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六回 秋风天解元乞食 明月夜才鬼做官

作者: 南北鹖冠史者

  诗曰:

  休题李白傲天子,漫道高阳是酒徒。

  才大何妨为乞食,情疾且任笑狂夫。

  假男抱蕴今罕有,倩女离魂古不无。

  谁教世情偏反复,从来人事有荣枯。

  却说李穆如同石生下在河南会馆旁边圆通寺内,清晨起来,闻知出榜。李穆如只道梅翰林用情中了石生,石生亦自拟必中。

  二人梳洗已毕,正待出门看榜,只见十数人峰拥入寺,口道:“报李景文相公的。”李穆如同石生忙起身问时,那报子取出报帖,李穆如看罢,恰是解元李景文数字。遂复问道:“榜中可有个齐相公吗?”那报子道:“并没有个姓齐的。”李穆如打发了报钱。报子去后,李景文向石生道:“解元如何是我,莫非错报了吗?”石生道:“岂敢错报表兄。恭喜表兄,今科擢元,即弟一样。只是弟不能在京奉陪盘桓了。”李穆如道:“梅老先生一定不肯遗落表弟,且再候报来问他。”石生道:“想是梅老先生不知弟改了名姓,不能用情,亦未可知。表兄既中了元,弟不中是实了,又何必候报。但我场中文字,做得太过于高古,若中必然是元,若非元即不中了,此在自己可以定得。”李穆如道:“就是吾弟不中,在此代我照管照管何妨?”

  石生愀然道:“不瞒表兄说,弟淮安有一亲事尚未停妥,因闻考试,权偷寸隙来此。如今既擢不得一名乡科,在此何用。”

  说罢,就令柏儿收拾行李。李穆如留之再三不肯,遂亦随别。

  石生辞过寺主,李穆如送出门外,又见二起报子报李穆如。

  李穆如又问道:“榜上可有一齐相公么?”报子道:“并没有个姓齐的。”石生道:“表兄不必再问了,这是弟之遭际,应该如此。”李穆如怅然道:“吾弟大才,自有飞鸣奇遇,不必以此一时遭际为闷,可放心谋为亲事。愚表兄明春俟会试后,即来淮奉访。”石生唯唯应诺,各皆洒泪。正是:万般心事千般用,两字功名一字天。

  却说石生见乡科不中,别了李穆如,闷闷出京,仍访毕小姐消息。不期破屋遭风,行船遇浪,苦被风浪羁阻,日行数十里。及到淮阴,盘费殆尽。欲就清凉寺住,恐徐州之事未结。

  只得放下行李,使柏儿坐在荒郊看着,自己潜潜走到清凉寺访问湛然。路近先春园处,见一小头陀在门后玩耍。石生叫他一声,那头陀抬头问道:“石相公几时来的,怎么不到寺中看望看望?”石生道:“湛然师傅可在寺中么?”那头陀道:“向外面收缘簿去了。”石生道:“这边毕老爷家,可有人从任上来么?”头陀道:“头陀道:“毕老爷为贪酷,官已坏了,如今在杭州拿问。家眷寄在本处钱老爷衙内了。”石生忙问道:“哪个钱老爷?”头陀道:“就是当初在徐州做官的钱老爷,如今为拿贼有功,升为我们这边本府。”石生道:“寄住钱老爷家,就是小姐一人,还有甚人?”头陀道:“闻说还有一位侄儿。见钱老无子,权作钱老爷义子,现在衙内。”石生闻说,不胜感叹。又在先春园外,探身窥视。见内里风霜萧瑟,草木零落,大非旧况。遂信步复回。那头陀道:“相公何不到寺中随喜随喜。”石生道:“等待湛然师傅回时,再来随喜吧。”那头陀仍在后园外玩耍。

  石生一路纳闷,来寻柏儿。行至半路,见一人肩挑酒肴,走出城门,旁有一人问他何往?那人说,请钱老爷公子在郊外赏菊。石生闻说钱公子,知是毕监生之侄,遂闪在一高坡上,观其去路。见那人将酒挑在一野园中。野园中有数人走出,皆手舞足蹈,相视而言,却不闻声。石生恨不能面向园中,问钱公子消息。因复下坡想道:“我与钱公子素未相识,如何得能与他谈及他令妹事情?”又转念想道:“我千里而来,也是为着毕小姐,岂可他令兄觌面反教错过,这是必须要会的。”只是思会无由。为此沉吟半晌,忽生一计。回首向柏儿处,将玉箫取出,又换了柏儿青衣旧帽,叫柏儿仍看着行李,复从坡旁走到那野园中,见那数人皆席地饮酒,且兼作诗。

