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13.初唐诗馀话

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公元六一八年建立了唐朝政权,传了二十代。中间经过武曌的篡夺,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王仙芝、黄巢的农民起义,李氏政权都几乎倾覆,但最后还是转危为安。到公元九O七年,朱全忠篡夺政权成功,建立了他的后梁王朝,唐朝才彻底灭亡。

在李唐王朝二百九十一年的统治期间,中国基本上是统一的。其前半期,从太宗李世民到玄宗李隆基,这一百三十年,国家形势不断地有所发展,政治相当清明,中央的权力、命令,亦能贯彻到全国,经济文化都在日益繁荣。人民虽然处于新兴封建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重重剥削之下,生活还比较安定、小康。经过安史之乱,虽然李氏政权幸而保持下来,但社会组织和农业生产,在大动乱中起了极大变化。府库空虚,田地荒芜,公私经济,都已耗竭。藩镇拥兵割据,中央政令几乎不出两京。皇帝深居宫禁,被几个当权的宦官蒙蔽、欺侮、指挥,甚至谋杀。中间虽然有一段贞元、元和之间二三十年的中兴时期,但总的说来,这下半个时期的大唐帝国,早已是分崩离析,李家政权只存一个名义,奄奄一息地拖延着而已。

随着国家形势、政治经济的兴衰升降,文学艺术也相应地起着变化。二百九十一年唐诗,也经过好几个阶段。宋人严羽作《沧浪诗话》,把唐诗分为五个时期;初唐,盛唐,大历,元和,晚唐。元人杨士弘怍《唐音》,把唐诗分为三段时期:从高祖武德元年至玄宗天宝十五载,共一百三十八年,划为初盛唐,他选了王绩至张志和六十五人的诗,以代表这一时期。从玄宗天宝末年至宪宗元和末年,共六十三年,划为中唐,他选了从皇甫冉至白居易四十八人的诗,以代表这一时期。从穆宗长庆元年至唐代结束共八十六年,划为晚唐,他选了从贾岛至韦庄四十九人的诗,以代表这一时期。杨士弘又把唐诗分为“始音”和“正音”两种。初盛唐、中唐,晚唐的诗都是正音,王、杨、卢、骆四杰的诗则列入始音,不划在初盛唐诗之内。他以为四杰的诗还没有脱尽梁陈遗风,对唐诗来说,还在胚胎时期,还不是业已成熟的“唐音”。

杨士弘这一唐诗分期方法,后人颇有意见。既然按历史年代分为初,盛、中、晚,却又不把四杰列入初唐。那么,始音的诗人,岂非超时代了?既然有初、盛之分,为什么又合并为一个时期?这都是不合理的。明朝高棅编《唐诗品汇》,把杨士弘的分法稍稍改正。他把初、盛,中、晚分为四个时期。从高祖武德元年至武后长安四年,共八十六年,是为初唐,四杰当然应属于初唐诗人,不能另外提开。从中宗神龙元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共六十五年,是为盛唐。杜甫卒于大历五年,故以这一年来结束盛唐。从大历初至文宗大和末,共六十四年,是为中唐。以后七十一年,才是晚唐。按照杨士弘的分法,称为“三唐”;按照高棅的分法,称为“四唐”。现在一般都用四唐分法。

关于唐诗的分期,有一个问题,似乎从来没有人注意。为什么严羽的分期法中没有中唐,而改用大历、元和?为什么杨士弘知道四杰是初唐时人,而不把他列入初盛唐诗人的队伍?为什么他不把初、盛分开?这几个问题,从来没有人思考过。现在我们要明确的是:初、盛、中、晚这四个宇,到底是指唐代的政治历史阶段呢,还是指唐诗的各种风格流派?严羽的观点,以为初唐、盛唐、晚唐,这三个时期的唐诗,各有自己一致的风格。但是从大历到元和,这一段时期的唐诗,风格却前后不同,不能用“中唐”这个词语来概括,因此,他的分期法中没有中唐。杨士弘的观点,和严羽近似。如果说是历史年代,他也知道四杰是初唐人。他把四杰屏除在初唐之外,可知他的所谓初唐,是指诗的风格。他把初、盛唐合并为一个时期,这说明他认为初、盛唐的诗,在风格上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他也划出了一段中唐时期,这就无视于大历、元和诗风之不同。高棅的四唐分法,只是按照唐代国家形势之兴衰而划分的年期,所谓初、盛、中、晚,不能理解为唐诗风格的分期。

明清以来的诗人及文学史家,总是把盛唐视为唐诗的全盛时期。他们指导后学,也总是教人做诗宜以盛唐为法。李、杜、王、孟,是盛唐诗人,不错。我们可以说,作诗应当向李、杜、王、孟学习,但不能认为这个时期是唐诗全盛时期。更不能认为盛唐以后的唐诗就差得很了。我以为,我们应当纠正这个错误观点,要知道,盛唐是唐代国家形势的全盛时期,而唐诗的全盛时期却应当排在中唐。

