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四十八回 典金环婵女逢夫 受丝鞭佛子纳妇

作者: 梦笔生

  第四十八回 典金环婵女逢夫 受丝鞭佛子纳妇
  魔亦成佛道,空仍结色胎;
  苦中来作乐,笑处却生哀。
  聚散如飘火,衰残似死灰。
  幻缘成一刹,春到百花开。
  却说玳安不见了孝哥,惶惶,上大路找寻。只见千军万马,前是逃民,后是金兵,那里去找。走了几日,也没人瞅睬。他见金兵进了淮安,杀掳的男妇无数。他不敢进城,往城南一路大宽转走,只在乡村里乞化,不敢近这大官路上来。大凡人到乱中,心里如迷如梦,还有甚幺主意?不过是这村里一日,那村里一夜。敲声木鱼,讨饭而去。也是山尽水穷,到了绝处逢生,自生出机会来。
  却说月娘剪发之后,拜老尼姑为师,起个法名曰慈静,把一件白布女衫,染成皂色僧衣。玉楼做了一顶僧帽,一双僧鞋送来。姊妹们痛哭一场,留下小玉做伴。玉楼还住在村里,白日里送米送柴,不住的来往。怕村里有兵,也换了一身旧衣,扮作贫婆,在庵里宿卧。那日天假其便,月娘叫小玉将金环一双,上村里去卖几贯钱来籴米,我还留这环子做甚幺。秤一秤重一两,足有九换,也值八两纹银,随你寻主儿,或卖或当,不拘是银子钱。换这米来,等平定了再论。小玉拿着环子道:“这乱荒荒的,知道那里去卖来?人家都逃了,那里有卖金环子的。”月娘正是寻思。老师父道:“如今这湖心寺造金佛像,正要金子。只到寺里长老方丈里,便可照数换米,不必要银子另籴米去。”
  小玉依言,往湖心寺来。这村隔寺不远,只有二里路。却是一条溪,在个松林子里,过去长桥,就是寺里大路。山门大额上写着“古湖心诗”四字,长老法名智圆,开着丛林接众,僧行有三百多众;每年来,也吃一千五百余石米;还要修塔造像,放生施食,十分兴旺。因是兵火大乱,众生遭劫,长老建了大悲的道场。日日诵经拜忏,替众生解厄。这小玉进得山门,就有知客问道,那里来的?小玉说是西村李奶奶衙内白衣庵尼姑处来的,因有金环一双,要来本寺换米,不敢求多只照旧换数准折罢。知客领到方丈,见了长老。问询已毕,取出汗巾,包着赤焕焕金环一双,称了称重有九钱五分。长老也不好论价,就算了七两纹银,依市价该支白米七石。叫知客差火工道人,随着小玉交割。留小玉吃斋,不好久住,只在禅堂上吃了一蛊空茶。踅出来看这些道人量米,怕少了数;到了村里,就不好来争论了。只见一个道人,挑着蒲团,挂着个木鱼子往寺里来。进得山门,见小玉站在韦驮殿前,那人不住地上下打量,但见他:
  身穿破衲,絮垂线断似悬鹑;头戴包巾,油浸灰残如片瓦。脚步儿一丝两气,好似失路的瘤驴;面皮儿半黄半瘦,一如丧家之饿狗。肚内必无三日饭,囊中那得一文钱。
  小玉见道人看得急了,把脸朝着寺里,等那火头们挑米。站了一个时辰,百忙里叫不出挑脚的来。这道人走近前,深深的唱喏道:“你莫不是小玉姐幺?因甚幺在这里。”小玉低头一看,原来不是别人,就是为我的亲丈夫玳安!说道:“你如今做了道士了,好个人儿,这几年在那里?来也不来接我们接儿。”正是喜从天边来,欢从面上生。这一别七年,今日到此才得相逢。想孝哥也有信了。诗曰:
  失路木郎将配妇,下山石女却逢夫。
  钵中剩有千家饭,杖底将回万里途。
  踏破铁鞋原不有,抛将斗笠竟如无。
  等闲对面浑如梦,七载悲欢尽扫除。
