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45.闯王李自成

崇祯帝即位的第二年,公元1628年,陕西闹了一场大饥荒。老百姓没粮吃,连草根树皮也掘光了,只好吃山上的泥土。但是一些地方官吏,照样催租逼税,叫老百姓没法忍受下去。陕西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

这年冬天,明王朝从甘肃调了一支军队到北京去。这支军队开到金县(今陕西榆林),兵士们领不到饷,闹到县衙门去。带兵的将官出来弹压,有个年轻兵士气愤地站出来,带领兵士们把将官和县官杀了。这个兵士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后来,父亲死了,家境穷困,李自成到银川驿站里去当马夫。他待人热情,驿卒们也挺爱戴他。

李自成的家一向担负代官府收租税的差使。米脂连年收成不好,农民拿不出租税。当地有个姓艾的大地主,乘机放高利贷,想在农民身上盘剥。李自成看大家交不起租税,就自己一个人借了债把税交了。过了一段时间,姓艾的地主逼李自成还债,李自成还不起,姓艾的就唆使官府把他抓起来打得半死,还锁上镣铐,把他放在太阳底下晒,不让吃东西。百姓和驿卒向县官恳求把李自成放在树荫下,让他吃点东西,县官也不答应。这一下把群众激怒了,大家一哄而上,砸开李自成身上的镣铐,带着李自成一起逃出米脂,到甘肃当了兵。

这一回,李自成在金县杀了将官,带着几十个兵士一起投奔王左挂领导的农民军,当上一名头领。

明王朝派出的总督杨鹤看到起义军越来越多,十分害怕。他一面派兵镇压,一面采用高官厚禄招降农民军将领。王左挂禁不住诱惑,动摇投降了。李自成不得不另找队伍。后来,他打听到高迎祥领导一支队伍起义,自称“闯王”,就决心投奔高迎祥。

高迎祥听到李自成带兵来投奔,十分高兴,马上叫他担任一个队的将官,大家把他叫做闯将。

高迎祥和别的起义军联合起来,转战山西、河北等五个省,声势越来越大。官军到处围剿,遭到失败。最后,崇祯帝恼羞成怒,调动了各省官军,想把各路起义军全部包围,一口吃掉。

为了对付官军围剿,高迎祥约了十三家起义军的大小头领在荥阳开会,商量对策。

荥阳大会上,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敌人兵力太强,不如打回陕西老家避一避再说;也有的不同意,但是也拿不出更好的主意。这时候,李自成站了起来说:“一个兵士肯拼命,也能奋战一下;我们有十万大军,敌人能拿我们怎么样?”

高迎祥赞许地说:“依你的意思,该怎么办?”

李自成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起义军应该分成几路,分头出击,打破敌人的围剿。大家听了,都觉得李自成说得有理。经过一番商量,十三家起义军分成六路。有的拖住敌军,有的流动作战。高迎祥、李自成和另一支由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向东打出包围圈,直取江淮地区的凤阳。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明太祖死后,那里成为明朝的中都。农民军出击凤阳,就是要打击明王朝的气焰。

高迎祥、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一路进军,势如破竹,不到十天,就打下了凤阳,把明朝皇帝的祖坟和朱元璋做过和尚的皇觉寺一把火烧了。这一着真的震动了明王朝朝廷,崇祯帝听到这消息,又急又气,下令把凤阳巡抚处死。

高迎祥和李自成又带兵回到陕西,来回打击官军,叫明朝的官员手忙脚乱,狼狈不堪。崇祯帝和地方大臣都把高迎祥的队伍看成眼中钉,千方百计要消灭他们。有一次,高迎祥带兵进攻西安。陕西巡抚孙传庭在盩厔(今陕西周至)的山谷里埋下伏兵拦击。高迎祥没有防备,经过一场激战,被捕牺牲。