我们已选讲了十二位诗人的诗,共十九首,可以代表初唐了。初唐虽说占了八十六年,但在最初的三四十年中,文人还都是陈隋遗老,文艺风格,还没有突出时代的新气象。这十二位诗人中,除王绩之外,都是高宗和武后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是在太宗所缔造的新政体、新制度、新社会、新文化中培养出来的。他们在继承前代文学遗产的基础上,运用新的题材,创造新的形式与风格,于是在文学史上出现了“唐诗”。

唐诗这个名词,不但表明这些诗所产生的时代,它还有别的意义。对前代来说,它表明的是诗的一种新形式。对后代来说,它表明的是诗的一种独特的风格。

初唐诗人,在齐粱以来五、七言诗的基础上,重视并采用沈约的声病理论,使五、七言诗的调声、协韵、对偶,逐渐规律化,从而创造了前代所没有的“律诗”。律诗是唐代的新诗,唐人称为“今体诗”。另一方面,继承汉魏以来五、七言诗的形式,并不需要守一定的规律,而在题材、内容、风格上有新的发展,在旧形式中表现了时代的新精神,这种诗,唐人称为“古诗”。意义是“古体诗”①。古诗和律诗,是唐诗的两大类别,正如我们今天的新诗和旧诗。后世人就把“古律”作为一个文学名词,用以概括唐代以后的诗体。例如韩愈的诗集,就用“古诗”和“律诗”来作为分卷的标题。宋代的苏舜卿,给石曼卿的诗集作序文,称石曼卿有“古、律四百馀篇”,这就是说,有各体诗四百多首。

诗发展到宋代,形式上已没有什么创新,而在风格上,特别是在修辞、造句、对偶的技巧上,却出现了新的道路。从两代诗的总体看,它们的面目大不相同。于是,文学批评中出现了“唐诗”和“宋诗”两个有特殊意义的名词。它们表示两种不同风格的诗。

唐诗所特有的形式和风格,萌芽于隋代,形成于初唐,而成熟于盛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文学史上称为“初唐四杰”,是从齐梁诗演进到唐诗的枢纽人物。明代诗人王世贞评论他们说:“卢、骆、王、杨,号称四杰。词旨华丽,沿陈隋之遗,气骨翩翩,意象老境,故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艺苑卮言》)意思是说:四杰的辞藻还不脱陈隋的华丽,但题材意境,却变得苍老,不象陈隋的浮浅。五言诗已讲究声韵粘缀,开始了唐代的律体。这个评论,可以概括四杰的风格。但在五言律上,还有不同的看法。明人胡应麟说:“五言律诗,兆自梁陈。唐初四子,靡缛相矜,时或拗涩,未堪正始。”(《诗薮》)这段话显然是针对王世贞而说的。胡氏以为五言律诗,在梁陈时已见萌芽,而初唐四杰的五言诗,在辞藻上还有靡丽的倾向;在声韵上还有拗涩的缺点,不能算是唐代律诗的正始(正式的开始)。

王世贞以为初唐四杰的五言诗是唐律正始,这就是杨士弘以四杰为始音的观点。胡元瑞不承认四杰为正始,也就是杨士弘在始音之外,另分正音。王世贞说四杰是始音,胡元瑞说四杰不是正音,其实并不矛盾。

从来文学史家,都是以沈佺期、宋之问作为唐代律诗的创造者。他们的诗,声律谨严,对仗精工,尤其是创造了排律,使诗人多一块用武之地。《新唐书》论曰:“魏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鲍照、庾信、徐陵,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致。及沈佺期、宋之问,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著定格律,遂成近体,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谓唐诗变体,始自二公,犹古诗始自苏武、李陵也。”这就肯定了沈、宋为唐律正始的文学史地位。

当许多诗人都在作新形式的律诗的时候,一个四川射洪县的青年陈子昂却独自走复兴汉魏古体诗的道路。这是一条不合时宜的、寂寞的道路。他的《感遇》诗在当时并不为群众所注意。只有他的朋友卢藏用竭力赞美说:“子昂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感遇》之篇,感激顿挫,显微阐幽,庶几见变化之朕,以接乎天人之际。”(《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但是尽管有这样高的评价,在一般文人间,还没有反应。因为这样的古诗,不是求名求官的文体,应试、应制、交际、酬答,都用不到。只有不为名利的诗人,才用它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慨。

杜甫对陈子昂极为推崇。他曾到射洪县去瞻仰陈子昂的故居,写了一首《陈拾遗故宅》:

拾遗平昔居,大屋尚修椽。

悠扬荒山日,惨淡故园烟。

位下曷足伤,所贵者圣贤。

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杨马后,名与日月悬。

………….