  石生悄悄从山旁石瞥见诗题,却是观菊。候众人诗将作毕,将玉箫吹起。众人齐道:“你是何人?在此吵闹。”石生道:“小的穷途缺费,肚中饥饿。闻众相公在此饮酒,特来化盏酒片肉,稍充饥饿。”内有一老者,叫人斟了一碗酒,搛了两块肉,递与石生。石生欠身接过,立在面前,故意迟延慢饮,听众人讲话,要看哪一位是钱公子。只见一少年者对众道:“我们今日这诗,做得甚是如意,若钱公子来时,我们还有兴趣。”

  那一老者回道:他做公子的人,素常不曾外出,我们怎请得他来?”那一少年者道:“也不如此,想是钱公祖接梅道尊去,衙内无人,留他在内料理事务。”那众人齐欠身道:“富兄所见不明,闻得梅翰林方才出京,如何就说到任。”那一少年者笑道:“连诸兄之论,亦未必是,除非遇见钱公子,方有的信哩。”说罢,各复饮酒作诗。

  那一老者举杯目顾石生对众人道:“这等一个青年人,流落乞食,可见世情艰难。”众人各为惋伤。那一少年者笑道:“自古男儿立大节,不武便为文,哪曾见上天饿死好汉。这还是他技拙无能,生就化醅,应当如此。”那上老者正色道:“兄论大错。当初颜回,糟糠不厌,卒寿早夭;夷齐廉洁,饿死首阳山,岂非好汉。”一少年者道:“今人怎比得古事,若他但有所长,向豪门投身,也有饭吃。还是他无能,以致如此落魄。即如吾辈读书明理,且擅诗赋,任他世情艰难,岂得致于此地。”那一老者改口连声道是。石生听罢,将酒吃过,送上碗去。那老者向石生道:“你这一个青年人,为何不投一官家安身,以致于乞食。”石生道:“异乡无人引进,只得乞食。”

  那一少年者道:“这本府钱老爷的公子,与我至契。我荐你去为仆,但你肩不能挑,手不能拿,思量欲做何事哩?”石生心下要访毕小姐事,连声道:“小的随便书房中听用吧。”那一少年者道:“既欲服侍公子,在书房中,你却有何长处?”石生道:“小的也素擅文墨,就是诗赋一道,亦不算不知。”众人各皆惊骇,以为谬谈。那一老者道:“他既口出大言,必有大用。就将我们观菊题目并韵,叫他和一首,若果然做得,赏他一壶美酒,两簋佳味。若做不出,罚他吹十套曲子。”那一少年者道:“说得有理。”就叫人将整菜撤去两碗,取一壶好酒,递与石生。又将纸笔拿在地上。石生将酒吃过。展开纸来,见上面题已写就,韵限芳妆霜章四字。遂援笔即挥一律,后书齐也水秋日草,呈上众人。众人各皆惊异,接过,看上面诗道:

  日暮千山人寂寞,秋残九月菊芬芳。

  何曾粉腻青娥妒,到处风流逸士妆。

  傲骨浴寒三径雨,天风吹落一篱霜。

  年来无限萧条意,相对依依赋短章。

  众人看罢,各道诗名也还不俗。又问石生道:“这诗莫非是抄写来的吗?”石生道:“若抄写的诗句,那能恰好合相公的限韵。”众人道:“你既晓得两句诗儿,为何要与人家营工?”

  石生道:“小的知文章不能疗饥,不若营工求食。”众人闻言叹息。那少年者道:“你且回去,明日讨回话吧。”石生道:“请问相公尊姓,住居何所,明日好来找问。”那一老者接口道:“这相公姓富,字雪烟,家住城内府前,是钱公祖门生。我叫吴皆吉,是富相公紧邻。你明日到我家讨回信便了。”石生闻言,谢赏而去。正是:治民自古全非武,乞食于今半是文。

  却说这饮酒之人,见石生去后,也有惊异的,也有疑他的,独那一老者吴皆吉,再三叮嘱那少年的富雪烟,叫他举荐到钱公子处求食。当日数人酒罢诗毕,候钱公子不至,各皆散去。

  那富雪烟到家,即写下一书,向钱公子道及吹箫乞食作诗之事,并众诗一并封起,投入府衙。那钱公子一见说玉箫之事,并观菊诗句,心下甚是沉吟不决。只是齐也水三字,同了一新解元名字,尚有未白。即吩咐外面家丁传与富雪烟道:“齐相公是新科解元,要请相会。”富雪烟闻知,吃了一惊,随即寻着吴皆吉,道及钱公子所传之话,吴皆吉亦为称奇。富雪烟道:“我说不要管他闲事,如今钱公子要请相会,却到何处访问这个齐解元。”吴皆吉道:“富兄不必着急,且回钱公子家丁去。候明日,齐解元必来讨回信,我们以此实告,令他与钱公子相会就是。”

