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读中庸法

读中庸法

朱子曰中庸一篇某妄以己意分其章句是书岂可以章句求哉然学者之于经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南轩张氏曰中庸一书圣学之渊源也体用隐显成己成物备矣虽然学者欲从事乎此必知所从入而后可以驯致焉其所从入奈何子思以不睹不闻之训着于篇首又于篇终发明尚防之义且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而推极夫笃恭之效其示来世可谓深切着明矣○勉斋黄氏曰中庸之书章句或问言之悉矣学者未有不晓其文而能通其义者也然此书之作脉络相通首尾相应子思子之所述非若语孟问答之言章殊而指异也苟徒章分句析而不得一篇之大防则亦无以得子思著书之意矣程子以为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朱子以诚之一字为此篇之枢纽示人切矣○西山真氏曰中庸始言天命之性终言无声无臭宜若高妙矣然曰戒慎曰恐惧曰谨独曰笃恭则皆示人以用力之方盖必戒惧谨独而后能全天性之善必笃恭而后能造无声无臭之境未甞使人驰心窈防而不践其实也】

又曰中庸初学者未当理会○中庸之书难看中间说鬼说神都无理会学者须是见得个道理了方可看此书将来印证○读书之序须是且着力去看大学又着力去看论语又着力去看孟子看得三书了这中庸半截都了不用问人只畧畧恁看过不可掉了易底却先去攻那难底中庸多说无形影说下学处少说上违处多若且理防文义则可矣○读书先须看大纲又看几多间架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此是大纲夫妇所知所能与圣人不知不能处此类是间架譬人看屋先看他大纲次看几多间间内又有小间然后方得贯通【勉斋黄氏曰中庸自是难看石氏所集诸家说尤乱杂未易晓须是胷中有权衡尺度方始看得分明今骤取而读之精神已先为所乱却不若子细将章句研究令十分通晓俟首尾该贯后却取而观之可也○中庸与他书不同如论语是一章说一事大学亦然中庸则大片叚须是衮读方知首尾然后逐叚解释则理通矣今莫若且以中庸衮读以章句子细一一玩味然后首尾贯通】

又曰中庸自首章以下多对说将来直是整齐某旧读中庸以为子思做又时复有个子曰字读得熟后方见得是子思参夫子之说着为此书自是沈潜反覆遂渐得其防趣定得今章句摆布得来直恁麽细宻○近看中庸于章句文义间窥见圣贤述作传授之意极有条理如绳贯棊局之不可乱○中庸当作六大节看首章是一节说中和自君子中庸以下十章是一节说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以下八章是一节说费隐哀公问政以下七章是一节说诚大哉圣人之道以下六章是一节说大徳小徳末章是一节复申首章之义【三山陈氏曰中庸三十三章其血脉贯通之处朱子既为之章句又提其宏细如言某章是援引先圣之言某章是子思发明之说具有次序○王氏曰是篇分为四大支第一支首章子思立言下十一章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第二支十二章子思之言下八章引夫子之言以明之第三支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以立言下十二章子思推明此章之义第四支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立心之始推言戒惧慎独之事以驯致其极】

问中庸大学之别曰如读中庸求义理只是致知功夫如谨独脩省亦只是诚意问只是中庸直说到圣而不可知处曰如大学里也有如前王不忘便是笃恭而天下平底事【双峯饶氏曰大学是说学中庸是说道理会得大学透彻则学不差理会得中庸透彻则道不差○东阳许氏曰中庸大学二书规模不同大学纲目相维经传明整犹可寻求中庸賛道之极有就天言者有就圣人言者有就学者言者广大精微开阖变化髙下兼包巨细毕举故尤不易穷究】

猜你喜欢
  桓公(元年~十八年)·左丘明
  卷三十六·郑玄
  卷一·李世民
  卷六十 孟子十·黎靖德
  鬼谷子提要·王诩
  论语通卷一·胡炳文
  卷二十五·江永
  卷五·胡广
  第四章 纵欲则子孙不蕃·佚名
  封禅第五十·管仲
  卷七·杨复
  轮人/輈人·佚名
  卷二百八十六·佚名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一·欧阳竟无
  六度集经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424 ·佚名

    项安世 次韵王少清告归七首 塞垣秋易觉,八月索衣裘。 露熟千株橘,风高百尺楼。 人多宋玉赋,边倚卫公筹。 水落鱼方贱,年丰酒易求。 少留元不恶,三峡正幽幽。 项安世 次韵王少清告归七首 何

  • 卷十一·王安石

    钦定四库全书 唐百家诗选卷十一 宋 王安石 编 刘商九首 送刘南史往杭州拜觐别驾叔 兄弟漂零自长年见君眉白转相怜清扬似玉须勤学富贵由人不在天万里榛芜迷旧国两河烽火复相连林中若使题书信但向漳滨访客船 合溪送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十四·佚名

