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纂传卷七     元 王天与 撰

征第四         夏书

羲和湎滛废时乱日往征之作征

【汉孔氏曰羲和自唐虞至三代世职不絶承太康之后沈湎于酒过差非度废天时乱甲乙朱子曰湎饮酒色变也○汉孔氏曰国之君受王命往征之陈氏曰书既言后承王命但征故序省文但言往征之○陈氏曰尧作厯象舜作玑衡盖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羲和废时乱日使人君上失奉天之道下失生民之务其罪大矣而先儒于此书疑焉者盖以时日为轻也○唐孔氏曰史叙其事作征】

征

【林氏曰此篇誓体也○蔡氏曰今文无古文有】

惟仲康肈位四海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后承王命徂征

【夏氏曰此史叙作征之意○汉孔氏曰羿废太康而立其弟仲康为天子○汉孔氏曰仲康命侯掌王六师为大司马新安王氏曰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天子六军然师训众故亦称六师○汉孔氏曰舎其职官还其私邑以酒迷乱不修其业叶氏曰王朝卿大夫皆食其采地于畿内以其臣主之曰邑○汉孔氏曰就其私邑往讨之林氏曰或言侯或言后盖以诸侯入为王朝公卿故称后如禹稷伯夷称三后周公君陈毕公亦称三后○蔡氏曰苏氏以为羲和贰于羿忠于夏故羿假仲康之命命侯征之今观篇首云云盖史臣善仲康能命将遣师侯能承命致讨末见贬仲康不能制命而罪侯之为专征也苦果为篡羿之书则乱臣贼子之所为孔子亦取之乎】

告于众曰嗟予有众圣有谟训明徴定保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百官修辅厥后惟明明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諌其或不恭邦有常刑惟时羲和顚覆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俶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昬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

【夏氏曰此引古训以正羲和之罪○汉孔氏曰誓勑之嗟说见甘誓陈氏曰有众所部之众○汉孔氏曰徴证保安也圣人所谋之敎训为世明证所以定国安家陈氏曰圣先圣也以其定谋谓之谟以其教谓之训蔡氏曰下文即谟训之语○汉孔氏曰言君能愼戒臣能奉有常法蔡氏曰谨恐惧修省以消变异也天戒日蚀之类常宪奉法修职以供人事也王氏曰日有变王为之惧者谨天戒也不敢废时乱日者有常宪也○汉孔氏曰修职辅君明明说见五子之歌吕氏曰不言辅弼而言修辅修者辅弼之工夫人臣自课于朝夕者也人君有本然之明若非人臣所能致而得臣辅之则明而又明有日新无疆之意○汉孔氏曰遒人宣令之官木铎金铃木舌所以振文敎许氏曰孟长也王氏曰孟春布令宪禁之时与周官正月始和同义唐孔氏曰遒人不知其义盖遒训为聚聚人而令之故以为名礼有金铎木铎铎是铃也其体以金为之舌有金木之异周礼教鼓人以金铎通鼓大司马教振旅两司马执铎明堂位云振木铎于朝是武事振金铎文事振木铎陈氏曰徇巡而示之也徇于大路欲其无不闻○汉孔氏曰官众众官更相规缺百工各执其所治技艺以諌陈氏曰规运筳以为圆者也以喻规正之义李氏曰工执艺事如匠庆因宫室之事伶州鸠因钟律之事医和因疗疾之事谏及国政是也○左氏传师旷曰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故夏书曰云云諌失常也○汉孔氏曰言百官废职服大刑王氏曰责难于君谓之恭不諌则谓之不恭陈氏曰常刑刑之有常不变者后世徙諌之君赏諌则有之未闻有不谏而刑者盖古之时諌者其常不諌者乃失职也后世反是○汉孔氏曰顚覆言反倒朱子曰顚仆也夏氏曰言弃德不修若木之顚器之覆○汉孔氏曰沈谓醉冥失次位也唐孔氏曰没水谓之沈大醉冥然无所复知犹沈水然胡氏曰乱者内昏其心志外丧其威仪甚则班伯所谓滛乱之源皆在于酒是也陈氏曰畔与叛同违也离去也官所居之职次所舎之位○汉孔氏曰俶始扰乱遐逺纪谓时日也林氏曰天纪即歳月日星辰厯数羲和世守其职未尝紊乱至是始乱之逺弃其所主之司谓保其私邑○汉孔氏曰辰日月所防房所舎之次集合也不合即日食可知唐厯志曰新厯仲康五年癸巳九月庚戌朔日食在房二度又曰古文集与辑义同日月嘉会而隂阳辑睦则阳不疚乎位以常其明隂亦含章示冲以隐其形若变而相伤则不辑矣林氏曰日月不相辑睦故食孔氏以集为集合之集非也房有二说或以为房星日月防于大火之次正在季秋之月朔谓之房星理亦可通然近代善厯者惟仲康时九月合朔已在房心北矣观此则以房为所次之舎其说为长○汉孔氏曰凡日食天子伐鼓于社责上公瞽乐官进鼓则伐之啬夫主币之官驰取币礼天神庶人走供救日食之百役也唐孔氏曰昭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左传云季平子曰惟正月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有伐鼓用币礼也其余则否太史曰在此月也当夏四月是为孟夏此九月日食亦奏鼓用币者顾氏谓夏礼异于周礼也周礼瞽蒙之官掌作乐乐官用无目之人以其无目于音乐审也诗云奏鼓简简谓伐鼓为奏鼓周礼太仆军旅田役賛王鼓救日月亦如之周礼无啬夫之官礼云啬夫承命告于天子郑谓啬夫盖司空之属庶人是庶人在官者胥徒也林氏曰汉上林虎圈有啬夫又有郷啬夫是执役之贱职唐陆氏曰车马曰驰歩走曰走○汉孔氏曰主其官而无闻知于日食之变异所以罪重○汉孔氏曰闇错天象言昬乱之甚吕氏曰不曰干仲康之诛而曰干先王之诛盖一循乎天理已不得而与也】