李自成带领留下的队伍杀了出来。将士们失去了主帅,心里十分沉痛。大伙认为闯将李自成是高迎祥最信任的将领,加上他的武艺高强,打仗勇敢,就拥戴他接替高迎祥,做了闯王。打那以后,李闯王的名声就在远近传开了。

李闯王的威名越高,越引起明王朝的害怕和仇恨。崇祯帝命令总督洪承畴、巡抚孙传庭专门围剿李自成。李自成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但是因为起义军将士的英勇作战和李自成的足智多谋,多次冲破官军的包围圈,活跃在四川、甘肃、陕西一带,打击官军。

在这个困难的时刻,另两支起义军的首领张献忠、罗汝才都接受明朝招降,李自成手下的将领也有人叛变。这使李自成的处境增添了困难。

公元1638年,李自成从甘肃转移到陕西,准备打出潼关去。洪承畴、孙传庭事先探听到起义军的动向,在潼关附近的崇山峻岭中,布置了三道埋伏线,故意让开通向潼关的大路,引诱李自成进入他们的包围圈。

李自成中了敌人的计。当他带领起义军浩浩荡荡开到靠近潼关的山谷地带的时候,两面高山里杀出了大批明军。他们依仗人多和地势有利,向起义军发起一次次冲击。起义军经过几天几夜的搏斗,几万名战士在战斗中牺牲,队伍被打散了。

李自成和他的部将刘宗敏等十七个人打退了大批敌人才冲出重重包围。他们翻山越岭,克服了重重困难,到了陕西东南的商洛山区,隐蔽起来。

明军占领了潼关,派出大批侦骑,搜捕李自成,搜了几个月,毫无信息。后来听有人传说,李自成在战斗中受了重伤,已经死去,明军才放松了搜捕。

猜你喜欢
  齐本纪上第六·李延寿
  列传十二·薛居正
  卷第二百七十八 後唐紀七·司马光
  卷一四八 梁紀四·司马光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九·焦竑
  ●卷五·周密
  第九十三回 奔成都误宠权阉 复长安追歼大盗·蔡东藩
  椒生随笔·卷三·王之春
  卷一百四十八·杨士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九十·佚名
  ◎何应钦——陈诚——胡宗南·恽逸群
  卷八·欧阳昱
  三国史记卷第九。·金富轼
  陈纪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七年(乙未、575)·司马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谭菀醍醐卷五·杨慎

    许浑唐诗至许浑浅陋极矣而俗喜传之至今不废髙棅编唐诗品彚取至百余首甚矣棅之无目也棅不足言而杨仲选唐音目谓详于盛唐而略于晚唐不知浑乃晚唐之尤下者而取之极多仲之赏鉴亦羊质而虎皮乎陈后山云近世无髙学举俗爱

  • 二集卷八·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八古今体九十五首【己巳一】己巳元旦曙色苍苍五凤城晏温初旭玉楼晴百年岁月逢元旦九?车书奉大清嘉祉载吟椒颂句春音伫听凯歌声三辰新转祥符肇六气均调物象亨新正试笔履端首祚肇昌辰歛时五福

  • 卷四十四 南唐下·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四十四 南唐下冯延鲁延鲁,字叔文,一名谧,新安人,延巳异母弟。中主立,累迁至中书舍人。攻福州败,流舒州。赦归,改工部侍郎。周据扬州,被俘仕北为刑部侍郎。放还为户部尚书,改常州观察使,卒。有集,不传。诗一首又二句

  • 谭用之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谭用之,字藏用,存诗一卷。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 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 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 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 长笛一声归岛门。 谭用之诗鉴赏 谭用之

  • 卷八·邓雅

    ●钦定四库全书玉笥集卷八(明)邓雅 撰○七言絶句玉笥十咏【曾伯曼命题】玉笥晴云三十六峰杳难分上有佳气常氤氲安得良工拂绢素画我山中眠白云紫盖春雨紫盖突兀青天位老鹤结巢松树枝坐看山色净如染正是东风过雨时何君驾