    万历元年六月己酉朔命尚书陆树声宴待朝鲜国进献陪臣○以阅视纪录宣大山西副总兵麻贵麻锦参将贾国忠李如槚李国珍杨尔干王国勋薛邦奇赵崇璧葛臣凡十员革参将徐行提问仍更置参将及游击奚元张元宝濮东阳吴昆任秉公补于汉

  • 卷十七·黄震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纪要卷十七宋 黄震 撰宋朝昔在后周我朝太祖东征西怨人望已归及世宗崩恭帝防我太祖御契丹至陈桥驿诸军拥逼南归恭帝禅位兵不血刃而有天下太祖 平泽潞【李筠】平扬州【并建隆元年】荆南降【髙继冲 

  • 一二五四 论文渊文源两阁书籍仍着派皇六子皇八子督同分办·佚名

    一二五四 论文渊文源两阁书籍仍着派皇六子皇八子督同分办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初十日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初十日奉旨:知道了。【真按:此应系节录,上应尚有文本.知道了前无所承,岂成其文?】其文渊、文源两阁书籍,仍着派皇六子、皇

  • 周是修传·张廷玉

    周是修,名德,以字行世,泰和人。洪武末年,他考中明经,任为霍丘训导。太祖问他在家做什么事,周是修回答:“教人子弟,孝弟力田。”太祖听后很高兴,将他提拔为周府奉祀正。一年之后,周是修跟随周王北征至黑山,回来后升为纪善。建文元

  • 卷十三 氾论训·刘安

    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矣。其德生而不辱,予而不夺,天下不非其服,同怀其德。当此之时,阴阳和平,风雨时节,万物蕃息。乌鹊之巢可俯而探也,禽兽可羁而从也。岂必褒衣博带,句襟委章甫哉?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

  • 看过去知未来·孔子

    【原文】 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②?”子曰:“殷因③于夏礼,所损益①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①世:这里指代。②也:同“耶”,疑问语气词。③因:因袭沿袭。④损益:减少与增加。 【

  • 卷十一·惠栋

    钦定四库全书九经古义卷十一      长洲惠栋撰礼记古义曲礼云若不得谢注云谢犹听也栋案谢犹去位也説文谢辞去也楚辞大招云青春受王逸云去也一作谢史记蔡泽谓范睢云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今时有代谢之语盖本于

  • 卷二十四·道世

    ▲简众部第五夫法师升座,先须礼敬三宝,自净其心,观时择人,具慈悲意,救生利物,然後为说。故《报恩经云:“听者坐,说者立,不应为说。若听者求,说者过,不应为说。若听者依人不依法,依字不依义,依不了义经不依了义经,依识不依智,并不应为

  • 民国与佛教·太虚

    ──十九年春在厦门双十中学讲──在未讲之前,关于这题牵涉的问题,先在此讨论一下:在西洋,法国哲学家孔德,他的思想力,可以左右当时全西洋哲学思想界,就是现在,也还具有相当的势力。实际地讲起来,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十九世纪之末

  • 俱舍论疏 第六卷·法宝

    俱舍论疏 第六卷沙门法宝撰分别根品第二之四论。如是已说至说为因缘。此下当品大文第三明因.及缘。将欲释义先结引也论。且因六种。文中有二。一六因。二四缘。缘次后说先释因故。故言且因六种论。何等为六。此

  • 卷第十七·佚名

    摩诃僧祇律卷第十七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单提九十二事法之六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佛告诸比丘。如来以一食故。身体轻便。得安乐住。汝等亦应一食。一食故身体轻便。得安乐住。尔时尊者跋陀利白佛言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1961年王力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一部分(第八、九单元的通论部分)。《古代汉语》书稿的原始基础是 195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讲义》。讲义分为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

  • 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经·佚名

    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唐宋间。南宋《秘目》着录「生天得道经一卷」,当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乃元始天尊为诸仙讲说,仅二百余字。谓世人若能屏去众缘,永除染著,外想不入,内想不出

  • 评琴书屋医略·潘名熊

    医话。清潘名熊撰。三卷。名熊字兰坪,广东番禺人。少时曾在广州读书,喜涉猎医书,后矢志医学。推崇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以医名于时。另著有《评琴书屋叶案括要》。兰坪好弹琴及论禅理,自题居室为“评琴书屋”,故以

  • 十粒金丹·萧晶玉

    弹词。古代民间讲唱文学之一。是书内容叙高廷赞一家悲欢离合事。宋神宗时,镇国公高廷赞,妻生一女梦鸾,妾生一子双印;丞相吕国才与高廷赞不睦,荐其北征,又诬其通敌,削职为民。廷赞继妻伏氏谋害双印母子,双印被带往他乡抚养成

  • 三弥勒经疏·憬兴

    亦称《弥勒经料简记》。佛典注疏。唐新罗僧憬兴撰。一卷。是沮渠京声译《弥勒上生经》、鸠摩罗什译《弥勒下生经》及竺法护译《弥勒成佛经》的注释书。释《弥勒上生经》部分分为五个方面:(1)述教兴缘起;(2)广辨教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