太學者,《宋史》可接。且竊見先朝新印書籍,必皆頒賜於太學,而列聖御製,未嘗及焉。今以莫重御製之事,上下於泮儒捲堂之辭者,臣等慙悚,庸有極哉?

批曰:「儒生事,不必深責。」

五月

5月1日

○辛卯朔,雨,水深四分。

○七次祈雨于龍山江楮子島。

5月2日

○壬辰,進養心湯。

○禮曹啓言:「再昨日甘澍所得,水深爲一寸六分,八次祈雨祭,請觀勢設行。」允之。

5月3日

○癸巳,西春君爗,卒。

5月5日

○乙未,藥院入診。次對。領議政金載瓚啓言:「禁府議律,有不勝駭惑者。以黃州前牧使事言之,黃州之於水營,雖無軍制之相關,而閫帥守令之爲上下官,則明矣。凡上下官,本無彼我道之別,則況爲道內上官?而守令之拿入上官之裨將,此何擧措?然而禁府議啓:『謂以不係句管,何論體統?』,直請酌放,然則有句管而後,方可論體統乎?京外官之尊上官,乃所以尊朝廷也。體統嚴然後,上下可以維持,尊卑可以區別,而有若繩尺之不可紊者。請當該牧使,施以削職之典,議律禁堂罷職不敍。」從之。先是黃海水使尹郁烈,以黃州牧使洪遇爕拿入水營裨將狀罷之,監司趙鐘永啓言,事非軍務,則兵水使,不得直罷守令,請令廟堂稟處,廟堂以待該牧使査問後處之,覆啓也。

5月8日

○戊戌,以趙德潤爲議政府左參贊,朴宗來爲判義禁府事。

○京畿、湖西、嶺南、關東,畢賑。〈京畿通津、豊德兩邑飢民四萬七百十五口,賑穀三千七百八石、湖西公州等五十三邑鎭,飢民十六萬八千一百七十九口,賑穀二萬八千九百四石,嶺南大邱等七十一邑鎭,飢民五十六萬六千八十八囗,賑穀四萬三千四百六十二石,關東高城等十四邑,飢民二萬口,賑穀一萬三千七百六十四石。〉

5月11日

○辛丑,兵曹判書徐榮輔,疏陳情勢乞遞,賜批許之,以朴宗來代之。

5月14日

○甲辰,自是日,進加味六君子湯。

5月15日

○乙巳,全羅監司金啓溫,屢疏引義,不赴,備局啓請拿問,允之,旋命分揀,使之當日辭朝。

5月16日

○丙午,禮曹啓請,雨未周洽,秧節漸晩,八次祈雨祭,設行,允之。

5月17日

○丁未,以朴崙壽爲判義禁府事。

5月18日

○戊申,八次祈雨于南壇、雩祀壇。

5月20日

○庚戌,藥院入診。召見大臣閣臣。

5月21日

○辛亥,九次祈雨于北效,仍行蜥蝪祈雨祭于慶會樓池邊。

5月23日

○癸丑,雨,深一寸一分。

○以李馨秀爲忠淸道兵馬節度使。

5月24日

○甲寅,雨,水深五分。

5月25日

○乙卯,藥院入診。召見大臣閣臣。

5月26日

○丙辰,雨,水深八分。

○十次祈雨于社稷。

5月27日

○丁巳,命祈雨祭停止,報謝祭待立秋設行。從禮曹啓也。

5月29日

○己未,藥院入診。次對。領議政金載瓚啓言:「雨澤未洽。初庚在明,而秋後節序,比前尤催。見今未移之秧,雖使得雨,移揷其果食實,有未可必,在前戊午己巳,連以代播之效,得免全荒之歉。請申飭諸道,凡過時未移已判全棄之處,卽以相當可播之種,量宜分給,種穀若或不足,道臣從便移轉,以爲及時之地。代播畓免稅,旣有兩年飭敎,切勿混同執稅之意,措辭知委。」從之。

○以李海愚、申鴻周爲左右捕盜大將。

○以李肇源爲弘文館提學,尹郁烈爲全羅道兵馬節度使。

六月

6月1日

○庚申朔,日有食之。〈自申初至申正食四分十一秒、初虧西北食甚正北,復圓東北。〉

6月4日

○癸亥,以金義淳爲左賓客。

6月5日

○甲子,雨,水深一寸三分。

○藥院入診。次對。領議政金載瓚啓言:「歉歲糜穀之弊,莫如酒。向於己巳,亦爲筵奏行禁矣。請今亦一依己巳已例,令法司捕廳,嚴加禁斷,而自八月初一日,始令出禁,釀酒之本,卽在麯子,先使洞諭,俾無得造麯買賣。而蓋自前酒禁之弊,班戶乘時榷酤,而編氓有次骨之怨,禁隷因贖漁利,而小民爲剜心之痛。請今番班戶則律用加倍,法司則勿徵贖錢。若大釀則勿徵贖直配,小釀則減一等勿配,代以刑杖。」又啓言:「荒年市直之乘時刁蹬,卽民命之攸關。而今則秋事未判,穀價先踴,市肆之間,間多持錢而未售。此專由於市井,則專事射利,商賈則藏穀待時,低昂操縱,惟意所欲之致也。不可一直任他,請令戶惠廳貢米頒下時,裁量斟酌,定價出給,俾不得私自加減於官定之外,平市署則嚴飭米穀各廛。」又啓言:「四道民事,茫無涯畔,而目下奠安之方,來後接濟之責,專在守令。請自今都政,勿拘格例,壹意愼擇之意,申飭銓曹。」竝從之。

6月6日

○乙丑,掌令宋應圭,上疏請別遣繡衣,逐邑按廉,又言「朴大圭,卽逆一之至親,而自同無故,偃處城闉。而廢枳周歲,姓名無礙於政注,蹤跡周旋於臚唱,暋不顧畏。請僉知朴大圭,刊去仕籍,仍施放逐之典。」允之。旋又下敎曰:「當此歉年,按廉之政,不容少緩。其便宜問議大臣,可合人抄啓。」

6月10日

○己巳,次對。先是副修撰韓用儀,疏請故祭酒李直輔,不待諡狀,卽令議謚,批令廟堂稟處。至是,領議政金載瓚啓言:「故儒賢,以林下耆德,有甘盤之契,而身後節惠之典,尙今闕焉,此誠昭代之欠事。士林之齎鬱,請依儒臣所請,卽令所司擧行。」從之。

○竄姜彙鈺於鍾城府。先是,關北道臣,啓論前鍾城府使姜彙鈺贓汚不法之罪,歷擧十七條件,及拿問盤覈,無辭自服者,爲十一條,金吾議處,流三千里定配于昌原府。至是,領議政金載瓚啓言:「斲國戕民,流毒八域,至於必亡乃已者,貪吏之故也。六月亢旱,安知非此輩所召哉?鍾城前府使姜彙鈺之善地例勘,無足懲罪。請卽其地勿限年定配,仍施永錮之典。且聞所執物件,方在該邑云。請令道臣,一一搜覈,俾防民還。」從之。

○備局啓言:「卽見東萊府使洪秀晩狀啓,關白生孫,告慶差倭先文頭倭,今已出來矣。京接慰官及譯官差送贈給禮單,指備下送等節,旣有已例,請分付該曹該院,照例擧行。」允之。

