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

锦江禅灯卷第二十

贤护

凉州孙氏子。来止广汉阎兴寺。常习禅定为业。兼严律行。纤毫无犯。以晋隆安五年卒。临亡。口出五色光明。照满寺内。遗言使烧身。既而肢节都尽。唯手一指不然。

法绪

高昌人。德行清谨。矢志修禅。后入蜀。于刘师冢间头陀山谷。虎兕不伤。诵法华维摩金光明。常处石室中。率以为常。盛夏于室中圆寂。七日不臭。有异香。经旬不散。每夕放光。照彻数里。村人即于室傍。为起塔焉。

法成

凉州人。十六出家。学通经律。不饵五谷。唯食松柏脂。孤居岩穴。习禅为务。元嘉中。东海王怀素。出守巴西。闻风遣迎。会于涪城夏坐讲律。事竟辞反。因停广汉。复弘禅法。后小疾。便告众云。法成常诵宝积经。于是自力诵之。始得半卷。气劣不堪。乃令人读之。一遍方竟。合掌而卒。侍疾十余人。咸见空中有绀马。背负金棺。升空而逝。

法期

[郫-卑+((白-日+田)/廾)]县向氏子。早丧二亲。事兄如父。十四出家。从智猛谘受禅业。与灵期寺法林。共习禅观。猛所谙知。皆已证得。后遇玄畅。复从进业。及畅下江陵。师亦随从。十住观门。所得已九。有师子夺迅三昧。唯此未尽。畅叹曰。吾自西涉流沙。北履幽漠。东探禹穴。南尽衡罗。唯见此一子。特有禅分。后卒于长沙寺。春秋六十有二。神光映彻数里。体更香洁。

道法

炖煌曹氏子。弃家入道。专精禅业。亦时行神咒。后游成都。为王休之费铿之请。于兴乐香积二寺主。训众有法。常行分卫。不受别请。及僧乞食。所得常减其分。以施虫鸟。每夕辄脱衣露坐。以饲蚊虻。后入定。见弥勒放脐中光。照三涂果报。于是深加笃励。常坐不卧。元徽二年。于定中灭度。平坐绳床。貌如恒日。

普恒

成都郭氏子。为儿童时。尝于日光中。见圣僧在空中说法。向家人叙之。并未之信。后苦求出家。依止安乐寺。独处一房。不立眷属。习静业禅。善入出住。与蜀韬律师为同意。自说入火光三昧。光从眉直下至金刚际。于光中见诸色像。先身业报。颇亦明了。宋升明三年卒。春秋七十有八。

法淋

晋原临邛乐氏子。少出家。止蜀郡裴寺。专好戒品。研心十诵。常恨蜀中无好师宗。俄而隐公至蜀。师乃克己。握锥自刺。昼夜如常。及隐还陕西。随从数载。诸部毗尼。洞尽心曲。后还蜀。住灵建寺。益部僧尼。无不宗奉。常祈心安养。每诵无量寿及观音经。辄见一沙门。形甚姝大。常在师前。至齐建武二年。寝疾不愈。注念西方。礼忏不息。见诸贤圣皆集目前。乃向弟子述其所见。令死后焚身。言讫合掌而卒。即于新繁路口。积木燔尸。烟炎冲天。三日乃尽。收敛遗骨。即于其处而起塔焉。

僧庆

巴西安汉陈氏子。家世业儒。庆生有异瑞。十三出家。依义兴寺净修梵行。愿求见佛。先舍三指。末誓烧身。渐绝粮粒。唯服香油。到大明三年二月八日。于蜀武担寺西。对其所造净名像前。焚身供养。刺史张悦。躬出临视。道俗侨旧。观者倾邑。行云结盖。苦雨悲零。俄而晴景开明。天色澄净。见一物如龙。从[廿/积]升天。时年二十三。天水太守裴方明。为收设利起塔。

僧生

[郫-卑+((白-日+田)/廾)]县袁氏子。少龄出家。以苦行致称。成都宋丰等。请住三贤寺。诵法华经为业。尝于山中诵经。有虎来蹲其前。诵竟乃去。后每至讽咏。辄见左右四人为侍卫。年虽衰老。而翘勤弥厉。后微疾。便语侍僧云。吾将去矣。遂怡然取疾。

显嵩

西蜀重庆铜梁李氏子。饱参倦游。出世住巴川之宣密院。三十年迹不出阃。绍兴中。集众说偈曰。八十年中尝浩浩。宏开肆货摩尼宝。也无一个共商量。不是山僧收铺早。言讫端坐而逝。茶毗舍利无算 时有净业和尚。石照文氏子。少业屠。有羊方乳二羔。将杀之。二羔衔其刀。跪伏于门。若乞母命。师感叹。弃家为僧。力参宗匠。忽大悟。作偈曰。昨日罗剎心。今朝菩萨面。罗剎与菩萨。不隔一条线。

