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章 《中庸》

《中庸》在儒家哲学里之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之所以把《中庸》这部书置诸儒家典籍之首,即因为研究儒家哲学自此书入手,最为得法。研究儒家哲学时,《中庸》一书本身,可说就是一个相当适宜而完整的基础。

《中庸》为《四书》之第二部,本书下一章《大学》,为《四书》之第一部。《中庸》在儒家哲学里之重要性,由下面文本看来,是显而易见的。我之所以把《中庸》这部书置诸儒家典籍之首,即因为研究儒家哲学自此书入手,最为得法。研究儒家哲学时,《中庸》一书本身,可说就是一个相当适宜而完整的基础。《中庸》这部书,据早期权威学者所说,其作者为孔子之孙,曾子之门人,孟子之师,名叫子思。此外,据说《礼记》中的《坊记》《表记》《缁衣》,也是出诸子思之手。若将《孟子》与《中庸》二书的风格与思想相比,尤其是《中庸》之第一、七、八三节,其相似之明显,实属有目共睹,不容误认。而该书第七节中一部分,则在《孟子》一书中,竟完全重现。如果子思真是《中庸》的作者,他真不愧为孟子的良师,因为他的雏形观念之见于《中庸》者,竟生长成熟,在孟子的雄辩滔滔的口才中出现了。治学严谨之士,会在《中庸》与孟子的哲学中看出其脉络深深的关联。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语译

天所赋予人的禀赋叫本性,遵循本性处世做事叫正道,修明循乎本性的正道,使一切事物都能合于正道,叫做教化。这个正道,是人不能片刻离开的,若能离开,就不是正道了。所以君子在无人看到之处要警戒谨慎,在无人听到的地方要恐惧护持。须知道,最隐暗看不见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最微细得看不见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出来的。因此,君子一个人独居的时候,是要特别谨慎的。

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之时,心是平静而无所偏倚的,这叫做中;如果情感发出来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就叫做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大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人如能把中和的道理推而极之,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得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语译

孔子说:“君子的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之道,小人的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之道,因为君子能随时居于中道,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之道,因为小人不知此理,无戒慎恐惧之心,而无所不为。”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语译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真是至善至美啊!可惜一般人多不能实行这种道理,已经很久了。”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语译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之所以不能实行,我已知道为什么了:聪明的人过于明白,以为不足行,而笨拙的人又根本不懂,不知道怎样实行。中庸的道理之所以不能显明,我已知道为什么了:有才智的人做得过分,而没有才智的人却又做不到。犹之乎人没有不饮食的,但很少人能知道滋味。”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语译

孔子说:“中庸之道恐怕不能够行了吧。”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语译

孔子说:“舜可算得是有智慧的人吧!他喜欢问别人的意见,而且对于很浅近的话也喜欢仔细审度。把别人错的意见隐藏起来,把别人好的意见宣扬出来,并且把众论中之过与不及的予以折中,取其中道施行之于民众。这就是舜的道理吧!”

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语译

孔子说:“人人都说‘我是聪明人’,可是被别人驱入网内、驱入机槛中或陷坑里,却不知道避开。人人都说‘我是聪明人’,可是自己选择的中庸之道,连一个月的时间还守不满呢。”

原文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语译

孔子说:“颜回的做人,能择取中庸之道,得到一善,就奉持固守而不再失掉。”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语译

孔子说:“天下国家(言其大)是可使之上轨道,官位和俸禄也可以辞掉不要,闪亮的刀也敢践踏上去,只是中庸之道不容易做到啊!”

原文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语译

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人的强呢?北方人的强呢?还是你自己的所谓的强呢?以宽宏容忍的道理去教诲人,能忍受无理的欺负而不报复,是南方人的强,君子能安于此道。披戴兵器甲胄,坐卧不离,至死不厌倦,是北方人的强,勇武好斗的人能安于此道。可是君子与人和平相处,不随流俗转移,这才是真强!守中庸之道,而无所偏倚,这才是真强!国家政治上轨道时,不改变贫困时的操守,这才是真强!国家无道时,至死也不改变平生的志节,这才是真强!”