○以朴宗京爲江華府留守。

6月12日

○辛未,以李羲甲爲吏曹參判,朴宗薰爲京畿觀察使,李存秀爲慶尙道觀察使,李東永差接慰官。

6月14日

○癸酉,命致祭于故同敦寧洪樂任。以復官後尙今未果,而且當慈宮八旬慶辰也。玉署諸臣,不欲撰進祭文,屢勤飭敎,終不膺命,命竝罷其職。

6月15日

○甲戌,藥院入診。召見大臣閣臣。

○以李好敏爲吏曹參判,徐有聞爲參議。

6月18日

○丁丑,命前兵使金見臣,別軍職差下。

6月20日

○己卯,藥院入診。

○兵曹因備邊司草記,以關西軍功見漏者五十九人,賞不稱勞者十三人,京營將士七人分等別單書入。別單「勞同見漏人平壤千摠出身張大明,〈隨嘉山郡守鄭周誠,〉壯士軍官出身尹仁活,〈隨巡營中軍李鼎會。〉別武士前參奉趙師範。〈賊變初徵兵終始効勞。〉安北壯士軍官出身李宜承、張致榮、〈以上隨各陣將。〉肅川行軍執事出身金泰弘,〈隨前營將李儒秀。〉龍岡把摠出身李學麗,〈隨後營將尹郁烈以上赴陣四朔討賊,多有効榮。〉平壤旗鼓官出身金用爕,安北守城都監官出身咸仁甲,〈以上賊變初,徵兵守城,終始効勞。〉義州騎士別將出身文國弼,救應將出身姜膺濟,策應將出身白海潤,左先鋒將出身朴鵬,〈以上隨義兵將金見臣,赴陣屢朔討賊、多有効勞。〉平壤把摠閉良朴天瑞、金成麗,〈以上隨巡營中軍李鼎會。〉壯士軍官閑良韓翼周,〈隨博川郡守李運植。〉安北壯士軍官閑良朴處弘、李禧燁、金天明、金厚德,塘報哨官閑良金龜齡,炬燭都監官閑良朴成逸,藥丸監官閑良裵化鳳,〈以上賊變初,隨各陣將。〉順川哨官閑良金右平、朴台稷、崔亨呂,行軍執事金魯錫,〈以上隨右營將吳致壽。〉肅川行軍執事閑良康宅謙,〈隨前營將李儒秀。〉嘉山把摠閑良張命五,別武士閑良張樞英,〈以上隨嘉山郡守鄭周誠,赴陣四朔,多有効勞。〉平壤管城執事閑良趙鼎運,府中軍閑良洪潤祜,安北執事閑良骨潤默,〈以上賊變初,徵兵守城,終始効勞。〉義州領將閑良金文道、金遇聖、金重奎、金明坤,〈以上隨領兵將許沆。〉先鋒將閑良鄭敏化,救應將閑良金時文,〈以上隨義兵將金見臣。〉參謀閑良張時說,〈隨倡義將張洛賢。〉成川哨官閑良吳德臣,〈領兵赴前營將李儒秀。〉朔州領將閑良林正愼,〈隨前府使尹敏東,以上屢朔討賊,多有効勞。〉慈山旗牌官閑良李正白,〈本邑空官時,聞賊變,聚兵領付兵營,多有効勞。〉寧邊執事閑良朴致熀,〈賊變時隨捕賊徒,仍領兵赴大陣,多有効勞。〉以上賞加,山城都領將前五衛將嘉善張胤祚,〈賊變初,倡募民兵,入守白馬山城遺子于張洛賢陣,討賊効勞,前已帖加。〉加資施行慈山中軍嘉善金載裕,〈本邑空官時,聞賊變,聚兵領赴兵營,多有効勞。〉安北行首執事前僉知金啓璋,〈賊變初,徵兵守城,終始効勞。〉討捕軍官折衝金麟億,〈賊變初,隨各陣將,赴陣四朔,多有効勞。〉楚山行軍執事折衝金觀澤,〈與領兵將金致華,出陣屢朔討賊,多有効勞。〉朔州執事折衝韓弼誼,〈隨府使尹敏東赴陣,屢朔討賊,多有効勞。〉郭山通政李德信,〈防守定、郭之界,捕捉、逃逸之賊。〉平壤行軍執事折衝全應璉,〈賊變初,徵兵守城,終始效勞。〉以上實職調用。義州從事進士崔相綸,〈隨領兵將許沆赴陣,屢朔討賊,多有效勞。〉本道殿郞差下,平壤策應監官幼學金履雲,安北軍需監官幼學廉處白,〈賊變初,徵兵終始交勞。〉宣川參謀幼學張文翊,〈隨領兵將許沆赴陣,屢朔討賊多有效勞。〉鐵山召募幼學鄭顯璞,〈賊變初,自京下來,召募同志,赴朴大龜陣,多有効勞。〉泰川鄕人金亨喆,〈與寧邊崔廷珤詷捕大益而効勞,與延珤無異。〉朔州守城將座首朱正心,〈該府使出陣後,四朔守城,効勞甚多。〉以上令本道,各別收用,見漏賞典人。訓鍊都監知彀官李東翰,〈以巡撫營執事、因事下往大陣,仍差行軍執事大小軍務,專當擧行、賊魁等首級,總角等四賊押領來納,勤勞頗多。〉別武士出身姜繼武,〈以輜重次知、下往六朔,勤勞頗多。〉局出身黃有淸,〈以寧邊召募軍官,自願赴陣,仍差笠巖防守將、首尾六朔,勤勞頗多。〉禁衛營敎鍊官副司果金光龍,〈以輜重次知,行軍之際,大小器械,許多軍需,殫竭策應,多有効勞。〉別武士副司果許橘,〈中軍下往時,陪往到陣、次知軍糧兼爲中哨差官、屢次出戰,効勞頗多。〉賞不稱勞人,安北左領將前五衛將嘉善崔鎭一,右領將前五衛將嘉善金景燁,〈以上賊變初,聚兵守城,松林之戰,誓死自願,竟獲大捷而只蒙加資。〉以上相當職調用,伏兵將折衝李寅協,〈以壯士軍官,斬獲旣多、北城掘土時、晝夜董役,額上中矢,而只蒙加資。〉義州防禦將折衝金啓滉,〈隨金見臣捉得賊細作、攻破西林城,擒獲頗多,轉到車輦、又擒賊徒,攻城中丸、而只蒙賞加。〉左領將折衝金亨倜,〈隨許沆至龍川,斬賊七級、率一枝兵,先到東林,開門迎納官軍、仍到定原陣,終始効勞、而只蒙加資。〉騎士折衝林述祚,〈墨纕隨許沆襲擊龍川時、領壯軍潛入城中,開門迎納本陣、攻東林時,領一技兵先破城門、仍赴定原陣,終始効勞、而只蒙加資。〉鐵山召募將朴大觀,〈倡募同志,自備糗糧,晝夜暴露,奮義敵愾、宣、鐵間人心之能辨順逆者、多賴其力、而只蒙加資。〉寧邊中軍折衝洪致伯,〈徵兵守城、捕內應賊,實不下於赴陣擒獲、而只蒙加資。〉以上五衛將調用。安北壯士軍官折衝金履海、朴宗默,〈以上俱以先鋒,齊初生擒時,與金啓默同力,其効勞最多,而只蒙加資。〉義州救應將文應奎,〈募得銃手三十名,以助守城,與金見臣破走良策賊,進攻西林生擒賊四口,又到車輦擒賊,而只蒙加資。〉右先鋒折衝嚴再光,〈墨縗從軍,與金見臣,攻破良策賊,又於西林車輦多有擒獲,掘土時効勞亦多,而只蒙加資。〉龜城中軍嘉善趙暎,〈聚兵守城,賊徒來屯,送人誘脅,而終始不聽,手射傳檄之賊。城池獲保多賴其力,而只蒙加資,而前已帖加賞加施行。〉以上相當實職調用。禁衛營敎鍊官折衝具始芳,〈以寧邊召募軍官,率三哨軍,赴大陣每戰必赴,又爲游擊將賊徒掩殺義州陣時,往赴逐北賊,刼大陣時,斬一賊擒一賊,破賊時,斬賊十四,得定州印信,納于大陣,勞績最多,而只蒙加資。〉邊將除授,中哨軍朴完相,〈隨中軍下往,不避矢石,奮躍薄戰中格雙丸,貫臂碎脅,幾死僅生,而只給米布。〉令本營收用。」

○備局啓言:「西亂死節人,幷施錄孤之典,而或喪制未闋,或年紀未滿,尙不得一人收錄。其中贈統制使諸景彧之子,今已年多,人亦了了,無論有薦無薦,今都政初仕調用之意,分付兵曹。故忠臣贈兵使崔永元,以深河卓節,至承貤贈綽楔之典,而聞其後孫,只有一人,貧無以自保云。加設付料,待窠陞實之意,請分付三軍門。」允之。

6月23日

○壬午,藥院入診。

6月24日

○癸未,行都政。〈吏曹判書李肇源,參判李好敏,參議徐有聞,兵曹判書朴宗來。〉以韓用鐸爲司憲府大司憲,南履翼爲司諫院大司諫,金魯應爲成均館大司成。

○奎章閣印進正宗大王御製,列聖御製合附本二十二冊七十件。敎曰:「正宗大王御製,列聖御製合附本,奉謨堂、文獻閣、五處史庫外,奎章閣、內閣、玉堂、春坊西庫,各一件奉藏,監印閣臣,各一件頒給。列聖御製校正監印閣臣,原任提學金載瓚,檢校提學金祖淳,原任提學沈象奎,鞍具馬面給,提學南公轍、徐榮輔,加輔國,原任提學朴宗慶,加崇政,直提學李存秀、金履喬,加嘉義,檢校直閣李魯益,檢校待敎朴宗薰,李龍秀加嘉善,檢校直閣李光文,直閣鄭元容,加通政,檢校待敎朴綺壽,待敎李鶴秀陞敍,檢書官以下,施賞有差。」

6月25日

○甲申,藥院入診。次對。領議政金載瓚啓言:「頃因北道道帥臣論報,居山別中司哨官,移付利原矣。卽見帥臣狀啓,則以爲利原旣是嶺下關隘,今以別中司,移屬利原,則宜兼防守之任,以縣監爲別防守將,使之專管擧行。該縣旣是獨鎭,所率標下軍,不可不備,以該營所在本營攔後軍五十一名,許付本縣爲宜云。請依狀請施行。」從之。