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今予以尔有众奉将天罚尔众士同力王室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殱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维新呜呼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其尔众士懋戒哉

【林氏曰此戒饬吏士之辞○汉孔氏曰政典夏后为政之典籍若周官六卿之治典先时谓厯象之法四时节气望晦朔先天时则罪死无赦不及谓厯象后天时虽治其官茍有先后之差则无赦况废官乎林氏曰周官政典司马掌之侯掌六师故举政典而言盖大司马法也军法有先时后时之诛先时谓先期而进是邀功也若汉班勇与张朗共攻焉耆勇从南道朗从北道约俱至焉耆朗欲邀功乃先期径入焉书是谓先时盖不与大将军期会而嗜利轻进不可不诛故杀无赦不及时谓后期而至是逗遛也若汉遣霍去病等击匈奴公孙敖出北地虽过居延斩虏三万级亦以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谓不及时盖与大将军期而不至以稽延师期亦可以诛故杀无赦○汉孔氏曰将行也奉王命行王诛○汉孔氏曰以天子威命督其士众使用命蔡氏曰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仲康之命侯得天子讨罪之权侯之征羲和得诸侯敌怀之义吕氏曰曰奉将天罚曰同力王室曰钦承天子威命将帅但知承王命王者但知奉天讨皆不敢认为己权则人君安敢轻兵人臣安敢专命士卒安敢犯命○汉孔氏曰山脊曰冈昆山出玉言火逸而害玉许氏曰俱皆也焚火灼物也○汉孔氏曰逸过也天王之吏为过恶之德其伤害天下甚于火之害玉猛火烈矣又烈于火王氏曰吏奉将天罚故曰天吏朱子曰烈炽盛貌猛暴也○汉孔氏曰殱灭渠大魁帅也指谓羲和罪人之身其胁从距王师者皆无治郑氏曰胁廹胁也○汉孔氏曰言其余人乆染污俗本无恶心皆与更新一无所问唐陆氏曰污涴泥着物也陈氏曰与犹许也○汉孔氏曰叹能以威胜所爱则必有成功以爱胜威无以济众信无功林氏曰此威非刑威之威乃果断之威此爱非仁爱之爱乃姑息之爱郑氏曰克胜也济成也新安王氏曰若魏绛戮杨干穰侯斩庄贾皆威克厥爱也赵盾不能止赵穿荀林父不能止先谷皆爱克厥威也爱克威则主将不严三军不肃鼓之不进金之不退未有不败者○汉孔氏曰言当勉以用命戒以避戮○吕氏曰夏书存于后世者极少因征可以考官名法度人物军旅之事显然备具想当时废职者惟羲和一人而已】