盛事会一时,此堂岂千年。

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又有《观陈子昂遗迹》诗,其最后四句曰:

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

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

有一位姓李的朋友到梓州去作刺史,杜甫在《送梓州李使君之任》诗中又嘱托他,如果到他的属县射洪去视察,请他代表自己去祭奠陈子昂。诗的最后四句曰:

遇害陈公殒,于今蜀道怜。

君行射洪县,为我一潸然。

韩愈也对陈子昂诗的高古,一再赞扬。他在举荐诗人孟东野给河南尹郑馀庆的《荐士》诗中,叙述了五言诗的源流:

五言出汉时,苏李首更号,

东都渐弥漫,派别百川导。

建安能者七,卓荦变风操。

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

中间数鲍谢,比兴最清奥。

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嗓。

搜春摘花卉,沿袭伤剽盗。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

后来相继生,亦各臻阃奥。(下略)

在以卢照邻、杜甫、韩愈为代表的评论中,陈子昂为唐代古诗的正始,这个文学史地位亦已经确定了。

初唐诗人是唐诗的奠基人,在他们创业的基础上,唐诗迅即获得发展,王维、孟浩然的五言,李白、杜甫的七言,高适、岑参的歌行,接踵而起,唐诗进入了新的阶段。这时,初唐诗人的作品已经过时,少年气盛的诗人便有些瞧不起他们,在文章中肆意讥笑。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之二中愤慨地申斥道: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认为评价前代文学要联系到初唐诗人的时代条件。他指出四杰的作品是当时的文体。他们只能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达到最高的造诣。现在你们这些轻薄少年,无休无止地写文章讥笑他们。要知道你们现在虽然小有名望,如果不能在现代条件下达到最高造诣,那么你们也只有身名同尽,不会象四杰那样留名于后世,如万古长流的江河一样。

可是,尽管杜甫这样声色俱厉地斥责了当时那些否定初唐诗人的轻薄之徒,在六七十年以后,还有一个诗人李商隐写了一首《漫成五章》之一,讥笑初唐诗人:

沈宋裁辞矜变律,王杨落笔得良朋。

当时自谓宗师妙,今日惟观属对能。

他以为沈、宋、王、杨的成就,在今天看来,可以肯定的,只是对仗精工而已。这一句诗,把初唐诗人的其他一切长处,一笔抹杀了。

一九七八年三月二十五日

①萧统编的《文选》、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都有“古诗”这个名词,例如“古诗十九首”。这个“古诗”,意义是古代不知名作者所写的诗。两个时代,“古诗”这个名词的意义不同。

猜你喜欢
  卷五百五十六·彭定求
  诗话补遗卷二·杨慎
  歴代诗话卷七十五·吴景旭
  卷六·刘克庄
  卷二十二·陈廷敬
  第十一出 惑主·李渔
  卷一私情四句·冯梦龙
  廿一史弹词注卷之九 第九段下·杨慎
  卷三十四·陈思
  鸣盛集后序·林鸿
  卷七百二十六·佚名
  致梁实秋·闻一多
  淳熙稿卷十三·赵蕃
  卷九·温庭筠
  第二出·徐渭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后山诗话 全文·陈师道

      王师围金陵,唐使徐铉来朝,铉伐其能,欲以口舌解围,谓太祖不文,盛称其主博学多艺,有圣人之能。使诵其诗。曰,「秋月」之篇,天下传诵之,其句云云。太祖大笑曰:「寒士语尔,我不道也!」铉内不服,谓大言无实,可穷也。遂以请。殿上惊惧

  • 词上·吴昌绶

    仁和吴昌绶伯宛著1 满庭芳·戊戌闰三月望立夏,忆前月是日正清明也。苏葊出眎李(上旡下心)伯先生霞川花影词手稿,有庚申闰清明作,谓自辛丑闰后再逢今日,枨触旧怀,含悽成咏。今距庚申垂四十载,中间再闰仅己卯一遇耳。鄙人

  • 四集 四卷·钱德苍

    连环记起布(小生扮吕布,净,生,末,付四小军引上)【引】臂力过凡流,浩气冲牛斗。谈笑觅封侯,回首功成就。未表食牛豪迈志,沉埋射虎雄威。封侯必竟属吾徒。云台诸将后,庙像许谁模?到处争锋持画戟,怒来叱咤喑呜,千人辟易气消磨。不须黄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五·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十有二年夏四月甲子朔少保判绍兴府信安郡王孟忠厚为迎护梓宫礼仪使保庆军承宣使知大宗正事士夽都大主管两浙转运副使黄敦书提举应办一行事务参知政事王次翁为奉迎两宫礼仪使内侍省副都知蓝圭都大主管

