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峤诗鉴赏

生平简介

李峤(645?—714 ),字巨山,赵州赞皇人。进士出身,历任给事中、内史、成均祭酒、知政事、吏部尚书、中书令事,是初唐著名诗人。

汾阴行

李峤

君不见昔日西京全盛时,

汾阴后土亲祭祀。

斋宫宿寝设储供,

撞钟鸣鼓树羽旂。

汉家五叶才且雄,

宾延万灵朝九戎。

柏梁赋诗高宴罢,

诏书法驾幸河东。

河东太守亲扫除,

奉迎至尊导鸾舆。

五营夹道列容卫,

三河纵观空里闾。

回旌驻跸降灵场,

焚香奠醑邀百祥。

金鼎发色正焜煌,

灵祗炜烨摅景光。

埋玉陈牲礼神毕,

举麾上马乘舆出。

彼汾之曲嘉可遊,

木兰为楫桂为舟。

櫂歌微吟彩鹢浮,

箫鼓哀鸣白云秋。

欢娱宴洽赐群后,

家家复除户牛酒。

声明动天乐无有,

千秋万岁南山寿。

自从天子向秦关,

玉辇金车不复还。

珠帘羽扇长寂寞,

鼎湖龙髯安可攀。

千龄人事一朝空,

四海为家此路穷。

豪雄意气今何在,

坛场宫馆尽蒿蓬。

路逢故老长叹息,

世事回环不可测。

昔时青楼对歌舞,

今日黄埃聚荆棘。

山川满目泪沾衣,

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

唯有年年秋雁飞。

李峤诗鉴赏

这是一首怀古诗,吟咏汉武帝巡幸河东(战国、秦、汉以今天山西西南一带为河东),祭祀汾阴后土的史事。

诗采用歌行体。以乐府歌行里常见的“君不见”

三字领起。以下基本上以四句一顿,节次分明地进行叙事、议论。诗首先指出武帝亲巡河东,祭祀汾阴后土,是在国力强大,走向极盛时期的行为。这次行幸河东,做了很多准备。斋戒的宫殿,就寝的楼阁,都储备陈设了供行幸之用的物品。行幸时,声势浩大,威仪凛凛,鼓乐齐鸣,旌旗蔽空,迎风飘拂。这四句,对汉武行幸河东作了简要地概写。然后,从汉初到武帝以来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行幸河东乃是一个盛世壮举。“五叶”,指汉王朝建立以来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代帝王,他们都有雄才大略,使汉王朝不断繁荣强大,汉朝子民也受到尊重和礼遇。

到了武帝,更是雄图大展,天下太平。他筑柏梁台,宴集能写七言诗的臣僚。就在这次盛宴之后,他又下诏巡幸河东。可见,此举是汉朝的国势发展到巅峰时的大典。接着,诗仍以四句为一节,分写河东地方长官隆重迎接天子的大驾光临;百姓倾城而出,领略皇帝威仪的气势;祭祀汾阴后土的盛况,等等。至此,汾阴后土之祠的正题已经简括地叙写完毕。诗人巧妙地调转笔锋,用“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舆出”两句承上启下,将诗意由祭祀引至泛河上来。接着,先用四句描述泛游汾河的热闹场面,写得富丽堂皇,极恣酣玩赏之乐。再以四句描写欢宴的场面。不但群臣享受到宴饮的欢乐,老百姓也分享到牛肉和美酒的犒赏。因此,皇帝博得了上上下下的热烈拥戴,他们衷心祝愿皇帝万寿无疆。诗的喜庆气氛和祝颂之意,达到了最高潮,巡幸河东的整个活动也被写得纤毫毕现。

从“自从天子向秦关”到篇末为诗的第二部分。

这部分都是诗人的议论,抒发对今昔盛衰无常的慨叹。

“秦关”,指函谷关。相传道家始祖老子过此关仙去,这里借以讽喻汉武帝学长生术,但还是命归黄泉。这一部分仍以四句为一小节而转换,反反复复地借当日的坛场官馆、青楼歌舞,化为蒿莱蓬草、黄埃荆棘,渲染世事翻覆,盛衰无常,使人无限伤感。特别是最后四句,由汾阴的古今盛衰,总结出“富贵荣华能几时”的一般议论,揭示了社会发展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发人深省,具有启示性。相传唐玄宗听梨园弟子唱到此诗的这四句,不禁凄然涕下,并说:“峤真才子也。”

李峤的《汾阴行》,既含有“四杰”歌行的遗风,又有着盛唐七古的某些特色。文辞华丽,讲究藻饰,多用偶句,基本上以四句一节,逐层铺叙,脉络清晰,这些都受了“初唐体”的明显影响。但叙事不过分铺陈夸饰,主要采用单向发展,一气直下的叙述方法,而不是横向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赋写,显出一种转折倏忽、以跌宕顿挫的特点,与“四杰体”七古以圆美流转,音韵婉畅有所不同。还有,诗中的议论成份大大加强,表达了诗人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清醒认识和深沉慨叹,比起“四杰体”七古的“曲终奏雅”,在篇末自伤不遇的境界有所拓展,而向着盛唐七古博大深广的社会内容,慷慨激昂的风格特色靠近了一步。

猜你喜欢
  卷五百九十八·彭定求
  卷四百二十二·彭定求
  卷八·王世贞
  伊川击壤集卷之六·邵雍
  第一幕·老舍
  第八出至第十五出·方成培
  第十五出 进果·洪昇
  《词综》(卷五)·朱彝尊
  初集卷十五·乾隆
  卷一·查慎行
  卷二十七·陈元龙
  卷三百二十九·佚名
  卷一百六十二·佚名
  卷六·施元之
  ●文姬入塞·沈泰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三十二·彭定求

