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四十七 元豐七年(甲子,1084)
秋七月己亥,以奉議郎徐彥孚提舉荊湖北路常平等事。彥孚知衛州黎陽縣,嘗言:「青苗息錢可用常平法,聽民非時吉凶匱乏用抵保稱貸,立期輸官。」不報。又言:「保甲逃亡,恐積以歲月,寖虧本數【一】。乞立責正長法。」下開封府界、三路保甲司相度以聞,故有是命。
手詔李憲:「朝廷奉祀所用珪、璧、璋、瓚,常患乏良玉充用,近歲于闐等國雖有貢者,然品色低下,無異惡石。爾可博選漢、蕃舊善於賈販,與諸蕃蹤跡諳熟者,厚許酬直,令廣行收市,并達是意於阿里骨等處求之無害。」
詔:「陝府西路緣邊諸軍戰馬,并依河東麟州例,不以上下槽,支草料各七分。」知延州劉昌祚乞不以冬夏支八分,上批:「戰馬在軍政固已要重,今用兵未已,適當乏馬,所係實大。特依所乞,陝西、河東、熙河路準此。」
庚子,詔增韶州岑水場銅價,從提點鑄錢司請也。
辛丑,新河東轉運副使范純粹為右司郎中。(六月四日,除運副。)右司員外郎、承議郎孫覽為河東轉運副使。以上批「聞純粹與知太原府呂惠卿素有私嫌,恐難協濟邊事」故也【二】。
工部言:「知河南府韓絳乞修大內長春殿等,欲轉運司支錢認買木錢萬緡。」從之。
夔州路轉運使王宗望乞就成都府置榷鹽司,即兩蜀產鹽之地置場,其井盡榷於官,然後售之於民,收無過一分五釐,歲入無慮三十萬緡,乃乞量損蒲江鹽直【三】,庶幾興利除害,以惠遠民。成都府、梓州路並為榷鹽禁地,煎鹽戶赴官入中,不得私買賣。陵井監之井研、榮州之應靈專置場,各差監官。其餘州縣鹽井少處,就差稅務官兼。無稅務處,委令、佐置場。成都府置轉般都鹽務,受諸場運鹽,先留息錢一分,為元買場課額,令都務增脚稅約時價賣,漸抑兼并,常平鹽價。略計兩路共六百井,大井日煎鹽千斤,小井二百,計日收十八萬斤,歲得鹽六千三百七十二萬。約百斤之價為四千錢,為二百五十四萬八千八百緡,每緡收息一分五釐,歲收息三十八萬二千三百二十緡。乞降度僧牒五百、銀十萬兩,借兩路轉運提舉司錢四十緡為本,候三年撥還。其本錢雖當用二百五十四萬有奇,若以法支移,止用今所乞數可足。詔下逐路轉運司詳具可否利害以聞。
四方館使、榮州團練使、涇原路總管姚麟乞以南郊奏子恩贈祖福一官【四】。詔以麟世有戰功,特從之。
詔遣官於河北、河東路依格按閱第一番保甲事藝:四方館使、唐州刺史曹誦,入內內侍省東頭供奉官、勾當內東門司閻安,河北東、西路;東上閤門使、樞密副都承旨張山甫,入內內侍省東頭供奉官、勾當御藥院劉惟簡,河東路。
壬寅,詔提舉陝西買馬官展磨勘二年,以有司言歲買馬不及額也。
癸卯,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范峋言:「詔發開封府界戶馬三千三百匹,貼支河東、鄜延【五】、環慶。逐縣戶馬已選發外,少一千一百餘匹。」詔支京東西路坊郭戶馬,其尚少數更不貼,令峋具開封府界以故不發戶馬數以聞。(六月九日當考。)
開封府言:「故宣徽南院使李處耘孫諶、故參知政事郭贄孫爰各乞祖繪像恩。諶犯姦會赦,爰詈本屬知縣決杖並編管,未敢推恩。」詔並推恩,爰與右職。
