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第二

  尊者大目乾连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预流支品第二

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有四种法。若正勤修是人名为多有所作。何等为四。谓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汝等苾刍。应如是学。我当亲近供养善士恭敬一心。听闻正法。如理观察甚深妙义。精进修行。法随法行。尔时世尊。为摄前义。而说颂曰。

善哉见善士  能断疑增慧

令愚成智人  慧者应亲近

善士应亲近  以亲近彼时

令疑断慧增  使愚成智故

云何为善士。谓佛及弟子。又诸所有补特伽罗。具戒具德。离诸瑕秽。成调善法。堪绍师位。成就胜德。知羞悔过。善守好学。具知具见。乐思择爱称量。喜观察性。聪敏具觉。慧息追求有慧类。离贪趣贪灭。离嗔趣嗔灭。离痴趣痴灭。调顺趣调顺。寂静趣寂静。解脱趣解脱。越度趣越度。妙觉趣妙觉。涅槃趣涅槃。乐调顺谛。离憍放逸。好慧忍辱柔和。升直道如见。专自调伏。专自寂静。专自涅槃。为才支身。游诸国邑王都聚落。求衣食等具。质直具。调顺具足。质直及调顺具。忍辱具。柔和具足。忍辱及柔和具。供养具。恭敬具足。供养及恭敬具。正行具。守根具足。正行及守根具。轨范具。所行具足。轨范及所行具。信尸罗。及闻舍慧。自具净信。亦能劝励安立有情。同具净信。自具尸罗。及闻舍慧。亦能劝励安立有情。同具尸罗。及闻舍慧。是名善士。何故名善士。以所说善士。离非善法。成就善法。具足成就四念住四正胜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故名善士。若能于此所说善士。亲近承事恭敬供养。如是名为亲近善士。云何名为听闻正法。谓所亲近供养善士。未显了处为正显了。未开悟处。为正开悟。以慧通达深妙句义。方便为其宣说施设安立开示。以无量门。正为开示。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云何名为以无量门。正为开示。苦真是苦。谓正开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略说一切五取蕴苦。如有颂言。

诸蕴起为苦  生及出亦苦

生已有老苦  病苦与死苦

烦恼生为苦  生已住亦苦

非聪敏悔苦  不调伏死苦

无智有情苦  增羯吒私苦

愚夫生死苦  多劫驰流苦

此等名为以无量门正为开示苦真是苦。云何名为以无量门正为开示集真是集。谓正开示。爱后有爱。喜俱行爱。彼彼喜爱。为去来今。众苦因本。道路由绪。能作生缘。起集等起。能起集等。起现法中诸苦身坏。后苦由是出生。如有颂言。

因爱弃良医  痈本榛藤渴

未调伏一切  数数感众苦

如树根未拔  虽斫斫还生

未拔爱随眠  数数感众苦

如毒箭在身  损坏色力等

众生内有爱  损坏诸善根

此等名为以无量门正为开示集真是集。云何名为以无量门正为开示灭真是灭。谓正开示。即上所说。爱后有爱。喜俱行爱。彼彼喜爱。无余永断。弃舍变吐。尽离染灭。寂静永没。名为舍宅。亦名洲渚。亦名救护。亦名归依。亦名所趣。亦名无忧。亦名无病。亦名无动。亦名无没。亦名无炽。亦名无热。亦名安隐。亦名惔怕。亦名善事。亦名吉祥。亦名涅槃。如有颂言。

究竟沙门果  调伏所称赞

我慢灭无余  永证甘露迹

所归住趣宅  胜宫佛所赞

惔怕灭无边  彼岸常安隐

所依尽苦灭  脱无窟究竟

胜义旨应供  智所习圣欣

都无老病死  无愁叹苦忧

微难见无边  灭谛无同类

此等名为以无量门正为开示灭真是灭。云何名为以无量门正为开示道真是道。谓正开示。此道此行。于去来今众苦。能断能弃。能吐能尽。能离染。能灭能寂静。能令永灭没。此复云何。谓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有颂言。

