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情中感
《坚瓠戊集》:歌妓彩瑜,才华横溢,美貌绝世,因天下大雪,她无事可做,便堆塑了一个雪美人玩。雪美人刚堆好,一位书生从旁走过,挥笔题了一首词道:谁把轻盈妙手,装成绝趣粉头。栏干稳坐不知羞,终日张开笑口。偶过多情交好,遍身香汗通流。可怜化去没人收,随着江水儿走。
彩瑜见词,心里惨然而痛,遂萌生从良的愿望。
感梦
《仙居县志》:顾氏,是儒士张堂贤的妻子。堂贤死后,她的儿子太学生张铎又早逝。顾氏操办完丈夫儿子的丧事,便准备自己的丧葬用品,边准备边呜咽着说:“我还活着干什么,干脆随丈夫死了算啦。”哀痛之极,以致七天滴水未进。一天晚上,她梦见堂贤对她说:“我不幸离开人世,你又要因我而舍命,这样一来,我家的烟火不就快断了吗?我一生并没有做对不起苍天的事,现在我要哀告主宰者,怜悯怜悯我,明年让我弟弟生个儿子,左脸颊上像我一样长块痣。但愿你能把他抚养大,继承我的香火,这是你的恩慈。希望你千万别死去。”
顾氏因之感悟,勉强进食。第二年,堂贤的“话”果然应验,顾氏将其侄抚育成人,来承奉祖庙的祭祀。
热羹重进
《剪胜野闻》:明太祖朱元璋的饮食,都是由马皇后调制,并亲手奉到朱元璋面前,以避免出现差错。一天,马皇后为太祖做了一杯羹,端到太祖跟前时,羹有些凉,太帝大怒,拿起羹杯朝马皇后摔去,羹撒得到处都是,马皇后的耳朵边也受了伤。皇后神色自若地重新将羹热好,又奉到太祖面前。
左贵嫔
《晋书·刘聪载记》:刘聪将左贵嫔刘氏册立为皇后,并打算为她在后院建凤仪楼,廷尉陈元达强谏。刘聪大怒,说:“我为一国之主,营建一处殿堂,难道还要问你们这些鼠辈吗?不杀了这个奴才,将会扰乱我的心志,我的宫殿又怎么能建成呢!把他和他的妻子一同押到东市斩首,让那些‘鼠辈’们埋入一个洞穴。”此时刘聪在逍遥园内中堂,而刘氏在后堂。
刘氏听说此事,密遣中常侍去下令左右停止用刑,随之亲自上疏切谏,刘聪见皇后出面劝谏,便赦免了陈元达一家,皇后引元达向皇上道歉致谢。后来,改肖遥园为纳贤园,改李中堂为愧贤堂。
老婆牙
《词苑丛谈》:徐渊子喜欢用诗文开玩笑。丁少詹与妻子闹别扭,离家出走,皈依佛门,终日诵经,买海物放生,久而不归。丁妻很忧虑,请徐渊子帮忙劝解,徐渊子应诺下来。一出门,见有卖老婆牙的,便买了一大筐送给丁少詹,并写了一首《阮郎归》词带去,词中说:茶寮山上一头陀,新来学者么。有一物似蜂窠,姓牙名老婆。虽然无奈得他何,如何放得它。
丁少詹见了这首词,大笑,遂归家。
坠楼不伤
《龙溪县志》:陈淑德是林端仪的妻子,陈克聪的女儿,十八岁时嫁给了林端仪,可是刚刚七个月便守了寡。淑德悲痛欲绝,终日哭泣,眼睛几乎失明。服丧期满,脱去了孝服,但凡遇节讳,淑德总是泣哭终日。公婆念她年纪轻,想让她再嫁,淑德哭着说:“如果改变我的心志,我就只有一死了之。”她对公婆十分孝顺,深得公婆厚爱。一日,她登上房楼,见到丈夫的遗服,便顿生伤感,哀泣不止,突然失足坠落楼下,声音极大,连屋外的人都听到了。全家人惊慌地跑来询看,只见头簪深刺入地,而她的身体却没受伤。家人问她:“这是怎么回事?”她说:“掉楼时,好像有人扶了一把,因而不觉得怎么样。”大家都很惊叹诧异,以为鬼神帮助她。七十岁时辞世而去。
傅女
景星杓《山斋客谭》:都氏之子某,曾聘傅氏的女儿为妻。