中牟縣管勾牧放未合羣馬、侍禁李思道,殿侍何淵,各展磨勘三年,以經制牧馬司言棚屋倒塌,馬多死傷也。(朱本云事小不書。)
甲辰,知河南府韓絳言:「伊、洛暴漲,衝注城中軍營,欲望應被水災廂、禁軍等第與特支錢,及先修軍營。其水北軍民被害續奏請。」詔:「經水災民戶,令體量賑卹。被水廂、禁軍,以差賜般移錢,死者依漂溺民戶法給錢。」(舊紀書:伊、洛溢,浸西京。新紀但書:伊、洛溢。)
大名府路安撫司言元城埽河抹岸,決橫隄,破城。見閉子城,固護倉庫等。詔北外都水監丞司、河北轉運司官親督閉塞城南橫隄水口。(舊紀書河溢元城埽,浸北京,遣使賑卹,賜溺死者家錢。新紀因之,但改「溢」字作「失」字【六】。)
知太原府呂惠卿言:「故左藏庫副使張世規子拱自言,父世規昨牽制蘭州,與李經同出界,今經遷一官,父止賜絹五十,乞辭賜別推恩。」詔世規累立戰功,賜絹三百。
涇原路經略司言,乞以彭孫該磨勘與遷官,其軍功別推恩,及陞都鈐轄差遣。詔彭孫候磨勘畢,以賞功除領團練使。
丙午,詔:「戶部員外郎張詢、勾當御藥院劉惟簡賑濟西京被水災軍民,并催督救護官物城壁等。其合行事如有違礙,從宜施行。」
河北路轉運司言,河水圍繞大名府,透入府城,乞多差兵夫、船筏救護。詔遣金部員外郎井亮采、勾當御藥院梁從政按視【七】,合賑濟事,如西京指揮。
鄜延路經略司言:「种諤上本軍出界進討,分遣諸將討擊不順西賊,收夏州,至上書平白池等處有功人,內第二等將、副李浦等乞推恩。」詔:「李浦遷一官;趙守忠、李思古已死【八】,以遷官恩賞,每資賜絹五十。趙守忠百五十,李思古五十,給其家。」
丁未,知河南府韓絳言:「近被水災,自大內天津橋隄堰、河道、城壁、軍營、庫務等皆傾壞。聞轉運司財用匱乏,難出辦,役兵累經剗刷,府官職事煩多,欲望許臣總額【九】,賜錢十萬緡,選京朝官、選人、使臣各三十五人,與本府官分頭葺補。乞發諸路役兵三四千人。」詔:「轉運司於經費餘錢支十萬緡。沈希顏往來與韓絳同提舉營葺及選使臣三員。役兵於本路剗刷二千人,如不足,即和雇。」
知太原府呂惠卿言:「麟、府、豐州守禦人闕,已牒提舉保甲司發保甲。乞令提舉司官先撫諭,并立調發約束之法。」從之。又言已治兩不耕地。
初,惠卿言:「臣伏思持久抗敵之計,雖已分團兩番將士,及會定新寨守兵,而邊事未息,人兵未可全減,莫若廣勸公私耕種為急。蓋邊戍所以久困者,凡以貴糴而遠輸故也。今若使邊地益墾,則邊戍可益,而無眾寡不敵之憂;邊民稍蘇,而無貴糴遠輸之患。麟、府、豐三州兩不耕地,可以時出兵開墾,不惟歲入可助邊計,兼可誘致西賊蹂踐田苗,設伏掩擊,比於深入不測之敵境,勞逸不同。臣已委官相度耕種,伏詳橫山一帶兩不耕地,無不膏腴,過此即沙磧不毛。今乘羌人未賓【一○】,出兵防拓,廣耕疾種,因其蹂踐而掩擊之,漸移堡鋪,向外把截【一一】,則不煩深入而拓地日廣。并可以招置漢、蕃弓箭手承佃,或營田軍以抵戍兵,則邊費省矣。願推之陝西諸路。」又言:「官中貴糴,內地遠輸,增益戍兵,國計所患,而邊人多乘之以射利。今廣耕墾,賤糴價,省邊費,乃非所欲為,必有設計謀動搖沮壞之人,惟朝廷主張督責,則事舉矣。」詔陝西諸軍經略司詳酌施行。(三月庚申、四月壬午可考。此段與三月二十一日庚申所書並同,但彼略而此繁耳,當存一去一。八年正月二十七日云云當考。)