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告厘沃【唐陆氏曰此下五亡篇旧解是夏书马融之徒以为商书两义俱通唐孔氏曰自此以下皆商书也孔以经亡序存无所托不可以无经之序为卷首故附于此卷之末】

【按此当从旧解以为夏书盖以商书西伯斟黎例之帝告厘沃汤征等书正汤为夏诸侯时事其为夏书信而有证】

【○汉孔氏曰十四世凡八徙国都唐孔氏曰殷本纪云契生昭明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天乙是为成汤商颂云帝立子生商是契居商也世本云昭明居砥石左传称相士居商丘及今汤居亳事见经传者有此四迁余四迁未详闻也郑云契本封商国在太华之阳皇甫谧云今上洛商是也左传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杜预云今梁国睢阳宋都其砥石先儒无言不知所在○汉孔氏曰契父帝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唐孔氏曰郑云亳今河南偃师县有汤亭汉书音义臣瓉云济隂亳县是也今济隂亳有汤冢已氏有伊尹冢杜预云梁国蒙县北有亳城城中有汤冡其西又有伊尹冢皇甫谧云亳今梁国谷熟县是也诸说不同未知孰是○汉孔氏曰告来居治沃土二篇皆亡唐孔氏曰经文既亡其义难明所言帝告不知告谁序言从先王居或当告帝喾】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征之作汤征

【汉孔氏曰为夏方伯得专征伐○汉孔氏曰葛国伯爵废其土地山川及宗庙神袛皆不祀汤始伐之伐始于葛唐孔氏曰皇甫谧云葛即今梁国宁陵之葛卿○汉孔氏曰述始征之义也亡】

伊尹去亳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乃遇汝鸠汝方作汝鸠汝方

【汉孔氏曰伊尹字氏汤进于桀唐孔氏曰孙武兵书及吕氏春秋云伊尹名摰○汉孔氏曰丑恶其政不能用贤故退还○汉孔氏曰鸠方二人唐之贤臣不期而会曰遇夏氏曰北门亳之北门○汉孔氏曰言所以丑夏而还之意二篇皆亡张氏曰惜二篇之亡不得见汤尹之心而孙武乃曰商之兴也伊摰在夏以伊尹为反闲甚可怪也】

尚书纂传卷七

猜你喜欢
  用晦卷八·杨慎
  论语纂疏卷三·赵顺孙
  提要·何异孙
  提要·惠士奇
  土敝则草木不长(1)·戴圣
  卷十六·乾隆
  卷之四十一·邵经邦
  卷四百九十二·佚名
  譬喻品第十二·佚名
  梦中行品第五十九·佚名
  解脫道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四·玄奘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六·陈梦雷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六·佚名
  彻悟禅师语录卷下·彻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196 ·佚名

    刘克庄 再和 鹄袍再着姑行法,雁塔重来定策名。 大尹前呵宽贾岛,相君十反访州平。 故溪旧有钓鱼石,平地今多陷马坑。 不信天公囚两鸟,一鸣会遣百虫惊。 刘克庄 再和 依本文章趁韵诗,暮年深不愿

  • 卷四十一 【无名子】·陈衍

    ●元诗纪事卷四十一 【 无名子】侯官陈衍辑北客何公仙村人东湖散人感兴吟九山人桑柘区柳州草堂后人君瑞青山白云人无机老农子问田农夫唐人机轴忘怀老人五云山人老农石姥寄客双涧云水白云人

  • 列传第九十二 自序·魏收

    汉初,魏无知封高良侯,子均,均子恢,恢子彦。彦子歆,字子胡,幼孤有志操,博洽经史,成帝世,位终钜鹿太守,仍家焉。歆子悦,字处德,性沉厚有度量,宣城公赵国李孝伯见而重之,以女妻焉。位济阴太守,以善政称。悦子子建,字敬忠。释褐奉朝请,累迁