可是,还没结婚,都某便患了疯玻都、傅两家的母亲都是寡妇。都某患病后,虽经多方调治,但也不见好转,其母便到傅家对傅氏说:“我家不幸,儿子患病,你们不要白白受拖累,这样也没什么好处,不妨考虑改嫁吧。如果能有人聘娶,我愿奉送一半的嫁妆。”傅女闻听此言,出来拜见都氏说:“母亲劳苦了,君郎已经病成那样,您依靠什么生活呢?”都氏说:“靠几亩薄地为生,若是歉年,则只有半年的粮食,粮食吃完了就陷入深深的忧愁之中。”随之,都氏又把前头说过的话重复了一遍。傅女郑重地说:“我没有不正直的行为,既然已经受聘于您家,现在却要退婚,不知内情的将怎么说呢?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我愿嫁到您家,与您相依为命。我素习缝纫刺绣,生活无着落时,我可以昼夜不停地做,凭这,也可渡过难关了。我现在就可跟您去。否则的话,你们就只有到黄泉路上找我了。”两家寡母听了傅女这一番话,都很高兴,接着抱头大哭。都氏回家后,便派人抬着轿子来迎亲。傅女青衫白裙,没改装束,但却楚楚动人。傅女快要抵达都家时,都子穿戴整齐走出房门,高兴地对母亲说:“新娘将到,母亲应该出去等候。”母亲惊讶地询他怎么知道迎新娘,是不是又说疯话?儿子说:“没说疯话,我刚才睡觉的时候看到床后有四个鬼,皆披头散发,丑陋异常。他们对我说:‘我与你没有怨仇,只是遭你父亲的冤狱,所以在他的后人身上作祟。傅女端正刚直,恪守操节如此,我们很敬畏她,不敢再作怪了。’说完,便不见了。所以,我如醉初醒。现在没病了;”话刚说完,傅女到来,都母向她讲述了这件奇异的事,大家都很吃惊慨叹。遂将此事告诉了傅母,选择黄道吉日缔结良缘。傅女是张俨公的孙女,都生的父亲曾做过县主簿。
君到采时近夜来
《玉泉子》:杜羔的妻子刘氏,会做诗。而在杜羔累年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遂准备归家,走到半路,妻子派人先送给他一首诗: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
如今妾已羞君面,君到来时近夜来。
杜羔见诗,转身而去,竟登第而回。
两边花
《坚瓠戊集》:程仲权在武昌时,与一位歌妓很要好。他对人说:“歌妓想嫁给他。”俞羡长不相信,便去试探歌妓,歌妓对他也有心。羡长因之而作了一首诗寄给仲权,诗中写道:官道中间栽桃李,一株开作两边花。
仲权见诗,明白此意,遂对歌妓灰心。
李章武
《才鬼记》:李章武,字飞卿,他的祖辈是中山县人。章武容貌俊美;自幼聪颖,博闻强记,会作文章。因为章武敏慧有才学,所以人们常来向他垂问或与他论辩、而他总是出语不凡,见解高妙,且引经据典,追究本源,时人为他折服,将他比作张华。
少年时,与清河人崔信友善。崔信也是文雅之士,喜欢收藏古物。唐德宗贞元三年,崔信出任华州别驾,章武便由长安到华州拜访他。住了几天,章武到市北街漫游,突然发现一位妇人甚美丽,于是就骗崔信说:“我要到州外去看看亲朋好友。!”遂到那妇人家租房居祝房主姓王,那妇人是他的儿媳。王媳见章武相貌英俊,也深为爱慕,遂与章武私通。
章武在王家住了一个多月,其费用达三万多,而王媳为他提供的费用比这还多一倍。两人感情笃深,以至难舍难分。无奈章武有事要回长安,两人依依惜别。章武临行之前,给王媳留下一块六丈长的鸳鸯绮,并赠诗道:鸳鸯绮,知结几千丝,别后寻交颈,应伤未别时。
王媳拿一对白玉指环答谢他,也和诗一首说:玉指环,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
章武有个随身仆人叫杨果,王媳赏给他一千钱,以奖励他侍服殷勤周到。
分别后,章武一直家居长安,八、九年间一直没有机会与王媳互通音信。贞元十一年,章武的另一位朋友张元宗迁居下邦县,章武又从京城去下邦拜访张元宗。走到途中,他忽然想起旧日的相好,便调转车头,过了渭河去看望王媳。