6月26日

○乙酉,領府事李時秀,陳疏乞致仕,賜批不許。

6月28日

○丁亥,命施平壤等邑民家漂頹四百八十七戶,人物壓死二名,別恤典。

6月29日

○戊子,藥院入診。召見大臣閣臣。

秋七月

7月2日

○庚寅,雨,水深二寸六分。

7月5日

○癸巳,雨,水深五寸三分。

○藥院入診。召見大臣閣臣。

○命施晋州牧人物渰死三十五名,別恤典。

7月6日

○甲午,雨,水深六寸四分。

7月8日

○丙申,雨,水深三寸八分。

○自是日,進生胃君子湯。

○設七夕製于泮宮。

7月10日

○戊戌,詣奉謨堂展拜。

○藥院入診。召見大臣閣臣。

7月11日

○己亥,議政府左參贊宋銓,卒。

○命施五部民家頹壓四百八十六戶,別恤典。

○咸鏡監司金履陽啓言:「甲山、三水、厚州等邑鎭,去月十六日大水,平野無不沈墊,山峽率多汰落。慶源、慶興,長霖跨朔,江水汎濫。慶源府自邑社,至造山四社之地,幾皆沈沒,平陸成江,各穀浸沒,殆無滯穗,號哭滿野,慘不忍見。特推古人矯制發倉之義,先以咸興還牟一千石,俵送兩邑。」

7月13日

○辛丑,御仁政殿,試秋到記儒生,講居首白時亨,製居首李憲球,竝直赴殿試。

7月14日

○壬寅,詣太廟展拜。

○命施新溪縣民家漂頹,一百四十五戶,人物渰死四十四名,別恤典。

7月15日

○癸卯,藥院入診。

○次對。停諸道秋操。以畿輔三南秋事,幾判歉,西北三道,俱被水災故也。領議政金載瓚啓言:「頃以咸鏡監司瓜滿代,待畢賑差出之意,筵稟。而追聞北邑水災,極不尋常,且嶺南移粟,勢所不免,故至令備預以待,若使道臣,此時交遞則必多掣礙之端。平安兵使,亦已箇滿,而本營蕩殘,甚於列邑,借得公貨,別添營還,以爲限年取殖,略補支放之地。而設施之初,難付生手,請咸鏡監司金履陽,平安兵使李元植,限今年仍任。」從之。

○命施平山等四邑民家漂頹一百七十二戶,人物渰死二十一名,別恤典。

7月16日

○甲辰,御春塘臺,行一內禁軍西北別付料,試射。

○以朴崙壽爲議政府右參贊,朴宗慶爲判義禁府事。

○刑曹以衛外擊錚罪人洪陽,幼學蔡柱永,爲其祖濟恭伸理,事極猥越,原情勿施,嚴飭放送,啓原情云:「嗚呼!庚申之間,時人之齗齗於渠祖者,始也指無爲有,終焉以聲傳聲,乃以締結妖宦,綢繆戚里之說,巧言捏合,虛張罪目。而猶恐不足,則又曰,緩討逆宗也,嗾出嶺疏也,蓋其戚里妖宦云云,卽壬寅年間齮齕之說,而其後一經洞諭,十年作相,則俱屬烏有,無足更辨。而至如緩討之說,渠祖之於此事,或先事而力爭,或慮遠而陳勉,以疏以箚,前後嚴討者。合爲十六度,而罷削付處,屢被重典,末乃袖箚登筵,碎首而退。則緩討之目,已極至冤。而又有一事可以明卞者。向在榮賊之陰謀逆節,專在於屬意逆宗,而德相凶疏,卽其根柢也。渠祖見其疏擲地曰,此嬪之喪,有何所重,而乃敢曰,宗社靡托乎?又所云某樣道理四字,尤爲叵測云云。其後先大王敎曰,國榮聞卿此言,禍將不測,而予則益知卿忠直。卿實義理主人。而到今反歸緩討者,天下寧有是耶?壬子嶺疏,又爲一條罪案,而疏錄之或多或小,自是嶺人之事,何與於渠祖?而亦何以指揮一道之大招邀千里之外乎?揆以常理決是行不得,而强生吹覓之計,拖及不干之人者,豈不冤甚乎?又倡邪魁二字,以爲蒙準之斷案,蓋其時適値邪獄之發,而不幸聲氣相近之也,乃出干犯邪學之類,故欲爲竝驅之計,固無可執之贓,則强覓捕廳三賊事曰陰嗾捕將,打殺滅口云云。嗚呼!三賊請捕,本出於渠祖之議及僚相奏達筵中,則欲滅其口者,果如是乎?陰嗾滅口之說,出自賊裕之疏。而其疏批旨,備悉本事,剖析無餘,至以因傳敎杖斃之意,下敎於筵中。又其後捕將趙圭鎭之子,抱書訟冤於時相,悉暴其依判下。嚴棍物故之事,本事不過如是,而乃反以是構罪者,其可成說乎?平日嚴斥之疏,當時譏捕之請,竝皆刊落,只從賊裕之疏語,終成追奪之大案。今以邪之一字,歷擧鳴冤,非不知至可醜也。渠祖畢竟勘斷,正在邪魁二字,則所可先卞者,亦惟在於至醜之案。外此諸條,皆影子也,虛景也。已經先大王至明至聖之昭晣勘破,則此皆俱有明證,一按可知。若或一言一事之或近於聲罪者云云,則以我先大王日月之明,奚爲拯救必死之穽,置之三事之列,委任之久,曠絶之恩,逈出千古。而況乎爰立之日,親書除旨,臨門宣敎,似此恩榮,考諸四百年黃閣故事,無與爲比。又胡爲而親製誄文,許以三大義理,至以予筆無愧四字,斷其平生,又至於徵入私藁,侈之以御筆校正,若是其勤摯也。若其有罪無罪,冤與不冤,上天鑑臨,公議自在,何敢誣也?乞特垂昭釋之恩,俾伸幽明之冤。」

7月18日

○丙午,詣景慕宮展拜。

7月20日

○戊申,藥院入診。

○刑曹以衛外擊錚罪人,驪州童蒙金聖吉,爲其曾祖漢祿伸理,滿紙張皇,無非至凶絶悖,原情勿施,嚴飭放送,啓,原情云:

「矣身再昨年秋,上言于輦路之前矣。喉院之臣,題以猥濫而退却。如此則凡臣民之抱至冤而罹邦憲者,擧無自暴之路。而況矣身上言,首提金履陽誣逼先朝之罪,嚴辭明卞,則事體關係,何等重大,而該掌之臣,乃敢肆然退却,使不得仰徹天聽?古今天下,安有如此無嚴之類乎?且聞履喬、羲淳、履陽三人,矣身上言出後,相繼陳疏自卞,而其疏語,無非誣逼也,粧撰也,窮遁也。故今又於再昨秋未徹之上言,略擧喬、羲、陽後疏對卞之語,鳴金更籲。而蓋矣身一門老少,丙寅年分一倂散配,家無一丁,矣身以九歲童孺,孑孑獨存,而雖矇然無知,尙有秉彝之天,晝夜血泣,惟祝天日回照。而連値國家大慶之年,獨求蒙昭晣之恩,故玆敢仰籲,罪合萬死。而大抵矣身家,自壬辰疏擧後,爲人血怨骨讎,搆陷矣身家,無所不至,所謂八字凶言,卽其一也。然我先朝明鑑洞燭其情狀,不信讒說,終始拂拭。故渠輩亦不敢肆然陳疏,以蔽聖聰。逮我聖上御極之後,乃敢謂我殿下,沖齡嗣位,先朝時處分,實未能記得,故履喬、履陽、羲淳三疏,次第迭出,以爲乘時湛滅之計,凡有公心者,孰不如見其肺肝乎?其說孟浪無據,昭然可知者,不止一二。然皆係矣身曾祖追奪罪人漢祿私冤。而其中乃有誣逼先朝絶悖之說,則到此地頭,矣身家私冤卞暴,猶屬餘事,今請抹血而先陳誣逼之狀,繼暴矣身家之私冤焉。蓋履陽前疏,以矣身曾祖,謂有凶言實犯,又曰亦有一二臣仰奏於昔年,又曰渠之倖逭獨全,莫非我先大王山藪之恢云云,果如其言,則是謂先大王,旣燭矣身曾祖之凶言,而乃以恢弘之量全保而不誅也。其於我先王秉執之大義,止孝之盛德,誣逼何如也?履陽,亦先朝臣子耳,豈不知此,特以急於構陷人?旣曰凶言之徹聽,則當日全保之恩,無說可解,故乃敢曰。此則山藪之恢也,苟如其言,則如魯、禧輩嚴誅,有不足於山藪之恢而然乎?前之凶逆,必誅而無赦,後之凶逆,山藪而容貸者,是果近理之說乎?然則矣身曾祖之獨蒙全保之恩,豈非洞燭誣枉之故乎?是以,矣身曾祖,死於庚戌年,而生前死後數十年間,先朝終始全保,無處分之事,非特全保之而已矣。身祖觀柱,爲世所棄,目以禍塊,而每當大政,我先朝必加甄敍之恩,於內於外,屢蒙除命,末乃親加陞擢之典,蒙除萊伯之任。至於矣身從祖罪人日柱,簡拔於草野之中,委以胄筵輔導之任,庚申夏書筵筵退後,特遣直學臣李晩秀於桂坊直廬,諭以專任輔導之聖意,而旨意極其隆摰。又於罪相煥之處,錄筵敎使之傳示,筵敎若曰,因講筵入侍之路,見其頎然白髮,不問知爲金日柱。伊人所存,吾所夙知,甚於卿之所知。蓋其經學文識,吾則常以爲鄒書,所謂當世巨擘,今幸出入於挾冊之列。稽古導正之功,捨此人何爲?俄令二直學,詳傳此意,卿以此意,謄送筵敎,使之自任努力也。矣身曾祖所犯,若有一毫疑似於履陽所誣,則矣身祖及從祖,皆凶逆之子也,豈可以凶逆之子,寵擢於淸朝極選之地乎?又豈可以匈逆之子,專任冑筵輔導之責乎?然則履陽之搆陷矣身曾祖,固不足恤,將欲置我先大王於何地耶?矣身曾祖被誣之冤狀,先朝時洞燭,不啻明白。故相臣尹蓍東之爲銓官也,先朝,以矣身祖觀柱,陞擢望擬入事下敎,而蓍東不卽奉行,自上下問其故。對曰,外間有凶言云云之說,故不敢擬入矣。先朝洞諭昭晣,無復餘蘊。此則擧世之所共聞知,而伊時筵說,亦必錄在於記注中矣。一番考出而睿覽,則其爲眞僞,不難卞矣。矣身上言出後,履陽亦自知不免於誣逼先王,故其於後疏自卞,首及於誣逼二字,而變其山藪之說,歸之於貞純聖母親屬之故,其爲誣逼,又當如何哉?其疏曰,惟我聖母,至明至聖,至仁至慈之德,只知有先王,故先王之處此事,屬之聖躬,爛用經權,曲費造化。龜柱之罪惡,旣討而旋貸一縷之命,漢祿之凶言,已燭而姑付勿問之科云云。以此言觀之,則先大王,非不知矣身曾祖之實有凶言,而只以聖母之親屬而容貸云也。聖母之只知有先王,渠亦言之矣。以我聖母無私之德,矣身曾祖,若實有凶言,則雖如龜柱處地,必當告于先王,行周公誅管、蔡之事矣。況矣曾祖,何所顧惜,而不欲斷之以法乎?然則矣身家之得蒙全保之澤者,莫非我聖母曁先王之洞燭誣枉之實也,渠安敢以先王全保之澤,歸之於聖母親屬之故?而贊揚之語,出於虛辭誣逼之意,干於實德,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且其所謂屬之聖躬云者,尤極誣悖矣。矣身曾祖,若如履陽所誣,則是不止於干犯聖躬也。干犯聖躬,罪固罔赦,況不止於干犯聖躬,則先王安得以屬之聖躬,而不之誅乎?渠於誣逼之說,雖欲極意粧撰,而東倒西顚,愈歸於誣逼。

何者,今若問渠曰:『先朝時加誅魯、禧等,是出於偶然處分耶。』抑出於秉執之大義,哀痛之孝思耶。』渠雖匈肚逆腸,不敢不曰孝思也,大義也。又問曰,旣曰孝思也大義也,則漢祿之逆節,與魯、禧一般,而此則付之勿問之科,是亦可謂大義孝思乎?魯、禧事,亦係不忍言不敢道,而此則嚴誅,獨於漢祿事,斷以不忍言不敢道,而不誅此亦可謂公議乎?渠於此將何辭以對也?不過曰,此則山藪之恢也,姑付勿問之科也。所謂山藪之恢,姑付勿問之科者,與先大王本來秉執,不啻反戾,此非誣逼而何?蓋履陽粧撰之說,前後屢變,而誣逼我先王之不足,又誣逼我聖母窮凶絶悖,愈往愈甚。敢以自己之說,妄托先王之意,手分現化,惟意所欲,不顧誣逼之至此哉。至於履載無名之禍,媒孼於被脅而不搖云云,讀之未半,不覺髮竪而膽掉。昔在庚申五月筵敎,首尾數萬言,係是我聖考末年大處分,而至令付之史官,藏之史庫,則其苦心大義,眞可以泣鬼神而感豚魚矣。今距先王,仙馭一紀餘,而渠敢以當日履載之處分,稱以無名之禍,至謂渠輩被矣家之威脅,而無所撓屈,故矣家由是媒孼,先朝苦心大義,爲偏信一邊之言,而媒孼此處分云耶?究厥心腸,則直一詬天罵日之賊耳。是尙可以人理論之哉?

且矣身曾祖私冤之可以自辨者,不在於他,而在於履陽輩三人前後之疏矣。請詳陳之。履陽前疏曰,英廟辛巳以後,卽天地翻覆之會,臣民震蕩之日也。所謂金漢祿者,援引唐中宗時事,問難一二知舊間,而卒爲朱子答張敬夫正論所沮格。所謂一二知舊,以羲淳、履喬疏觀之,則乃羲淳之祖敎行及履喬之從叔毅行也。噫嘻!自古小人之誣人惡逆,指無爲有者何限,而豈有如履陽所言哉?蓋此說,有明白可卞者。故同知臣李東允,少受業於敎行情義無異父子。東允嘗錄其言行爲一冊,而其中一條有曰,辛巳春金漢祿,來過,講《朱書》,至於唐中宗事,先生曰;雖有南軒之論,當以朱子說爲定論。所謂先生,指敎行也。矣身曾祖與敎行,爲同門友,相會講《朱書》,非異事也。所講之說,只是泛言朱、張之論而已,復有何說,可指爲凶言耶?且此講說,在於辛巳之春,而履陽則以辛巳以後言之。變幻年條,眩亂虛實,究厥心腸,寧不巧憯?且敎行之於矣身曾祖,雖有同門之好,而矣身曾祖,若自發凶言,則爲敎行者,義當登時陳聞,謄諸疏章,以明國人同憤之義矣。何故不爲此,而顧乃背公死黨,終身喑默,自陷於知情不告之科哉?此千萬不近理之事也,上言出後,履陽疏曰,千古之事,極其浩穰,獨拈出唐中宗事,抑何故云云,履喬疏曰,漢祿之言,果是尋常問難,則《朱書》一部,亦將廢而不講可乎?其所謂《言行錄》,矣身家,亦嘗因人錄取而見之,其說不過如上所陳而已。至於矣身曾祖之言,元無一句見錄者,則履喬所謂敎行之斥之云者,不知據何說而斥之也,所謂詳載如許云者,亦不知所詳載者,何說也。安有如許荒誕無據之說乎?其時矣身曾祖,若有片辭凶言,則東允,固當幷爲收錄,以著其師嚴正之斥矣。豈獨於矣身曾祖之言,遺漏而不錄乎?惟其無所言,故無所錄。卽此可見搆虛之實狀矣。履喬疏又曰,履陽年前疏,不過述其所聞而言。初不引東允錄中語爲重,則有何變幻年條之可言云云?矣身曾祖之與敎行,講朱書之說,初無文字可據者,而只是東允錄中一條說,則履陽所據而搆陷,蓋在此錄者,昭然明甚矣。然則矣身安得不據此而明卞乎?履喬疏又曰,辛巳是果何等時也?又曰幸國家有變,而思逞羲淳疏,又曰釀禍亂於先時,此蓋謂矣曾祖包藏凶心,而預爲此等凶論,以爲待時肆凶之計云也。果如其說,則凡士大夫講讀《朱書》《唐史》,自是平日恒業也。然則辛巳年中講讀此書者,想亦不少,此等皆有包藏之凶,而講讀是書耶?言之無理,胡至此極?履陽後疏曰,又何爲奔走更質於一二士友云云,所謂一二士友,不爲指名,抑何意也?渠之前疏,旣曰問難於一二知舊,而卽指敎行、毅行也。今於敎行、毅行之外,又說出一二士友,則此亦窮遁之甚,而爲此拖引放闊之計也。其奸狡情狀,亦何如也?況敎行、毅行等,死於丙戌年,則丙寅爲四十一年矣。然則渠所謂當時士友,亦皆死已久,而爲松下塵矣。履陽前疏曰,有識者固已誅其心而心絶之。羲淳前疏,亦曰,臣祖辭闢而心誅之。所謂有識而心誅之者,亦指敎行輩也。矣身曾祖,若眞有凶言,則雖愚夫庸人,皆當知必誅之義,何待有識者然後誅之?亦何不以身正其罪,而但以心絶之耶?此無他。渠輩旣誣陷矣身曾祖於不測之地,而渠輩之於矣身曾祖,情義之無替,世所共知也。恐人之議之故,爲此不成之說,欲以掩諱其情跡。然年前矣身祖湖中省壠之行,履陽自洪州出待中路,終日致款而去,又履陽在銓任時,以矣身從祖,通擬於樂正望,至蒙恩點。此皆世人之所共知也。羲淳之爲嶺伯也,問饋相恤,無異親族。又印出四書而送之,所謂有識者之辭闢而誅絶之者,果如是乎?履喬前疏曰,臣自兒少時,習聞家內父兄,語及漢祿,未嘗連姓而呼之。已知漢祿之爲凶逆。及其稍長,益詳其事。