戊申,禮部言:「西南程蕃乞貢方物,舊不注籍,如許入貢,乞依五姓蕃例。」從之,詔夔州路轉運司相度【一二】,比附一姓人數解發。
又詔開封府推官李士良提舉救護陽武埽。
給河東路二十將神臂弓萬,從呂惠卿請也。
侍御史張汝賢落侍御史、知信陽軍,坐言事失當也。(事具甲寅日王安禮罷時。)
詔涇原路將官毛政等五人各遷一官,管勾文字潘班減磨勘二年,張蘇循一資。以涇原路經略司奏,軍功推賞未當功故也。
詔入內內侍省東頭供奉官麥文昞衝替。以管押回鶻、韃靼、蕃部到熙河,令人於蕃界內市快行馬等,故責之。
己酉,上批付鄜延路走馬承受李元嗣:「諸路牒報,賊頗近並邊,八九月必入寇,或在本路,或環慶、涇原,其勢可料。惟賊來切勿驚擾,則賊情可得,處事不繆。昨蘭州被圍,聞者狼狽,朝廷為動心,賴經略司奏報循常,中外安定,自賊攻圍以致敗去,無一毫失事,惟得賊尸五萬耳。所以上功悉改三官,其餘守禦,下至婦女,格賞之外,增賜金帛以鉅萬。今本路新復城砦,未經重寇,可諭經略司,悉以熙河路已行事為準,仍以軍賞明諭漢、蕃。兼聞昨蘭州賊退【一三】,頗以併力攻城,不鈔略為恨。今入寇必懲艾前車【一四】,縱兵四略,不可不防。其餘更在愛惜矢石,當時不輕發【一五】,固已得勝之半矣。明遠斥堠,最為大事。可一一宣諭。」(朱、墨本同。)
庚戌,詔官員因公罪上簿者,再上簿展磨勘一季;會恩免者,以二當一。
詔鄜延路未勾收積剩錢公據二十二萬六千餘緡,給陝西轉運司。
詔:「西河下水私船載穀,應輸力勝錢,而迴避詐匿不輸者,計不輸物數論。如非提舉汴河提岸司船栰,輒載西河鹽、棗、穀,陶器、皂莢過西京及入汴者,雖經場務出引投稅,許人告捕,罪賞依私載法。」都大提舉汴河隄岸宋用臣請下戶部著為令。(朱本云事小不當書,今依新本復存,可見宋用臣等言利析秋毫也。)
詔虔、吉州界並為禁銅、鉛、錫地分,從戶部請也。
辛亥,詔自今景靈宮朝獻日,遇雨雪,令宰臣、親王、執政官分獻。
定州路安撫司言:「軍城寨言:『北兵千人,擁牛具過石城南,耕黃貨谷【一六】地。巡歷人不能遏。』已指揮當巡官吏毋得透漏,及牒保州沿邊安撫司移牒北界止約。」詔圖上北人所爭地,具前後照據以聞。
大名府路安撫使王拱辰言:「河水暴至,北京數十萬眾號叫求救。凡百施為,皆是出違條貫。臣須至奏請,乞賜一不拘常例指揮。」又言:「凡干錢穀稟轉運司,常平即提舉司,軍器、工匠即提刑司,埽岸物料、兵士即都水監。未嘗有一敢專者。今應猝濟民,逐官在遠,須至一面先行,致違逐司條令,所以乞賜一不拘常制指揮。」上批:「其事干機速,委是奏覆牒稟所屬不及者,仰依所乞施行。」
壬子,朝獻景靈宮。
癸丑,分命輔臣祈晴。
左藏庫副使、帶御器械劉承緒為禮賓使、嘉州刺史。手詔以承緒妻建安郡主即先帝同母妹,故擢之。
詔雍王顥乳母孫氏葬報先禪院【一七】,每歲同天節度一僧。
甲寅,尚書左丞王安禮為端明殿學士、知江寧府。