日落十分,章武抵达华州,仍想住在王家,便驱车来到王家的门前。可是一看,王家人都无踪迹,只是在屋外有几张为客人准备的木床。正疑惑问,东邻的一位妇人走了过来,章武上前施礼询问,那妇人说:“王氏家的长辈都舍弃家业外出游历去了,那王媳死了已经两年了。”章武便与她详细交谈,她告诉章武:“她姓杨,排行第六,是王家东边邻居的妻子。”
随之,她又问章武的尊姓大名,章武实言相告。杨氏听了章武的回答,又问:“您过去是否有个叫杨果的仆人?”章武回答说:“是的,有那么一位。”杨氏一听,便哭着告诉章武:“我嫁到这里已经五年了,平日里与王媳关系极好,她曾对我说:‘我那个家就好像客店,来往的人很多。那些有意于我的人,都竭尽才智、倾家荡产来讨好我,他们或甜言蜜语,或信誓旦旦,但我都未曾动心。只是那年有个叫李十八郎的曾住在我家,我一见到他就极爱慕,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后来竟以身相许,同枕共席,两人异常欢爱。现在我与他分别已经好多年了,思念他的心情越来越烈,以至整日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我的家人无法相托,只好拜托于你。假如以后有人来找我,请你根据他的形貌姓氏查询。只要那人曾有个叫杨果的仆人,就肯定是李公子。’其后,不到二三年的工夫,王媳便辞世了。临终前,她又托付我说:‘我本寒微之人,曾蒙李公子厚爱,因此心中常怀感激之情,终日恋恋不舍,以至久郁成疾。现在我已病人膏盲,不久将离别于人世。过去我托付你等待的人一旦要来的话,请你还让他住在我的房子里,期望能在冥冥之中与他相会,寻求久别不得之欢,消除九泉难申之恨。”章武听后,忙求杨氏为他打开房门,接着又让随从去买一些柴米之物。当他正在准备卧具时,忽然有位妇人拿着扫帚走出内室来扫地。杨氏也不认识这位女子,章武便问她来自何处,回答说:“是这屋里的人。”经章武一再盘问,她才慢慢地说:“王家亡媳感念您的恩情,将来与您相会,但怕您突然见她心生恐惧,便让我先来通报一下。”章武说:“我到这里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王媳。
虽然阴界阳界各不相同,但我发誓,对她绝不会有猜疑之心。”
听了章武的话执扫妇人欣然离去。章武遂摆下酒饭,独自饮用。饮后,便解衣安寝。
大约到了三更时分,床铺东南方的灯突然忽明忽暗,一连好多次。章武心中明白要有事情发生,便让人把灯移到卧室东南角的背墙处。突然,从西北角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有个人影姗姗而至。待到距离五六步远时,已能看清形体服饰,原来正是王媳。王媳与先前没什么两样,只是举止轻飘、迅捷,声音清脆细校章武急忙跳下床来,拥抱迎接她。两人双手紧握一处,再享生前之欢乐。王媳说:“自从来到阴间,连父母都已忘记,只是思念公子的心情与以往一样。”章武听后,对王媳更加亲热。章武在与王媳的接触中,并不觉得王媳与过去有什么两样,只是王媳多次让人去看启明星,王媳告诉章武:“启明星一出来,我必须回去,不能久住。”每当交欢歇息之暇,王媳还就恳托邻居杨氏的事说:“若不是她,谁能使我们沟通这幽幽之情恨。”至五更时,王媳哭泣着下了床,与章武手挽着手走出房门,她仰望着天空,悲痛失声。突然,又转身回到屋子里,由裙带上解下一个锦囊,从囊中取出一个东西交给章武。这东西颜色碧绿,质地坚硬细密,冰冷似玉,形状就像一片树叶。章武不知是何物,王媳告诉他:“这就是所谓的‘靺鞨宝’,出自昆仑玄圃中,它是很难得到的。我近来与西岳玉京夫人一起玩耍,见这东西在众宝铛上,我十分喜爱,便向夫人询问,夫人遂把它赠送给我。她对我说:‘天上的仙人,都以得到这一宝物为荣耀。’因为您奉行道义,见识精深,所以我把它转献给你,希望你永远把它当宝物保存。这不是人间所能拥有的。”随后,又赠诗道:河汉已倾斜,神魂欲超越。