禅惠

名山人。家世业儒。屡举不第。元符间。郡守吕由诚。见以僧勅戏之。遂弃儒从释。力参祖道。得大开悟。初住本邑天宁寺。出入必策马乘舆。诸耆宿言。以佛法贵乎苦行。固不宜乘舆马服绮绣。师答以偈曰。文殊驾狮子。普贤跨象王。新来一个佛。骑马也无妨。凡所说法。机锋敏捷。有语录行世。

宝崖

涪陵人。幼寡言不嬉戏。弃家为僧。以布裹五指烧之曰。信佛如此可也。人以为风。何不治之。答曰。身在空耳。四大五肢复何有耶。投火灭身。而心不坏。

石岩昆法师

江陵人。住涪州方广寺。家世业儒。累举不第。遂弃游释门。精严戒律。澄心禅观。虽探[(厂-一)*臣*责]大乘诸部。而专事缄默。临终预知时至。集众说偈曰。幻躯因妄动。藏法为伊演。有念有形迁。无心无垢染。尘尘尽法身。剎剎皆天眼。来去等空华。死生谁宛转。言讫端坐而逝。世寿六十有九。腊二十八夏。

唐阿世多尊者

天竺人。唐时入中国。止灌口灵崖山。常令白牛下山。募粮取水。神异变幻甚多。今灵崖有石刻像存。

道慧

资县人。与德阳令樊鼎遇。为方外交。万历癸丑夏。樊病甚。因亢日梦帝命作桐柏山神。以书问之。师谓之曰。诸业由心造。诸果由心证。帝命由心改。公平日见地。作么生于此着念。樊又问。病痛甚奈何。师曰。提起主人公。樊问。谁为主。师曰。觉痛者是。樊曰。四大解散。痛亦不知。谁为觉者。师曰。觉原无痛。痛亦非知。知觉无痛。痛痛即离。岂待四大解散。若必解散。如何有呼痛求针之鬼。觉体无边际。四大浮沤耳。樊大有省。

明采

崇庆州人。少度为僧。及长精止观法门。不立文字。万历四十五年示寂。其夜僧徒百许人。见有紫气投西南而去。有偈云。念灭灭亦灭。更有何不灭。本来原无说。皎月当空彻。

明本

汉州人。少依于姊丈高晟家。伐薪执爨。一日山中载薪回。驴不行。怒砍其耳。血流被地。心即悔悟。遂祝发为僧。入[障-音]邡高山寺有年。功行极苦。坐化之日。人有朝蓥华山来者。见本只履入山云。失一履于禅榻下。可令吾徒寄送。见者至。方知其已化矣。

空庵

彰明县香水寺僧。得悟禅宗。每岁买药以济病者。以谷粟饲鸟。至千百下食环集肩背。善吟咏。有语录行世。百有余岁。方坐化。

德爱

号印心。华阳人。生而失恃怙。乳媪不饮茹酒荤。方咽乳。七岁出家。聪慧好道。通儒佛。兼知医。历阅山水。遇病辄施药救之。壬子岁荒。饭僧及流民。获济者众。晚年归剎止观栖禅。乙卯十二月。忽示徒众曰。吾于十四日。复归造化。至期西向说偈而终。鼻下双珠尺余。面色如生。茶毗夜。西上红光。竟夕不散。有徒克绍宗风。大中丞吴公。题曰莲华净域。

万竹讲师

名绍乾。号一清。性恬淡笃学。向峨岭雪岩葺茅茨。仅可容膝。茹菜三年。神气和畅。还成都。与道友犀泉。结庐百花潭上。直究心宗。更号万竹。一日幡然若醒。向道甚力。遂入南都讲肆。听法者如市。复挂席五台。刺血研金。书法华经九载。旋入燕京。栖普贤庵。刊行弥陀笺注。日讲诸经。陈李二圣母。遥授紫衣敬礼之。时鹫峰寺有栴檀像。人皆莫知其源。师一见识之曰。乃世尊天宫为母说法时。优填王思之刻像。既成上升虚空。佛即摩顶记云。千年后当往震旦。利益有缘。故今千年。像自出现。后还蜀卓锡浣花。都门绅衿赠送诗章。太史黄公刘公。皆有诗送。见续补艺文。师既归里。有绅何观察及士大夫。日与谈宗门中事。蜀王施木。构讲堂于浣花溪之侧。一日登堂集众。端坐而逝。