初,侍御史張汝賢言:「吏部以王珪陳乞子仲端勾當京西排岸司礙選格,而本部留闕,妄作行遣。又王安禮乞子枋勾當九龍廟,見任官二人有溢員,吏部言當使闕。去年,孫固陳乞子野勾當裁造院,礙法,吏部具特旨例申稟,而都省批令具鈔。及安禮陳乞姪游監泗州糧料院,則援野為例;韓縝之姪宗迪指射尚衣庫,又以游為例。此乃引用都省批狀,例外起例,陛下之法遂格不用。此弊相襲,實害大政,乞賜施行。」(六月甲午,汝賢奏。)上以珪子仲端已退所乞差遣,而安禮子枋、姪游差遣有條許用例奏鈔,汝賢章格不下。安禮聞之,面奏乞治汝賢之罪。上宣諭可且令分析,(六月丙申日,汝賢分析。)又云:「汝賢嘗言卿平日以惡言恐脅言事官。」因道汝賢所陳安禮之語。安禮乃言:「昨日論奏張汝賢彈奏臣乞差遣事,蒙宣諭汝賢奏,以臣嘗有惡言詆毀,『欲頭壁俱破』。切緣汝賢官侍御史,以言為職,彈奏輔臣亂法,當出於至公,不可苟用怨憎,妄摭非罪。使臣實嘗詆毀,聞者豈宜傳達?汝賢雖知在法親聞乃坐,況臣初無詆毀之事,是必姦險之人以無為有,欲激怒汝賢,使中傷所惡之大臣。而汝賢率情快忿,亦昔所未有,此而不治,於綱紀風俗其害不細。乞付有司盡理施行。」上遂令汝賢分析。汝賢奏:
臣追省當日所聞,大槩正是安禮因臣論奏王珪等誣上行私,輒有及臣之言,謂或議己則當致害,又有御史「青蟲可憎」之語。臣以其意凡陋,固未嘗盡列於朝。旋觀安禮外雖狂率,中實姦險嫉忌,一言及之,必為中傷之計。屬者,臺、諫相繼罷黜,安禮蓋有得色,嘗以此誇衒同列之間。臣自顧疏遠,蒙陛下擢任不次,報宜如何,豈敢愛惜,以避安禮之暴橫?屬聞此語,是亦安禮平日之常談,臣因上殿口奏者,獨冀清衷照察安禮所存,實非愚臣苟用愛惜,捃摭非罪【一八】。昨因察按論列宰臣、執政官陳乞差遣,而安禮兩次並是違法,都省特旨舊例直行指揮,具鈔擬差,臣職在言責,豈敢有隱?乃實出於至公,未嘗率情快忿。安禮惡其及己,必欲置臣於罪,莠言自口,輕躁無恥,昔所未聞。
況安禮素行貪穢,所至狼籍。名在儒館,則日出游於淫舍。湖州、潤州,身任太守,娼女共政,淫穢不忌。陛下始以其兄安石之故,略其舊惡,擢置政府。然安禮惡不可揜,罪不可解。知潤州日,部內致仕官刁約,館閣故老,安禮以丈人行事之,而安禮數飲約家,輒私其侍婢。約死,乃以主喪為名,誘略其婢王氏、謝氏二人以歸。今二婢在家,王氏仍已有子。閨門之內,數致忿爭,至或挾持私事,欲以告官,而安禮多方以捍之。蓋取之不正,則勢必至此。安禮修身治家如此,其能為陛下正百官、理萬民乎?安禮與其兄安國素不相能,及聞其喪,無甚哀蹙,喪假僅滿,呼妓女燕飲,嬉笑自若。安禮於所厚者薄,其能為陛下勵風俗,勸忠義乎?安禮喜結四方豪富,如杭州俞緡,東南大姓,賈販小人,未嘗為安禮門客,特以賄交,去歲大禮,遂奏緡為假承務郎。安禮黷貨如此,其能為陛下守法令、杜請託乎?執慈寺僧詞海乃異時安禮淫污之淵藪,出入安禮家,人不可問,道故時淫邪之游以為笑樂,無所不至。