此威猛一趣  如鸟路清虚

牟尼定所行  为众数宣说

哀愍说一趣  见道尽生边

此道于瀑流  去来今能度

能究竟调静  能尽生死流

能通达多界  能开明眼道

如殑伽驶流  速趣于大海

开示广慧道  速证于涅槃

哀愍一切众  转未闻法轮

教导诸天人  稽首度有海

此等名为以无量门正为开示道真是道。若于此等所说正法。乐听乐闻。乐受持。乐究竟。乐解了。乐观察。乐寻思。乐推究。乐通达。乐触。乐证。乐作证。为闻法故。履艰险径。涉边表路。游平坦道。皆无忌难。为受持故。数以耳根。对说法音。发胜耳识。如是名为听闻正法。

云何名为如理作意。谓从善士。闻正法已。内自庆慰。欢喜踊跃。奇哉世尊。能说如是深妙正法。佛所说苦。实为真苦。佛所说集。实为真集。佛所说灭。实为真灭。佛所说道。实为真道。彼由如是内自庆慰欢喜踊跃。引摄其心。随摄等摄。作意发意。审正观察深妙句义。如是名为如理作意。

云何名为法随法行。谓彼旋环如理作意。审正观察深妙义已。便生出离远离所生五胜善法。谓信精进。及念定慧。彼于自内所生出离远离所生五胜善法。修习坚住。无间修习。增上加行。如是名为法随法行。精进修行。法随法行。便得趣入正性离生。

所以得入正性离生。由精进修法随法行。所以能修法随法行。由如理观甚深妙义。所以能观甚深妙义。由能恭敬听闻正法。所以复能听闻正法。由能亲近供养善士。若能亲近供养善士。便闻正法。闻正法已。便能如理观深妙义。如理观察深妙义已。便能进修法随法行。既精进修法随法行。便得趣入正性离生。如山顶上。天雨霖霪。先溪涧满。溪涧满已。小沟渎满。小沟渎满已。大沟渎满。大沟渎满已。小河满。小河满已。大河满。大河满已。大海满。大海如是渐次方满。圣道大海。亦复如是。要先亲近供养善士。方闻正法。闻正法已。方能如理观深妙义。如理观察深妙义已。方能进修法随法行。精进修行法随法行得圆满已。方得趣入正性离生。既得趣入正性离生。便名已生八支圣道。谓正见等。如前已说。如是四种。名预流支。

由此四种。于圣道流。能获能得。能至随至。能办能满。能触能证。能作证故。名预流支。又此四种。于所求义。由修习多修习。能获能得。能至随至。能办能满。能触能证。能作证故。名预流支。又此四种。于圣道流。能随顺能增长能严饰。能磨莹。能为常安助资粮故。名预流支。又此四种。由语增语。由想等想施设言说。为预流支故。名预流支。

证净品第三之一

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若诸有情。于汝言教。信心听受。能奉行者。汝当哀愍方便劝励。安立令住四证净中。何等为四。谓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圣所爱戒。所以者何。诸有地界水火风界。是四大种。容可改易。若有成就此四证净。诸圣弟子。必无改易。由此多闻诸圣弟子。成就如是四证净故。若堕地狱傍生鬼界。无有是处。是故若有于汝言教。信心听受能奉行者。汝当哀愍方便劝励安立。令住四证净中。