妙琴

字无弦。华阳人。母高氏有娠。每见异像。生而姿貌奇古。内外典籍。过目成诵。善诗工书画。或得其篇章者。珍重如宝。后入楚以画牛得名。俗称牛和尚。返蜀住艹堂。构室桤东。有梅萼千株。画梅入妙。自号梅屋老人。学宪五岳陈公。嘉而重之。遂与学琴赓咏。万历九年。趺坐道偈而终。

雪庵乐静禅师

安县谭氏子。嘉靖壬辰。祝发南参。还蜀嗣海藏。住道峰院。静修悟真。万历十一年元旦。索笔书偈曰。只此沤泡幻影。相随六十余年。横眠三界剎那。无处颠到人间。皎然空花影绝。见闻寂寂虚闲。问取雪庵面目。处处绿水青山。书毕跏趺而逝。

无遐

不知何许人。居九峰山绝顶修行。时往来村落中。见村民马忠女甫周岁有病。以破布繻饵之。立愈。又曰。此女当贵。后适庠生赵之辛。果封恭人。常至县诣边氏家。一徒羡其侈丽。曰汝栾之。何不遂来。后三日徒死。边氏举一子。哭不食乳。师往探摩其顶曰。既来何须哭耶。子遂辍哭。一日语弟子曰。吾将逝矣。可为我治斋。邀诸山一别。诸僧至陪。斋毕。一笑而逝。

真容

荣昌徐氏子。自幼诣观音寺。礼佛守剃发。受戒后卒。便生于壁山魏伯禄家。年十七不能言。一日谓其家曰。吾生前乃观音寺僧。今当还寺。寻往。僧徒参见。即知其名。随令取原收舍利古画次第拜其父祖坟墓。乃谭生前。事皆不爽。众往谒者。意之诚否。悉皆先知。邑令周俊。秘使人往观。师先夜令徒一人。具茶往候于途。人皆异之。号为神僧。后无恙跏趺而化。

实相

豫章人。万历壬辰。卓锡广元之雪峰。解文字。时游戏诗画。诸经典籍。翻刻七百则公案。评唱若干卷。达官士人多采藏焉。临终种种异瑞。太史黄辉。为作塔铭。

晓宗

昭化僧。南游三十余年。万历丙申。归居县之梵天院。跪诵法华。禁步不出五载。后结室于人头山麓。戊午秋。集缁素。告以将别。众以为他往。恳留之。曰未也。嗣当辞谢。兹山狼虎纵横。人不敢出户。是夜诸人梦寐中。俱闻叩门作谢声。待旦往视。则跏趺逝矣。鼻垂玉筯至膝。众修塔以藏焉。

知慧菩萨

古城周晓师女。生而不食荤。喜诵经典。年十九。有问字者。慧辄自面壁经旬不起。尝绝粒。食柏叶。成化五年。辞父母。游至江利口白马寺经楼上。自焚香结跏坐入灭。正历酷暑无臭不朽。神显灵异。彼都人士。遂以沙筑其身。装塑成像。号知慧菩萨。众皆争事之。灵异响应。

孤舟禅师

不知何许人。万历初。至真安磻溪寺。面壁数年。一日谓主僧曰。明日予逝矣。寺外二树将折。一折有声。即主僧长老。一折无声。即予也。次日二树果折。说偈曰。勘破无无世界。了然何物心头。自性已归圆寂。清风明月自然。端坐而逝。

福湛

号天渊。楚人。居蓬溪智林。勤苦修行。解悟空寂。为时禅宗。所着。有天渊录二卷。及卒。有偈云。七十七年一笑终。倒骑木马吼西风。我今脱壳飞腾去。明月清风一样同。

了用

号雪机。遂宁张氏子。少善应赴。偶闻有向上事感悟。静坐数年。深有所得。印证于天渊和尚。尝作山居诗。有云。傍树修庵倚翠岑。烟霞缭绕白云嵚。愚痴自合栖泉壑。潦倒何妨论古今。怪石溪边涂去迹。浮岚岩下绝来痕。始因入道藏幽谷。截断攀援更莫寻。年七十二卒。其日彩霞覆寺。人咸异之。