  富雪烟照吴皆吉之言,回了家丁归去。晚间富雪烟至家,踌躇一夜。未到天晓,即来吴皆吉家等候石生。只见一管家从外走进报道:“昨日乞食的人来了。”富雪烟忙起嚷道:“这奴才怎么不叫齐相公,如何说甚么乞食的人。”吴皆吉道:“且不要骂,俟小弟如今责罚他。”石生仍是青衣旧帽走上。不知何故,见吴、富二人忙忙走下迎着施礼。石生忙扯住道:“二位相公如何与小的施礼?”吴、富二人齐道:“我二人肉眼,不识是新科解元齐老先生乔装乞食,晚生辈昨日获罪实甚。”

  石生亦惊讶道:“小的是何等之人,如何认作新科解元,想是相公错了。”吴皆吉道:“先生不必相瞒,同去会钱公子便知。”

  富雪烟一把扯住道:“齐先生且到晚生寒舍,便饭少坐,再去相会。”石生道:“且会过钱公子,辩过明白,再领盛情。”因此,三人同出门到府前。钱知府正不在家,遂着报事的传与钱公子知道。忽一家丁走出道:“请吴、富二相公回府,留齐相公在后堂相会。”吴、富二人交付了石生,欣然回去。石生走进后堂,等了许久,只见一小童传开宅门,又请齐相公内书房相会。

  石生缓缓步将进去,到了书房。但见:香盈案几,疏透窗棂。秋光与白水俱明,败荷共竹声相乱。

  书史频仍,不啻二酉珍异;龙蛇满壁,尽是人日题诗。朱颜皓齿,人在兼葭正少;锦心绣口,淡倾白雪销魂。霭霭和逊,恍疑是天上玉容;楚楚衣冠,应不是凡间别种。

  钱公子见石生秀丽可人,从容走下,相为施礼。石生道他是毕小姐之兄,亦朝上还了一揖。

  二人分宾就坐,钱公子道:“恭喜齐兄,作圣上门生矣。”

  石生道:“小弟何以作圣上门生?”钱公子道:“想是齐兄不曾见新报吗?”遂令小童取出报来,递与石生。石生接过看时,上道:“八月二十二日,礼科给事徐,一本为乡试事,翰林院主考梅,取中解元李景文,文不中式,请旨验卷等因。旨命:‘已取未取文卷,解入文昌殿。’圣上于二十三日御临文昌殿,随手拈着未中监员齐也水,文堪作元。当日旨下,将翰林院主考梅,补淮安兵备道缺,以功待罪。仍拟已中未中诸生,赴京复试尚未完夺。”石生念罢,又惊又喜,付小童收去。

  茶毕,钱公子道:“齐兄为何不在京候考,故作微服来淮,其意为何?”石生道:“小弟有一知己姓石,浼弟携玉箫来淮访一毕小姐。昨因偶然见吴、富数人,饮酒作诗,故乔装乞儿,特探问毕小姐消息耳。”钱公子忽作想道:“前闻舍妹与一石池斋曾结过百年之好,舍妹赠有玉箫一管。今齐兄言言道着,莫非贵友就是那石池斋吗?”石生忙忙应诺。随又问道:“毕小姐如何是钱兄令妹?”钱公子道:“弟本姓毕,字守谦者,即家叔也。因家叔武林俗吏之务未清,故遥将舍妹寄于钱府。舍妹恐有世俗不安,妄求婚配,有失石兄之约,因浼弟同来,以作他之主持也。”石生故道:“原来钱兄姓毕,即毕小姐之兄。今日相会,可称天凑奇缘了。”钱公子忽皱眉半晌道:“敢问石兄以此心腹事,不亲自来访,反劳齐兄远至何也?”石生道:“石兄乃弟同社之友,素常以道义肝胆相信。前在京师,道及令妹之事,他费了许多苦心,弟闻知亦不觉泪下。”钱公子道:“石兄如何道及,请试言之。”石生道:“他说令妹名凌春。石兄于正月十七日,曾在吴下玄墓古香亭上见其诗句,知令妹是个才女,即着管家揭其诗句,在吴偏访不遇。后因扬州梅翰林家,有赴馆之行,买舟至阊门,遇一友人姓田字又玄者,与一医生姓白字随时者,说曾与令妹在常州看病。彼时石兄细细探期消息,知令妹在淮,即弃馆来淮,住在清凉寺中。又在先春园,闻得令妹琴音,弹出他古香亭所作之诗。后令花婆陆妈,将令妹原诗壁上,蒙令妹赠以玉箫,留为后日佳验。不期后令妹随令叔荣任武林,忽尔风雨两别。此时石兄在京,无日不悬悬于心,因托弟来访。”钱公子闻言,柳眉顿蹙道:“齐兄不言,弟亦不知。适闻齐兄之言,乃石兄以他人之诗,误访舍妹了。”