  二人见面,如梦如痴,说不尽别后的悲场,乱离的苦楚。只见知客僧人出山门来,叫声道:“奶奶来看米,整整七石。领他往西村去,我寺中无人当面交割了。”说毕,知客进寺去了。玳安随小玉押着米回来。一路上细问,才知道大娘已削发出家,在村头观音堂,正盼孝哥和你,哭的眼也干了。说话多时,进村来,叫挑米的先进庵去了。月娘见小玉袖着金环走去,又想想路上兵乱,万一遇见金兵土贼,把环子夺去,还是小事;如把小玉掳了去,叫我一时倚靠着谁。越想越悔,待叫他转来,又去得远了。月娘只在庵门首走一回,立一回,往东盼望。去了两三个时辰,还不见来,好生放心不下。只见一群挑脚的往这庵上来,一步步近了,竹箩里都是白米,月娘心里放下一半。问挑米的道:“看那个女人可来了幺?”那汉子道:“紧在后面跟着哩。”
  说不了几句话。望见小玉过了林子来,却如何有一个男子,和小玉一搭里走,挨肩靠背,笑嘻嘻说着话儿,一似个熟人一般。月娘心里想道:这妮子离家久了,见我出了家,有些二心,通改变得不老实了,如何一个妇人家和一个走路的人,这等样同行同步的,甚幺道理。月娘不耐烦,进庵来,且叫老师父来收米。老姑子取了个斗来,才待量米小玉进来了。那后面跟着一个道人,望着月娘磕下头去,放声大哭;小玉也哭个不住,月娘低头细看:呀!原来玳安来了。好一似:
  三年不雨,半天里降下甘霖;午后重昏,阴影中捧来明月。初见时如梦中逢旧侣,疑假疑真;再寻思像死后见生人,半惊半喜。大海飘船,却遇了一条活缆;井中望路,忽垂下十丈长绳。窘岩枯木久无春,陇上梅花将有信。
  月娘才放声大哭,忙问道:“孝哥如今在那里?可是死在乱兵手里?可是还有个信哩。”玳安道:“我和孝哥走了半路,到了淮水口来的。”月娘听得有了孝哥,大叫了一声道:“我的儿,原来还有你幺!”也就喜的不哭了。忙问如今在那里。玳安道:“孝哥也出家了,在薛姑子庵里做了和尚。一路来找娘,到了淮河口地界,宿在破庙里,撞着土贼又掳了去。”说着玳安大哭。月娘听得有了孝哥,喜得昏了;又听一声没了孝哥,又痛得昏了。不觉一头硼在地上,牙关紧闭,全不言语。老师父、小玉慌了,快传了玉楼来。玉楼见玳安也哭成一块,问不及话,且来救月娘。先使劲把牙关启开,用鸡翎探入喉中,吐出粘涎,喉中哽咽不出声来。半日方才苏醒。玉楼细问玳安,才知孝哥半路里又失散了,大家抱头放声大哭。这才是:
  久离乍聚,才合还分。草蛇灰线,埋伏下离合悲欢;灯彩镜花,指点出地风水火。把一副热泪,滴作阎浮世界;把几番烦恼,隔开恩爱菩提。到头来、儿女也是挂碍,怎跳出骨肉情肠;回头去、眷属终似微尘,谁离得梦想颠倒。生减总从情里尽,涅般原在识中圆。
  月娘玉楼哭罢多时,老姑子来劝道:“世上磨难,件件是要受过,不受磨难不成佛。你果然修因上有儿女的命,自然还有团圆的日子。今日既然出了家,把这儿女的情,还这样迷恋,这点爱根不断,又出甚幺家。”说得月娘一时顿醒,把眼泪揩干,向菩萨前礼拜。做些饭与玳安吃了。天已将晚,使小玉同玳安向西村佃户人家寻口空房。你两口儿今日各自安歇,等平定了,再去找寻孝哥的信罢。玳安真是正人,这一时出家,也有些道气道:“今日见过了娘,在庵子里不方便,我还往湖心寺丛林里去宿。白日里到庵上,我管打火做饭,行那道人的事。只等得孝哥有信,同娘回了家,那时夫妇再聚不迟。今日里母子不得团圆,没有我两口儿就同住的理。显见得我这一来,只为妻子了。”老姑子在旁说,玳安果然是个好人,说话不差。玳安依旧背了蒲团,向湖心寺去了。从此每日早来打柴做饭,伺候大娘吃斋念经已毕,即回大寺。小玉并无留恋丈夫的私情。可见这一点佛法化人,受用不尽。
  过了几日月娘思想孝哥,眼泪不干。玳安要辞了月娘,向淮北一路找寻。在观音菩萨前占了一卦,是该静守,自然遇合的课。月娘又恐怕玳安去了,一时不得回来,有些兵慌马乱,没处去躲,只得留下玳安。四口女人,只靠他一个男子,大家暂且同住不提。
