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忠言遇主老公公膝下無兒 孝道尋親大哥哥眼中識弟
詩曰:
悲歡離合不由人,顛倒常情舊復新。
待得水清魚始見,那時方識假和真。
再說劉瑾太監,自從採木回京,在路上領了袁化鳳到家,撫養做兒子。見了他裡衣上血書字跡,已曉得姓名居址,便將他生庚月日,叫星家推算,卻是個貴人八字。雖不能名登甲榜,可以得異路前程,後來直做到三品之職。劉瑾聽了,好生歡喜。僱了兩個奶娘,輪流伏侍。又恐他後來知道自家父母來歷,便將那領血衫悄然藏過,不與他穿。自此,歲月如稜,光陰似箭,不知不覺,過了六年。袁化鳳已長成七八歲,生得一表不群,面如冠玉,且丰姿穎秀,性度安和。劉瑾十分鍾愛,就改了姓劉,叫他做劉化鳳,請個名師教授書籍。只因天性聰慧,過目不忘,到九歲上經書古文,俱已讀過,又能講題屬對,作字吟詩。及到十二歲,便胸蟠錦秀,筆吐珠璣,出口成文,千言立就,隨你詩文詞賦,件件皆通。
一日,正德天子親幸劉瑾私第,劉瑾慌忙接駕。天子步入中堂坐下,劉瑾俯伏叩頭,天子親手扶住。因是先帝歷用之人,賜他坐下,談論些時政。說了一會,便踱到書房中,各處閒玩。偶然在書裡翻出一篇文字,題目是孝者所以事君也。天子潛心細玩,只覺言言忠良,字字剴切,不覺喜動天顏,及看到結股有一聯道:「一人作孝,萬邦赤子尊親﹔百職維忠,四誨英賢輔主。」便擊節歎賞道:「忠臣孝子之言,豪傑丈夫之氣,何物之人,剛正如此。」便問劉瑾道:「此篇文字,誰人所作?」劉瑾跪奏道:「是臣兒子做的。」天子道:「你兒子多少年紀?有此通才,怎不出仕?」劉瑾道:「臣子才一十二歲,因是幼令,恐怕學業未精,不敢應考。」
天子驚道:「朕謂此種文字,定是老成宿學所構,不意得之稚年,豈非神童國瑞。可令他來一見。」劉瑾奏道:「臣子本當迎駕,恐怕童稚儀貌未恭,不敢輕見陛下。今既蒙聖召,便當呼來叩首。」如飛喚出劉化鳳到了面前。劉瑾先跪奏道:「臣子齠齔無知,未諳大體,望乞陛下矜宥。」天子道:「朕實憐才,何暇拘求細節。可速令他來見。」劉瑾便喚兒子叩頭俯伏。天子命他平身,劉化鳳便站起一邊。天子注目而視,見其天姿穎異,安稚不佻,便贊道:「好個名臣氣象。」因問:「這文字是你做的嗎?」劉化鳳跪答道:「果是小臣所構。」天子便問劉瑾道:「你是從小淨身,如何有此幼子,定是螟蛉的了。」劉瑾見兒子在前,跪伏於地,不敢回奏。無奈天子偏生問了又問,必要窮究根源。劉瑾料隱不過,恐觸聖怒,只得應道:「臣子實是螟蛉的。」天子道:「他那裡出身,是誰家之子?」劉瑾道:「臣緣數年之前,奉先皇爺採木而回,在路上拾得此子,攜歸撫養。因非過繼承宗,故不知他蹤跡。」天子道:「豈有此理!大凡人家遺棄兒女,必因肌寒所迫,或因災禍逃亡,天性之情,不得已而拋棄。孰不冀有相見之日,自然詳寫姓名居址生年月日,藏之於身,再泯形跡,斷絕他日後歸宗之路。況且他若不知自己家世,雖兄妹為婚,父子相聞,亦有何辨,豈不至於綱常廢弛,恩誼斷絕。誠非細故,何可秘而不言?」劉瑾見天子見識如此明進,說話如此精嚴,嚇得戰戰兢兢,汗流夾背,那裡還敢不說。只得奏道:「當初有一件汗衫,上留血書字跡,臣因一時遺忘。今陛下問及,方才想起。但穢污之物,不敢瀆呈聖目。」天子道:「這須不妨,可速取來觀看。」劉瑾怎敢違拗,只得領命去取了。有詩為證:
接木移花根本差,一般培植費年華。
總然結子難為種,抵轉春來幾度花。
話說劉化鳳自幼被劉瑾撫養在家,瞞過了嫡姓,竟不知自己本源,只認劉瑾便是嫡父。誰知忽被正德天子一口題破,他十二年如在夢裡做人,今日方才得醒。不曉得自身是何等樣人,出身在甚所在,忽然別是一副心緒。及見天子倒替他盤問根由,窮究到水落石出,心裡又感激,又歡喜,慌忙伏地叩謝道:「小臣方欲移孝作忠,若自昧根本,子道先失,何以對君無愧。蒙陛下開天地之洪恩,兼父母之慈愛,為小臣詰家世而正宗祧,俾小臣不陷於不義,陛下救臣以孝,真千古聖王所不能及。小臣何幸而遭逢盛世,願效犬馬,以報天恩。」說尤未了,劉瑾果然捧著一領血衫,跪在面前。天子取來一看,見有兩行血書,寫得甚是明白。念了一遍,忽沉吟道:「前日那揚州府判,叫做袁之錦,是吏員出身,又是河南籍貫,似乎不差。但那袁之錦歷任做官,怎將兒子拋棄?且劉瑾又說在本京近地領回,既非家鄉,又非宦所,如何遠棄於此?其中又似不真。況衣上既用血書,必然分離於患難之頃。袁之錦久在仕途,未必有此顛沛。」只得含忍,反不與他說明,但將那血衫付與劉化鳳道:「你收著這領衫兒,少不得父母還可相見。但劉瑾撫養你十餘年,雖非親生,亦有三年懷抱哺育之恩。既已深厚,亦宜小心孝順,不可因朕說明,竟以外人相待。」劉化鳳忙俯伏奏道:「陛下如此仁恩,小臣若忘君父,願以身膏斧鑕。」
當下天子回宮,劉瑾父子,直送到午門之內,方始歸家。劉瑾心中如失珍寶,好生悶悶不樂。劉化鳳也到書房中,將那血衫看了,嗚嗚的哭道:「我爹娘不知在於何地,當初因甚驅迫,將我棄於道路?苟非患難,斷不把未週歲的兒子忍於割捨。」想到其間,一發心痛,准准一日哭到晚,一晚哭到天明,眼也不合,飯也不思,直到次日早晨,正欲告稟劉瑾,要往河南訪問父母消息。忽然天子發下手詔,劉瑾父子慌忙接入中堂,供起香案,拆封跪聽宣讀道:
敕曰:國家求賢以致治,奚必及齒而登士。子學古以入官,烏容抱璞而待。爾太監劉瑾子劉化鳳,總角而負驚才,幼穎足徵國瑞。教忠自父,銳志用以臨民﹔興孝惟君,學優即為登仕。重祿允宜於異日,牛刀先試乎衝年。茲授爾為文林郎,廣東肇慶府陽江縣知縣。於戲,春走花封,早慰黎元之望﹔霜飛澤國,還清溟渤之波。勉爾英猷,加之異擢。
劉瑾父子,望闕謝恩,請過敕命,劉化鳳便道:「孩兒小小年紀,如何曉得做官,且生身父母,不知拋散何地,為人子者,方抱痛追尋之暇,何心受此爵祿。求爹爹面君告辭,待孩兒尋見父母之面,得全孝道,然後受職,未為遲也。」劉瑾也不捨得兒子遠離,竟慨然與他具疏辭職,誰知上了三疏,聖旨不允。劉瑾又不敢再上,便收拾行裝,打發兒子赴任。劉化鳳無可奈何,只得帶了十來個家人,擇吉起程。
先往河南,尋問袁家消息。一逕進了開封府,便尋寓所歇下,悄然跟了一個家人,到外邊尋問在撫院裡做吏書的袁家。那知袁七襄已有十餘年不在衙門,人都茫然不知。且問了名字,一發都不識得。迭連尋了四五日,沒個影兒。因想道:「除非到撫院裡一問,自然曉得。」次日清早,步到都察院前,逐班挨問,都沒個姓袁的。偶然有一人說道:「除非當初十年之前,有個袁之錦,曾做撫院裡書辦,如今高高的升了四品黃堂之職。莫非就是他了。」劉化鳳道:「他家裡住在甚麼所在,待我去問問,或者是他亦不可知。」