  石生惊问道:“当时令妹曾认诗句,且琴中又伏石兄之诗,恰两相投洽,何误访之有?”钱公子道:“舍妹名临莺,非凌春也,并不曾作诗在古香亭上。且从正月二十日在玄墓,的因得大恙,次日即返了。当日陆婆将石兄之诗,遗落家叔手,舍妹亦并不曾见,非误而何。”石生闻言,沉吟半晌,忽叹一声道:“这事石兄中小人白随时、田又玄之诡言了。”钱公子愀然欠身道:“齐兄何怪田姓白姓,当怪石兄自误其事耳。在白姓田姓无关己事,误以莺作春,并以临凌相错,其失犹浅。在石兄,游梅既见舍妹之诗,后在淮复听舍妹琴语,就当以理推之。若舍妹游梅在先,怎知石兄而后有古香亭之诗句。既舍妹游梅在后,怎得遗石兄而先有古香之预笔。即此,舍妹非凌春可知。何石兄不悟,复着陆婆导其殷勤。在舍妹,知石兄非比游人浪子,意不可却,赠以玉萧,实不曾见甚么古香亭之诗,难道陆婆独未致其意么?”石生怅然道:“石兄言玉萧乃陆婆传入清凉寺的,不曾会面。在石兄当日亦疑令妹石兄之诗,有先后不同,恐非凌春,故着陆婆拿古香亭之诗以探之。不意今日因陆婆之误,以致于无所不误了。”钱公子掩泪叹道:“今日之事,石兄误访,以致舍妹误认奈何?”

  石生见钱公子泪湿芳姿,娇若露滴名花。不禁亦掩泪慰道:“石兄乃天下韵人,岂有得凌春而舍令妹之理,自然不悔初心。吾兄不必惋伤,致损芳颜。”钱公子道:“我怪石兄怎不亲来面诀,致人割肚牵肠。”石生道:“不瞒毕兄言,石兄因被人所害而去,故今在京争求功名。恐前案未结,不得临淮。”钱公子道:“弟也闻得他有飞害之事,在家君手,久已结案在徐。今徐州新任凤公,不过仅存一缉获批,掩上台耳目,何地仍在京不来?且今岁乡录,又不闻他名姓,全不以世情为事,真太疏放了些。”石生道:“在吾兄怪其疏放,在石兄京中如坐针毡,无刻不以功名、令妹为念。”钱公子低首试泪道:“如今他另有知心,以舍妹念无用矣。”

  石生闻言,愀然移坐道:“毕兄何为而出此言。石兄乃天下多情人,他意弟所素知。若一闻错访之信,断不忍得凌春而舍令妹。但恐令妹见有凌春,不肯见爱石兄耳。”钱公子回嗔道:“齐兄此言,以舍妹为世俗之女了。舍妹颇知礼义,每苦怜才心重,只是面貌似小弟,恐石兄因凌春而嫌舍妹貌丑。”

  石生道:“吾兄青春多少?”钱公子作羞语道:“弟与舍妹同年,今已十七,只是弟长舍妹不数月耳。”石生作愧道:“弟年僭长一岁,实愧面貌不及,吾兄之丰姿,若文寒仙子,真世间所无。即令妹之貌,得兄十之六七,亦冠天下群娥,况意似吾兄乎。令妹既果不弃石兄,石兄岂肯反弃令妹。求吾兄便写一字,道达石兄,以实弟言。”钱公子道:“我观齐兄美如冠玉,又见昨日观菊诗,妙若丽珠,真才美并茂,自是解人,弟岂敢诬说相欺。且弟在衙,素不轻出只字。即如昨日吴、富二姓,乃家君之门生,请弟观菊作诗,弟止口传出题,不面赴召。今日所会齐兄,因玉箫之事,疑是石兄;又见菊诗口气相同,只道是石兄假齐兄之名来访舍妹;又喜家君外出,故得接谈。知齐兄为石兄知己,谅不疑我言为迂。”