云何佛证净。如世尊言。此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佛。谓此世尊。是如来阿罗汉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所言此者。谓此欲界。或此世界。此赡部洲。又言此者。谓即此身持等持躯等躯聚得自体。又言此者。谓此处生。佛及弟子。诸仙牟尼。诸聪睿者。善调伏者。善调顺者。又言此者。谓即于此教授教诫善说法中。是故言此。言圣弟子者。圣谓佛法僧。归依佛法僧故。名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佛者。谓以此相此门此理。于诸佛所。起念随念。专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记性。是故名为以如是相随念诸佛。所言谓者。谓如是相。如是状。如是种。如是类。是故言谓所言此者。谓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通。如是解脱。如是多住。是故言此。言世尊者。如后当释。言如来者。如世尊言。从菩萨证无上正等菩提夜。乃至佛无余依般涅槃界夜。于其中间。诸有所说。宣畅敷演。一切皆如。无有虚妄。无有变异。谛实如理。无有颠倒。皆以如是如实正慧。见已而说故。名如来。阿罗汉者。略有二种阿罗汉性。一者有为。二者无为。云何有为阿罗汉性。谓彼果得。及彼得得。无学根力。无学尸罗。无学善根。十无学法。及彼种类诸无学法。是名有为阿罗汉性。云何无为阿罗汉性。谓贪嗔痴。一切烦恼皆悉永断超一切趣。断一切道。三火永静。焦渴永息。憍逸永离。窟宅永破。度四瀑流。无上究竟。无上寂静。无上爱尽。离灭涅槃。是名无为阿罗汉性。如来具足圆满成就。如是所说有为无为阿罗汉性。故名阿罗汉。又贪嗔痴。及余烦恼。皆悉应断。如来于彼。永断遍知。如多罗树永断根顶无复遗余。皆得当来永不生法。故名阿罗汉。又身语意三种恶行。皆应永断。如来于彼。永断遍知乃至广说。故名阿罗汉。又过去佛。皆已远离恶不善法。所有杂染。后有炽然。苦异熟果。皆得当来永不生法。今佛亦尔。故名阿罗汉。又佛世尊。成就最胜吉祥功德。应受上妙衣服饮食诸坐卧具医药资缘种种供养。故名阿罗汉。如有颂言。

世所应受用  种种上妙物

如来皆应受  故名阿罗汉

正等觉者。如世尊言。诸所有法。一切正性。如来一切知见解了正等觉。故名正等觉。又等法者。谓四念住。四正胜。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如来一切知见解了正等觉。故名正等觉。又于一切苦集灭道。能现观道。能证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道。能证神境智作。证通天耳智作。证通他心智作。证通宿住随念智作。证通死生智作。证通漏尽智作。证通道能尽贪嗔痴慢憍垢道。如来一切皆正等觉。至诚坚住。殷重作意。以因以门。以理以相正等觉故。名正等觉。明行圆满者。何等为明。谓佛所有无学三明。一者无学宿住随念智作证明。二者无学死生智作证明。三者无学漏尽智作证明。是谓为明。何等为行。谓佛所有无学身律仪。语律仪。命清净。是谓为行。又佛所有上妙威仪。往来顾视。屈伸俯仰。服僧伽胝。执持衣钵。悉皆严整。是谓为行。此行前明。总谓明行。如来具足圆满成就如是明行。一向鲜白。一向微妙。一向无罪。是故名为明行圆满。言善逝者。谓佛成就极乐安隐无艰无难往趣妙法。故名善逝。又贪嗔痴。及余烦恼所生。种种难往趣法。如来于彼。永断遍知。如多罗树永断根顶无复遗余。皆得当来永不生法。故名善逝。又如过去诸佛世尊。皆乘如实。无虚妄道。趣出世间。殊胜功德。一至永至。无复退还今佛亦然。故名善逝。世间解者。谓五取蕴。名为世间。如来于彼。知见解了正等觉。故名世间解。又说五趣。名为世间。如来于彼。知见解了正等觉。故名世间解。又说六处。名为世间。如来于彼。知见解了正等觉。故名世间解。又说三界所摄诸处。名为世间。从彼而生。从彼而起。从彼而出。因彼而生。因彼而起。因彼而出。如来于彼。知见解了正等觉。故名世间解。无上丈夫者。如世尊言。所有有情。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想非非想。如来于中。最称第一。最胜最尊。最上无上。由此故说无上丈夫。调御士者。谓佛世尊。略以三种巧调御事。调御一切所化有情。一于一类。一向柔软。二于一类。一向粗犷。三于一类。柔软粗犷。云何如来于彼一类一向柔软。谓为彼说此身妙行。此身妙行所感异熟。此语妙行。此语妙行所感异熟。此意妙行。此意妙行所感异熟。此天此人。此善趣。此乐世。此涅槃。是名如来于彼一类一向柔软。云何如来于彼一类一向粗犷。谓为彼说。此身恶行。此身恶行所感异熟。此语恶行。此语恶行。所感异熟。此意恶行。此意恶行。所感异熟此地狱。此傍生。此鬼界。此险难。此恶趣。此堕落。是名如来于彼一类一向粗犷。云何如来于彼一类柔软粗犷。谓于时时为说。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或于时时为说。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所感异熟。或于时时为说。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或于时时为说。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所感异熟。或于时时为说。天人善趣。乐世涅槃。或于时时为说。地狱傍生。鬼界险难。恶趣堕落。是名如来于彼一类柔软粗犷。如来于彼。以此三种巧调御事。如是调伏。如是止息。如是寂静。如是令其无余。永舍贪嗔痴等一切烦恼。如是令其无余。永尽贪嗔痴等一切烦恼。令永调伏。令永止息。令永寂静。得上调御。得胜调御。得胜清凉。永除曲秽。善灭慢覆及谄垢浊。是故如来名调御士。天人师者。如世尊告阿难陀言。我非但与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四众为师。然我亦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等诸天人众。为师为胜师。为随师。为范为胜范。为随范。为将为导。是故如来名天人师。所言佛者。谓于如来无学智见明鉴觉慧照现观等已能具起及得成就。故名为佛。且如有一大婆罗门。来诣佛所。以妙伽他。赞问佛曰。