  却说了空自在破寺伽蓝殿里,三更被一起土贼们进来殿里,分了些打劫的财物衣服,怕有人宿在寺里,泄漏了风声,因此使挠钩往佛像后乱槊。不料有了空在佛像后,一挠钩钩着衣服袖子,拉出寺来,把手绑了,向贼巢寨子上来。原来这一起贼,有两个贼头:一个是九头蜈蚣李达,一个是冲天鹞子杨保。领着些土贼们,百十杆枪,在淮北路上打劫孤客,抢掠村坊,俱投在淮北大寇镇海大王李全标下,每月来纳进奉的。这李全是淮北积年大盗,自宋朝靖康年间,占了陀罗山寨百余里,不下十万土寇,谁敢惹他。又有一个浑家杨夫人,使二杆梨花枪,杀的万人无敌,绰号梨花娘娘。生的一个女名唤锦屏,年方一十六岁,使两口飞刀,能百步外取人首级。因此有这两员大将,淮南淮北一带土贼,上千百伙成群结寨的,都来报名,领了印票去,按月来纳贡。不拘金帛子女,有好的都解了大寨上来,这李达杨保打劫了些金珠绸缎,掳了两个妇女和了空,俱往李大王大营里来。走了二日,到山寨上,把妇女了空解了绳索,绸缎金珠摆设在桌子上,使鼓乐引着进来。但见:
  山高千仞,路通一线入羊肠;门设三层,岭抱九关屯虎口。人骷髅筑成影壁,血汁汤遍染城墙。蓬头披发填沟涧,多是尸骸;摘胆剜心满林壑,全藏凶煞。杀人不请旨,此地不讲王章;报应不畏天,现世即成地狱。罗刹城中鬼子母,修罗宫里太岁君。
  原来淮南大寇李全,受了金朝刘豫招安,封为镇淮王,使他领兵五千,助兀术南侵,不在山寨。只有梨花枪杨夫人和锦屏小姐在山守寨。听得山下小寨里来纳进奉,即忙升帐。列下两班刀斧手,和家将披挂整齐,吹打三通,才开门登帐。先是手下将官们一对对参见了,就是各旗长队长千总百总参见;然后放进寨外头目,解了弓刀,擎着手本和礼物进见,跪在帐前。把手本看了,是黄金十锭、明珠二百颗、元宝五十锭、彩缎八十对、美女二名、民妇二口、小沙弥一名。夫人看过,递与小姐,一件件收了。把妇女叫入后房去了。落下了空跪在帐下。
  杨夫人看他一貌堂堂,面圆耳大,眉有白光,唇如丹涂,就有罗汉之相。夫人便问了空从何处来?因甚遇劫来到此处?了空合掌当胸,高声念南无救苦救难有灵有感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弟子山东清河县人氏,乱后出家,因有老母流落淮城,远来寻找。不料寄宿古庙,遇见二位大王捉来投见。夫人肯发菩提之心,放回见母,如造七级浮屠一样。”说毕泪如雨下。小姐向夫人耳边,不知说了几句甚幺言语。只见夫人下帐,将了空扯起,向后房去。分付去安排饭来,即时五荤大饭,无非是鱼肉鸡鹅,摆了一桌,大杯斟上老酒,叫了空动筷。了空合掌念阿弥陀佛:“贫僧自幼出娘胎,天戒不吃荤酒。”夫人便叫看素菜来。又早香菌麻茹,油卷粉汤,摆了一桌。了空合掌谢斋,才吃得一个点心,一碗素汤,又来问讯。只见两个家僮,请了空向书房洗浴,又早香汤肥皂细布葛巾,摆在房中。香水倾在锡桶洛盆里面。了空只得闭门洗浴,甚是爽快。洗浴已毕,香茶漱口,请入书房。又早送进两套新衣,巾靴衫裤,无非是绫绸缎绢,内外一新。了空不敢更衣,依旧穿上僧衣僧帽,拿着数珠念佛,暗诵心经。上得绳床,跌坐闭目,面壁去了。有诗赞了空持戒坚定:
  故乡易到路头差,白日青天物自遮;
  竖起眉毛还自省,火坑原有白莲花。
  原来这锦屏小姐,生得娇娆聪慧,不肯招俗人为婿。长了十六岁,至今要选个好丈夫,没有可心的。一见了空,生得福相,又年龄相当,知是大家的儿子,便有爱慕的心。和夫人悄悄说了,留下了空。看他的性情德行,是何等样人,好招他为婿。因此设席管待,沐浴更衣,极尽缱绻。怎奈了空心如死灰,法根净定,原无一点色相,是一个西方路上修来,该主持正觉的高僧,岂是魔女所能染的?到了天晚,只见两个青衣使女,打着一对纱灯,到书房中说:“夫人叫小师父进去,有话说。”了空不敢不遵,随着使女,到了绣房深处。但见:
  红纱垂幕,碧簟铺地。香馥馥金炉焚麝饼,褥掩芙蓉;暖溶溶翠枕设鸳鸯,屏开孔雀。红绡帐里佳人,好一似玉面金晴白额虎;锦帐排成阵势,真是个朱颜绿鬓卷毛狮。但寻常红线套索,跳不出地网天罗。几曾见香水池塘,免得你油枯髓尽。亲到百花香处过,可能一叶不沾身。
  了空进到房来。只见绣床枕头上,搭伏着个娇娥。残妆半卸,露出半幅鲛,笼着一双玉臂。手腕上金镯紧束,十指上金戒指排满了。他盘膝而坐,不下床来,拥着一床锦被,好似脱了中衣要睡的一般。了空合掌问讯道:“小姐唤小僧有何吩咐?如今夜静更深,我是男僧,小姐是女子,昏夜久留,恐夫人知道不便。”小姐笑一笑。叫使女取一只锦椅请了空坐下,便问了空家世何处,父母何人,出家几年,住居何寺。了空合掌而答偈曰:
  家住东溟东复东,掉头归去又乘风;
  如今不在东溟住,只在柴门烟雨中。
  小姐又问了空父母何人,今日存亡,在于何处。了空又答偈曰:
  自幼生来不见天,爷生娘长枉徒然;
  拖条拄杖来寻母,不及西方有目连。
  小姐又问出家几年,是宗是禅是教,为甚行脚。了空又答偈曰:
  不参禅教不参宗,却向空门空外空;
  面壁九年笑行脚,隔江一韦渡西风。
  小姐又问住持何寺,挂搭何方,受教何师,修持何行。了空又答偈曰:
  本来无教亦无师,方丈前头竖大旗;
  住得住来无所住,五台南海与峨眉。
  了空答小姐已毕,欲起身拜辞。原来杨夫人在窗外细听。见了空对答如流,举止尊重,知是个出世高僧,不同下等俗辈。心中欢喜说,我这女儿招此人为驸马,也不枉了。即忙掀帘入户,小姐下床相迎;了空也不惊慌,立在旁边。只见夫人手执丝鞭一枝,叫长老远来,千里有缘,不是我请你来的,我把这丝鞭与你,以待大王南征回来,再排筵宴,与小姐成其夫妇,日后就是寨主了。只不可执拗,那时你进退无门,悔之晚矣。”了空不肯来接。即叫两个使女替他捧着丝鞭,送入书房而去。了空一夜无眠,只是打坐念佛,默诵神咒,望菩萨救脱此厄。想起玳安,不知下落;访寻母亲,也不知我在这里,遇着邪魔,何日得出天罗地网。念到此处,泪如雨下,每日在书房闷坐。锦屏小姐常来送茶送斋,或是问些因果,讲些佛法。那锦屏小姐原有佛性,即时解悟,不甚缠扰,也就去了。不料淮西凤阳有一黑山贼叛了,是张龙赵虎要来山上借粮。夫人守寨,使小姐率人马三千,下山征讨。小姐恐了空在寨,无人看守,怕他逃去,可不误了我一世前程;又要一路温存磨光的意思。禀知夫人,要同了空下山讨叛贼。夫人依允。即叫了空把僧衣脱换,改变戎装,由不得了空作主。许多家将,捧上盔甲绦环,一时披挂停当。和小姐一齐上马,真是好一对小将军。金鼓旗幡,并辔联马而去。有诗曰:
  戎衣新换铁袈裟,托钵降龙到海涯;
  已借金刚消战斗,更收魔女作浑家。
  火地种得莲花满,月影能分玉漏斜。
  宝杵功成终奏凯,归来银甲生光。
  到了淮西,扎下营寨。黑山贼闻知,即便领五百喽路上截杀。怎当得锦屏小姐英勇,和十二员家将一齐杀过阵来,把二贼活擒。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直赶到他寨上,杀的杀、烧的烧,一个草寇,剪成平地了。奏凯回营,大吹大打,了空也着盔甲,和小姐拜谢。杨夫人大喜。满营兵马,都夸他一对好夫妇,口口称为驸马。那知了空心如死灰,全不关心。依旧上书房,脱去戎衣,又换上他的僧帽直裰。每日拜佛诵经,按时功课。夫人小姐无奈何,只得凭他,待李全回家,再作论处。不知后来锦屏得成夫妇否,了空何日见母。正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
  且听下回分解。