  石生闻钱公子之言,意方释然,忽见一小童拿出肴馔留饭。

  石生起身告辞。钱公子道:“弟便饭不敢苦留,薄具微仪,以代远送一程罢。”随向房中箱内,取出一包散碎银子付与石生,石生也正用着,只得收留。钱公子道:“寒家忝为石兄新眷,齐兄又是石兄道义知己,幸勿以我言外传。”石生见钱公子出言动履,大非凡境,不胜依依应诺。钱公子令开了宅门,又道:“齐兄此行,宜速进京复试,相会石兄。不可又扰吴、富二家,吴、富非吾类之人。”石生应诺。钱公子道声恕不远送,二人就在宅门,拭泪别过。正是:错事连绵不可诉,衷睛堆积向谁言。

  却说石生闻钱公子之言,遂出了衙门,寻到柏儿下处。当即收拾行李,一同上京。不一日,行到徐州地方。途中正与柏儿闲谈错访并复试之事,忽见一人从路旁过去。柏儿讶道:“这是田相公过去了。”石生忙忙叫了数声,那人不理。石生下了牲口,向前扯住道:“田兄别久,就不认得小弟了。”田又玄忙回身,向石生揖道:“先生因何至此?”石生道:“要往京应试。”田又玄恐扬州之事有碍,遂问道:“别后可曾向梅老先生那边去么?”石生道:“那馆事,前夏间荐怀伊兄去了,自后并不曾有书往来。田兄因何在此?”田又玄道:“因拜望此处铁不锋兄,故羁留未回。”石生道:“小弟也要看他一看。”

  田又玄道:“先生应何相认?”石生道:“曾在毕小姐家会过。”

  田又玄忙道:“只怕铁兄也要进京,不能得闲相会哩。且问,那毕小姐亲事如何?”石生道:“说起话长,且到前面寻一静所,与兄尽谈。”正携手走时,面前有一村店,布旗上书酒家二字。石生遂拉手入店,取了一壶酒,二人对谈。石生就将错访之事,一一说知。田又玄故道:“当时白兄为何道及?”石生道:“想是白兄误听,以莺作春耳。”田又玄道:“先生可还要访那凌春吗?”石生道:“小弟俟复试后,再作图谋。二人话犹未毕,柏儿走上道:“相公早早去吧,恐天晚不便行路。”

  石生道:“我还要看铁相公哩。”田又玄闻言,恐石生会着铁不锋,露出他假名之事。遂想了一想道:“饮酒事小,莫误先生行路。若先生要会铁兄,只恐铁兄未必在家。小弟且先去探问一回,若他在家,请来相会;若不在时,小弟还来奉复何如?”

  石生道:“兄可速来,免弟久候。”田又玄将石生留在村店,飘然别去。方进城时,冤家路窄,恰好遇着铁不锋。原来铁不锋将石生在毕守谦家饮酒,并徐州谋害之事,久与田又玄说过了。

  田又玄此时相遇,即反言道:“当日那假名士,如今在城外村店中,原来也是弟一相知,叫做田又玄。适见他口称曾与铁兄在毕宅相会过,弟因知是他向日假我之名,如今弟被他以假乱真,不识铁兄何以策我?”铁不锋闻言即怒道:“向日徐州之事,因他私逃,尚有一缉获批在凤公处。既他本名叫做田又玄,石兄且愚他在店,弟到州前叫公差来拿他处死,又何虑哉?”

  田又玄道:“既铁兄有些义气,弟且去愚他在村店中,可速来要紧。”铁不锋领会,向州前飞去。

  田又玄满心欢喜,仍出城到村店中。石生见田又玄忙立起笑道:“田兄真信人也,铁兄可在家否?”田又玄道:“即刻来店相会。”石生令坐下,又取一壶对饮。饮未半壶,只见公差纷纷走入店内,不容分说,将石生锁起。口称石生为田又玄。