稽首世导师  名最上觉者

何缘父母等  号尊名佛陀

世尊哀愍彼婆罗门。亦以伽他而告彼曰。

婆罗门当知  我如去来佛

成就觉者相  故我名佛陀

婆罗门当知  我观三世行

皆有生灭法  故我名佛陀

婆罗门当知  我于应知断

证修事已办  故我名佛陀

婆罗门当知  我于一切境

具一切智见  故我名佛陀

婆罗门当知  我于无量劫

修诸纯净行  经无量死生

今于最后身  离尘垢毒箭

证得无上觉  故我名佛陀

薄伽梵者。谓有善法。名薄伽梵。成就无上诸善法故。或修善法。名薄伽梵。已修无上诸善法故。又佛世尊。圆满修习身戒心慧。成就大悲。我无限无量。成无量法。名薄伽梵。又佛世尊。具大威德。能往能至。能坏能成。能自在转。名薄伽梵。又佛世尊。永破一切贪嗔痴等恶不善法。永破杂染后有炽然苦异熟果。永破当来生老病死。名薄伽梵。如有颂言。

永破贪嗔痴  恶不善法等

具胜无漏法  故名薄伽梵

又佛世尊。于未闻法。能自通达。得最上觉。成现法智。无障碍智。善解当来。修梵行果。为诸弟子。分别解说。设大法会。普施有情。名薄伽梵。如有颂言。

如来设法会  普哀愍无依

如是天人师  稽首度有海

又佛世尊。为诸弟子。随宜说法皆令欢喜。恭敬信受。如教修行。名称普闻。遍诸方域。无不赞礼。名薄伽梵。若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佛。见为根本。证智相应诸信信性。现前信性。随顺印可爱慕爱慕性。心证心净。是名佛证净。若能于此。劝励安立。当知是名方便劝励安立令住佛证净中。