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语译

孔子说:“追求隐僻的生活,做些怪诞的事,用以欺世盗名,后世也会有人称道,我可不会这样做。有些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可是走到半路就停止了,我可不能中止。君子依照中庸之道而行,即使隐遁山林而不为世人所知,也不懊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语译

君子之道,用处很广,而道体隐微难见。即使没有知识的愚夫愚妇都可以知晓的道理,若讲到极精微之处,虽然是圣人,也有所不知。愚夫愚妇也是可以实行的道理,可是极精微之处,即使是圣人也有所不能。天地是这样的广博正大,而人遭到自然灾害时还感到不满。所以君子之道,讲到大处,天下都承载不了;讲到细微之处,天下也无人能识破其奥妙。《诗经》上说:“鹞鹰一飞而上至天际,鱼儿一跃而下入深渊。”是说鹰与鱼上及于天下及于渊那自然而显著的性能。所以君子之道,自匹夫匹妇的简单生活起始,至其极致,能明察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原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语译

孔子说:“道是离人不远的;人好高骛远,反而使道与人远离,那就不足以为道。”《诗经》上说:“伐柯伐柯,取法眼前。”若执斧柄来削制另一个斧柄,斜着眼睛看看,还是觉得不相似,那是偏差错误了。所以君子只拿别人能知能行且自身本有的道理作为法则去教别人,使他改正即可。能做到尽己之心推己及人,中庸之道就不远了,凡是别人加之于我自身而我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加之于别人身上。

君子之道有四件事,我都没能做到一件:“所求为子侍奉父母应做的那些事,我还没能完全做到;所求臣侍奉君王应做的事,我还没能够做到;所求做弟弟的敬兄长应做的事,我都没能够做到;所求对待朋友应做的,我也没有以身作则完全做到。平常的德行,应尽力实践,平常讲话,应力求谨慎,如有不周到之处,不敢不勉力去做;多余的话不敢全说出来。说话时要顾到能否做到,做事也要顾到所说的话,君子为何不努力笃行实践呢!”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语译

君子就现在所处的地位做应做的事,不希望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富贵的地位,做富贵时应做的事;贫贱时,做贫贱时应做的事;在夷狄的地位,做夷狄应做的事;处患难的地位,做患难时应做的事。君子守道安分,无论在何地位都是自得的。

(君子)处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对别人无所要求,自然没有什么怨恨。上不怨恨天,下不怪罪他人。所以君子安于平易的地位以待天命到来,小人却要冒险妄求非分的利益。

孔子说:“射箭像君子的做人之道,射不中正鹄,不怪别人,只反求诸己,怨自己的功力不够好。”

原文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语译

君子之道,如同走远路,必须从近处开始;如同登高处,必须从低处开始。《诗经》上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像弹琴瑟一样和谐。兄弟感情投合,其乐融融。使家庭和顺皆得其宜,使你妻子快乐。”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一定也很顺心乐意了!”

原文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语译

孔子说:“鬼神的性能,可算是到了极点!看他不见,听他无声,但他却是无处不在,像是具有形体而不能遗忘一样。使天下人,斋戒沐浴穿着整齐衣服,承奉祭祀,到处充满鬼神的灵气,好像就在头顶上,又好像在身边左右。”

“《诗经》上说:‘神的来临,不可测度,怎么可以怠慢不敬呢?’鬼神之事本属隐微,却又如此明显,所以真实无妄的心,不能掩藏,必与此相同啊!”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语译

孔子说:“舜可算是大孝的人吧!论他的德行,已为圣人,论他的尊贵,已为天子;论他的财富,已有四海之大,世世受宗庙的祭飨,子孙永久保持祭祀不绝。所以有大德之人,必定得到尊位,必定得到厚禄,必定得到美名,必定得到高寿。所以上天生育万物,一定因其材质而予以厚施,所以可栽种的予以培植,要倾倒的就只好任其倒下。”

“《诗经》上说:‘善良而快乐的君子,有明显的美德,适合于民众,有益于民众,所以能承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并赋予他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然能受天命而为天子。”

原文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语译

孔子说:“无忧无愁的人,算只有周文王了吧!有王季做他的父亲,有武王做他的儿子;父亲做好基业,儿子又能继志述德。周武王继承大王、王季、文王的基业,灭了殷而得了天下,自身没失掉天下显扬的名声,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世世受宗庙的祭飨,子子孙孙永久保持祭祀不绝。”

