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辭婚媾貞女事空王 治強梁窮員遏天子
詩曰:
堪嗟世事總歸空,眼底滄桑事不同。
綠水青山埋豔婦,丹楓黃土葬英雄。
三分氣在爭榮辱,一雙腳直任西東。
閻浮空作千年計,盡屬南柯一夢中。
這一首律詩,專寫那世人,趨時奉勢,凌賤欺貧,但顧目前,不料其後。況人生一世,百年瞬息,智愚奸直,作為諸事,全同夢幻,忠直者流芳百世,奸邪者遺臭萬年。且世事滄桑,貧富無根,只有那綠水長流,青山不改。一生作事,真同石火電光﹔百歲辱榮,無異浮雲泡影。守道者到底安益,妄為者終受災迍。依吾看來,還須洗心革面,迅為吉人,天必佑之,人必敬之也。古人有四句言詞道得好: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善惡報應,在前在後。
卻說馮國士,被王御史參壞,降了外職,心裡好不氣恨,只埋怨尤寡悔與妻子,替他幹這掣肘的事。又懊悔自家沒有主意,錯聽了他,大家討了好些寡氣,又免不得束裝出京。這些同年僚屬,見馮國士被劾調任之官,恐怕王御史見怪,一個也不來贐行。馮國士淒淒涼涼,敗興離京,因臉上沒有意思,不好回家,就一逕往廣東赴任。到得陽江縣,誰知又是荒瘠之地,糧虛民悍,十分難治。勉強做了三年,指望升轉,那知錢糧遞年挪垫,再不得清。撫院具疏題留,反將新舊積欠,責成馮國士在任料理。馮國士推不脫的受累,只好耐心催徵,是時女兒已是長成七歲,卻天性聰慧,不類凡類,從小便會識字,女紅針指,事事皆能。父親叫他讀書,不上兩年,便能出對寫字。那指腹為婚的話,父母雖不曾與他說知,他心裡靈敏,當初父親被王御史參劾的情由,已略略有些知覺,及盤問奶娘嬸女,都不肯說。又過了兩年,馮國士欲在任所覓配,小姐便不肯道:「孩兒年紀尚幼,爹爹未必在此久任,將來尚要遷擢,且到家裡再處。」父母那裡肯依他性兒,只終日央媒作伐,今日也是議親,明日也是擇配。
小姐一日忽想道:「我若幼時果有割襟指腹的事,便當終身無二。古云『一馬一鞍』,雖貴賤死生,斷無改易之理。爹爹常說,為我被王御史參壞,其言可疑。我想,小兒女家,有何事可以壞得父親名節?除非嫌貧棄舊,變亂婚姻。或者臺臣因此參劾,亦未可知。若是為此情由,疏內自然說及,況歷年京報,父親都集在一處,未曾散失。今不免去撿來一看,便知就裡。」這日,乘父親坐檯比較,悄然走到書房中來,把報箱開了,挨著年次尋去。偶然看到一冊,劈頭就是監察御史王一本,為一女二婚倫法湮喪等事。小姐見有些古怪,便從頭至尾細細看完。卻正是王御史參他父親的原疏,不覺大喜道:「原來果有此情,我父母恁般勢利。那袁之錦不知何等人家,此時怎又不來講起。我既得了這個蹤跡,生是袁家人,死是袁家鬼,便索立定主意,做個貞烈女子,不去隨波逐流便了。」因將這疏稿扯了下來,藏入袖中,把箱兒仍舊關好。有詩云:
多情戀生只烏衣,王謝堂前歲歲歸。
縱使朱梁凋廢盡,春風猶繞舊巢飛。
且表馮國士,一心要扳個貴家女婿,無論鄉紳現任,各處遣媒送貼。女兒聞知,向父親求告道:「孩兒性潔好靜,不喜塵俗,且福薄命寒,自知壽夭,爹爹幸勿為孩兒求配,以致陷於凡欲。但願半椽事佛,習靜焚修,以種來生福果。不知爹娘意下如何?」馮國士道:「我止生你一人,別無子女,正欲聯姻貴族,借以娛老,怎說個出家兩字,使我膝下無人。」小姐道:「非是孩兒敢離父母,但一子出家,九族昇天。孩兒實欲苦修德行,以報無極深恩。且自懺塵愆,免得墮落惡道。孩兒志願已決,爹媽幸勿相強。」尤氏聽了,不覺便怒道:「小小女兒,不遵父母教訓。千金小姐不做,反要修行出家,豈是我們官宦人家做的,滿望招個做官女婿,使吾為父母者也享半子之榮。難道任你主張,父親的體統也不顧了。」