猜你喜欢
  第十四回 香闺内花神梦兆 锦堂前桂子双生·松云氏
  第一〇七回 一品官九重受命 两姓好千里来会·李海观
  第四十七回 程县尊法堂训诲 孔慧娘病榻叮咛·李海观
  第十三回香消月圆·吴贻先
  第 十 回 主仆相遇换戎衣 隔墙续情得奇逢·
  第十三回 长袖善舞利益均沾 新学争鸣诪张百出·钱锡宝
  三·
  第十回 李素兰萍水谐鱼水·芙蓉夫人
  第八十三回 对簿理家财群雏失望 当堂争遗产一母伤心·张恨水
  第六回双方得利姑息争端一榻横陈快谈报馆·朱瘦菊
  第六回 奸党奇谋暗杀志士 英雄无计逃遁他乡·玉瑟斋主人
  第八回 贞妇淫秃认是好姻缘 痴娼狂那知是真孽障·
  第二回 张达奕中助天子 王成殿前奉佞人·
  第三十七回司农举意赠娇娘浪子月下遇莺莺·风月轩入玄子
  第五回 携娇娃外室庆生辰 遇奸徒长江遭陷害·陈朗

热门推荐
  艳婚野史·江海主人
  后庭花·佚名
  两肉缘·不题撰人
  闺门秘术·
  换夫妻·云游道人
  脂浪斗春·不题撰人
  露春红·苏庵主人
  枕中秘·吴贻先
  云影花阴·烟水散人
  枕瑶钗·不题撰人
  浓情快史·佚名
  画眉缘·清长啸和尚
  风流和尚·不题撰人
  玉燕姻缘全传·佚名
  珍珠舶·烟水散人

随机推荐

  • 桃花庵·佚名

    又名《卖衣收子》、《齿痕记》、《过街楼》、《站门楼》、《明伦堂》。言苏州双竹巷富家子张才赴虎丘山玩会,遇道姑陈妙善,二人眉目传情。妙善题诗赠扇,张至庵中匿居数日,暴病身亡。后妙善生子,留诗张才遗物衣襟之内,包裹婴

  • 桃花艳史·佚名

    清代白话中篇世情小说。六卷十二回,作者不详。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合影楼刊本,封面题《新刻桃花艳史》。每卷两回,卷首又题《新编桃花艳史》,无序跋,当为清代前期或中期的作品。小说叙唐代少女金桃儿与才子李辉枝的爱情故事

  • 云仙笑·天花藏主人

    清初白话短篇小说集,又名《云仙啸》。题“天花主人编次”,作者姓名与生平不详,论者或认为即天花才子、天花藏主人、徐震,或认为是张匀,皆无确证。今仅存一清初写刻本,藏

  • 弁而钗·醉西湖心月主人

    小说《弁而钗》西子湖伏雌教主/著, 《弁而钗》四卷二十回,题“醉西湖心月主人著,奈何天呵呵道人评”。作者与评者均不可考。据此书“弁而钗出版说明”,此书全称《笔耕山房弁而钗》,分〈情贞记〉、〈