“周武王在晚年才受天命做天子,到周公才完成文王武王的德业,追加大王、王季的帝王谥号,并以天子的礼节追祀以前的祖宗。这种礼节,从天子到诸侯大夫,一直适用到士人百姓。如果父亲做大夫,儿子是士人,葬时就用大夫的礼节,祭时用士人的礼节;父亲是士人,儿子为大夫,丧时就用士人的礼节,祭时用大夫的礼节。旁系亲属的一年之丧,只到大夫为止;直系亲属的三年之丧,天子也须遵守;至于父母之丧,无论尊贵和卑贱,完全一样。”

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语译

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算是天下通称为能尽孝道的了!所谓孝,就是能继承先人的遗志,完成先人的事业。春秋祭祀,修好祖宗的庙宇,陈列出祖宗所藏的重要器物,摆设祖宗穿过的衣服,并供献应时的食品。”

“宗庙祭祀的礼节,就是要排列父子远近、长幼、亲疏的次序;排列爵位的次序,就是要分别官位的尊卑;排列各职事的次序,就是要分别子孙才能的高下;子弟们皆得举酒以敬长辈,就是要使卑下者也有居于先导的光荣。饮宴时,以毛发的颜色定座位的上下,就是要分别长幼的次序。”

“站在排定的位置,行祭祀的礼节,奏着祭祀的音乐;敬奉那些应该尊重的,爱护那些应该亲近的;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一样,侍奉逝去的如同侍奉现存的一样,这就是尽孝的极致。”

“祭祀天地的礼节,是为了侍奉上帝;祭祀祖庙的礼节,是为了祭祀祖先。明白了祭天地的礼节,和天子宗庙大祭与秋祭的意义,治理国家,犹如把东西放在手掌上一样容易啊!”

原文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人,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语译

鲁哀公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周文王与武王的施政,都记载在典籍上。但全在乎施政的人。他们在位时,他们的政教就能施行;他们死后,他们的政教也就作废了。以人施政之道,在使政教能推行快速;以地种树之道,在使树木能生长快速。以人施政,易见成效,如同地上蒲苇的快速滋长一样。”

“因此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而得人才的方法在于修养自身,要修身必须重视天下人共守的法则,要修道必须依照万物得于天的自然本性。所谓仁,就是人性;以亲爱自己的亲人最为重大。所谓义,就是事事得其所宜,以尊敬贤德的人最为重大。亲爱亲人而有等差,尊敬贤者而有等级,就是从礼节所产生的。”

“所以,要治国的君子不可不讲究修身;要想修身,不可不侍奉双亲;要想侍奉双亲,不可不知道尊贤爱人,要知道尊贤爱人,不可不知道天理。”

“天下共同遵从的道路有五条,而用以实行的德行则有三种。我们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交往,这五种就是天下人共同遵从的道路。智慧、仁爱、勇敢,是天下人应有的德行。用来实行的那就是一个‘诚’字。”

“这些道理,有些人天生不待学习就知道,有些人是经过学习才知道的,有些人则是经过勤勉苦学而后才知道的。等到知道时则都是一样。有些人心安理得去实行,有些人为了利益才去实行,有些人则需要勉强才能实行,但等到成功则都是一样。”

孔子说:“喜爱研究学问接近智,能够努力行善接近仁,知道什么是羞耻接近勇。知道了这三样,就可以知道怎样去修身;知道怎样修身,就可以知道怎样治理别人;知道了怎样去治理别人,就可以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国家了。”

“治理天下国家有九种不变的纲领,就是:修正己身,尊重贤人,亲近并爱护亲人,恭敬大臣,体恤众臣,爱民如子,招徕各种技工,善待远方来人,安抚列国诸侯。”

“能修好己身,大道就可以树立;能尊重贤人,对于事理就不致疑惑;能亲爱亲人,伯叔兄弟们就不会有怨恨;能敬重大臣,临事就不会迷乱;能体恤臣下,才智之士就会竭力以图报效;能爱民如子,百姓就会自相效忠;能招徕各种工人,国家的财用就会充足;能善待远方的来人,四方的人自然都来归附了;能安抚列国诸侯,天下人自然畏服。”