玄畅

河西金城赵氏子。少时。家门为胡虏所灭。祸将及师。虏帅见师貌古清奇。而止之曰。此儿目光外射。非凡童也。遂获免。后往凉州出家。本名慧智。遇玄高事为弟子。高每奇之。因改名玄畅。以表付嘱之旨。其后虐虏剪灭佛法。害诸沙门。唯师得脱。元嘉二十二年闰五月间。发自平城。路由代郡上谷。东跨太行。北经幽冀。南转将至孟津。唯手把一束杨枝。一扼葱叶。虏骑追逐。将欲及之。乃以杨枝击沙。陡然天暗。人马不能前进。有顷沙息。骑已复至。于是投身河中。唯以葱叶内鼻孔中通气度水。于八月达于扬州。洞晓经律。深入禅要。占记吉凶靡不诚验。坟索子氏多所该涉。至于世技杂能。罕不毕备。初华严大部。文旨浩博。终古以来未有宣释。师乃竭思幽寻。提章比句。传讲无匹。又善三论。为学者之宗。宋文帝深加钦重。请为太子师。再三固让。弟子谓之曰。法师方欲弘道济物。广宣名教。今帝王虚己相延。皇储蓄礼思敬。若道扬圣躬。则四海归德。今矫然高让。将非声闻耶。师曰。此可与智者说。难与俗人言也。及太初事故。方知先觉。自尔迁憩荆州。止长沙寺。时沙门功德直。出念佛三昧经等。师刊正文字。辞旨婉切。又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测也。迄宋之季年。乃飞舟远举。乃适成都。初止大石寺。乃手画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至升明三年。又游西界。观瞩岷岭。乃于岷山郡北部广阳县界齐后山。遂有终焉之志。仍倚岩傍谷。结艹为庵。弟子法期。见神人乘马。着青衣绕山一匝。还示造塔之处。以齐建元元年四月二十三日终也。

普岸

汉东蔡氏子。得法于百丈。太和年中谓众曰。吾山水之游未厌。诸人勿相留滞。天台赤城。道猷曾止。华顶石梁。智者降魔。将游之也。自襄阳迤逦。从沃州天姥。入天台西门。得平川谷中一大舍峰名平田。结茅居之。未几见虎乳子。瞪目视师。遂以杖按其头曰。贫道闻。此山神仙窟宅。罗汉隐居。今欲寄此安禅。檀越勿相惊挠。经宿虎领子而去。癸丑。众力营构丈室。成平田院。示众。大道虚旷。惟一真心。善恶勿思。神清物表。随缘饮啄。更复何为。

慧永

内江潘氏子。与慧远同师道安。相期结屋罗浮。及远为安所留。师乃先至浔阳。刺史陶范。留憩庐山舍宅。为西林寺以居之。峰岭别立茅室。尝有一虎驯伏。入其室者。辄闻异香。因号香谷。

怀州灵灿

远公之门人。禀性淳直。宽柔着称。游学邺研蕴正理。深明十地涅盘。备经讲授。随远入关。十数之一也。住大兴善寺。因远公去世。众侣无依。开皇十七年。奉勅补次为众主。于净影寺。传扬故业。积经年稔。仁寿兴塔。降勅令送舍利于怀州之长寿寺。初建塔将下。感一雄雉集于函上。载飞载止。曾无惊惧。与授三归。便近人驰绕。似如听受。回头鼓舞。欣跃自娱。覆勘其形。实非其雉。乃彩凤也。

楚琦

蜀人。笃信西方。因抵燕京。闻楼鼓声大彻。洪武初。三诏说法京都。 皇情大悦。后筑室号西斋。一意净业。常见大莲华充满世界。弥陀在中。众圣围绕。将示寂。书偈曰。吾行矣。人问何往。答曰西方。又问。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乃厉声一喝。泊然而逝。

牟罗汉

眉山人。名安。以厢公隶卒。如岷山。涉上清坂。忽遇髯者。顾笑曰。汝饥何不食柏子耶。摘子投其口。顾髯者不复见矣。遂不火食。大雪埋室。庭有大瓮贮水。解衣就浴。江水暴涨。舟不可行。或戏指其笠曰。乘此渡可乎。师遂置笠水面。趺坐其上。乱流以济。人呼为牟罗汉耳。

印满

大千江安人。初不知书。因读观音经有悟。遂能文。有僧云。及八角磨盘七重行树于室中。渠演之曰。大道原空。八角磨盘何处转。本来非有。七重行树不须栽。题水际观音阁。昙影一江。兜率院天凝水月。身香五分。婆罗门女散栴檀。题忏筵。旋忏旋为。若是不为何用忏。非空非色。但凡有色总成空。题佛殿。皇朝大一统。三教敷崇。天子寿万年。亿兆称颂。僧舍云。补衲迎红日。开窗推白云。题佛阁。白日住虚空。千古慧光弥宇宙。金身来净土。三乘苾典遍河沙。题文昌祠。半壁拱天心。开北极图书洞府。六星明斗上。应人间豪杰昌期。开口皆佳句也。