兼安禮自秉政以來,何補國事,惟自顧行實如此,則無以厭服人言,故揚虛聲,取悅流俗,牢籠士大夫,以賣恩招權,斂譽在己,歸謗朝廷。然安禮辨事亂實,陰計害物,故士大夫莫不畏其凶燄,而安禮平居猶恟恟不自安者,獨以臣輩尚在言路,軋其姦萌。竊惟御史耳目之官,本許風聞言事,惟禁中語不可泄漏,至於大臣之言,雖涉詆毀,既非親聞,自不合坐,則傳言之人又何罪焉?臣前所聞,既未嘗論列,而陛下亦不以此為安禮之罪。而安禮遽乞付有司根究者,意謂就使是實,於己無罪,但欲有司承望風旨,曲求差互,使罪之所歸,不在於臣,則在於傳聞之人。如此,則安禮別有罪惡,誰敢談說?況御史位卑而無權,不足以動事,惟執政大臣喜怒,能為天下禍福。身居至近,勢軋人主,則防檢之道不得不嚴,故責在御史,繩姦糾慝,以坐制其非心。今安禮乃恃大臣之威,欲以鈐制御史,杜絕言路,則安禮之志,殆將何為!上以其章付三省,謂安禮曰:「汝賢彈奏卿子姪差遣用例奏鈔,在法所許,汝賢固有罪;其言卿姦巧事,卿果如此,何以復臨羣官?」安禮猶辨訴,因奏往以安石疾病,嘗乞知江寧府,願申前請。汝賢又言:
臣論奏王珪、王安禮陳乞子姪差遣法許用例奏鈔,詔臣分析。臣愚見:按法之文而折中于理,謂有司之事。無條有例,或雖有條而文意未明,應用例以補之,皆在所司。可以常行,於法未礙,則為不應奏請可否之事,若陳乞差遣,自有定法。異時執政大臣本因礙法,遂有干請,畫旨施行,所以稱「特旨」,豈有司所專以為不應奏請之事?又官制申明逐處例冊,候冊定條目不用,即知有司所用之例,自可修條。未知特旨礙法之事,能如此否?又尚書省奏事依條目分,有法式者上門下,無法式者上中書,并取旨、特旨事,乃中書之職。臣竊謂法式者有常之稱,特者反常之義。今用特旨礙法事為有法式事上門下,臣雖甚愚,未知其可。
且特旨一也,參以近者,察案所上,有待申請而具鈔者,王安禮陳乞是也;有不待申請而具鈔者,時忱磨勘是也;有申請都省而關中書取旨者,文彥博陳乞是也;有申請而進呈不行者,程慶【一九】酬奨是也。都省若為有例事,不限特旨,皆不應奏請可否,便得具鈔,則宜無彼此之別,不可於執政大臣與本省吏人私事而遂有異。若謂例冊有之,始可以用印,楊天祐等豈非例冊所載,何為而不引?其馮訴借闕事,乃非例冊所載,何為而輒用?若為侯永昌等酬奨礙條法,有特旨不可引用,則王枋等差遣正礙陳乞之法;若謂特旨非有司所專,而都省可以指揮,則時忱磨勘又不得申請而施行。推求其說,終不可得。
異時執政大臣特乞子姪差遣,多緣私計所便,自瀝誠懇,以干朝廷。今則其家子姪自赴吏部指射,皆得施行,不惟相承無有紀極,而於朝廷事體實未允協。大抵有司差遣,皆有常法而不可亂。自法度之外,或戚里之家干乞,則有內降;或大臣之陳請,則有特旨,其事一也。今戚里之家,或告陛下乞一優便差遣,既蒙俞允付外與差,三省尚須覆奏而後行;今大臣之家,自詣吏部違法指射,而所司遽自與之。上下之體,臣所未諭。
蓋聞事變萬殊,至當無二。天下之人孰不有口有心?使言之而不當,則有心者能察其非,有口者能議其否,【二○】如是而日黜百人,誠何損於事體?使言之而在疑似,是非相半,以此得罪不能自明,則言者之氣十已喪其六七。使言之而當,則有心者莫不知其是,有口者莫不稱其可,如是而猶不免,則敢言之士氣索矣,況中人以下者乎?如是,則大臣之過,其敢復有論說者乎?