  石生大笑道:“我非田又玄,为何锁我?”那公差即放了石生,又将田又玄锁起。田又玄慌道:“你拿我做甚么?”那公差道:“你鬼名石池斋,做了土贼赃主,不拿你拿谁。”田又玄忙道:“我非石池斋,为何拿我?”那众公差道:“我们不管他闲账,你二人总到堂上去辩。”众公差将石、田二人一齐拉去。铁不锋故意从外忙走进道:“二兄所为何事?”石生道:“他拿田又玄的,要将小弟带拿了去。”田又玄道:“他拿石池斋的,亦要将小弟带拿了去。”铁不锋作惊讶道:“二兄既遭此大变,真假难逃公论,就同到法堂折辩何妨。”石生道:“铁兄之言有理!”田又玄慌道:“我实非石池斋,我乃苏州人。石先生乃河南人,音语尚有微别,要我同去何用?”石生道:“可取出批文看看,自知是你是我。”公差忙取出文批,上道:“赃主石池斋,父原任苏州理刑。”看罢,田又玄道:“难道我父是苏州人?曾在本处做理刑?”众人见田又玄说得有理,就将石生拉去。柏儿扯住放声大哭道:“我说叫相公早早行路,相公不依,守出这祸事来了。”石生回顾亦掩泪道:“我实不曾犯法,到州真假自明。你放心在此看着行李,可将玉箫取出,与我随身带着,恐有失误。”柏儿取出玉箫,递与石生。石生向田又玄道:“小价乞权代照看。”田又玄应诺。石生掩泪抛下柏儿前去。

  田又玄同铁不锋送至城边。铁不锋回头道:“兄尚何往?”

  田又玄道:“吵得心中烦闷,到府上且歇息歇息。”铁不锋道:“我素常只认得兄姓石,却不曾与田姓相交。兄既姓田,到我处何干?我明日要进京,做些前程,也不得闲功夫陪你东走西撞。你自寻路去,行李留着且作饭资。”

  田又玄闻言愀然道:“弟虽假名,学问其实好似石先生。”

  铁不锋冷笑道:“那两句歪诗,今日想将起来,我还强如十倍,你尚自夸其能!若兄知趣,别寻去路便罢,若说求情之语,那时白了面皮,把兄认作赃主,首到州中,将真石兄换出,恐伤雅道未便。”说罢竟走。田又玄慌忙,欲待他往,又无行李。

  立着心生一计,顿回嗔作喜。遂走到村店,故作惊慌向柏儿道:“你相公到州,苦打成招,后面公差赶来拿你,你相公叫我速带你远逃。你若不依,我先去了。”柏儿闻言,前泪未干,复又大哭。吓得慌慌张张,背着行李,跟着田又玄一路向北哭去。

  正是:

  世事百年皆梦幻,相逢顷刻各分离。

  却说石生被公差拿到州中,闻凤公接淮安梅道尊去,尚未回衙。因在衙旁一土地庙内同公差少候。石生心下记挂柏儿,又不知这事如何审理,只管胡思乱想。忽见夕阳西坠,一白须老者引一红颜女子走进庙门,叫道:“石生!你月明星上,云开万里,见青天矣。”石生忙扯那女子道:“我为你奔波道途,受了许多凄风苦雨,又遭此害,女娘,你可知否?”那女子笑而不答。那白须老者将手扯着那女子道:“我们往京快走!”石生忙忙向前再诉,那女子将石生一推,口道:“你也往京快走!”

  石生掩泪爬起跑时,众人齐喊道:“老爷回衙了!”石生惊觉,乃是一梦。见天色昏迷,明月早上。

  公差将石生带到堂上。见灯火满堂,皎洁如昼。那凤公端坐在案,随问道:“你就是那赃主石池斋吗?”石生立着道:“监生姓齐名也水,并不是甚么赃主石池斋。”凤公道:“你是何方人氏?”石生道:“监生是河南开封府人,因秋试不第,游学南方。蒙圣恩复试,亲取解元,奉旨上京面试,故从老父师治下偶过。不知公差因何事拿监生到此。”凤公闻是圣上取中的解元,心中也有些惊怕,遂沉吟作想。公差跪上道:“老爷不可信他胡言。他在酒店中已招认是石池斋,至此复冒名矮昧老爷。”凤公道:“你是解元不是解元,我也不去理论。适我从外晚归,有一对,你可对来。若果有解元之才,泾渭自分了。”石生遂欠身请对。凤公出道:“日暮人归,鸟落一村遮古木”。石生回思梦中那女子之言,恰与相合。即对道:“月明星上,云开万里见青天。”凤公闻对,似欲宽宥。公差恐罪关反坐,即忙禀道:“这事老爷须要动刑,他明明是石池斋,父为苏州理刑,他本籍是河南开封府生员。老爷不可因他冒言监生,姑取一对,以宽宥了他,恐上台闻知未便。”凤公闻说,随叫取刑具上来,要难为石生。忽见一阵风起,将满堂灯光吹灭。石生见堂后走出一女子,衣服宛然如梦中所见,坐在堂上。