那人道:「他家裡因黃河衝決,又已漂沒,夫妻兩口,只在任上作家了。」劉化鳳道:「這等說,當初曾在那一家依附嗎?」那人道:「這倒不曉得,彼時他已不在衙門,我等沒甚事往來,故就疏遠。後來零落之狀,他也瞞著人的,那裡知道。但這城裡袁氏甚多,也有一面不相識的,也有通譜的,也有同宗的,問他或者曉得,亦未可知。」劉化鳳道:「我們外路人,初到這邊,人生路不熟,望乞指教幾家名號,以便尋問,感戴不淺。」那人道:「祥符縣前,便有個姓袁的,一向在外頭做客,近日才回,他家裡現貼著袁之錦的喜單,可曾去問問嗎?」劉化鳳道:「這到沒有見得,既有這個蹤跡,小弟如飛就去。」便向那人謝一聲,拱拱手別了。忙走到祥符縣前,逐家挨看,果有個小門面裡,貼著報單,上寫到:
捷報貴府老爺袁諱之錦,特恩欽升陝西鞏昌府正堂。
卻說袁化鳳看見了,喜之不勝,連忙跨進門裡,叫了一聲。那姓袁的恰好在家,出來接著,到裡面作了揖,拱他坐下。你道那姓袁的是誰?原來就是袁吉,向來受叔父托付本錢,到京裡買賣,並尋訪兄弟消息。誰知找尋了十餘年,不見一些蹤跡,近日聞得叔父己升陝西太守,思量要去看看,故此買了些北貨,乘便帶回去發賣。也是天緣湊巧,恰恰袁化鳳尋到他家裡,連忙出來相會。那知是同堂兄弟,只認做異方賓主。施禮坐定,便開口問道:「尊兄高姓,從何處來?」劉化鳳道:「小弟姓劉,其實本姓也是袁,近日從北京來的。」袁吉道:「原來是宗兄了,今日光降荒居,不知何事見教?」劉化鳳道:「門苜喜單上諱之錦的,與宗翁是甚麼相稱?」袁吉道:「就是家叔。」劉化鳳道:「小弟特為要訪尋個袁之錦,因見令叔名姓相同,故此特來驚動,相問一聲。」袁吉道:「宗兄與家叔有何相契,今要問他甚事?」
劉化鳳道:「令叔今年多少貴庚,尊嬸出於誰氏?望乞示知。」袁吉道:「家叔今年四十四歲,嬸母謝氏與家叔僅小兩年。」劉化鳳見所言皆合,心中暗喜。忙又問道:「十年前,令叔可曾在北京地方,棄下一位公郎嗎?」袁吉驚道:「此話何處得來?當初家叔一子,未滿週歲,曾被了大難,果然棄在北邊的。累小弟准准尋了數餘年,至今並無信息。宗兄問及此情,想必知道他下落嗎?」劉化鳳見說得一發是了,便問:「令弟可曾有名字,何日所生,遺棄時曾有憑記否?」袁吉道:「舍弟取名袁化鳳,臘月十五丑時所生,嬸母曾將姓名居址,血書於裡衣之上。」劉化鳳聽到此處,逼真是生身父母無疑了,便立起身,上前抱定袁吉,大哭道:「哥哥,則我便是袁化鳳。拋離父母多年,不孝已極。我是你兄弟,也險些認為陌路了。」袁吉聽說就是兄弟,又驚又喜,話也講不出來,又看定了袁化鳳,嘻嘻的笑。
袁化鳳恐他不信,便在懷裡取出血書小衣,遞與袁吉。袁吉接來一看,方才哭道:「這等說,果是我兄弟。你今年已該十二歲了。當初與你分散,尚在襁褓,如今已是個俊秀少年。只是我為你訪尋十餘載,不得見面,今日卻自己踱進門來,豈非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只不知兄弟一向誰家撫養,可曾讀些書了?」袁化鳳道:「兄弟當初,虧得劉瑾太監採木回京,抱歸撫養,立為嗣子,享用奢靡,並未嘗吃苦。後又延請名儒,四載燈窗,頗知文義。今巳授了廣東肇慶府陽江縣知縣,特去赴任,故此迂道至家,尋問父母,不想幸遇哥哥。」袁吉驚喜道:「你年紀尚少,如何便得做官?」袁化鳳道:「有個緣故,與兄說明。」便將劉瑾當日隱瞞蹤跡,虧了正德親幸私第,召來面見,並盤問劉瑾從幼淨身不應有子,並追求血衫,驗出底裡,及次日賜職的話,述了一遍。