云何法证净。如世尊言。此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正法。谓佛正法善说现见无热应时引导近观智者内证。所言此者。谓此欲界或此世界此赡部洲。又言此者。谓即此身持等持躯等躯聚得自体。又言此者。谓此处生。佛及弟子。诸仙牟尼。诸聪睿者。善调伏者。善调顺者。又言此者。谓即于此教授教诫善说法中。是故言此。言圣弟子者。圣谓佛法僧。归依佛法僧。故名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法者。谓以此相此门此理。于正法所。起念随念。专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记性。是故名为以如是相随念正法。言善说者。谓佛所说。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故名善说。若佛世尊。非苦说苦。非集说集。非灭说灭。非道说道。可非善说。以佛世尊。苦说为苦。集说为集。灭说为灭。道说为道。故佛正法名为善说。言现见者。谓正修习世尊所说苦集灭道。现观道时。于现法中。即入苦集灭道。现观故名现见。若正修习世尊所说苦集灭道。现观道时。非现法中。即入苦集灭道。现观世尊正法可非现见。以正修习世尊所说苦集灭道。现观道时。于现法中。即入苦集灭道现观。故佛正法名为现见。又正修习世尊所说。能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道时。于现法中。即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一切随眠。故名现见。若正修习世尊所说。能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道时。非现法中。即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一切随眠。世尊正法。可非现见。以正修习世尊所说。能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道时。于现法中。即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一切随眠故佛正法名为现见。又正修习世尊所说。能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灭道时于现法中。即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诸随眠灭。故名现见。若正修习世尊所说。能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灭道时。非现法中。即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诸随眠灭。世尊正法。可非现见以正修习世尊所说。能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灭道时。即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诸随眠灭。故佛正法名为现见。言无热者。谓八支圣道。名为无热。所以者何。热谓烦恼。八支圣道中。一切烦恼。无得无近得无有无等有。故佛正法名为无热。言应时者。谓八支圣道。名为应时。所以者何。由正修习世尊所说苦集灭道现观道时。即入苦集灭道现观。故名应时。若正修习世尊所说苦集灭道现观道。后方入苦集灭道现。观世尊正法可非应时。以正修习世尊所说苦集灭道现观道时。即入苦集灭道现观。故佛正法名为应时。又正修习世尊所说。能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道时。即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一切随眠。故名应时。若正修习世尊所说。能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说随眠道。后方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一切随眠。世尊正法。可非应时。以正修习世尊所说。能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道时。即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一切随眠。故佛正法名为应时。又正修习世尊所说。能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灭道时。即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诸随眠灭。故名应时。若正修习世尊所说。能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灭道。后方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诸随眠灭。世尊正法。可非应时。以正修习世尊所说。能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灭道时。即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诸随眠灭。故佛正法名为应时。言引导者。谓八支圣道。名为引导所以者何。以八支圣道习修多修习。能于苦集灭道。现观能引能导能随能逐。故佛正法名为引导。言近观者。谓八支圣道。名为近观。所以者何。以八支圣道修习多修习。能于苦集灭道。如实知见苦集灭道。故佛正法名为近观。智者内证者。佛及佛弟子。名为智者。世尊所说苦集灭道。智者自内知见解了正等觉为苦集灭道。故佛正法。名智者内证。若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正法见为根本证智相应诸信信性现前信性随顺印可爱慕爱慕性心证心净。是名法证净。若能于此劝励安立。当知是名方便劝励安立令住法证净中。