“斋戒明洁,正其衣冠,不合礼节的事不轻举妄为,就是修正己身的方法;不听诬陷好人的坏话,远离女色,轻视财物而重视道德,就是勉励贤人的方法;升高他的爵位,增加他的俸禄,同情他的爱好和厌恶,就是劝勉亲近亲人的方法;所属众多而便于差使,就是劝勉大臣的方法;待之以至诚,养之以厚禄,就是劝勉士众的方法;役使适时,少收赋税,就是劝勉百姓的方法;经常查考工作,给予报酬与其工作相称,就是劝勉工匠的方法;欢送去的,欢迎来的,对有善行的予以奖励,对于才能薄弱的加以矜恤,就是怀柔远方人的方法;延续已绝的世系,振兴废灭的国家,有乱事的将之治平,有危难的予以扶持,诸侯的朝聘之礼使有定时,赏赐厚而纳贡薄,就是安抚诸侯的方法。治理天下国家经常不变的纲领有九项,而用以实行的方法只是一个‘诚’字。”

“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理由站不住;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遭遇困难;行为先有定夺,就不会出毛病;做人的道理先有定则,就不会行不通。”

“在下位时,若得不到上级的信任,人民就无法治理;要得到上级的信任有其方法,不为朋友所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要取得朋友的信任有其方法,若不能孝顺父母就不能为朋友所信任;孝顺父母是有方法的,若反省自身没有诚意,就不能孝顺父母。本身有诚意也有方法,若不明白至善之所在,自身也就不能有诚意了。”

“诚,是天生的真理,实践此诚字,是人为的真理。所谓诚,是不需勉强而合,不需思维而得,一举一动都合乎道理,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所谓实践之诚,那就要选择至善之道而坚守不渝才可以。”

“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习则已,既学习,不到学识渊博不止;不求教则已,既求教,不到彻底明白不止;不思考则已,既思考,不到想出道理不止;不辨别则已,既辨别,不到辨别明白不止;不实行则已,既实行,不到切实做到不止。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学一百次,别人学十回就会了,我学一千回。一个人如果真能照这样做,即使是个笨人也会聪明起来的,即使是个柔弱的人,也会坚强起来的。”

原文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语译

由本性诚而自然明善,是天赋的本性;由明善而归于真诚,是人为的教化。有了诚就能明白道理,能够明白道理,也就做到诚了。

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语译

只有天下之至诚圣人,能完全实行他天赋本性的极致;能尽他自己的本性,就能尽知他人的本性;能尽知他人的本性,就能尽知万物的本性;能尽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间万物的化育,能赞助天地间万物的化育,就可以与天地并立为三了。

原文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语译

次于圣人一等的贤人,如能完全发挥其本性之善,亦能达到诚的地步;诚于中就会表现于外;形于外就显而易见,就会光辉发越,光辉发越,就可以感动人心;感动人心,就能转移习俗,转移习俗,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诚的人,能做到化育万物的地步。

原文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语译

诚到极点,可以预知未来。国家将兴,必有吉兆;国家将亡,必有凶兆。发现在卜筮的蓍草和龟甲上,表现在人的动作仪态上。祸福将要来临,是福,必会先知道;是祸,也可预先知道。所以至诚之人,犹如神明一样。

原文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语译

诚,为完成自己人格的要件;道,则是引导自己走向正当行的道路。诚,为自然之理,万事万物的始终本末都不能与之相离,没有“诚”,万事万物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君子把“诚”看得特别宝贵。诚,并不仅在完成自己,而是要成就万事万物。成就自己的人格叫做“仁”;成就万事万物,叫做“智”。仁与智植根于人的本性,因之,内外才能合而为一,随时施行都是适宜的。

原文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拳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语译

所以至诚之道永不间断。不间断,自然会持久;诚于中者既久,自然征验于外;征验彰著,自会悠远而无穷;悠远无穷,则积为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则高大而光明。博厚才能承载万物,高明才能覆盖万物,悠久才能化成万物。博厚可以比地,高明可以比天,悠久才能使万物发展无疆。厚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配无疆之广。如此,不自我显示而自然彰明显著,不动作而自然感人化俗,不必有所施为,而自然有所成就。