  • 双合欢·青心才人

    《双合欢》清朝章回小说,又名《金云翘传》、《双奇梦》。全书4卷20回,署名青心才人编次,成书于顺治、康熙年间。传本在中国近年才发现。国外日本有内閤文库藏本。作品主人公王

  • 宜春香质·醉西湖心月主人

    《弁而钗》、《宜春香质》同为“醉西湖心月主人”所著,不同的是《宜春香质》从反面人物人手,强烈谴责孙义(《风集》)、单秀言(《花集》)、伊自取(《雪集》)等人的朝三暮四、见利忘义,乃有被踢打、抽肠致死,或罹患疮毒自尽

  • 春灯迷史·青阳野人

    《春灯迷史》作者青阳野人,其真实姓名不可考,成书年代亦未详,但可推测在道光十八年(1858年)之前,书已写成。 书叙唐玄宗时,浙江抚州府仁和县城里有书生金体,字生丽,风流标致,至 17岁通晓诗词曲赋,凡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不成就。到了

  • 桃红香暖·风月轩入玄子

    明代中篇艳情小说,共二十二回,风月轩入玄子撰。不知天下的事,才有假,便是真。那神仙鬼怪,固然有假托的,也原自有其实的,未可执了一个见识,道总是虚妄的事。只看《太平广记》以后许多

  • 蜜蜂计·储仁逊

    《蜜蜂计》,清代人情小说,共十回,作者储仁逊。主叙汉代董生才被继母使蜜蜂计陷害及其婚姻故事。

  • 一片情·佚名

    话本小说集。四卷十四回。成书于清顺治年间。每回独立演一故事,题材多为男女情事,间涉淫秽描写,清同治间丁日昌曾列入禁书目。小说从不同侧面揭露了中国古代封建婚姻的弊病,着重

  • 怡情阵·吴还初

    《怡情阵》,中国古代著名的艳情小说之一.作者署名江西野人编演,乃是拖名.描写的是唐代扬州府兴化县秀才白琨的风流艳遇,怡情欢娱的故事。由于其书中登峰造极的性描写,遭到清道光,同治二帝的严厉封杀,是一本古代禁书。《怡情阵

  • 巫梦缘·不题撰人

    清代白话中篇艳情小说,十二卷。不题撰人,作者不详。此书《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未著录,日本佐伯文库、中尾松泉堂藏有啸花轩藏板本,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啸花轩为清康熙间书坊,可知为清初的作品。此书在清代一再被禁毁,国内未见

  • 飞花艳想·刘璋

    《飞花艳想》作者是樵云山人(清),道光年间刊本又改题为《鸳鸯影》,是中国古代十大禁书之一,本书所写风情,多涉淫荡,属才子佳人小说的“旁流”典型。除艳谈性经验及性感

  • 金屋梦·梦笔生

    本书乃《金瓶梅》续书之一,继西门庆家族破败后,金兵南下,世事沧桑,人事巨变,只有人性之恶根不断,人心之贪淫不绝。然善恶总有相报,为恶者必无善终,这便是《金屋梦》之主旨。真可谓写透世态炎凉,尽展人心叵测,于悲观的生存态度中

  • 桃花扇·孔尚任

    《桃花扇》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作者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男女之情与兴亡之

  • 五美缘全传·佚名

    《五美缘全传》是一部著名的言情小说,在刊刻之初名气较大。书中写书生冯旭与五位美人的姻缘故事。其中,主人公几经周折,历尽磨难,最后并娶五美,成就“五美缘”。

  • 花影隔帘录·

    清代文白相间中篇艳情小说。一名《抱影隔帘录》,又名《花影隔帘》。四部。分题“钱塘韩景致瑜楼撰”、“钱塘陈戏春翁阅”、“钱塘王隆愁痴人补阅”、“钱塘魏素珠吹箫媪订阅&rdq

  • 戏蛾记·齐谐山人

    《戏蛾记》,明清艳情小说,凡二回,齐谐山人著。话说北宋徽宗年间,在上杭县内,有一大户人家,姓朱名贵宇,字强民。他靠祖上传遗,家中仓廪充实,金银过斗。更有一对千金,名唤云仙,玉仙。云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