  • 至德第八·陆贾

    夫欲富国强威,辟地服远者,必得之于民;欲建功兴誉,垂名烈,流荣华者,必取之于身。故据万乘之国,持百姓之命,苞山泽之饶,主士众之力,而功不存乎身,名不显于世者,乃统理之非也。天地之性,万物之类,怀德者众归之,恃刑者民畏之,归之则充其侧

  • 第三十八回 诛首恶太子兴兵 狎文臣上官恃宠·蔡东藩

      却说武三思既杀五王,权倾中外,当时为三思羽翼,约有数人,最著名的叫做五狗:一个就是御史中丞周利用,还有侍御史冉祖雍,太仆丞李俊,光禄丞宋之逊,监察御史姚绍之。终日伺候门墙,一经三思呼唤,无不奉命惟谨,所以时人号为五狗。

  • 卷第八十·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二(起昭阳大荒落(癸巳),尽屠维大渊献(己亥),凡

  • 卷九十六·国朝·蒋一葵

    【肃皇帝】 〔献皇帝在兴邸雅重文士,有朝者辄令见帝。毛御史伯温朝时,亦获见帝。毛以手抚弄帝首与额,且曰:“貌相良雅秀。”时帝年十一,退屏后,愤然不平。比正位,尝以问内侍曰:“何御史大如此?”或对曰:“

  • 卷之一千四百三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八六 分岁·周作人

    除夕在乡下称为大年夜,亦称三十日夜,大人小孩都相当重视,不过大人要应付账目,重在经济方面,还是苦的分子为多,所以感觉高兴的也只有儿童罢了。这一天的行事大抵有三部分,一是拜像,二是辞岁,三是分岁。拜像是筹备最长,从下午起就

  • 卷五十·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五十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宋孝宗时知南劒州罗愿上奏曰臣闻自昔大有为之君必先务富其民民有蓄积是乃国之所以为安富尊强也陛下仁圣天纵忧劳万民临

  • 卷三百二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二十五八旗大臣年表十六八旗都统年表六蒙古八旗三<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 卷四十一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司马迁

    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正义】:吴越春秋云:“禹周行天下,还归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封有功,爵有德,崩而葬焉。至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乃封其庶子於越,号曰无馀。”贺循会稽记云:“少康,其少子号曰於越,越国之称始此。”越

  • 太宗皇帝实录卷第四十二·钱若水

    起雍熙四年九月,尽十二月九月辛酉朔潍州进嘉禾御制嘉禾合穗五七言诗 二首赐宰相李昉等壬戍赐殿前承旨徐半千同进 士出身仍赐绿袍及钱十万以其上章言时政也癸 亥以文思使薛继昭领峦州刺史知江陵府以右拾 遗任仲华直史馆

  •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五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五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憍陈如品第二十五之一尔时世尊告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是色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亦是无常。因灭是识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是色获

  • 总释陀罗尼义赞·不空

    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解释如来于百千俱胝阿 僧祇劫。积集菩提资粮加持陀罗尼真言文字。令顿悟菩萨与此相应。顿集福德智慧资粮。于大乘修菩萨道二种修行。证无上菩提道。所谓依诸波罗蜜修行成佛。依真言陀罗尼三

  • 海底眼·佚名

    《海底眼》这是一本易卦六爻预测类书籍

  • 黑蚂蚁·还珠楼主

    云南腾越西南,滇缅交界,重山峻岭绵亘杂沓,溪流泉瀑纵横交错。其中都是亘古无人的荒山野地,森林甚多,往往回环数百里不见天日。除却林中藏伏的各种毒蛇猛兽之外,更有许多奇奇怪怪的虫蚁,俱都凶毒已极,沼泽间的瘴气又重,休说孤身

  • 奴才小史·佚名

    奴才小史,民国九年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一卷。记载十九名清代负面人物之简历。为奴才;清代,太监及亲近皇帝的满族大臣对皇帝自称奴才,同时,清代典章规定,汉人不如奴才,禁止汉人对皇帝自称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