天地之道,可以一句话说完,就是:造物者诚一不二,化生万物有难测之妙。天地之道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遥远、长久。现在比方说天,不过是光亮一点一点所积累,说到那无穷的天体,悬挂着日月星辰,覆盖着地上的万物。若说地,不过是一把泥土所积累,等到形成博厚的大地,却载着华岳那样的高山而不觉其重,收着河海那么多水而不泄漏,万物都载在上面。再说山,不过是拳大的石块所积累,等到形成广大之后,草木生长在上面,禽兽也栖止在上面,蕴藏的宝物也从中发掘出来。再说水,不过是一勺一勺的水所累积,可是等到大不可测,鼋鼍蛟龙鱼鳖都生长在里面,货物财富也生产出来。

《诗经》上说:“上天的道理,是深奥而运转不息的啊!”这就是天之所以成为天的道理吧。又说:“这不是很明显吗?文王的德行是如此纯一而彰著。”这就是文王所以尊谥为“文”的道理吧。纯一,也就是强健不息的意思。

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卑。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语译

圣人的道理,真是伟大!充满于天地之间而发育万物,其崇高可与天相比。其大无所不包啊!包括了大的礼则有三百种之多,小的仪节有三千种之多,等待那有才有德的人出来而后实行。所以说:没有伟大德行的人,无法成就伟大的道理。因此,君子恭敬奉持着所禀赋于天的性理,同时讲求学问而求知,使德行与学问臻于广大精微的境界,虽然到达了高明的地步,而遵从中庸的大道。致知方面,从温习旧学而增进新知;修德方面,敦厚自身的纯一心志,以崇尚礼仪。所以,在上位而不骄傲,处卑贱也不犯上作乱。国家有道时,他的言论可以振兴国家;国家无道时,他的沉默足以见容于乱世。《诗经》上说:“既明达而又有智慧,以保全自身。”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语译

孔子说:“笨拙的人偏偏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偏要任性而为,生在现代,要实行古法,这样的人,一定会自招其祸的。”

“不是天子,不可议论礼法的是非,不可以创制法度,不可以校订文字。现今,天下一统,车辙宽度相同,写的文字相同,行为的法礼相同。即使在天子之位,如无圣人之德,也不敢制礼作乐的;即使有圣人之德,而不在天子之位,也是不敢制礼作乐的。”

孔子说:“我喜研究夏代的礼法,可是夏代之后杞国所行的,不足以证明就是正确的夏礼。我学殷代的礼法,如今在宋国尚保存一部分。我也研究过周代的礼法,就是现在通行的,我依从现行的周礼。”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早有誉于天下者也。

语译

君临天下有前述三件大事。做好这三件事,就不会有多大差错了。在上位的,夏、商两朝礼法虽然很好,但因年代久远,无从考证;既已无从考证,就无法使人相信;不能使人相信,百姓就不会遵从了。在下位的,虽然善于礼法,因为其位不尊,也不能取信于人,百姓也就不会遵从了。所以君临天下的人,必须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再察看人民的信任,查考夏、商、周三代的制度而准确无误,建立于天地之间而不背逆天道,质问鬼神而无疑误,到百世以后圣人出来而无怀疑。质问鬼神而无疑心,知道已合乎天理;到百世以后圣人也不会疑惑,知道已顺乎人情了。因此君临天下者,其举动可以世世为天下的常道,其作为可以世世为天下人的法度,他的话可以世世做天下人的准则。远处的人仰慕他,近处的人不厌恶他。

《诗经》上说:“彼处无人厌恶,此处无人怨恨,他能早晚不懈,永葆美誉。”君子不这样做而能在天下享有美好的名誉,是绝无此理的。

原文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语译

孔夫子远绍唐尧虞舜之道,近宗文王武王之法,上顺天时自然运行的法则,下合水土滋生之本性。比如天地的无所不载,无所不覆;比如四季的更迭,日月的交替,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碍,道理一齐实行而彼此不相抵触。小的德行则协力分工,有如诸细水汇而为川;大的德行则敦厚化育。这足见天地之伟大。

原文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语译

只有天下最伟大的圣人,能具有聪明睿智之才,始可以君临万民。宽柔温和,足以包容万物;刚强弘毅,足以坚持固执;庄严而能自省,持中而不偏,足以使人敬重;多才宏通,足以明辨是非。广博无所不包,渊深而富有活力,能应时施行。人见其仪容而无不敬仰,人闻其言论而无不听从。其声名洋溢中国,传及国外。凡舟车所至,人力所到之地,日月所照,霜露所沾之处,人人皆尊敬,人人皆爱戴。所以说其德行足以与天相比拟。

原文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语译

唯有天下极至诚的圣人,能定天下之常法,立天下之大德,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真理,此乃至诚之力,难道还别有所依赖而后能吗?其仁心诚恳,其沉静如深渊,其广大如太空。若非聪明智慧有天赋圣德,何人能了解此等深奥道理呢?