袁吉道:「原來兄弟十二年,尚認作劉氏之子。若非天子根究本源,那知出於袁氏嫡脈。」袁化鳳道:「爹娘當日,不知有何患難,以致如此,後來又怎生得此高職?」袁吉道:「說來話長,然亦不可不說。」便先將馮國士貪圖庇護與袁七襄指腹聯姻,後來馮國士中了進士,與尤寡悔設計賴婚,並袁七襄被事繫獄,謝氏進京營幹被三法司祛遙,遇強僧邀入,把兒子遺棄的話,細細說知。袁化鳳好生悲苦道:「不想吾父母俱遭此難厄,哥哥也受此驚險,後來父親怎生脫獄,馮家終久作何情態?望哥哥講個詳細。」袁吉便又把袁七襄事後授職,並馮家趨炎奉勢將女兒與王御史聯姻,被袁七襄打散,致王御史參劾降謫的話,與袁七襄歷揚州通判,遇著正德天子,特升太守許多情節,一並說明,袁化鳳頓足道:「馮國士如此負心,自取降謫。我爹爹挺身為民,反邀異擢,足見天地報施,不差累忝。若論馮小姐,今年已是十三歲,已知人事,倘志向端貞,自然守身而待,必不肯改弦易轍。若也象父母勢利,此時早屬他姓之婦,已不是舊巢孤燕了。如今馮國士曉得我家父子勝過了他,可不懊悔,可不羞死。」袁吉道:「這般勢利小人,何足計論。你今青年出仕,怕後有好人家女子,與吾弟攀親嗎。」袁化鳳道:「此事且慢商量,倘馮小姐有志守貞,我亦不可負他,還須訪個的實,才可另聘。」袁吉道:「此言足見吾弟忠厚,亦是難得。」當日天晚,用過夜膳,袁吉又問道:「吾弟幾時去廣東赴任?」袁化風道:「我因為訪尋父母,耽閣了工夫,打帳明日就要動身。」袁吉道:「我出外數年,今日才得歸家,正欲要到叔父任上走走,先與說知兄弟歸宗的話,使叔嬸俱可安心,你可寫封書信與我帶去。」是夜,袁化風便移鋪陳,到哥子家裡住下。袁吉又留兄弟盤桓了三四日,方才起程去廣東到任。正是:
十載分南北,相逢忽倍親。
何時依膝下,忠孝繼名紳。
未知後來如何,要知端的,且聽下回分解。
猜你喜欢 洒雪堂巧结良缘·周清原 第十九回 使教习杀弟戮母 受惊唬买榇收尸· 第二十三种 斩刑厅·石成金 第十二回 讲孝思病中慰母 论门第暗里提亲·王冷佛 第五回 司空约访假名真着急 赵妈妈明勾引细商量· 第九回 题扇通情别号夸高雅 修书祝寿隆仪慰寂寥·张恨水 第五十六回 呈妙计巧合师生·陈端生 第三十回 新住家客栈用相帮 老司务茶楼谈不肖·韩邦庆 第十八回魁府院里夺财送奴·风月轩入玄子 第七十九回 结丝萝两国相好 献降书元帅班师· 第十二回月下山盟海誓花前雨意云情·风月轩入玄子 第十五回 遂欢情方悟南珂梦·风月轩入玄子 第七十一回 济宁州财心亲师范 补过处正言训门徒·李海观 第二十五回 淮安城月娘问渡 清江浦婺妇同舟·梦笔生 第十七回 执牛耳花丛开大会 换鹰银楚客遘飞灾·钟心青
热门推荐 艳婚野史·江海主人 后庭花·佚名 两肉缘·不题撰人 闺门秘术· 换夫妻·云游道人 脂浪斗春·不题撰人 露春红·苏庵主人 枕中秘·吴贻先 云影花阴·烟水散人 枕瑶钗·不题撰人 浓情快史·佚名 画眉缘·清长啸和尚 风流和尚·不题撰人 玉燕姻缘全传·佚名 珍珠舶·烟水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