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程骏传

程骏,字駘驹。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穷,守丧时以孝著称。拜刘延明为老师,性格机敏,酷好学习,昼夜苦读,没有倦意。刘延明对学生说“:告诉他事物的一个方向,就能推知其他三个方向,程骏仅次于这样啊。”程骏对刘延明说“:现今提倡名教的读书人,都说老庄的话虚无怪诞,不切实际,不可以用来治理国家。我认为不是这个样子。老子著抱一的学说,庄生申述性本的宗旨。如果都能做到这样,世道可以说就十分顺达了。人如果不专一守本,那么烦恼就会产生;过去任性自为,就会流于放荡丧失真性情。”刘延明说:“你还年幼,说话就这样老成,真好啊!”从此,他的声誉远播。沮渠牧健拔擢他为东宫侍讲。

  太延五年(439),凉州平定,程骏迁往京城,被司徒崔浩赏识。文成帝继位,任程骏为著作郎。皇兴年间,任高密太守。尚书李敷奏报程骏实在是一个史才,朝廷正准备修史,请求把他留下。奏章报给献文帝,同意了李敷的意见。献文帝屡次与程骏讨论《易经》、《道德经》的含义,对群臣们说:“我与程骏谈论,思想十分舒畅。”献文帝问程骏的年龄,他回答说“:六十一岁。”献文帝说“:昔日姜太公年纪高迈而遇到周文王,你今日遇到我,难道不是太早了吗?”程骏答道:“我的才能虽然不如姜太公,陛下您的尊贵却超过周文王。如果上天再让我多活几年,我一定像吕望编写《六韬》那样竭尽全力为您效劳。”

  延兴末年,高丽王高琏请求将女儿送给献文帝做妃子。孝文帝任程骏为散骑常侍,赐给安丰男的爵位,持节到高丽国迎接高琏的女儿。程骏到了平壤城,有人劝高琏说:“北魏过去与燕国通婚,后来又进攻人家,是由于迎亲的使者看见那里山川险要的缘故。现在如果我们将女儿送去,恐怕后果和燕国没有什么不同。”高琏便谎称女儿死去。程骏与高琏反复交涉了一年,用大义批评高琏,高琏十分气忿,断绝了程骏一行人的酒饭,想逼迫和羞辱他们,但由于惧怕北魏而不敢加害他们。恰巧献文帝驾崩,程骏才回来,被封为秘书令。

  开初,朝廷将神主迁到太庙,有司奏称:按照旧例,庙中的执事官都应该赐给爵位,现在应依旧例。朝廷下诏让朝臣们评议这件事,群臣都认为应该按照旧例。程骏却认为不可以,上表说:“我听说名器被帝王所宝贵,山河为国家所珍重,所以汉代的帝王作出规定,不建立大功,就不分土封侯。没有见过在宗庙料理事务,却能得到疆土的赏赐。虽然也曾有帝王这样作,暂时又被沿袭,然而怎么能将帝王们一时的恩泽当成万世不变的成规呢?”奏报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文明太后对群臣们说:“议论事情,应当正直而又遵循古代的典章制度,怎么可以依循暂时的旧例呢?”赐给程骏衣服一套,帛二百匹。朝廷又下诏说:“程骏做官清廉谨慎,论事常合朝廷的意见,家里没占有什么财货,室中却有道德高尚的主人。可赐给帛六百匹,以表彰他节俭清正的美德。”程骏得到这些东西,全部分给了亲朋旧友。

  程骏性格正直,不与世争荣。太和九年(485)正月病重,留下遗言说:“我崇尚节俭,怎么能死了之后厚葬呢?过去王孙实行裸葬,是对厚葬有所感慨才这样;士安用粗席子埋葬,显得过于矫情和严厉。我死了,入殓时可以穿上平时的衣服,随葬的明器遵从古制。”程骏最初病危,孝文帝和文明太后派使者来问候他,命御医徐謇给他诊治,赐给他汤药。临终时,朝廷下诏封他的儿子程公称为中散大夫,从子灵箈为著作佐郎。死后,孝文帝和文明太后十分伤感痛惜,赐给他棺木一口,朝服一套、帛三百匹,追赠为兖州刺史、曲安侯,谥号为宪。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八十三·刘昫
  卷二百六·列传第一百三·柯劭忞
  读礼通考卷三十六·徐乾学
  卷二十三·张九成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八十八·佚名
  卷之一百二十八·佚名
  ◎北京第一舞台遭劫记·李定夷
  一三五二 盛京工部侍郎成策等奏校勘文溯阁书籍事竣折·佚名
  卷六十八·傅恒
  傅友德传·张廷玉
  卷八十一·佚名
  讷溪奏疏·周怡
  卷八·佚名
  卷二百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司马迁

    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

  • 卷一百九十九·志第一百五十二·刑法一·脱脱

        ◎刑法一   夫天有五气以育万物,木德以生,金德以杀,亦甚盭矣,而始终之序,相成之道也。先王有刑罚以纠其民,则必温慈惠和以行之。盖裁之以义,推之以仁,则震仇杀戮之威,非求民之死,所以求其生也。《书》曰:"士制