原文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语译

《诗经》上说:“穿彩色绸衣,外罩衣褂。”因嫌绸衣的纹彩太鲜明了。君子的为人之道,外表纹彩不露,日久自然渐渐露出来。小人的为人,外表纹彩鲜明,日子久了,就渐渐消亡了。君子做人,看来平淡,并不使人厌恶,看来简素却有文采,看来温和却明辨是非。知远事之近因,知风之来处,因微而知显。明白此等道理,就可进入道德之门了。

《诗经》上说:“躲藏起来,似乎看不见了,其实,还是非常明显。”所以君子,无有过失,无愧于心。君子之令人比不上,正在别人看不见之处啊!

《诗经》上说:“独居室内深处,依然无愧于心。”所以君子不必有行动,人就尊敬他;不必说话,人就信任他。

《诗经》上说:“求神来享,肃然无言。”所以君子不必奖赏,而人民自知相勉向善,不必发怒,而人民畏惧,胜过畏惧刀斧。

《诗经》上说:“彰明德行,诸侯自然效法。”故君子只要笃诚恭敬,天下自然太平。

《诗经》上说:“我喜爱你以德化民,而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感化人,那是最下的办法。”

《诗经》上说:“化民之德,轻如羽毛。”可是羽毛虽轻,还是有其大小可比。而《文王篇》所说:“上天行四时化育万民,无声无味。”真是至高无上了。

猜你喜欢
  春秋辨义卷首四·卓尔康
  士翼卷三·崔铣
  卷六·赵鹏飞
  卷五·高攀龙
  第50章·老子
  卷十一·吴廷华
  管子轻重八·马非百
  (二)·钱穆
  卷之二十一·邵经邦
  昭公·昭公十九年·左丘明
  省庵法师四念处颂(并叙)·周梦颜
  卷四十三·佚名
  急欲见佛易著魔·印光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七·佚名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宗密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粤词雅 全文·潘飞声

      ○黄损词  吾粤地镇尚离,人文炳焕,代出异才。声诗之道,始於晋绿珠,逮唐而盛於张曲江。即何仙姑[增城何泰之女,见邑志。]绝句十数章,亦得仙意。至倚声一门,则倡自南汉黄益之也。益之名损,连州人。登梁龙德壬午进士,仕南汉刘

  • 第三折·郑廷玉

    (杨衙内领祗候上,云)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世无对。阶下小民闻吾怕,则我是势力并行的杨衙内。小官姓杨名戬字茂柳,官封衙内之职。我是累代簪缨之子,我嫌官小不做,嫌马瘦不骑。时遇春天,万花绽拆,绿杨如烟,郊外踏青赏玩,春盛担

  • 卷一百三十五 慶曆二年(壬午,1042)·李焘

      起仁宗慶曆二年正月盡是年四月   春正月庚戌,詔近分陝西緣邊為四路,各置經略安撫、招討等使,自今路分部署、鈐轄以上,許與都部署司同議軍事,路分都監以下,並聽都部署等節制,違者以軍法論。   詔河北、京東西民間以歲

  • 第五十九回 声罪致讨檄告中原 构怨兴兵祸延邻省·蔡东藩

      却说唐继尧既正式誓师,复做了一篇讨袁的檄文,布告天下。这檄文中列着十九大罪,把袁世凯的隐情,和盘托出,比那陈琳讨曹操,骆宾王讨武曌,尤觉淋漓尽致,令人叫绝。  小子特详录如下:  维中华民国五年元旦,云南中华民国护