蓋親聞凶言而斥之者,臣族叔臣敎行,從叔臣毅行是也云云。渠輩旣聞凶言,而至於未嘗連姓而呼之,則其深惡痛絶,可謂無餘地矣。以敎行、毅行生前,終不發告。不但不爲發告,其於矣身曾祖,平日情好,至死無改,書尺往復,終始如一。敎行、毅行死後,矣身曾祖,卽爲操文致誄,極其哀惜,毅行之子履成,又爲其父請輓詞於矣身曾祖,故矣身曾祖,依其請製送,此皆湖鄕士夫之所共知也。而書尺輓誄,亦已錄在矣身家矣。夫爲人子孫,恬然受凶逆人之弔奠,以薦先靈,又請凶逆人之輓詞,以闡先懿,此皆常情之外也。所謂有識者之心絶,亦果如是乎?履喬前疏又曰,毅行,是猶子也,以其言奔告于臣祖,則性嚴辭峻,以爲此由於傾軋之習。又曰,臣祖憤惋憂慮,語子侄曰,吾因罪累且死,若輩識之,苟有立朝者,不可忘也云云,然則渠祖時粲之生前不告,亦難免知情之律。而其敎告子侄之語,則可謂惻怛而嚴正矣。然此又有可笑者,乙未丙申年間,矣身曾祖寓居平康也,時粲之子常行作宰本邑,源源來訪,不間旬日相恤之情,無異至親。履喬之父方行,來覲其兄,而與矣身曾祖,素昧之間,亦來訪,娓娓敍款而去。毅行之子履成,來留衙中,來訪敍舊。如此往來之事,非敢一毫虛罔,以欺天聽也。伊時渠之從兄弟,釋褐立朝,已屢年,則何不一疏陳暴凶言之事,以副其父臨死丁寧之訓,而乃反迭相來訪凶逆之人,款洽如親戚?其於渠父不可忘之遺戒,何其弁髦若是也?矣身上言出後,渠輩無以自解於契誼之厚,知情之科,故履喬後疏,乃引蘧伯玉,司馬光事,尤見其窮遁之甚而無復忌憚也。夫大賢以上情義之事,本非人人之敢效。故後世爲臣子者,妄效伯玉之事,則自陷於黨奸背君之誅矣,爲朋友者,妄效司馬之事,則不免爲小人矯飾之態矣。故聖人有闕疑闕殆之訓,其爲戒也至深矣。果如渠言,則聖人欲往公山氏,而後世人臣,亦可以聖人之事而效之耶?闕疑闕殆之訓,不可爲戒於萬世耶?雖急於粧撰,何敢以此等悖理之說,曲爲援引,以眩天聽耶?直是可哀而不足責也。羲淳後疏曰,草野之人,不從大夫之後,雖欲效沐浴之討,勢末由也。此亦渠輩之遁辭,而自相矛盾者也。何也,時粲之不告則自托於古之賢大夫,是則以大夫之不告爲賢也。敎行之不告,則自托於不從大夫之後,是則謂爲大夫則不可不告也。從敎行之義則時粲之從大夫而不告,罪不可逃矣。從時粲之義,則敎行之從大夫則當告者,未免背馳於賢者矣。二說不啻相背,而皆自以爲是,則是所謂烏之雌雄。然要之渠輩,無論在朝在野,皆以不告爲義矣。自古以來,大夫之列,草野之間,發奸告逆,逆折亂萌者,皆可謂無義,而人皆以不告逆節,任其滋蔓,看作義理之當然矣。不亦澟然寒心哉?其愚騃無識,不憚强卞如此,此何足與之卞哉?履喬疏,又曰,上告下布,明正典刑者,必待乎時,而勢有可爲不可爲云云。羲淳又曰,隱忍齎憤,待時乃發云云,果如此言,則不發於丙寅之前者,果有不可爲之勢而然乎?必發於丙寅之年者,果有可爲之勢而然乎?其指意所在,誠爲叵測矣。羲淳疏又曰,自夫一席之散,漢祿之聲臭,不復與臣家相接,則更無絶不絶之可言云者。尤不滿一笑。敎行、毅行之死,皆在丙戌年,而矣身曾祖,自癸未甲申以後,移寓東峽之平康,則不能源源過從如平昔,然至於書札問訊則未嘗曠廢,而皆是經旨問答,不特寒暄字而已。又敎行死後矣身曾祖,加麻操文致誄,極其哀惜,而渠家亦依例受之,此果爲相絶之間乎?履喬疏又曰,設如渠言,使臣家之父兄而盡擬知情之律,子侄盡歸匿怨之目,庸詎愈於漢祿之爲逆云云?惟彼敎行、毅行、時粲諸人,或出入師門,從事問學,或周旋士友,上下言議,其於大義理關頭,決非背國死黨之人也,而有孫無狀,惟利是圖,一朝以其祖爲證,而陷人於千古所無之惡逆。矣身曾祖,若眞如渠輩所誣,則雖有百喙,乃祖乃父,難免於知情之律矣。矣身之此說本意,蓋以乃祖不告之事,反證其孫搆虛之實,則渠輩若有一分人心,寧自服誣人之律,豈使其祖,歸於知情之科乎?今乃不然,寧使其祖,歸於知情,而惟恐矣身曾祖之或脫於惡逆,天日之下,豈忍爲此哉?可謂人理都喪者矣。履陽前疏曰,語不見於文字,跡未著於事爲,搏之而無形,執之而無痕云云。