云何僧证净。如世尊言。此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于僧。谓佛弟子。具足妙行质直行如理行法随法行和敬行随法行。于此僧中。有预流向。有预流果。有一来向。有一来果。有不还向。有不还果。有阿罗汉向。有阿罗汉果。如是总有四双八只补特伽罗。佛弟子众。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智见具足。应请应屈应恭敬无上福田世所应供。所言此者。谓此欲界。或此世界。此赡部洲。又言此者。谓即此身持等持躯等躯聚得自体。又言此者。谓此处生。佛及弟子。诸仙牟尼。诸聪睿者。善调伏者。善调顺者。又言此者。谓即于此教授教诫善说法中。是故言此。言圣弟子者。圣谓佛法僧。归依佛法僧故名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僧者。谓以此相此门此理。于诸僧所。起念随念。专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记性。是故名为以如是相随念于僧。言妙行者。谓世尊说有四种行。一苦迟通行。二苦速通行。三乐迟通行。四乐速通行。佛弟子众。于此中行。故名妙行。又世尊说有四种行。一不安隐行。二安隐行。三调伏行。四寂静行。佛弟子众。唯行后三。故名妙行。质直行者。谓八支圣道。名为质直。所以者何。以八支圣道不迂不曲不回质直平坦一趣。佛弟子众。于此中行。名质直行。如理行者。谓八支圣道。名为如理。佛弟子众。于此中行。名如理行。又世尊说四念住四正胜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及正定并资并具。名为如理。如世尊言。此一趣道。令诸有情。皆得清净。超诸愁叹。灭诸忧苦。证如理法。谓圣正定并资并具七圣道支。名圣正定资之与具。何等为七。谓初正见。乃至正念。以圣正定。由七道支。引导修治。方得成满。故说名圣正定资具。佛弟子众。于此中行。名如理行。法随法行者。谓涅槃名法。八支圣道名随法。佛弟子众。于此中行。名法随法行。又别解脱名法别解脱律仪名随法。佛弟子众。于此中行。名法随法行。又身律仪语律仪命清净名法。受持此法名随法。佛弟子众。于此中行。名法随法行。和敬行者。谓佛弟子众。一戒一学。一说一别解脱。同戒同学。同说同别解脱。受具百岁。所应学处。初受具者。亦于中学。初受具者。所应学处。受具百岁。亦于中学。如受具百岁所应学法。初受具者。亦如是学。如初受具者所应学法。受具百岁。亦如是学。佛弟子众。能于此中。一戒性。一学性。一说性。一别解脱性。同戒性。同学性。同说性。同别解脱性。名和敬行。又佛弟子众。互相恭敬。互相推让。于长宿者。起迎合掌。慰问礼拜。表相和敬。佛弟子众。如是而行。名和敬行。随法行者。谓八支圣道。名为随法。佛弟子众。于中随顺游历涉行。名随法行。

  说一切有部法蕴足论卷第二

猜你喜欢
  释摩诃衍论 第二卷·龙树
  善恭敬经·佚名
  卷第二十八·李遵勖
  卷二十四·佚名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之下(僧宝聚)·非浊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十卷·慧远
  摄大乘论释 第六卷·世亲
  菩萨戒本疏卷下(之本)·义寂
  卷第四·道宣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四卷·宝亮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卷第二·善月
  卷第十七·佚名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三·湛然
  指月录卷之七·瞿汝稷
  答陈伯达问(二则)·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84 ·佚名

    方回 次韵谢魏公辅二首 之子如天马,终归十二闲。 相期作名士,不厌坐穷山。 师席抠趋际,亲庭定省间。 鹤仙门户冷,今喜一珠还。 方回 次韵谢魏公辅二首 男儿初嗜学,如日晓行天。 意气无余子

  • 提要·许及之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四涉斋集卷一      别集类三【宋】提要【臣】等谨案涉斋集永乐大典题许纶撰集中王晦叔惠听雨图诗序自称永嘉人隆兴元年进士累官至知枢密院事与自序永嘉人合艺文志载许及之文集三十卷

  • 卷二百七·志第一百六十·艺文六·脱脱

        ◎艺文六   苗锐《新删定广圣历》二卷   僧一行《开元大衍历议》十三卷   启玄子《天元玉册》十卷   甄鸾《五曹算术》二卷   《海岛算术》一卷   赵君卿《周髀算经》二卷   张丘建《算

  • 序·吴应箕

    (书共六卷,存陈其年维崧太史家)东林者,门户之别名也。门户者,又朋党之别号。夫小人欲空人国,必加之以朋党。于是,东林之名最着而受祸为独深;要亦何负于人国哉!东林争言真伪;其真者必不负国家,伪者反至负东林。此实何欤?盖起事至五

  • 列传卷第三 高丽史九十·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宗室一。○高丽封宗室之亲且尊者曰公其次为侯 者为伯幼者为司徒司空摠称曰诸王皆不任事所以保亲亲也今据旧录作宗室传公主别附其后。○太祖