小姐道:「我預料爹媽自然不肯,今後也不敢再來稟告,只索自行其志便了。」說罷哭進房中去了。尤氏雖然責備了他幾句,終是愛女,恐怕他氣壞了,隔了一會,便叫丫頭去與他解悶。丫頭走到房前,門已閉著。叫了幾聲,並不答應,便往空隙裡一瞧,只見小姐將幅白綾兒,縊死在牀上。嚇得魂飛天外,連忙一步一蹷的報與主母。馮國士夫婦聽了,驚得一身冷汗,如飛趕到房中,看見果然縊死,放聲大哭。馮國士慌忙解下汗巾,摸他心口尚溫,叫丫頭澆些薑湯,灌了幾口,便微微有些氣息。丫頭替他週身運動了一回,方才醒轉,夫婦大喜。將些好話安慰上幾句,著丫頭好生勸他調養。馮國士夫妻兩個只道勸住了女兒,已可安心,誰知小姐只等丫頭走開,仍舊做這把戲,惹得丫頭驚報不迭,父母忙來解救。一連五六次,弄得日夜驚驚惶惶,舉家不得安逸。尤氏沒法,只得與丈夫商議道:「女兒立志如此,料已強他不得,倘然做出三長兩短,我與你眼前更有何人。不如尋個清淨尼庵,等他權住一兩年,雖然不是體統,還強似看他自盡,只不容他落髮便了。」馮國士也沒奈何,只得任他主張。尤氏悄然叫家人,到外頭尋了一個永福庵,極是幽閒清淨,住持老尼叫做潔慧。尤氏親去到庵中燒了香,與潔慧說知此事,潔慧大喜道:「難得小姐有此善心。老尼自然小心伏侍,奶奶再不必掛懷。」尤氏回去,與丈夫說明,擇了吉日,送至庵中,撥兩個丫頭,一個奶娘,隨去伏侍小姐,不在話下。從此把那求婚的事,只得丟在一邊,絕不去提起了。
那馮小姐自到永福庵中,便除葷戒酒,終日潛心梵典,並不想念家庭。光陰撚指,不覺住了三個年頭,已長成十二歲了。馮國士在任已有八年,指望俸滿即遷,誰知歷年荒欠,錢糧催徵莫楚,撫按不肯保薦,因此尚未得升。獨是袁七襄,在貴州鎮遠衛做了三年經歷,恰當弘治駕朋,正德嗣位,內外大小官員,恩詔加級,就升了福建布政司都事。在任三載,大有政聲。俸滿之後,又轉了江南揚州府通判。雖然官運甚佳,但夫婦終日想兒子,不知存亡消息。袁吉又無音信相通,料是尚未尋著。故只憂憂悶悶,再不開懷。
一日,巡役報進衛來,說有南來進京朝覲的藩王,帶著許多兵馬,到在馬頭上了。袁七襄聽說,如飛出堂,便令各役打轎,就去出城迎候。才到半路,忽見街上聚著許多人,打鬧在一塊。袁七襄便問什麼事情,內中一人跪下稟道:「小人在這地方上居住,開個綢鋪,忽有往北的藩王兵馬,上岸打搶東西,到小人店裡取了綢紗八十餘疋。實實本錢,也有百金,他止與小人二十兩銀子。眾人不服,都與他爭鬧,反把小人店裡打得齏粉。幸遇老爺經過,求老爺救小人的窮命,萬代公侯。」袁七襄道:「這兵丁可在?」那人道:「現在小人家裡。」袁七襄聽了,便下了轎,親自走入店中。
果然櫥櫃什物盡皆毀爛,見五個兵丁,把店內綢疋,盡數疊了一包,掮著要走。袁七襄看見,便喚從人拿獲。眾人一齊上前,都把繩子扣住,一個也不曾走脫。兵丁便罵道:「我們是千歲爺手下的人,你這通判多大的本領,敢來拿我。若千歲爺曉得了,把你那瘟官活不成哩。」袁七襄怒道:「你們這班奴才,借了千歲爺的名色,在禁城裡強搶東西,肆無忌憚。豈不聞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清平世界,難道沒有王法,就是千歲爺,怕不是朝廷的臣子嗎。」喝叫手下,一面去抬頂號的大枷伺候,一面叫都捆綁起來,每人重敲五十。眾人聽了,都面面廝覷,不敢動手。袁七襄罵道:「奴才,敢不服使令!就打出事來,有本廳在此,難道要你衙役認罪嗎。若那個違拗的,先打三十板。」眾人沒奈何,只得逐個捆縛起來,綢鋪裡也合了十來個人,一齊跪下稟道:「蒙老爺把兵丁王法,實是為民。但恐觸了千歲爺之怒,則小人們都是個死,老爺一片好意,反連累小人了。老爺只消把他原物歸還小人,便感戴不盡了。