  • 第六十一回 争疑案怒批江朝宗 督义旅公推刘显世·蔡东藩

      却说袁乃宽入奏新华宫,正值老袁盛怒,听了袁瑛被拘的禀报,无名火越高起三丈,顿时怒目鹰视,恨不将那爱侄乃宽,也一口儿吞他下去。乃宽瞧着,就知道另有变故,慌忙跪下磕头。老袁用足蹴着道:“你的逆子,真无法无天了。我与他有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十二·佚名

    嘉靖元年三月戊申朔左谕德顾鼎臣乞假省墓许之命驰驿归以日讲恩也○礼科给事中李锡言南郊耕耤国之大礼而教坊承应哄然喧笑殊为渎亵古者伶官贱工亦得因事纳忠请自今凡遇庆成等宴例用教坊者皆预行演习必使事关国体可为监

  • 七 屠家小店·周作人

    屠家小店没有字号,但他们自称是屠正泰,大概从前曾经开过这么一个店,所以名号还保存着,现在的却是牌号什么都没有,只是临街一间店面,也没有柜台,当街一个木栅栏,直角放着钱柜,也算是曲尺形。檐下横放铺板,陈列十几堆炒豆炒花生之

  • 读例存疑卷二十二·薛允升

    兵律之三关津私越冒度关津诈冒给路引关津留难递送逃军妻女出城盘诘奸细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私役弓兵私越冒度关津:凡无文引私度关津者,杖八十。若关不由门、津不由渡(别从间道)而越度者,杖九十。若越度縁边关塞者,杖一百,徒三

  • 隋高祖文帝纪·李延寿

    隋高祖文皇帝姓杨,名坚,小名那罗延。他原是弘农华阴人,是汉朝太尉杨震的第十四代孙子。杨震的八世孙是燕的北平太守杨铉。杨铉的儿子杨元寿,北魏初年任武川镇司马,因而在神武树颓安家。杨元寿生了太原太守杨惠嘏,杨惠嘏生了

  • 九年·佚名

    (甲戌)九年大明正德九年春正月1月1日○乙丑朔,上率百官,行望闕禮。又進賀于慈順王大妃,受百官賀,進豐呈于康寧殿,御勤政殿,行會禮宴。1月2日○丙寅,臺諫合司啓曰:「柳子光奸兇誤國之罪至重,故朝廷參酌功罪,竄逐于外,豈可以一大臣謬

  • 卷十八·陈士元

    <经部,四书类,论语类考  钦定四库全书论语类考卷十八明 陈士元 撰冠服考【第二】绅 带邢昺氏曰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朱子曰绅大带之垂者陈祥道氏曰玉藻天子素带朱里终辟诸侯素带终辟大夫素带辟垂士练带率

  • 一 中国式的家庭理想·林语堂

    我颇以为《创世纪》中关于创造一节,应该从头写过。中国小说《红楼梦》里边的才子是一个极富于感情的柔性男人,最喜和女人为伴,万分崇拜他许多姊妹的美色,而常常自恨是个男人。他曾说,女人是水做的,而男人则是泥做的。其理由

  • 摩诃衍品第十七·佚名

    尔时舍利弗。问邠耨文陀尼子言: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乘於大乘。邠耨报舍利弗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乘於檀尸羼惟逮禅波罗蜜。乘是六波罗蜜不见六波罗蜜。亦不倚菩萨而无所倚。是为乘於大乘。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一心学萨

  • 求人不如求己·佚名

    佛印了元禅师与苏东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时,途中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形不解地问:&ldquo;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为何他的手上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而合掌念佛,观音

  • 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下(入藏录)·圆照

    甲戌岁西明寺翻经临坛沙门圆照集上&middot;四朝应制所翻经论。及念诵法。并修疏记碑表录集等。总三百四十五卷(分成三十帙)。&middot;一百九十三卷经论及念诵法&middot;六十四卷经律疏义&middot;八十八卷贞元新集古今

  • 卷第三十三·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三十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十住品第十五之余 【论】第五随文释义者长科为六段。 【经】尔时法慧菩萨承佛威力入菩萨无

  • 书与你·毛姆

    毛姆著。毛姆是英国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生于巴黎,曾在法、英、德等国受教育,1929年起定居英国。创作丰富,题材多样。作品受法国自然主义影响,著名的有自传体小说《人类枷锁》,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以及《圆圈

  • 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

    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早期的著名喜剧,写于1596年。剧情大意写威尼斯人巴萨尼奥为了向一个富家女儿鲍西娅求婚,需要用一笔钱,因此向好友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借款。只因安东尼奥的钱都用在海外经商上,一时无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