        卷632_1 【塞上】司空图   万里隋城在,三边虏气衰。沙填孤障角,烧断故关碑。   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悲。将军正闲暇,留客换歌辞。   卷632_2 【寄永嘉崔道融】司空图   旅寓虽难定,乘闲是胜游。碧云萧

  • 卷五百四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四十四刘得仁刘得仁贵主之子长庆中即以诗名自开成至大中三朝昆弟皆历贵仕而得仁出入举塲三十年卒无成集一卷今编诗二卷听歌朱槛满明月美人歌落梅忽惊尘起处疑是有风【一作有凤飞】来一曲

  • 卷二百六十七 熙寧八年(乙卯,1075)·李焘

      起神宗熙寧八年八月盡其月   八月庚寅朔,司天監言日當食,雲陰微雨不見。   詔:「聞嘉、雅、威、茂州頃者雖時有寇略,然不至大患者,蓋以山川險阻足恃故也。今提舉戎、黎等州買馬司,乃役兵匠開隘通道,甚非守圉之利,又增

  • 卷二百三十三 熙寧五年(壬子,1072)·李焘

      起神宗熙寧五年五月盡其月   五月庚辰朔,御文德殿視朝。   命供備庫副使陳珪管勾作坊,造斬馬刀。初,上匣刀樣以示蔡挺,刀刃長三尺餘,鐔長尺餘,首為大環,挺言:「制作精巧,便於操擊,實戰陣之利器也。」遂命內臣領工置局,造

  • 卷七 乾德四年(丙寅,966)·李焘

      起太祖乾德四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丁卯朔,御文明殿受朝。   乙亥,遣中使葬樞密直學士趙逢妻朱氏。時逢權知閬州,上聞其妻病死京師,故令官給葬事。逢性慘酷,其在閬州,會賊窎起,攻逼州城,逢捍禦有功,及事平,誅滅者

  • ●序·陈康祺

    近世卮言日出,著书益多,往往掇拾可喜可愕之事,不考虚实,不别是非,茶余酒后,苟以动听,犹借口曰:吾所言皆人事不涉神鬼。噫,俗语不实,成为丹青,不特无资于闻见,且恐遗误于浅识,是亦不可以已乎。鄞县陈钧堂大令,以高材擢甲科,浮沉郎署,载

  • 卷之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二十六·佚名

    宣统元年己酉十一月壬戌。谕军机大臣等、继禄代奏、据太医院院使张仲元等呈称、请将太医院官阶变通一摺。着会议政务处议奏。现月  ○侯补四品京堂劳乃宣奏。学部奏陈编辑肬■闲易识字课本摺内。第三种识字课本。

  • 卷二百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刑考【十】徒流雍正十三年定蠧役索诈贫民致令卖鬻男女者为首佥妻安挿奉天为从徒三年【详见刑制门】改遣应发宁古?等处人犯奉谕嗣後发遣人犯有应发宁古?等处者皆改发三姓地方给与八姓

  • 卷十九·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十九雍正二年閠四月上谕十七道初四日谕直省总督巡抚社仓之设原以备荒歉不时之需用意良厚然往往行之不善致滋烦扰官民俱受其累朕意以为奉行之道宜缓不宜急宜劝谕百姓听其自为之而不当

  • 卷第八·太安万侣

    日本書紀卷第八 足仲彦天皇 仲哀天皇足仲彦天皇。日本武尊第二子也。母皇后曰兩道入姫命。活目入彦五十狹茅天皇之女也。天皇容姿端正。身長十尺。★稚足彦天皇四十八年(戊子一七八)立爲太子。〈時年卅一〉稚足彦天皇

  • 此木轩四书説卷二·焦袁熹

    举人焦袁熹撰论语一序説孔子赞天下君王至于贤人君子云云是明所以登之世家之意介甫讥迁自乱其例不知孔子实非王者不得为本纪以圣徳为儒道宗万世师尊之故不敢同之众人入列传特变其例此正史公敬慎不苟处讥之非也史记惟子

  • 卷十九·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十九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生民之什诂训传第二十四 音义自生民至卷阿八篇成王周公之正大雅【一十六字脱】序疏礼记称万物本于天人本于祖【于记作乎】后稷勤周十五世而兴【案周语云自后稷之

  • 卷三百一十九·佚名

    △初分真如品第四十七之二尔时世尊告欲色界诸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天子。色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受想行识。诸天子。眼处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眼处。耳鼻舌身

  •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九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一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四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五

  • 潘氏沈阳纪程·潘祖荫

    清潘祖荫撰。1卷。潘于同治六年 (1867)以工部侍郎奉命赴盛京勘验福陵牌楼工程,以往返途中日记成是书。其中多有满族兴起时之史事轶闻。有同治刊本及《辽海丛书》本。

  • 阳羡茗壶系·周高起

    明代周高起(1596—1654)撰。一卷。专门记述宜兴(阳羡)紫砂工艺发展过程及名工巧匠,分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等七个条目。行文如同讲故事,把历史、人物、工艺、名品特色等融汇其中,可读性较强,是首

  • 今言·郑晓

    《今言》4卷,计344条,明郑晓撰。书中所言,涉及明代洪武至嘉靖180余年事,凡国政朝章、兵戒邦计、治河漕运,边事倭情,于耳闻目睹之余,并笔之于书,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录,虽系“杂史之支流”,然却可补正史之缺佚,纠其谬误,为研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