愿郎更回抱,终天从此诀。
章武取下自己的白玉簪作为酬谢之物,也作诗答道:分从幽显隔,岂谓有佳期。
宁辞重重别,所叹去何之。
题罢诗,两人又相对流涕。过了好久,王媳又赠诗道:昔辞怀复会,今别便终天。
新悲与旧恨,千古闭穹泉。
章武又答道:
后期杳无约,前恨已相寻。
别路无行信,何囚得寄心。
题诗叙别后,王媳便向西北角走去。走了几步,又回头顾盼,擦着泪说:“李公子多加珍重,不要思念黄泉下的故人。”
接着又呜咽悲泣,伫立不动。看看天色将明,王媳不得已奔到西北角,随即不见踪影。只是空室窅然,寒灯明灭。章武送走王媳,也匆匆打点行装取道下郢,尔后回长安。当他到下邦时,郡官及张元宗为他设宴饯行。酒酣之际,章武不禁怀念起旧事,遂即事赋诗道:水不西归月暂圆,今人恨望古城边。
萧条明发分歧路,知更相逢何岁年。
吟完诗,与郡官告别。独自走了几里,又反复吟诵宴席上即事所赋的诗。忽然听到空中有人叹赏,音调凄凉悲哀。再一细听,竟是王媳的声音。王媳说:“阴间阳世各有我们的位置,今天在此相别,就再也没有相会的日子了。我知道您眷恋我,所以特冒阴司的谴责,远道前来送行。请您千万自重自爱。”
听到这声音,章武更为感动。
回到长安,章武与道友陇西人李昉谈及此事,李昉听后,也为王媳的诚心所感动,为之赋诗道:石沉辽海阔,剑别楚天长。
会合知无日,离心满夕阳。
几年后,章武到东平丞相府任职,闲暇时召来玉工看他所得的“靺鞨宝”,玉工也不知是何物,不敢雕刻。后来,章武出使大梁,他又召来玉工观看,这回玉工稍微能辨宝玉的纹理,章武便让他根据原来的形状,雕刻成檞叶的样子。其后,每逢出使上京城,章武都把它放在怀里。一天,他来到京城的东街,偶然碰到一位胡僧,胡僧走近他的坐骑旁磕头说:“您有一个宝物揣在怀里,请您能让我看看。”章武把他带到僻静处,拿出宝物给胡僧看。胡僧捧着宝物细观了多时,说:“这是天上之物,绝非人间所有。”章武后来经常去华州拜访杨氏,至今不曾间断。
呼妻再三
《中洲野县》:鄱阳人何梅谷的妻子年老时,好事佛,从早到晚,必念一千遍观音菩萨。此时,梅谷以儒学闻名,劝阻妻子,妻子不听,不劝阻她,又怕被同仁们笑话,于是他便想了个办法,对付妻子。
一天,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叫妻子,而且随应随叫,没完没了。妻子大怒,说:“你干什么嚷嚷起来没完?”梅谷慢吞吞地说:“我仅叫了这么两三声,你就对我发火,而观音一天被你叫了一千遍,怎么能不生你的气呢?”妻子幡然觉悟,遂不再念佛。
感娼改行
《无锡县志》:谈绰,字公绰,性情刚直,明太祖洪武年间,因其才学被朝廷征召,奉命到苏州督察,郡守李某送给他一百两黄金。谈绰说:“太守不了解我。”李某退而慨叹。他曾经客居松江,同一馆舍的人叫来妓女饮酒,并逼他与妓女交欢,谈绰拒不答应,竟点灯到天明。妓女被他感动得热泪盈眶,遂改行为良家妇女。
图形诗
《云溪友议》:濠梁人南楚材游历至陈颖,在那里住了很久。陈颖太守仰慕其仪表风范,便打算把女儿嫁给他。楚材家中有妻子,但他却避开了解他情况的亲眷,派仆人回家取来琴、书,表明没有再归家之意。又有人传说他前往青城山求道,并去衡山访僧,对仕途功名已经淡泊,只务道教之理。他的妻子薛媛,擅长书画,文章做得也很好,她深知丈夫的内心想法,便对着镜子画了一张自己的像,并题了一首诗寄给南楚材,诗中写到: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端。