臣近又論安禮素行貪穢,所至狼籍,以至私人之婢,而因喪以取之;利人之財,而鬻爵以償之。家有不正之配,身有不悌之惡,非臣私言,著在士論。然安禮平居語人,則曰固嘗首露於陛下之前,陛下知而赦之。天下有識之士,方以此語為惑,言事之臣亦莫測其信否,姑置而未論。然臣竊謂若陛下幸赦安禮之罪,而安禮叨在政府,亦宜少有悛心,以無負眷遇。而怙終放肆,了不自新。臣今日之論,乃在辨正朝廷法度,而安禮以姦險之性,當躁忿之時,語言輕率,必不循理,是亦無逃於聖鑒。而臣自顧以兀立之孤跡,獨當眾人之論,尚慮蔡確、李清臣輩與王珪、安禮為朋比,論議之際,或有僥倖同利之心,使臣忠憤不獲申於公朝。伏望斷自宸衷,使臣言得行,凶邪去位,臣雖萬死無恨。上既罷汝賢,安禮亦求去,故有是命。(舊紀亦不書安禮所以罷。)
乙卯,雄州言拒馬河溢破,兩輸長沙河口,已放急夫,候水落興功。
觀文殿學士、光祿大夫、知成德軍馮京知河陽。
詔判大名府王拱辰罰銅十斤,館陶尉姜子厚、寇氏尉桑嘉之、知縣鄭僅各罰銅八斤。坐擅役保甲,會赦特責之。僅,彭城人也。(僅初為大名府司戶,部使者檄往他郡,留守文彥博曰:「如鄭參軍豈可令數出?」奏易司法,徙寇氏令。河決府西,檄夜下調急夫,僅方閱保甲,盡籍以行,先他邑至,決河遂塞。使者怒劾之,彥博言於朝曰:「微寇氏令,城中其魚矣!」詔釋不治。此據鄭僅傳,傳云「釋不治」,實錄云「罰銅八斤」,未知孰是。按:文彥博以熙寧七年四月留守大名,元豐三年九月徙河南,六年十一月請老。當七年河溢時,留守大名者乃王拱辰,傳誤也。或言於朝乞免劾僅,實王拱辰。又拱辰與縣令、佐並罰銅,謂「詔釋不治」亦非也。今不取,姑附注此。)
戊午,新河東轉運副使范純粹言:「昨在陝西,朝廷每給軍須,并計綱雇夫起發,頗為勞擾。乞自今給河東、陝西邊用,非應副機速者,並令小作綱數,排日遞送。」從之。
詔:「河北、河東被水保甲,令州縣考實賑濟:小保長、保丁一石,大保長二石,都、副保正三石。提舉保甲官分詣諸州照管,具賑濟人數以聞。」
詔:「陝西、河東蕃官、蕃部轉職名及因事酬奨者,當書其實年於付身文字。本路直補轉者準此。」
己未,上批:「昨尚書省議寬減京畿戶馬,人遂放弛,全不應令蓄養。帳內但有馬數,因事調發,乃見其情。開封府界提點范峋及知開封縣李括所奏如可行,宜令兵部條具以聞。」兵部言:「峋奏戶馬未買,或乘往別路未回,或有病未發,如當起發,即及一綱乃發。本部看詳,如乘往河東、陝西路者,乞就支,餘如峋請。及如括言馬已起發者,限三年買足。」從之。
滑州言,齊賈下埽河水漲,壞浮橋。詔范子淵相度以聞,河北、陝西、開封府界準此。
庚申,召輔臣觀穀於後苑,分命輔臣謝晴。
詔:「秋銓試上等一人,循一資;中等二十人,不依名次注官;下等七十八人,注官。」
給空名宣劄三百【二一】,付熙河蘭會路經略司。
同管勾京西路【二二】保馬呂公雅言:「奉手詔:『聞本路保馬極苦難買,眾既爭市,價亦倍貴,至駑者不減百千。深恐本司近奏所買之數過多,民間未悉朝廷取效在遠之意,遂致如此。宜更消息考驗,但如元令聊增其數可也。』臣今相度當減每都之數,令約年終各以八匹為限。新令施行,人率樂從,不聞畏恐。及本路每都一分四匹,今累增倍,若歲買二分【二三】,八年可足,其山僻縣展為十年。」從之。(本志有之,六月十二日可考。)