寿圣院僧冲

古主于诗。其挽光献太后云。昔补一天成大业。晚扶双日耀重离。有诗五百余篇。题曰锦屏集。又僧推聪能诗。曾赋春阴云。好花分日少。闲艹占春多。亦佳句也。

法师承远

始学于成都。唐公至荆州。进学于王泉真公。真公授师以衡山。乃为教魁。相从而化者众。有弟子法照。初居庐山。由正定聚。梦趣安乐国。见蒙恶衣侍佛者。师问为何人。佛曰。衡山承远也。觉而见之相肖。乃从而学。传教天下。法照在代宗时为国师。乃言。其师有异德。天子南向而礼焉。度其道不可征。乃名其院。额曰般舟道场。用尊其位。师始居山西南岩石窟。人馈之食则食。不馈则食土泥茹艹木。后策杖腾空。不知何往也。

裴氏鹦鹉

成都尹韦皋记曰。人有献鹦鹉者。河东裴氏谓。此鸟名载梵经。智殊常类。常狎而敬之。始告以六斋之禁。及午后非时终夕不食。或教以持佛名号。仰首奋翼。若善承听。每清景永夜发和雅音。阿弥陀佛声声相续。一日有憔悴容。训养者鸣磬而告之曰。将去此而西归乎。每一击磬一称佛。十击磬而十念成。敛翼委足揜然而绝。案释典。十念成往生西方。又云。得佛惠者。殁有舍利。遂命火焚之。得舍利十余粒。贞元十九年九月记。

成都有僧。诵法华经

甚功。一日有山仆。来请入溪。见跨溪一阁。仆入报。出谓僧曰。先生请师诵经。诵至宝塔品。先生野服藜杖。两眉垂肩。揖入焚香而听。设饭杞秫菊若甘露。嚫一锾。仆送至中途。师问。先生何姓名。仆曰。姓孙。复于僧掌书思邈字。僧方嗟骇。仆忽不见。复回寻索三日。竟迷路。归视嚫。乃金钱一百。由兹一膳。身轻无疾。唐史言百五十岁。野录请诵经时在国初。则又三百年矣。

沙门海通

于嘉州大江之滨。凿石为佛。高三百六十尺。覆以九层之阁。颜曰凌云。

梵僧西天三藏钵怛罗

至蜀。自言从摩伽陀国至益州。途经九万九千三百八十里。时建光天元年也。三藏自言。已二百七十岁。

成都沙门光远

游西天。还诣阙。进西天竺王子殁徒曩表。佛顶印。及舍利若干。贝多叶。菩提树叶。诏三藏施护译其表。曰伏闻支那国有大天子。至圣至神。富贵自在。自惭福薄。无由朝谒。远蒙皇恩。赐金刚座释迦如来袈裟一领。即已披挂供养。伏愿支那皇帝。福慧圆满。寿命延长。一切有情度诸沈溺。谨以释迦舍利。附沙门光远以进。

明槩表

决对傅奕废佛僧事。师闻三皇统天。五帝御寓。道含弘而远大。德普覆而平均。敷善教以训民。布慈心而育物。逮乎中古。其道弗亏。故汉武钦明。见善而弗及。显宗睿哲。体道而弗居。遂能纡屈尊仪。甘泉礼金人之瑞。翘想梦寐。德阳降铜像之征。于是秦景西游。越流沙而访道。摩腾东入。跨葱岭而传真。遂得化渐汉朝。寺兴白马之号。道流晋世。剎建青龙之名。其间盛写尊仪。竞崇寺塔。腾慧云于落仞。涌法水于穷源。文富万言。第略记耳。

通天禅师

讳明彻。京兆同州潘氏子。嗣法于铁山禅师。乃临济二十五世孙也。吊影孤单。历半天下。后游峨眉。隙地为庵。名曰圆觉。兀坐终日。熊猿作伍。烟霞为邻。丁亥岁。神宗闻之。赐紫衣龙藏。颜曰护国艹庵寺。迨辛丑十一月十二日。示微恙。书偈。七十六年幻化身。东西南北苦劳生。今朝惹得虚空笑。大地原来不是尘。塔全身于千佛顶。

得心律师

巴东人。因礼普贤值大椿。憩于下。常修净业。昼夜六时弗间。日居月诸。云输霞委。忽成丛席。以树名曰洪椿坪也。劫运斯逢。秋毫无犯。两川共尊。实师之愿海渊弘矣。

渝州木栋可尊古法师

持正严行。威德逼人。尝讲法华。至唯佛与佛乃能知之。遂执卷召众曰。还知么。众答不恰。自代云。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因以两川称为义虎也。

澄江宗主

内江复觉寺僧。三学该炼。唱提千七百则公案。如青云吐月。精操玄文。似远客还乡。出入劫云中。匡徒剑戟里。暮年折一足。世称云门再来。后示寂于峨眉山。塔标伏虎寺。世寿八十三。坐腊五十九夏。