  众役忙忙点起灯火,依旧仍是凤公。众役方扯石生下堂,凤公道:“叫那齐也水上来。”石生走上掩泪道:“监生是读书人,岂有与贼为伍之理。望老父师秦鉴。”凤公道:“我看你这人品,断非放法之辈。且名姓不对,出身各别,这是公差错认。你回去吧。”石生揖谢下堂。公差道:“他父曾为苏州理刑,本贯河南,现与批文相对,小的如何错认?”凤公随又叫石生回来问道:“你父曾在苏州作刑廉吗?”石生吓得慌慌张张走上道:“监生父亲现在河南务农,并不曾出仕。”凤公大怒,向公差道:“你们卖放了赃主,故拿这书生来搪塞,以掩众人耳目。还要妄辩害人,好生可恶!”随丢签各打三十。放出石生。石生走出,天昏地黑,不知何往。正是:

  既数名金榜,先遭风雨场。

  好人多折挫,终究不成伤。

  不知石生如何逃走,且听下回分解。


猜你喜欢
  第五十三回革命家汉皋小驻负心汉媒孽为奸·李涵秋
  第八十六回一封信险破财奴胆八百金顿迷穷汉心·朱瘦菊
  第七回 希坏荣河厅献瓦 受屈轫关吏投缳·庾岭劳人
  第六回 立法森严力能排外 挟资运动财可通神·彭养鸥
  第五十三回 扬州城分剐苗员外 建康府箭射蒋竹山久·梦笔生
  第六回 金凤钗引主入室 龙凤上戏妇丢魂·
  第十九回 俊公子买妾帐中欢·苏庵主人
  第九十八回严取缔庸医侥幸办清乡劣董倒霉·李涵秋
  第五十三回 病缠绵小妹托情郎心郁结老奴逢主女·邹弢
  第廿九回 红袖暗藏入门惊艳福 黄衫面约登阁动归心·张恨水
  第二回爱才郎小凤施情·不睡居士
  第二十一回 床头金尽青楼冷面 梦里情浓浪子痴心·邗上蒙人
  第三十五回 吴巡抚遗言托儿女 屈通侯闻信返秦中·吴毓恕
  第八回 设朝仪奸臣大拜 守节义侠女拒媒·孔尚任
  第三十五回 黄乡绅连遭横逆 梅侠士一怒挥拳·陆士谔

热门推荐
  艳婚野史·江海主人
  后庭花·佚名
  两肉缘·不题撰人
  闺门秘术·
  换夫妻·云游道人
  脂浪斗春·不题撰人
  露春红·苏庵主人
  枕中秘·吴贻先
  云影花阴·烟水散人
  枕瑶钗·不题撰人
  浓情快史·佚名
  画眉缘·清长啸和尚
  风流和尚·不题撰人
  玉燕姻缘全传·佚名
  珍珠舶·烟水散人

随机推荐

  • 云影花阴·烟水散人

    云影花阴,烟水散人著,清长篇白话艳情通俗小说,共十九回。 话说乾隆年间、苏州吴江县有一员外,姓褚名贵宇,字强生。他靠祖 上传遗,家中仓廪充实,金银过斗。在县中属大富人家,人称褚财

  • 两肉缘·不题撰人

    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四卷十二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现仅存清写刻本,藏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1995年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思无邪汇宝”排

  • 风流和尚·不题撰人

    明清通俗白话艳情短篇小说,共十二回,不题撰人,该小说题材与《欢喜冤家》中的第十一回《蔡玉奴避雨撞淫僧》有渊源关系。书叙江南某地寺庙里的几个和尚,六根不净,凡心难泯,或伺机与

  • 痴婆子传·芙蓉主人

    《痴婆子传》是明代芙蓉主人著中篇艳情小说,两卷三十三则,大约创作于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以浅近文言之倒叙笔法,述少女上官阿娜情窦初开,少试私情,至出嫁后伤风败俗,乱伦淫荡

  • 红楼春梦·佚名

    本书为《红楼梦》诸多续书中格调最为低下的一种。语言淫秽,情节以《红楼梦》中人物为主,但时有色情场面出现,对于少年男女间两性关系,远较《红楼梦》更为直露,一经刊出,不仅立遭禁毁,即连大批推崇《红楼梦》的文人学士,亦同声