提舉京東路保馬霍翔言:「本路已買保馬萬一千匹,及據淄州淄川【二四】、登州蓬萊等縣有弓手願養保馬,已印絡。見勸諭弓手願養馬之人,候數多,續具奏。」未幾,又言:「弓手願養保馬,每縣不限人數,每名各養一匹。」從之,除補限外,依條聽。(志亦有之。)
知延州劉昌祚言:「昨集教保甲,弓馬並不精當,但令守禦。已用土兵換赴將下團結成隊,遇敵呼使。如有功,優賜推恩。」從之。
前廣南西路提點刑獄劉宗傑言:「昨任京西路轉運判官,累奏知鄧州劉忱、轉運使陳安石、推勘官郭槩等情弊,見送御史臺定奪。昨臣出巡在外,聞劉忱縱吏受贓,斷私酒事不法,與陳安石相為表裏,故入楊千、徐宗等徒罪。臣謂忱、安石等豈獨輕臣,乃是違慢詔令,遂差襄州通判王子明推鞫忱等情弊。適會臣移廣西,安石等乃變其獄,陷子明於罪罰。臣因論奏刑獄冤濫。郭槩雖能辨正楊千、徐宗不應坐徒及王子明非私罪,即不劾劉忱、陳安石,遂具駮奏下有司,歲餘終未結竟。望特省覽,則十年冤滯之獄,無所逃於天鑒。」上批:「京西獄事久經辨訴,是非之情終未明決。可并蹇序辰劄子,遣御史劉拯即鄧州鞫之。」(後竟如何。孫升論宗傑為比部郎中,因執政與中丞協比,追攝下獄,責知鄧州,當考年月。)
辛酉,權發遣江淮等路發運副使蔣之奇直龍圖閣。之奇歲漕計復以六月辦,奏計京師,故有是命。
手詔李憲:「勘會諸路團結到役兵工作日久,人力疲敝,兼邊廩耗費數不少。若不於工役稍見涯涘之際節次減放,則費用滋廣,頗有侵蠹。宜候八月末工緒有涯,以遠近節次放歸訖奏。」
壬戌,御史黃降言:「朝廷修立敕令,多因舊文損益,其去取意義,則具載看詳卷,藏之有司,以備照使。比者,官司議法,於敕令文意有疑者,或不檢會看詳卷,而私出己見,裁決可否。乞申飭官司,自今申明敕令及定奪疑議,并須檢會看詳卷,考其意義所歸。所貴法定於一,無敢輕重,本臺亦得以據文考察。」詔下刑部。刑部言:「元豐敕令格式看詳卷共二百二十冊,難以頒降。乞自今官司定奪疑議,及申明敕令須看詳卷照用者【二五】,聽就所掌處抄錄。」從之。
甲子,詔三省吏行遣斷絕差賜銀、絹,著為令。
知滄州趙瞻奏:「河北鹽法漸已就緒,乞自大名府澶、恩、信、安、雄、霸、瀛、莫、冀等州軍【二六】,盡行榷賣,以增其利。」從之。(趙瞻奏當考。)
乙丑,奉議郎劉摯知滑州。摯前為右司郎中,坐事衝替,故復之。
詔蕃官內殿承制鄂特淩葉為左藏庫副使。以討西夏,於雙池再戰皆重傷,及獲小首領一級也。
知邵州關〈木巳〉言,置芙蓉石驛峒寨柵,乞差二百騎防托。詔廣南西路鈐轄司與百騎。
樞密院言,交趾使人見辨議疆至,全未聽伏,恐邊防尚須警備。詔熊本緣邊城寨及守禦次第有未周備事,悉意措置,具如何施行以聞。(六月四日,本已除吏侍,當考何日離桂州,并後來如何措置。八月九日、十九日、二十一日可考。)
丙寅,廣西經略安撫司乞於融州王口寨置轉買務,通漢、蕃交市,乞度僧牒三十為本。從之。
陝西轉運司【二七】言:「通判延州吴安憲準詔與鄜延路經略轉運司籌度,於要近城砦多聚糧草。延州秋稼豐稔,民戶不能蓄積以待價,必為射利之人乘時賤取閉糴,以待官場之急。延州諸縣,去城砦近者十里,遠者百里,今秋應納青苗、免役,為錢十三萬緡。欲定地理遠近加饒法,令民於諸城寨折納,轉運司撥還提舉司。本司勘會鄜延路上下番將兵在極邊,今又增四將馬軍及戶馬二千人,供餽不易。如安憲所言,公私交便。」從之。