  • 卷之一千三百二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二百八十六 江宁织造隋赫德奏细查曹(兆页)房地产及家人情形摺·佚名

    雍正六年三月初二日 江宁织造.郎中奴才隋赫德跪奏,为感慕天恩,据实奏闻,仰祈圣鉴事。 切奴才荷蒙皇上天高地厚洪恩,特命管理江宁织造。于未到之先,总督范时绎已将曹(兆页)家管事数人拿去夹讯监禁,所有房产什物一并查清,造册封固

  • 一百二十九 江宁织造曹寅奏谢刊刻全唐诗得列衔名摺·佚名

    康熙五十年三月初十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臣于康熙四十四年奉旨命臣校刊全唐诗,久经告竣进呈,此皆皇上圣心独运,定为必传之书,臣同诸官不过较字督工。令准翰林咨,奉圣谕并钞列臣等街名,刊刻款式到臣,谨遵旨补

  • 刘铉传·张廷玉

    刘铉,字宗器,长洲人。生下来刚满月父亲就去世了。长大后,曾割下大腿肉为母亲治病。母亲去世时,他因哀伤过度,容貌尽毁,以孝闻名。永乐年间,他因擅长书法被征入翰林院。后来考中顺天府乡试,被授予中书舍人。宣德时期,参预编修《

  • 卷二十六·彭百川

    钦定四库全书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十六宋 彭百川 撰祖宗圣学【范祖禹帝学附】建隆元年正月幸国子监二月又幸诏加饰祠宇及塑绘先圣先贤先儒之像帝亲制文宣王兖国公二赞三年六月以右谏议大夫崔颂判国子监始聚生徒讲学或遣

  • 国风·王风·佚名

    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

  • 《尚書古文疏證》卷四·阎若璩

    太原閻若璩百詩撰平陰朱續晫近堂梓○第四十九史家有追書之辭,每以後之官名制度敘前代事。讀者要以意會,不必以為核。其類甚多,今姑舉一事。如郡守更為太守,始景帝中二年七月。太史公書於景帝前輒曰「太守」,豈當日之實稱乎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原文】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②于我哉?” 【注释】 ①识(Zhi):记。②何有:有什么,意思是没有什么了。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对我来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 【

  • 世宗宪皇帝御制诗经传说彚纂序·王鸿绪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御制诗经传说彚纂序朕惟诗之为教所以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其用远矣自说诗者以其学行世释解纷纭而经旨渐晦朱子起而正之集传一书参考衆说探求古始独得精意而先王之诗教藉之以明国家列在学官

  • 佛说佛名经卷第七·佚名

    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  尔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世尊。如是诸佛如来所有寿命长短等不。佛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当为汝等。比丘我此娑婆世界贤劫。释迦牟尼佛国土一劫。于安乐世界为一日一夜。若安乐世界阿弥陀佛

  • 卷第六十一(善诵毗尼序卷中)·佚名

    十诵律卷第六十一(善诵毗尼序卷中)东晋罽宾三藏卑摩罗叉续译七百比丘集灭恶法品第二之余长老级阇苏弥罗来。满七百僧。苏弥罗入僧中已。是时长老三菩伽。如是思惟。我等若在僧中灭是恶事。或有不智比丘言。是事不应如

  • 万法归心录序·佚名

    余非释氏。而辄喜释氏之书。非喜释氏也。喜释氏而同乎孔氏也。孔氏之书。平近切实。智愚共遵。释氏之书。微妙玄深。难以户说。若於微妙玄深中。仍能平近切实。虽谓释氏同孔氏之书可也。万法归心录者。小杨山祖源禅师

  • 金璧故事·佚名

    此书作者,已难得知。无论《明史·艺文志》 ,还是黄虞稷《千倾堂书目》 、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等目录学著作,皆未提及。而从该书的用典来看,皆取自于先秦至北宋典籍,南宋作家诗文皆未涉及,注中又有“宋朝太宗兴国中”“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