惟此一言,可謂爲矣身曾祖昭晣無餘矣。凡閭里銖兩之奸,必有文案證保之可以據實者然後,方可以成其罪,況驅人以千古所無之惡逆者,是果何等大擧,而乃以無形無痕之說,做出於文字事爲之外,是雖謂天可欺而天可欺乎?矣身上言出後,履陽疏又曰,臣意以爲,文字則不顯,而言語則已顯,事爲則未著,而心迹則已著。正謂手脚未及顯弄,腸肚固已畢露云也。設如渠言,而矣身曾祖,眞有凶言,則當登時陳聞,如其不然,則得一手蹟,亦可作證保,而此亦無有,乃於四十餘年之久,忽地構成於文字事爲之外,則此豈無所以而然者哉?前之不敢陳於疏章,則以先朝聖鑑,洞燭讒誣故也,後乃謄諸疏章,則敢謂聖上沖齡,未能記憶先朝處分故也。渠雖百般粧撰,十目之視,肝肺可掩哉?至若履成,陳於筵席,事非獨渠輩所知,亦擧世之所共知也。然畢竟先朝處分,終始全保而已,終始拂拭而已。非但全保拂拭,簡拔之至隆,屬托之猥勤,皆逈出千古之異渥也。聖鑑苟不洞察讒人之情狀,則其肯以逈出千古之典渥,施之於凶逆之子乎?由是觀之,履成所陳奸讒之說,聖鑑之畢竟洞察,亦甚昭然矣。且履喬前後之疏,必稱履成筵奏時聖敎曰,今於旣故之物,不欲更起事端云云。矣身曾祖之作故,在於庚戌,履成之筵奏,在於己酉。己酉之年,卽矣身曾祖生存之時也,先王聖敎,豈有以生存之人,謂之旣故之物之理也哉?然則履喬輩之許多搆陷,皆是無據之說,而又於此,不免矯誣之罪,此莫非謂我聖上沖齡嗣位,未能記憶先朝處分,而敢售欺謾之心者也。至於履陽後疏,則曰履成追奪之議,權輿於筵奏之首發。所謂履成追奪之議,矣身今始初聞。亦不知何人首發此議。然大抵履成當日筵奏,卽是奸讒嘗試之計,而我先朝聖鑑至明,終乃洞察其情狀,故所以施之於矣家者,一味全保拂拭而已。由此言之,渠之得逭奸讒之誅,亦云幸矣。雖曰權輿於是,又誰咎哉?履陽疏又曰,苟其冤也,何不登時鳴暴?又曰不敢出一口氣於先朝之世,此又一重公案云者,尤不滿一笑也。矣身家,昔在先朝之世,雖被凶黨之搆誣,不過渠輩之自相傳播,自相威脅,而未嘗謄於疏章文字,又我先朝聖鑑,洞察明辨,更無餘蘊,則有何鳴暴之可言乎?此亦抑勒驅脅之說也。羲淳疏又曰,先王,非不明燭其罪案,而猶此置之。只此一言,正與履陽山藪之說,同其誣逼。而其所謂善復之伏其罪也,而任用於其初云者。語尤絶悖,寧不痛惋?大抵我先朝御極以後,秉執之義,嚴如鈇鉞,故如魯、翬、禧、晩輩,旣燭其實犯,則未嘗以私義參錯,而曲加容貸。至於善復之逆,雖其被誅稍後,然畢竟正罪則一也。何嘗終始全保,如矣身曾祖者乎?渠亦臣子,何敢引此等處分,肆其誣悖,如是之無嚴乎?履陽前疏曰,裕賊之變出,而觀柱之罪著,則是父是子,一法相傳。云云。噫!言之無狀,胡又至此?矣身祖,果有通謀裕賊之事,則年前邦慶議赦之日,矣身祖,豈以裕賊不可擧論之意,仰達於筵中,至蒙允兪乎?其後裕獄時搜入文書,則伊賊日記中,以矣身祖沮格赦典,怨詈之言,極其慘毒,此則參鞫諸臣之所共目見者也。然而謂矣身祖通謀裕賊者,是果近理之說乎?大抵矣家與渠輩,自是世交,本無恩怨。一自壬辰疏後,言議岐貳,積漸至此。蓋履陽則最稱一邊之血黨,甘心背馳義理,故渠之釋褐載筆也,屢蒙先朝誨責之敎,而終不回頭,此亦擧世之所共知也。渠之來歷,焉可諱也?履成則來訪矣身曾祖於平康也,語及壬辰疏事,言議極其乖悖,故矣身曾祖,嚴辭戒責,則勃然而去。自後誣謗矣身家之說,不勝喧聒,而仍爲絶跡於矣身家。至於履載,向來被謫,卽是先朝末年大處分,而當日辭敎,極其截嚴,故壬戌慶赦時,矣身祖,與諸大臣,仰稟筵中竝其兄履喬,不爲擧論於赦典。渠輩乃以沮格恩赦,專歸咎於矣身祖怨憾之說,極其危怕。況渠家之中間廢棄,實在先朝時,而自是渠輩之自干,何關於矣身家,而履喬向來疏中,乃以此,亦爲矣身家之陰害,此等可笑之說,誠不足多卞。至於羲淳平日情契,不啻相厚,則宜無嫌怨相構之理,而必爲履陽輩所誘怵,孱懦不能自立,以至於此。大抵渠輩嫌怨積漸如此,則一欲甘心於矣身家者,勢所必至。然渠輩之誣說,雖極張皇,不過曰吾家父祖之言如此,吾家兄弟之言如此而已。初無文字之可據,事蹟之可證。無文字無事蹟,而只以家內私言,搆人凶逆,則何言之不可做,何事之不可搆捏乎?大抵渠輩前後之疏,無非自綻眞贓,自相矛盾者,而其誣逼莫重之地,又是履陽之大案也。今矣身所陳,皆一一據實而書之,以我聖上之明鑑,一番親加省覽,則彼此事實及罪狀有無,皆當洞然而下燭矣。伏乞聖慈,特命廷臣,覓入履陽、履喬、羲淳等前後之疏,竝與矣身上言,而參互省覽後,亟令王府究問,使之對質矣身,所言若有一毫挾私欺罔之端,則矣身一門,卽駢首就戮矣。不然則渠輩難兆誣人惡逆之律,而其誣逼先朝之罪,亦當畢露於天鑑之下,矣身曾祖至冤,亦將暴白於九原之下矣。矣身闔門,雖卽地就盡,感泣隕結,更無餘憾。

○政院議啓:「請聖吉擊錚指使者,亟令嚴覈。」不允。

○命施伊川府民家漂頹,一百三十一戶,人物渰死二十七名,別恤典。

7月21日

○己酉,大司憲韓用鐸,刑曹堂上〈參判柳畊,參議柳鼎養。〉玉堂〈副應敎金箕殷、副校理李鍾運。〉大司諫南履翼及三司諸臣,迭疏請漢祿孫盤覈幷不允。時原任大臣,聯箚請特循諸臣同聲之請,批曰:「此義理予何不知?渠雖自明,其敢掉脫乎?今不更處分,亦追先大王當日之盛德也。卿等知此而嚴守。」

7月22日

○庚戌,詣永禧殿展拜。

7月24日

○壬子,御仁政殿,行專經文臣講。

7月25日

○癸丑,樂院入診。次對。領議政金載瓚啓言:「博川郡守李運植,亂初從征,旣多積勞,亂後治邑,果有成績。而不得與經亂他邑,同受顯賞,不無公議之稱屈云。關西奬勸之政,當施拔例之典,請特爲加資,以本職許用邊地履歷,而本邑蘇成前,俾勿移遷,以責終始之効。」從之。又啓言:「咸鏡監司金履陽狀啓:『以南北關親騎衛增設,其議已久。而今於南閫親騎衛加抄之後,深北武士,益復抑鬱。故北關亦爲加設六百名,竝元額合爲一千六百名,八百屬本營,八百屬行營。而賞典如舊,則無以興勸。本道邊將,卽是京校,不願者就南北地方,各除一窠,分屬兩閫爲請矣。』南北閫各增騎衛,果是聳群情壯軍制之道。向因南閫狀請,旣爲從施,今於北閫,宜無異同。請依所請施行,邊將加差,已許於南閫,亦依旣施之例,深北邊將一窠許畀之意,分付該曹。」從之。兵曹請以造山萬戶,爲自辟窠,從之。

○以金啓洛爲司憲府大司憲,權常愼爲司諫院大司諫。

7月26日

○甲寅,御仁政殿,行專經武臣講。

7月28日

○丙辰,詣毓祥宮、延祜宮、宣禧宮殿拜。

○停生胃君子湯。

○慶尙監司李存秀啓言:「今月十六七日之兩營下及尙州等三十二邑,平陸皆成巨浸,田畓之潰決沙覆,各穀之沈墊披靡不可勝計。外此各邑,姑未報來,本道水災之㝡甚,每稱壬子,而今番之水,殆過於壬子云。」

7月29日

○丁巳,護軍金履喬疏略曰:

今玆漢祿孫九歲凶竪之鳴金蹕路,是何等變怪也?大臣三司,連章致討,共陳盤覈之請。而臣之不可不復效一言者,誠欲使擧世,明知臣本心,不欲與此賊俱生,而臣亦他日有歸拜先王之顔矣。恭惟我先大王盛德至明,無遠或遺,無微不燭。彼祿賊之暗地醞釀,到處嘗試之情狀;業已照燭矣。湖鄕士夫之間,講明義理,而臣祖之明言顯斥,逆折奸萌之事,亦皆採悉矣。故臣再從兄參判臣履成之筵奏,亟至沐浴之討。前後申請,非止一再,而以至壬子冬後,復因事端,反覆仰質,承聆先大王容忍之本旨,較如日星。又有筵敎,及於臣等,若曰:『人之不知而撓攘者,猶可諉之以不知。渠則自有乃祖之義理,但當堅守而勿失。』臣兄弟積被凶徒之誘脅,恃以無恐者,實賴奉有此敎。而年前我聖上敎諭臣弟履載批旨有曰:『若無庚申崩坼之變,爾豈有中間所遭乎?』嗚呼!何前聖後聖之恩言至敎,若是一揆也?惟玆討賊明義之事,不量其力之不足,而雖因之萬萬滅死,不悔也。今此凶竪之供氣勢張皇辭說,變幻有倍於年前未徹之上言。援引李東允所錄,以爲:『東允受業於臣族叔敎行,情義無異父子。』然族叔之親子親弟,至今俱在,知其事者,不獨東允各家文蹟,況有詳於東允之所錄者乎?脅勒把持,自是凶徒本來伎倆,故傳法傳套,了無顧忌,含憾於臣等之聲討,則乃曰其父兄之情好,不替如此。致懟於聖上之處分,則乃又敢曰,先朝之全保不棄如此,一出於脅持之計,而數三句語,無難誣逼於莫重之地,究其設心措辭,益不勝痛心而疾首也。噫!彼觀、日之隱忍容貸於昔日,不足爲渠一分藉重之端者。卽渠供所引魯、禧之事,正合援例而旁照。魯、禧之逆節姦狀,英廟亦嘗洞燭,而告敎先朝矣。英廟在宥之世,不惟魯、禧之身,晏然無恙,竝其子孫而布列顯用。及至先朝御極,則處分一降,大義始明,臣竊仰我聖上正罪龜、祿,卽我先大王討魯、禧之舊典。渠何敢容喙於丙寅處分之後哉?若使魯、禧之餘孼,敢有呼籲於當日,則執法之臣,決當亟告力爭,盤覈其親屬,鋤治其指使,必不如今日之伈泄。而伏況我先朝之處魯、禧支屬,其自干天誅者,殪殄無遺,不但以連坐之律,坐之而已。今此凶竪之擊錚,卽負舊惡,又逞新凶,自干天誅。其何可一切不問,任其跳踉也?臣目見凶醜之生心而力不足,以肆諸市朝言,又不足以爲當世輕重,從前先事之慮,無救於變怪之層生,顧何敢抗顔無怍,剌口輒論?而忠憤所激,不得不復效一言。乞以臣章,更詢於大臣三司,如以臣言爲可,臣當粗效沫血之忱,如以臣言爲不可,亦非愚臣之所敢知,而顧臣墜先負國之罪,將無可贖之日矣。