  • 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十·赵尔巽

      万子扈尔干、孟格布禄、扈尔干子岱善、孟格布禄子吴尔古代 杨吉砮兄清佳砮、杨吉砮子纳林布禄、金台石、清佳砮子布寨、布寨子布扬古布占泰 拜音达里   万,哈达部长也。万自称汗,故谓之万汗。明译为王台,“台”“

  • 卷一五一 梁紀七·司马光

      起柔兆敦牂(丙午),盡強圉協洽(丁未),凡二年。   高祖武皇帝普通七年(丙午,公元五二六年)   春,正月,辛丑朔,大赦。   壬子,魏以汝南王悅領太尉。   魏安州石離、穴城、斛鹽三戍兵反,應杜洛周,衆合二萬,洛周自松岍赴之。行

  • 后汉孝灵皇帝纪中卷第二十四·袁宏

      〔熹〕(嘉)平四年(乙卯、一七五)  春三月,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之前〔一〕。 〔一〕 胡三省曰:“雒阳记:太学在雒阳 城南开阳门外,讲堂长十丈,广二丈,堂前石经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书、周易、公羊传十六碑存,

  • 卷二百六十四·杨士奇

    永乐二十一年冬十月戊申朔享 太庙皇太子行礼○己酉○平江伯陈瑄言每岁馈运若悉令输京仓陆行往还八十余里不免延迟妨误计官军一岁可三运请以两运赴京仓一运贮通州仓为便 皇太子从之○甲寅○驻跸上庄堡宁阳侯陈懋等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 选举略一·纪昀

    选举畧 【一】(臣)等谨按举贤任官之制昉于上古自虞廷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为奋庸熙载之本三考黜陟以课其续上庠下庠以储其才后世选 造铨课之法国学党塾之教所由并设也杜典之志选举首举周官大司徒之三物宾兴以及汉晋六朝至唐

  • 一五○ 汉票签为查明龚敬身等在四库全书处行走事致典籍厅移付·佚名

    一五○ 汉票签为查明龚敬身等在四库全书处行走事致典籍厅移付乾隆三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汉票签为移付事。准吏部片称:所有咨送考试试差各员,有无在四库全书馆行走之处,查明声覆。等因前来。查本衙门咨送进士中书十一员内

  •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奏议·金简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臣】金简谨奏为酌办活字书版仰祈睿鉴事窃【臣】奉命管理四库全书一应刋刻刷印装潢等事【臣】惟有敬谨遵循详慎办理今闻内外彚集遗书已及万种现奉防择其应行刋刻者皆令镌版通行此诚皇上格

  • 卷一百一十五 朱子十二·黎靖德

      ◎训门人三   问"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曰:"曾点漆雕开是合下见得大了。然但见大意,未精密也。"因语人杰曰:"正淳之病,大概说得浑沦,都不曾嚼破壳子;所以多有缠缚,不索性,丝来线去,更不直截,无那精密洁白底意思。若是实识

  • 卷三·刘逢禄

    名例第五隐元年:春,王正月。传: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注:文王,周始受命之王,方陈受命制正月,故假以为王法。不言谥者,法其生不法其死,与后王共之。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注:云天王者,时吴楚上僭称王,王者不能正而上自系

  • 尼羯磨卷下(出四分律)·怀素

    西太原寺沙门怀素集设谏篇第十四谏随顺被举比丘法(时阐陀比丘。比丘僧中为作举。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顺从不忏悔。僧未与作共住。时有比丘尼。名尉次。往返承事阐陀比丘。佛言。听僧与尉次比丘尼作呵谏白四羯磨。诸

  • 卷第一百八十二·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八十二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六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六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云何为爱。云何为敬。乃至广说。如此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婆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

  • 简介·多罗那他

    印度佛教史籍。藏传佛教觉囊派学者多罗那他(又名庆喜藏)著于1608年。全书分44章,约十余万言,以王朝的更迭为经,以佛教著名大师的传承为纬,记述自释迦牟尼去世后,直到印度波罗、斯那两王朝覆灭时,佛教在印度流传及盛衰演变

  • 滹南遗老集·王若虚

    一作《滹南集》。文集。金王若虚撰。四十五卷。若虚字从之,号慵夫,藁城(今属河北)人。承安进士,历官左司谏、延州刺史,入为翰林直学士。金亡,微服归里,不复为官,自称滹南遗老。著有《慵夫集》等。死后六年(1248)由藁城令董彦

  • 溪山卧游录·盛大士

    画论。清代盛大士。四卷。约1820年。一、二卷多论画法或抄录前人画论;三、四卷记载其同时代画家和友人的交游及题赠诸事。提出士夫画与画工画的区别。 指出画有“三到”:“理、气、趣”。认为“非是三者,不能人精妙神

  • 洪恩灵济真君灵签·佚名

    洪恩灵济真君灵签,撰人不详。「洪恩灵济真君」即五代南唐道士徐知证、徐知谔兄弟,明永乐中受封真君之号,故是书当出于明代。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书中载签诗五十三首,皆为七言绝句。如第一签云:「上吉。龙韬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