  • 谠论集卷四·陈次升

    (宋)陈次升 撰奏弹吕希哲第一臣近弹奏新除秘书少监吕希哲系宰臣韩忠彦之亲方离谪籍进任太峻未蒙施行者窃以兰台秘省所以待天下之儒士为之贰者未易其人每有除授必学问资任可充其选者而后人无得而议今希哲碌碌常材文学无

  • 徐遵明传·李延寿

    徐遵明字子判,华阴人。自幼丧父,喜爱学习,十七岁那年,跟随同乡毛灵和等人到山东求学。到了上党,就拜屯留王聪为师,学习《毛诗》、《尚书》、《礼记》。一年后,就辞别王聪游于燕、赵之地,拜张吾贵为师。张吾贵的学生很多。徐遵

  • 傅永传·李延寿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和张幸从青州进入北魏,不久,又回到南朝。有力气才干,勇猛过人,能用手抓着马鞍,倒立起身子驰骋。二十多岁时,有位友人给他寄一封书信,他却不会写回信,请求叔父洪仲帮忙。洪仲责怪他不读书

  • 食货五○·徐松

    船战船附【宋会要】太宗干德四年四月,淮南转运使苏晓言:「缘江州府商人以江心为界,各许两岸通行。其北岸有沟河港汊,悉通大江,或穿州县,从来客旅舟船往来经贩。自禁闭口岸已来,江北商人欲入港汊兴贩者,巡检使臣禁止不许。望明

  • 卷二十 反质·刘向

    孔子卦得贲,喟然仰而叹息,意不平。子张进,举手而问曰:“师闻贲者吉卦,而叹之乎?”孔子曰:“贲非正色也,是以叹之。吾思夫质素,白当正白,黑当正黑。夫质又何也?吾亦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信鬼神者

  • 卷九十一·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九十一    宋 卫湜 撰乐记第十九孔氏曰案郑目录云名曰乐记者以其记乐之义此於别录属乐记盖十一篇合为一篇有乐本有乐论有乐施有乐言有乐礼有乐情有乐化有

  • 春秋传卷八·胡安国

    宋 胡安国 撰庄公中【丙庄王十申二年】九年【齐桓公小白元年晋缗二十卫惠十五蔡哀十郑厉十六子仪九曹庄十七陈宣八靖十九宋闵七秦武十三楚文五】春齐人杀无知【杀无知者雍廪也而曰齐人者讨贼之辞也弑君之贼人人之所

  •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六卷·蕴闻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六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 上进师绍兴二十八年正月十日。于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受请。望阙谢恩讫。拈敕黄示众云。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住西天。人人常光现前。个个壁立万

  • 卷第七十三·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七十三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四 尔时善财童子。往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所。见彼夜神在大众

  • 全辽备考·林佶

    清代典籍。全书2卷,林佶撰,是记述清代东北的笔记。核其内容,实为杨宾作著《柳边纪略》之抄录本,只是增加了若干标题。金毓黻在是书序中说,林氏喜抄书,见杨氏稿本,遂录而藏之。以其无篇题,乃名曰《金辽备考》,下署莆田林佶,

  • 续茶经·陆廷灿

    论茶专著。清代陆廷灿撰。成书于清雍正十二年 (1734),有寿椿堂刊本。陆氏曾在主要产茶区福建崇安县任候补主事,“值制府满公,郑重进献,究悉源流,每以茶事下询。查阅诸书,于武夷之外,每多见闻”(凡例),历经数年,创为初

  • 唐大诏令集·宋敏求

    北宋宋敏求编。共130卷,为唐代各朝诏令的总集,系作者根据其父宋绶所纂辑之稿整理而成。体例上共分为帝王、妃嫔、追谥、册谥文、哀册文、皇太子、诸王、公主、郡县主、大臣、典礼、政事、蕃夷等13门类。每一门类下又

  • 法澜澄禅师语录·佚名

    清原澄说,清杲编。二卷。卷上收,住荆州天王禅寺、当阳度门禅寺语录。卷下收住荆州菩提场、报恩禅寺语录、机缘、入室、偈颂、佛事、塔记。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九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