辅慈沙门。高原昱蓬溪人

廿岁犹粥粥然。似无能者。偶友人激曰。终南山多异人。可往叩焉。师至终南。寓窥基法师遗址。果值异人。授以唯识论。淬砺九载。后抵燕都。值肯堂王公。论唯识义。师曰。大觉湛然。识于何生。佛智历然。识向何灭。若执唯识真实有者。遮唯识也。如是则天亲不得已以有颂。护法等不得已以有论。师于万历辛亥。挂搭于江宁南屏。不得已操觚诠注。务显永明宗镜。摄性相以双圆。弥勒阐宗。依一真而摹相。心空识空。则三十为缀。识灭论灭。即九大焉依。本如吴公见以助喜。即捐金寿梓。师曰。乍寻兹义。文隋龃龉。竭思群经。穷研众论。支颐瞪目。振逸忘劳。更讯大方。渐通线径。剞厥既就。海内强学。无不沾濡。密云悟和尚过南屏。师以稿示之。密阅数纸。批云。瘦狗过沙溪。掷之而去。师回蓬溪青莲寺示寂焉。骨榇白如雪。坚石硬如钢。塔于本寺之蕊峰。世寿九十。坐六十四夏。

长寿东山寺无为律师

前身即本寺杨关主也。临终曰。我二十年后再来。遂将方丈锁封而逝。迨廿载。缁素梦师祖回山。翌日设香恭迎。见一僧年将二十。且笑且言曰。吾来矣。汝等可将我封号开了。便入方丈。坐谈往事。历历指陈。缁素莫不惊异。后又上山欠水。自往鹤游坪龙王洞。兀坐七日。募一小龙携回。入灭时。门弟子。恐后龙难制伏。遂白师遣下山矣。师不善诗对。有涪郡冢宰夏公访师。因猫儿往过。夏即出对曰。小小猫儿拖虎尾。师应声对曰。细细虾子带龙须。其灵异聪利。不止如此。两川深慕其道德焉。

钧天

广乐内江石氏子。神清侏儒。戒月孤圆。尝题接引佛壁曰。久立地等世上人。一齐同路。长伸手接娑婆客。打伙共行。崇祯丙戌。闻闯宼陷宸京。而献贼亦叛蜀。携徒宗叵。遁迹於然灯寺之绝顶。不粒而终。寿七十二。塔于本山。

昭觉惟一真常禅师

未详法嗣。尝作牧牛颂曰。峥嵘头角出常流。踏遍溪山得自由。一朝摸着牛儿鼻。牵向人间卖不休。

辽阳

三韩人。边镇之幼子也。以失守。问罪当在死数。父以钱赎之。得避俗为僧。精勤懔厉。苦行标节。不畜钱帛。随得随施。居江安土桥。恧染风疹。于康熙庚戌冬。密有烧身之意。尝自[廿/积]薪高丈余。中开一龛。足容己身。弟子德法苦谏不从。倾囊设大施会讫。入龛自焚。遗命。碎骨和粉弃江中。遂遵之。后徒德玉南还。为师作忌。有云。持锹上法堂。为觅先师骨。先师临终时。分付葬鱼腹。何哉要如斯。喜唱船子曲。咄。善渔父和实难齐。欵乃一声山水绿。

遵义禹门策眉禅师

黎氏子。幼为邮吏。而桂子兰孙。缁素百有余人。因甲乙之。革依本师丈雪和尚削染。金汤法社。敞建丛林。乙卯冬杪过昭觉。省觐本师。行至渝州。偶问门徒。此去成都远近。众曰。半月程。师曰。祇可半途。命庄香遥礼毕。端坐而逝。世寿八十八。僧腊三十。塔于内江般若寺也。

讳号雷同传

两杨雄。两李膺。两王褒。两文与可。杨雄成都人。作大元经者。汉王褒资中人。作贤臣颂者。晋李膺涪城人。作益州记者。汉李膺为益州太守。寰宇记云。城西三里有李膺宅。后周王褒。同庾信从益州赵王。出镇之蜀。褒有奉贺诗。杨雄持节入蜀。迎梁主萧岿者。文与可盐亭人。与东坡先生同时。善写竹。已上皆宦游人。也。今涪州有文姓者。亦号与可。深可慨叹。

宋孙明复曰。太铉一书。乃明天人始终之理。君臣上下之分。盖疾莽而作也。王介甫诸家。以年数考之。谓子云与莽不相及。上符命投阁。恐系谷子云事。凿凿有据。是何人忍于污蔑贤者于史中。