這幾個兵丁,還求饒放,免得貽禍,是老爺十二分的恩庇了。」袁七襄道:「朝廷立法,務在必行,正欲使強梁知法之可畏,後人不敢為惡。從來化強戢暴,威愛並施,難以偏廢。凡可安百姓而靖地方者,本廳志願力行,不怕利害。倘千歲爺有怒,罪歸於我,不關你眾百姓事。」轉叫手下著實打,皂隸略打輕了,就是二十倒板。故此一個個用出狠力,打完五十,兩條腿上,連皮帶肉,都卷一層。正好枷已抬到,吩咐枷號通衙,限三個月滿放。可憐這幾個人,打得有氣無聲,又套上沒嘴的大枷,眾人不管他死活,狠狠的拾到各門示眾去了。正是:
丈夫豪膽本來真,不惜耿耿在救民。
只道賢臣應速禍,偏生天子愛賢臣。
看官,你道袁七襄如此莽裂,竟把王子的兵丁捆打枷號,就常情看來,定然有不測的奇禍了。那知除暴救民,天心最悅,你便不慮禍害。真心教人,自然也有個消災降福的人來救你。袁七襄方趁著一時不平,做這件快心燥脾的事,恰有個紫衣少年,氣宇軒昂,旁邊瞧著。見袁七襄審斷神明,語言剛決,只管點頭稱羨。及見他把幾個兵丁處置得盡情快暢,一團志鯁之氣凜凜逼人,那少年便拍掌大叫道:「好一個通判,吏員中有如此豪傑。」說罷就走。這二三十人,都簇擁著去了,袁七襄知是個貴人,也不在心上,並不出城去迎候藩王,竟自回衙去了。
看官,你道這少年是誰?原來卻是正德皇帝。只因正德是個風流天子,自從即位之後,天下太平,民安物阜,四方寧謐,朝政無為,故得到處尋花問柳,拾翠偎紅,偶聞廣陵佳麗,因而遍訪章臺。這日偶然閒步,正見兵丁擄掠,因站住了腳觀他肆暴。忽然撞個袁通判來,竟將凶徒正法。合著了他安民治世的仁政,不覺大喜。即日馳駕回京,發下兩道手敕,一道是褒升袁七襄的,一道是戒諭藩王的。正是:
天顏咫尺人誰曉,丹詔頒臨始覺明。
卻說袁七襄在衙,忽傳到了詔敕。因想道:「廷詔下,怎麼並無邸報,有甚機密事體?」慌忙迎接。一郡官員,無不驚異,接到府堂開讀,方知袁七襄特升了陝西鞏昌府知府。只為懲治兵丁一事,得此優擢,心裡才到想從旁觀看的那紫衣少年,就是正德天子。暗暗吃驚。眾官爭相慶賀。袁七襄夫婦,好不歡喜。各官治酒款待,送物饋禮,好不熱鬧。真正世情冷暖,人面高低,不在話下。但是袁七襄夫婦二人,只為兒子一事,久無音信,杳無下落。姪兒袁吉,並無一札通問,煩煩惱惱,真正寢食不忘。報升之後,又在任上耽閣了三四個月,才有新官下來交代。府縣官員,俱治酒席,與袁七襄贐行。揚州百姓,人人感仰袁通判為民仁政,臨行之際俱拈香哭別,送至百里之外。袁七襄亦含淚別了百姓,往陝西赴任不提。要知後來端的,請聽下回分解。正是:
雪隱鷺鹚飛始見,柳藏鸚鵡語方知。
猜你喜欢 第三回 御史席间谈朝政 京官衙内读英文·钟心青 第十八回 女学士荣归惊叔 新媳妇写书救翁· 第二十回 众娇美一去不复返·风月轩入玄子 序·李渔 第七回 烟雨楼英雄遭溺 南河内侠女报怨· 第二回 劫柳寨细柳谈兵·苏庵主人 第58回 想退亲邀请贡士 酒席上试探冰人·牛瑞泉 东瓜女·省三子 第二十六回 开菊宴姑媳起嫌猜 谢瘟神闺房同笑语·逍遥子 第六回 万笏见柴起意 时生遇李安身·落魄道人 第十回 南宫吉梦谈今昔事 皮员外魂断绣帘前·丁耀亢 第十二回 莲梦醒时方见三生觉路·苏庵主人 第四回 访青楼喜遇有心人 探香闺开出多情路·天花藏主人 第二十七回 凤栖霞误入烟花· 王长卿妻·
热门推荐 艳婚野史·江海主人 后庭花·佚名 两肉缘·不题撰人 闺门秘术· 换夫妻·云游道人 脂浪斗春·不题撰人 露春红·苏庵主人 枕中秘·吴贻先 云影花阴·烟水散人 枕瑶钗·不题撰人 浓情快史·佚名 画眉缘·清长啸和尚 风流和尚·不题撰人 玉燕姻缘全传·佚名 珍珠舶·烟水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