批曰:「所陳不允。」

7月30日

○戊午,藥院入診。

○次對。領議政金載瓚啓言:「卽見嶺南雨澤之啓,十六七日之雨,卽是全一道大浸,三朔之旱,幾判全歉,二日之澇仍成大無。若於水退之後,風日調順,則雖或有桑楡之收,而蓋本道民事,益無可言矣。到今活民之策,專在穀物,而以今道內留穀,無以救道內民命。故日前已以北關交濟穀,備預俟命之意,筵稟行會,此則自當先期整待。而今於被水之後,比日前一層尤甚,有不可專靠北穀。年前關東之遇災,移得嶺南穀四萬石,以濟東民,今又移此東穀,救彼南民,乃是互資共濟移易不得之意。況關東則稍得免歉,民力少舒,穀物多少,姑不得硬定。而請先以數三萬石精備以待之意,關飭關東道臣。」從之。又啓言:「咸鏡監司金履陽所報以爲:『咸興屛風坡,在於長津赴戰嶺西,民散糴廢,今作棄地。在咸興有無不關,在長津管領便近,而今以屛風坡,屬長津,則募民就耕,可以補益,且以形便與定界言之,亦當屬之長津爲辭矣。』與其屬之咸興,仍作棄地,無寧割與長津,俾補邑治,且以道里言之,在長津則旣近且便。請依所報許施。」從之。左議政韓用龜啓言:「唐城府院君贈領議政洪世恭,卽宣廟朝名臣也。遭際艱虞,戮力王室,受調度之任,而軍糧不匱,膺巡察之命,而狡虜悉遁。朝廷倚重,功業將就,而七年于戈之間,積勞殞生。屢加封贈之典,一視帶礪之元勳,似此勞勩誠忠之著于邦家者,施以一節之惠,用侈生前未卒之恩,允爲褒忠勵世之道。請分付該曹待諡狀,卽爲擧行。」從之。

○以金羲淳爲司憲府大司憲,洪義浩爲漢城府判尹。沈象奎爲判義禁府事。

八月

8月1日

○己未朔,敎曰:「嶺南年事,已判歉荒,而今番水災,尤爲驚心。來頭救恤賙賑之方,待年分自當講究,而至於朔膳物膳等停減,不必遲待。本道朔膳及節扇進上,一幷限明年停止,以示朝家軫恤,先從此始之意,令廟堂行會。」仍命閣臣,代撰綸音,以承旨徐春輔,差慰諭使,慰諭嶺南三十二邑被災民人。旋因吏曹參判李好敏疏言,慰諭使名號體重,自前無武臣差下之例,上,詢大臣,命只以承旨銜,奉綸宣布。

8月2日

○庚申,慶尙監司李存秀,以『安東等三十九邑,大水浸渰,潰決無減於前,報三十二邑統計,道內民戶漂頹爲五千六百五戶,人命渰壓死爲九十四名』,啓。敎曰:「聞甚矜惻。元恤典外,別加顧恤,渰壓死人身還布,竝蕩減。」又敎曰:「今觀狀啓,尤極驚慘。一體慰諭事,分付。」

8月3日

○辛酉,詣儲慶宮展拜。

8月4日

○壬戌,御明政殿,行文臣製述。

○大司憲金羲淳疏略曰:

漢祿之爲逆爲亂,爲凶論於當日者,臣於前日以奏者一,以疏者再,而旣盡之矣。臣之從叔臣履陽,族叔臣履喬疏,又與臣相先後,而其爲言則一而無二矣。是豈臣等一人一家所獨聞知所獨誅討者哉?萬口所喧傳,一世所流布。難誣者公議,莫嚴者公案。則雖使漢祿在者,尙且甘心輸款,無辭之自卞。況彼至無知一小竪也?而嗾以出者,借其名恣其舌,欲以杜萬口而戰一世,蔽天下之公議公案,可謂愚矣。就其凶供所論觀之,夫所謂講說一事,漢祿爲逆之關棙,而臣前後疏,已詳陳者也。漢祿之來訪臣祖臣敎行也。渠乃以唐中宗事問之,臣祖引朱子答張南軒書折之,夫其以是而問者。意不在於泛說,而凶肚悖腸,呈露於其間。此臣祖所以辭闢而心誅之,而爰有門徒李東允,收入行錄者也。是錄在焉,則爲漢祿逆節之左契,諱之有不得,而今其所言,欲以年條而眩之,泛論而亂之者,亦見其辭之遁而計之踈矣。從古亂逆之醞釀凶圖,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先國家之有變,已禍機之潛蓄。辛巳以後,正是魯、禧輩恣爲不軌之日,而漢祿之煽倡凶論,正在此時。則以其年條言之,顧何足爲可援之證,而況其凶言之發也。臣祖折之則亦已矣,又復之他而言之不已,遂遍士友之間,則其爲陰圖悖計也。一言可知,尙可以泛論云乎?況臣祖門下諸人所記,詳略各異,東允之錄,大意已足,而語有所未盡詳者。他錄則漢祿之問,臣祖之答,分條各載,不啻明白者有之。今可一按知,則渠只以東允所錄爲說,而獨不及他錄者,何也?渠敢以凶論之指何說,講說之非異事,欲以文之者,豈可成說乎?若其把持臣誣衊臣者,雖其言之罔測,臣不欲呶呶卞質以重其僇辱。而其爲說也,有曰臣家之所不告不絶,而今乃討之,欲以是爲脅持之欛柄而抑臣於此,亦有說焉。臣等所以有今日之討,蓋其公議公案之所不可已,而臣祖之昔所心誅而隱忍齎憤者,至於臣等發之,則斯義也,事理之所當然,復奚以先後早晩言之哉?渠家之罪案,昭在不滅,則雖使渠反噬之計得行。安得爲渠可逭之計乎?此猶屬之於臣等之私憤,而其言也上以誣逼於莫重之地,乃敢曰國家於渠家,在先朝則如此,在今日則如此,不少顧畏,顯肆憾懟之習,此臣等所以駴憤欲死者,而渠以魯、禧事爲引,欲以證當日處分之有異,則其亦不思之甚矣。國家於魯、禧,容貸之亦已久矣,英廟已悉其逆節,必待先朝斷之,今我聖上處漢祿者,卽亦先朝斷魯、禧之義也。渠之以魯、禧言之者,適足爲渠祖必誅之的證,不亦可笑之甚矣乎?遺孼如觀日輩之爲昔日假借。又何足爲渠藉口之資乎?而況其所引故相臣尹蓍東筵奏事,直誣耳。臣亦嘗有聞於伊時,先王於蓍東之奏,不惟不以爲不可,亦未嘗有一句昭晣之語,而渠敢眩幻虛實,以誣先王之辭敎,不亦無嚴放肆之極矣乎?卽此而論渠之所以先後張皇,非誣逼則脅持也。此何關於自明之計,而鐵案不可毁也。丹書不可刊也,刑章不可逭也,則爲彼逆孼者,亦豈不知此計之必不可成,而猶復爲是,瞥然屢起者,蓋欲窺闖我朝廷,嘗試我朝廷,以售其跳踉翻亂之習也。此其爲國家之憂,誠不淺尠。伏乞亟允大臣諸臣之請,以折亂萌焉。仍念臣本非以官自居者,而況今所罹誣辱,不比尋常,逆竪未覈,凶窩未破之前,無非臣懷憤齎慟之日,如是而生不如死之久矣。將何以自立於世乎?亟命鐫遞臣職名。

批曰:所陳不允。

○咸鏡監司金履陽疏略曰:

千萬不自意,限今年仍任之命遽下,方思陳情乞解,冀獲分願,忽於是際,聞逆賊漢祿之孫九歲童子,復申再昨年鳴暴之辭,而其干犯天日,摧倒朝廷、亂噬毒螫、絶悖窮凶。又非前日可比,而以臣首發聲討之故,鳴鏑之發,偏着臣身,其所誣衊詬罵者,有非爲人臣者所忍聞,而晷刻生存者。噫!使臣之秉執是也,則萬世之公議自在矣。若渠之鳴暴誣也,則宜已伏干紀之誅,然臣於千里之外,茫不知朝廷擧措之如何?其何敢抗顔開衙,臨民按簿,自同無故之藩臣乎?曠廢事務,憂憤交中,伏地瞻天,恭俟處分而已。

賜優批,仍飭視務。

8月5日

○癸亥,藥院入診。召見大臣閣臣。

8月7日

○乙丑,備局啓言:「頃以江界左寨境募民中,厚州民之偸接者,屬之該鎭。府民之原居者,屬之本府之意,關飭各該道臣矣。卽見平安監司鄭晩錫所報,則以爲厚州鎭將,不遵籌關,不待朝令,橫占土地,勒奪人民,前後駭悖之擧,已非一再。而今則謂之以籌關,卽是過境,土地已屬本鎭,托以察邊,越境擅入,濫施法外之刑,脅奪已定之稅,驅逐邑屬,充斥村坊,其所擧措,節節驚駭,蔘稅將至闕封,土民無以奠居,嚴加禁斷,以除民患爲辭矣。今此鎭將之無朝令而謂有朝令,未定界而托以定界,擅離職次,越入他境,濫刑無辜之民,勒奪已定之稅,一寨之地,若逢搶掠者,大關法紀。請厚州僉使柳相斗,爲先罷黜,拿問重勘。」允之。

8月9日

○丁卯,以尹羽烈爲司諫院大司諫,洪義浩爲刑曹判書,林漢浩爲漢城府判尹,申絅爲慶尙左道兵馬節度使。

8月10日

○戊辰,藥院入診。召見大臣閣臣。領議政金載瓚等,以漢祿孫盤覈事,相繼陳奏。不允。

○自是日,進加味君子湯。

8月12日

○庚午,罷藝文館提學金羲淳,以南公轍代之。以羲淳謂有情勢,屢違不出也。

8月13日

○辛未,備局啓言:「嶺南民接濟之資,不得不以關北關東穀,移轉取用矣,關北則交濟各穀二萬四千七百石,戶曹別置各穀二萬石,均廳甲戌錢作穀五千三百石零,關東則備局別會各穀一萬五千石,常平別倉各穀五千石,合七萬石,使之從便收捧,或運輸於近沿各倉,待知委劃卽發送之意,預先行會。」允之。

8月14日

○壬申,以趙萬元爲司憲府大司憲,沈象奎爲右賓客。

8月15日

○癸酉,詣元陵,展謁親祭,獻官以下施賞,禮房承旨金敎根加嘉善,執禮金

猜你喜欢
  诸葛亮传第五·陈寿
  國語卷第二十·韦昭
  卷二十一·谷应泰
  第六十三回 三镇连兵张家覆祀 四王僭号朱氏主盟·蔡东藩
  卷五·凌雪
  皇王大纪卷四十一·胡宏
  卷十九下·佚名
  元帝本纪·姚思廉
  荀伯玉传·李延寿
  后唐纪二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中同光二年(甲申、924)·司马光
  卷一百八十六·佚名
  卷九·长孙无忌
  元年·佚名
  八年·
  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杨慎

      ○夭邪  唐诗:“钱唐苏小小,人道最夭邪。”又:“长安女兒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夭邪。”夭音歪。  ○不嫁惜娉婷  杜子美诗“不嫁惜娉婷”,此句有妙理,读者忽之耳。陈後山衍之云:&ldquo

  • 台湾诗乘卷二·连横

    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之役,南路营守备马定国战没;事载《台湾通史》。吴县徐佩云茂才有诗咏之,曰马将军歌。歌曰:“朝呼鸭,暮呼鸭。鸭妖兴,贼擐甲。台湾城中将军守,台湾城头坠天狗。海水起立飞妖氛,将军开城麾三军;跳刀走戟何

  • 第一折·石君宝

    (外末云)(老孤做住)(卜儿云)(正末做住)(卜儿叫住)(正旦云)娘呵,没钱事叫唤则甚?(卜儿云了)(正旦云)俺勾当呵,没一日曾净! 【仙吕】【点绛唇】怎想俺这月馆风亭,竹溪花径,变得这般嘿光景。我每日撇嵌为生,俺娘向诸宫调里寻争

  • 丁集第十二·钱谦益

    震川先生归有光二十一首【南旺】嗟我南行舟,日夜向南浮。今日看汶水,自此南北流。帝都忽已远,落日生暮愁。当年宋尚书,庙貌崇千秋。丈夫苟逢时,何必无大猷。叹我学禹贡,胸中罗九州。杖策空去来,令人笑白

  • 卷三十三·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三十三   宋 黄希原本黄鹤 补注太岁日【大历三年作】补注【鹤曰大历三年太岁戊申今题云太岁日则又是戊申日按旧史大历三年春正月丙午朔则戊申乃初三日或以巫山坐复春之句为在二年然二年太

  • 静思集巻九·郭钰

    (元)郭钰 撰○七言律辛亥秋诏举秀才余以耳聋足躄县司逼迫非情因成短句恭承丹诏网羣材卧病空山百念灰晋代徒闻三语掾汉廷何待两生来天闗虎豹应难得云锦衣裳不易裁寂寞西山双鬓雪独能永夜望三台和罗养蒙见寄三首君归旧隠

  • 樵云独唱巻二·叶颙

    (元)叶颙 撰○古诗浙江潮浙江潮从海门起溅沬飞流几千里老龙奋拔沧海波六丁怒决天河水万马奔驰人尽惊千夫贾勇众莫御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固知神物善幻善变化不然胡为若此之壮哉狂风澒洞响天籁长空隠约轰春雷冲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三十·杨仲良

      仁宗皇帝   圣德   天圣四年七月辛未,诏两川所造锦绮、鹿胎、透背欹正等岁减上供之半,其大小绫及花纱,仍令改织绢,以供边费。先是,上封者以此为言。上谓辅臣曰:『朕意政欲如此,宜亟行之。』王曾等曰:『锦绮纂组,有害无

  • 卷之三百二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千四百六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三节学事·佚名

    第一 谕示第二 谕示第三 碑文第四 碑文第五 碑文第六 碑文第七 执照第八 执照第九 典字人第一○ 谕示(谕董事金兴文)第一一 执照第一二 恳批字第一三 垦批字第一四 执照第一五 执照第一六 执照第一七 执照第一八 退耕杜

  • 卷一百四 朱子一·黎靖德

      ◎自论为学工夫   某自丱读四书,甚辛苦。诸公今读时,又较易做工夫了。〔敬仲〕(以下读书。)   后生家好著些工夫,子细看文字。某向来看大学,犹病於未子细,如今愈看,方见得精切。因说:"前辈诸先生长者说话,於大体处固无

  • 原序·邱濬

    自考亭朱子倡明绝学,由周张二程上溯孔孟,迄明宪宗之世,二百余年。当其时金溪之说未炽也,而文庄丘氏依仿论语二十篇,采朱子言次为学的,以为吾道之体要,圣学之统宗。下学上达之旨,天德王道之全,靡不兼收条贯,会归于斯集。盖文庄之

  • 卷十七·敖继公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说卷十七    元 敖继公 撰有司彻第十七注曰少牢之下篇也继公谓此别为一篇及其名篇之意皆与既夕同有司彻【彻直列反下并同】彻室中之馈及?者之豆爵与祝之荐俎也祝不自执其俎以出是未归也其二

  • 卷第五十一·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十一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音声。佛子。菩萨摩诃萨应

  • 拳术·平江不肖生

    1913年向恺然毕业回国,与王润生在长沙创办“国技会”,并写了第一本书《拳术》,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在国内颇有影响。

  • 石林词·叶梦得

    词别集。 北宋叶梦得 (1077—1148)撰。一卷。梦得有《石林燕语》已著录。其词有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抄本,收词九十九首。其词受苏轼影响,颇有豪放风格,毛晋跋曰:“不作柔语殢人”,词中多有壮志难酬之慨,“平生豪气安

  • 近代词人逸事·张尔田

    鹿潭,先君子学词之师也。性落拓。官两淮盐大使。罢官,避地东淘,杜小舫观察爱其才,时周给之。小舫之词,多出其手定。鹿潭素不善治生,歌楼酒馆,随手散尽。晚年与女子黄婉君结不解之缘,迎之归于泰州。又以贫故,不安于室。鹿潭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