攀高传

凡别名更号。万不可犯。前辈如憨山老人。时人喜憨字。效而称之。憨松憨石憨月憨浪。本师破老人。时人亦效而喜焉。破浪破雪破峰破石。牧云叔住尝熟县破山寺。拈古内谓。破山则不然。末学聆之。疑翳载胸。又如木陈浮石。亦先辈号也。高僧传备具。苍颉造字如河沙。何故笃羡此音之美。如天皇天王两道悟参错。费尽后昆脚手。

后跋

昔如来在世。预以末法。嘱累帝释及诸国王。良由天力可摧万邪。王威可率兆庶。而遗法付嘱者。意在仗庇流通。以四众之微弱。恐三宝之废毁。藉王者之威力。令有不肖者寝其纰紊。助大猷以维新。扇皇风以遐畅。所以历朝地主。公卿士庶。一聆分卫。无不倾心呵护也。故众生非佛法不能自度。佛法非众生不能弘宣。佛又自记嘱累流通。惓惓有以。知世尊慈悲法施。设使无量国土。有一人不闻是法者。未满如来本怀。今吾南洲。有一伙男子。颇称猛利。一聆玄诲。即竖起眉毛。彻悟根源。真常独露。语嘿动静为天下法。斯乃折芦导世之徒也。又有一类操白业底。足迹徧天下。诗名满世间。便谓已证已得。从而呵佛骂祖。放旷无检。声色货利。居然常人。而高谈阔论。明欺一世。岂欺世乎。乃自欺也。又有一种。洋洋焉形影相吊。言于未来。乃静极光通。神清可挹。俗之所谓神僧者此也。又有一般操黑业人。钝根乐小法。不自信作佛。仁者彼既丈夫我亦尔。怯弱于谁。此一放过。不知打向何方何道里去。且目击耳闻。同窗之辈。多少英俊。精灵剥尽。惶惶焉。又一生了。观古之尊宿。几十年点胸自许后。为明眼人煅炼方始省悟。及其悟后。奉戒愈精。检过愈密。甚至向折脚铛下。入山磨炼真去就。岂非识法者惧。迩来学者。顺则喜。逆则悲。皆大法不明之咎。故宋受子罕之言。囚于墨翟。鲁信季孙之说。逐于尼丘。二子之贤。弗能自保。况蠢蠢之徒耶。爰佛法弘化。贵乎时节因缘。缘与时违。化将焉托。且巴蜀未蔡。何缘千年九易。土石俱焦。[来/耳]昔染指法味时。即有稗官野史之志。自戊午入蜀省勤。恨兵戈扰攘。典籍荡废。而有无征不信之失。本师于己酉秋。遂发大藏。考验传灯。取其师承有据者笔之。不敢以影响参合疑误。后人颜其名。曰锦江禅灯。越己未七旬大年。虽老且病。未尝不手披目阅。以订其讹。[来/耳]等幸集康衢。忝序班首。劝诸同志。悟自本心。见自本性。受用自家境界。为大导师。作人天眼。于此三有大城。随机应化。令彼十二类生。与我无异。则住荆楚弘山崇慧寺彻[来/耳]谨跋。

锦江禅灯卷第二十(终)

猜你喜欢
  卷第一·永觉元贤
  卷第二·道原
  菩提本无树·佚名
  卷七·晁迥
  第六十三章 桑伽多利上京·佚名
  卷第一百五十三·佚名
  卷十四·佚名
  济宗颂语(附)·法藏
  第五十六卷·佚名
  第三十六章 十三王章·佚名
  卷第五·通云
  虚堂和尚语录 第三卷·智愚
  卷第六·函昰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佚名
  成实论 第七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邵雍

    钦定四库全书 击壤集卷二       宋 邵雍 撰秋日饮郑州宋园示管城簿周正叔 二都相去四百里中有名园属宋家古木参天罗劔戟长藤垂地走龙蛇我来游日逢秋杪君为开筵对晩花饮散竹轩微雨後凌晨归路起栖鸦 重阳日再

  • 阿鲁威·隋树森

    阿鲁威( 一二八O 年——一三五O 年), 字叔重(一作叔仲),号东泉,人亦称之为鲁东泉。蒙古人,其名汉译又作阿鲁灰、阿鲁翚等。延祐间(一三一四——一三二O)官南剑太守,即延平江路总管。至治间(一三二一——一三

  • 卷八·仇兆鳌

    钦定四库全书杜诗详注卷八翰林院编修仇兆鳌撰除架【架架也此亦秦州秋防作】束薪已零落瓠【胡故切】叶转【一作卷】萧【一云相】疎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比见除架而有感也

  • 巻四·童轩

    ●钦定四库全书清风亭稿卷四(明)童轩 撰○七言古诗赋得石头城送孙学正之京石城嵳峩如铁壁睥睨云霄高百尺石头千古枕江流六代繁华有遗迹昔人城此今已矣尚有功名在人耳古堞残鸦噪夕晖空壕宿鹭迷寒雨孙君才调不可覊蚤年问