  • 卷之一百四十三·佚名

    光绪八年。壬午。二月。丁巳朔。上诣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丙戌。皆如之。内记注  ○祭先师孔子。遣大学士灵桂行礼。  ○戊午。祭大社。大稷。遣礼亲王世铎恭代行礼。  ○己未。春分。朝

  • ◎黄灵离沪记·李定夷

    黄公克强之灵榇,于五年十二月廿三日,发引回湘。清晨九时,各界来宾陆续莅止。除黎大总统代表李书城、冯副总统代表师景云、陆军总长代表曲同丰、财政部代表姚家驹、交通部代表周宗泽、参众两院议员林森马君武王湘等五十余

  • 八九六 质郡王永瑢等奏《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书告竣呈览请旨陈设刊行折·佚名

    八九六 质郡王永瑢等奏《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书告竣呈览请旨陈设刊行折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十九日臣永瑢等谨奏,为《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告成,并改定《总目》编次、《考证》均经完竣,恭折奏明事。臣等前经钦奉谕旨:以《全书

  •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第五·班固

    (表略)【说明】本卷表述汉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时代的功臣侯者。是摘取《史记》的《惠景间侯者年表》景帝部分和《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再加上昭、宣、元、成时所封的侯者,另行编制而成。它以侯者为经。以侯

  • 鲁炅传·欧阳修

    鲁炅是幽州蓟县人。身长七尺多,略知经书和史籍。因先辈功劳任左羽林长上官。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又调他去任别奏官。颜真卿曾出使陇右,对哥舒翰说“:您从郎将升官,现任节度使,也曾发现过这样的人才吗?”鲁炅当时站在台阶下,哥舒

  • 隨本消息第九·苏舆

      顏淵死,子曰:“天喪予。”子路死,子曰:“天祝予。”西狩獲麟,曰:“吾道窮,吾道窮。”三年,身隨而卒。天命成敗,聖人知之,有所不能救,命矣夫。   先晉獻之卒,齊桓為葵丘之會,再致其集。先齊孝未卒一年,魯僖乞師取 。晉文之威

  • 宋朱熹的《诗经集传》和《诗序辨》·傅斯年

    这两部书很被清代汉学家的攻击——其实朱子同时的人,早已有许多争论了。——许多人认他做全无价值的“杜撰”书。但是据我看来,他实在比毛公的传,郑君的笺,高出几百倍。就是后人的重要著作

  • 卷四十八·王道焜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杜林合注卷四十八 明 王道焜赵如源 同编哀公二经【癸丑】七年春宋皇瑗帅师侵郑【○瑗子眷反】○晋魏曼多帅师侵卫○夏公防吴于鄫【杜鄫今琅邪鄫县○鄫才陵反】○秋公伐邾八月己酉入邾以邾子益来【

  •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二(之一)·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集二就破颠倒渐明真见二。一且对匿王破其断见二。一述阿难所坏愿辨真妄。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悟知缘尘之心是影事。又

  • 大乘庄严经论 第九卷·无著

    大乘庄严经论 第九卷无著菩萨造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供养品第十八释曰。已说业所聚集诸行。未说供养如来。此供养今当说。偈曰依物缘回向  因智田依止如是八供养  供养诸如来释曰。略说供养如来有八

  • 黄帝太乙八门逆顺生死诀·佚名

    述太一八门术。

  • 太上升玄三一融神变化妙经·佚名

    上下二卷。道教经书。作者不详。所作时代无可考,疑为隋唐或之前所出道经。上卷讲至真无上大道(又称无上大法),认为不悟大乘无为法教,故难解脱,而无上大道具足圆满,成就一切,导引群迷,速登道岸,度脱生死,解脱无为。要

  • 上清高上灭魔玉帝神慧玉清隐书经·佚名

    《上清高上灭魔玉帝神慧玉清隐书》,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原为《洞真玉清隐书经》之一部分。后分出单为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卷分三篇。第一《高上玉清刻石隐铭内文》。内载符文一百七十字,皆为鬼神之隐

  • 衡曲麈谭·张琦

    古典戏曲论著。1卷。明人张琦著。这部论著分为“填词训”、“作家偶评”、“曲谱辨”、“情痴寤言”4个部分。张琦认为“曲也者,达其心而为言者也”,“传奇之曲,与散套异”。在“填词训”里,他着重论述了散套填词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