  • 金屋梦·梦笔生

    本书乃《金瓶梅》续书之一,继西门庆家族破败后,金兵南下,世事沧桑,人事巨变,只有人性之恶根不断,人心之贪淫不绝。然善恶总有相报,为恶者必无善终,这便是《金屋梦》之主旨。真可谓写透世态炎凉,尽展人心叵测,于悲观的生存态度中

  • 银瓶梅·佚名

    苏州刘芳之妻颜氏美丽贤惠,兵部尚书之子裴彪见色起意,设计诬陷刘芳勾结盗匪,使刘芳死于酷刑之下。颜氏逃出家门,被迫上二龙山避难。刘芳弃尸荒郊,却被友人陈升以莲子瓶救活。裴彪与奸党勾结,图谋不轨。刘芳冤情终于上达玄宗

  • 碧玉楼·竹溪修正山人

    清代长篇白话艳情小说,十八回。题“竹溪修正山人编次”,作者姓名与生平不详。今存积善堂刊本。似出嘉庆间。后来的排印本名《帏中采》。书叙河南清城富户王百顺,娶妻张碧莲。百顺未能遂碧莲之欲,为吴能怂勇,出外求方

  • 美妇人·不题撰人

    民国艳情通俗小说,共五回,不题撰人。书叙从前有个少年,姓令狐,名韩樾。家里虽然是做生意的,长得却是眉清目秀,平时也有学人吟诗作词,对弹琴更是有一手。这天他到了京城来游玩,骑着一

  • 风流悟·坐花散人

    世人有何下贱?无钱便是下贱之因。有何尊贵?有钱便是尊贵之实。下贱之人,有了钱,便改头换面,自然尊贵起来;尊贵之人,无了钱,便伸手缩脚,自然下贱起来。所以说:“富贵不奢华,而奢华自至;贫穷不下贱,而下贱自生。”

  • 捣玉台·临川山人

    捣玉台,临川山人著,清代长篇艳情通俗小说,共二十五回。临川山人,是清初著名的艳情小说家,创作有《捣玉台》和《花荫露》两本小说,人物生平不详。 且说唐朝贞观年间,百废俱兴,政通人

  • 情变·吴趼人

    清代爱情小说。八回。未完。署,趼人,即吴沃尧撰。第九、十回存目。卷首楔子列出全书回目。宣统二年(1910)《上海舆论时事报》连续刊载写至第八回的一半作者去世。后收入阿英编《晚清文学丛抄·小说二卷》(1960 中华

  • 绣像红灯记·佚名

    有兩部臣宰,头家老爺,家住常州府无錫县南門以里,姓趙名明字是飛熊,官拜戶部尚書。夫人王氏,所生一女,名唤蘭英小姐。這二家老爺,就住在无錫縣东門以外,姓孙名宏,字是广德,官拜兵部侍郎。夫人徐氏,所生二子,長子继成,次子继高。繼成

  • 弁而钗·醉西湖心月主人

    小说《弁而钗》西子湖伏雌教主/著, 《弁而钗》四卷二十回,题“醉西湖心月主人著,奈何天呵呵道人评”。作者与评者均不可考。据此书“弁而钗出版说明”,此书全称《笔耕山房弁而钗》,分〈情贞记〉、〈

  • 情海缘·邓小秋

    《情海缘》,八回,署名“江都邓小秋”。邓小秋,清末民初人,文作于民国时期,不过将《桃花影》加以删改而成。因之迳删过多,又无情节交代,比之原作不唯文辞更逊,并已不复贯通

  • 枕上春·不题撰人

    《枕上春》,明清艳情小说,凡十二回,不题撰人。话说明朝嘉靖年间,江南镇府城内,有一富家,专营药材,家业颇丰,此人姓李名寿辰,年已三十五岁,娶妻木氏,业已三岁,生得一子,年方十七岁,名唤李祝

  • 株林野史·痴道人

    清代白话中篇艳情小说,六卷十六回。题“痴道人编辑”,作者姓名、生平不详。此书清嘉庆十五年伯依保奏禁,道光二十四年的《劝毁淫书征信录》及同治七年丁日昌禁书目均著录,推断当著于乾隆年间。今存上海小说社排印本。书叙

  • 昭妃艳史·

    《昭妃艳史》,明清艳情小说,凡六回,不题撰人。 话说金废帝海陵王初名迪吉,后改名亮,字元宫,乃辽王宗干第二子。为人伪善奸诈,躁急多猜忌,残忍仕数。年十八,以宗室子为奉将军,迁骠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