  • 卷三·温庭筠

    <集部,别集类,汉至五代,温飞卿诗集笺注> 钦定四库全书 温飞卿诗集笺注卷三   明 曾益 撰 长洲顾【予咸 嗣立】补 春晓曲【嗣立案才调集此诗及边笳曲侠客行春日咏嚬太子西池共七首皆齐梁体】 家临长信往来道【

  • 卷四百八十八 紹聖四年(丁丑,1997)·李焘

      起哲宗紹聖四年五月辛未盡其月   五月辛未,中書舍人蹇序辰言:「吏房送到吴居厚除權戶部尚書詞頭,詔令臣命詞行下。按居厚頃於元豐間被知先帝,自朝散郎除天章閣待制,充京東路都轉運使,先帝親為褒詔,稱居厚『將命一道,不

  • ●卷第三十一·胡三省

    【汉纪二十三】起屠维大渊献,尽强圉协洽,凡九年。孝成皇帝上之下阳朔三年〔(己亥、前二二)〕①春,三月,壬戌,陨石东郡八。②夏,六月,颍川铁官徒申屠圣等百八十人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经历九郡。遣丞相长史、御史中丞逐捕,以军兴

  • ○昌寿公主四则·许指严

    慈禧喜养宗室女为己女,以充侍从,壮观瞻,亦其好自夸耀之一端也。养女中人才不一,然老成持重、于紧要时能于太后有所补救者,必推昌寿公主。公主为恭亲王女,幼慧解人意,慈禧爱之,遂蓄于宫中。及长,嫁额附某,劬学早故。公主既孀,仍入

  • 卷六十七·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巻六十七乾隆二十四年春正月庚寅恩谕加增甘省运价办给营驿粮料各事宜上谕大学士曰甘省承办军需一切粮料草束食物等项采购既多价值未免增长所有额支运脚亦恐不敷前已屡经降防节次量为増

  • 长寿·周绍良

    №长寿001【盖】无。【志文】砖。阴刻。上柱国张君墓志君讳富琳,字仁礼,西州高昌县人也。其先出自白水,分枝中夏。子系相继,播业前庭。祖父连辉,皆为国戚。祖仁,伪任广武将军,允文允武,乃智乃仁。父降,伪任武贲将

  • 卷一百三十八·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八明 杨士奇等 撰用人宋哲宗立傅尧俞自知明州召为秘书少监兼侍讲擢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奏言人才有能有不能如使臣补阙拾遗以辅盛德

  • 泾野子内篇卷十·吕柟

    鹫峯东所语章诏问尝与朋友讲论国家有三大患一边方之害二宦官之祸三闸河运道之苦先生曰是固然所谓大患者尚不在此诏三请答曰当今大患只是士习不正耳盖天下国家所恃以治安者惟人才若士习不正则其患何可胜言自是屡言及此

  • 卷九·刘玉汝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缵绪卷九      元 刘玉汝 撰 小雅一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鼔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傚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

  • 襄公·襄公二十四年·左丘明

    【经】二十有四年春,叔孙豹如晋。仲孙羯帅师侵齐。夏,楚子伐吴。秋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齐崔杼帅师伐莒。大水。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夷仪

  • 卷十八·赞宁

    ◎感通篇第六之一(正传十五人附见三人)○后魏西凉府檀特师传释檀特师者,一名慧丰,不知何许人也。身虽剃染,率略无检制,饮酒啖肉,语嘿无常。逆论来事,后必如言。居于武威,肆意狂逸。时宇文仲和为刺史,请之入州,历观厩库,乃云:“何意

  • 入楞伽心玄义一卷·法藏

    西明寺沙门法藏撰将释此经十门分别。一教起所因。二藏部所摄。三显教差别。四教所被机。五能诠教体。六所诠宗趣。七释经题目。八部类传译。九义理分齐。十随文解释。初教起所因者。先总后别。总谓一事法华云。如来唯

  • 咸宾录·罗日褧

    罗日褧编著。此书分八卷,计《北虏志》一卷,《东夷志》一卷,《西夷志》三卷,《南夷志》三卷。书中所称虏,即指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夷,即指东南亚向明王朝通贡的国家和地区,是以明王朝为中心,东、西、南、北为四夷之意。此

  • 补诗品·顾翰

    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只有两部与署名司空图之《诗品》同一类型的四言诗论著作,顾翰的《补诗品》便是其中之一。它亦是三者中唯一未见今人写有研究专著的一部。而研究内容涉及《补诗品》的著作,皆对其价值重视不够且论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