詔除名均州編管人、前漳州軍事判官練亨甫移彬州編管,坐與有服兄劼同取雜戶女穢濫也。
丁卯,手詔:「提舉陝西買馬監牧郭茂恂乞赴闕奏事。茂恂在職數年,全無績效,此乃欲憑藉口舌,開釋罪戾。宜止令具所見附驛以聞。」(綱要云:是月,河北路始并大名府澶、恩等十州官皆榷鹽。)
注 釋
【一】寖虧本數「數」原作「類」,據宋會要職官四三之六改。
【二】以上批聞純粹與知太原府呂惠卿素有私嫌恐難協濟邊事故也「以」字與「邊」字原脫,據宋會要職官六一之四一補。
【三】乃乞量損蒲江鹽直據文義,「乃」疑為「仍」之誤。
【四】乞以南郊奏子恩贈祖福一官「子」原作「予」,據閣本、活字本及宋會要儀制一○之一七改。
【五】鄜延「鄜」原作「麟」,據本書卷三四六元豐七年六月丁丑條改。
【六】但改溢字作失字據文義,「失」疑為「決」之誤。
【七】詔遣金部員外郎井亮采勾當御藥院梁從政按視「詔」字原脫,據宋會要食貨六八之一一三補。
【八】李思古已死「思」原作「師」,據下文及宋會要兵一八之一四、宋史卷四八六夏國傳改。
【九】欲望許臣總額據文義,「額」疑為「領」之誤。
【一○】今乘羌人未賓「未」原作「來」,據宋會要食貨二之六、六三之八○改。
【一一】向外把截「向」原作「內」,據閣本及同上書改。
【一二】詔夔州路轉運司相度「相」原作「指」,據宋會要蕃夷七之三八改。
【一三】兼聞昨蘭州賊退「昨」字原脫,據宋會要兵二八之三○補。
【一四】今入寇必懲艾前車「必」字原脫,據同上書補。
【一五】當時不輕發同上書作「常持重不輕發」。
【一六】黃貨谷「貨」,宋會要兵二八之三○作「貫」。
【一七】報先禪院「先」原作「光」,據閣本及宋會要道釋一之三○改。
【一八】實非愚臣苟用愛惜捃摭非罪據文義,「惜」疑為「憎」之誤。
【一九】程慶閣本作「陳慶」。
【二○】有口者能議其否「議」原作「察」,據閣本及文義改。
【二一】給空名宣劄三百「劄」字原脫,據宋會要兵一八之一四補。
【二二】京西路「京西」二字原倒,據宋會要兵二二之一二乙正。
【二三】若歲買二分「歲」字原脫,據同上書補。
【二四】及據淄州淄川「淄川」二字原脫,據閣本補。
【二五】及申明敕令須看詳卷照用者「及」原作「又」,據宋會要刑法一之一三改。
【二六】乞自大名府澶恩信安雄霸瀛莫冀等州軍「軍」原作「運」,據宋會要食貨二四之二五改。
【二七】陝西轉運司「司」原作「使」,據閣本及宋會要食貨三九之三七改。
猜你喜欢 第十九回 姑妇临朝生暗衅 弟兄佐命立奇功·蔡东藩 第五十四回 京邸被搜宵来虎吏 津门饯别夜赠骊歌·蔡东藩 卷之四百四十一·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三十八·佚名 涌幢小品卷之五·朱国祯 第三卷 农业一·缪荃孙 七五二 陕甘总督勒尔谨奏续缴违碍书籍折·佚名 卷十一·吕中 附录 最近史学之趋势·金毓黻 张永传·张廷玉 后梁纪一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上开平元年(丁卯、907)·司马光 卷一百六十二·雍正 卷第二十三·佚名 卷第十三·佚名 颜德庆·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