已惊颜索莫,渐觉发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楚材收到妻子的自画像及诗,深感惭愧,其诗责备的语气似有汉代著名的官吏隽不疑的威严风格,遂辞谢太守的好意,归家与妻子团聚,两人白头偕老。当时人们曾这样说道:当时妇弃夫,今日夫离妇。
若不逞丹青,空房应独守。
足抵一篇琵琶行
《槐西杂志》:胶州的法南野漂泊流浪到了长安,在那里生活仍然没有着落,甚为贫穷。一天,他坐在御史李符干的家中说:“曾在滦口旅馆中见到两首诗,一首说:流落江湖十四春,徐娘半老尚风尘。
西楼一枕鸳鸯梦,明日窥窗也笑人。
另一首道:
含情不忍诉琵琶,几度低头掠髩鸦。
多谢西川贵公子,肯持红烛赏残花。
其诗未署年月姓名,不知是谁所做。”我认为,这是他借此诗表达他境遇坎坷而已。然而,这五十六个字,足足抵得上一篇琵琶行了。
郑德璘
《郑德璘传》:唐德宗贞元中期,湘潭县尉郑德璘家住长沙,他有个表亲住在江夏,每年他都去探望一次。从长沙到江夏,中间要过洞庭、经湘潭。在洞庭湖,他常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头划着小船卖菱角。德璘与他交谈,他所说的话多玄妙难解。德璘曾问他:“船上也没粮食,你以什么为食?”老头说:“菱角。”德璘好喝酒,每次去江夏都要带着好酒松醪春,遇到老头便邀他同饮,老头总是心安理得地接受邀请,一点也不觉得惭愧。
有一年,德璘到江夏后,要返回长沙,将船停泊在黄鹤楼下。他的船紧挨着一条大船,船主是去湘潭作买卖的盐商韦生。
这天夜里,韦生邀请德璘到船上来饮告别酒,同时被邀请的还有邻船的另一位女子。韦生也有个女儿,住在大船舱楼上,两位女子聚在一块,笑语声声。时光将至午夜,突然从江面传来秀才吟诗的声音:物触轻舟心自知,风恬浪静月光微。
夜深江上解愁思,拾得红蕖香惹衣。
邻船女子善于写字,见韦女梳妆盒上有一幅红笺,便随手拿来将听到的诗句书写在上面,但吟哦良久,也不知是谁人所作。
天亮时,众人告别离去。德璘的船与韦氏的船同时离开泊地鄂渚,到夜暮降临时,又同宿在洞庭湖畔,两船相距很近。
韦女美丽、妖艳、肤如凝脂,发似乌云,唇赛樱桃,脚若金莲,浓妆淡抹,煞惹人爱。船停后,她便去舷窗中伸出鱼杆垂钓。
德璘在自己船中窥见此景,不禁心神摇曳,使用一尺红绫题了一首诗:纤手垂钓对水窗,红叶秋色艳长江。
既能解佩投交甫,更有明珠乞一双。
德璘题好诗,便用红绫碰撞她的钓钩,韦女遂将红绫拾起。
仔细吟诵了好多遍,却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韦女不会写字,但又不好意思不做酬答,于是把那天晚上邻船女子抄诗的那张红笺用钓线系好,抛给了德璘。德璘以为是韦女所作,十分高兴,但也不理解诗的含义,自然无法唱和,只能哼几句欸乃曲。
此后,韦女一直将那块红绫系在手臂上,甚为爱惜它。月明风清,韦氏的船停泊了一会,便又张帆启航。不一刻,风势突然加大,惊涛拍岸,煞是可怕,德璘船小,不敢与韦船同行,然而心中充满了遗憾。
第二天黄昏,有位打渔人告诉德璘:“昨天那位盐商的大船,已沉没在洞庭湖中,船上的人都淹死了。”德璘听后,异常震惊,神思为之恍惚,悲伤惋惜之情久久不能排泄。夜晚,他吟得《吊江妹》诗二首:其一云:湖面征风且莫吹,浪花初绽月光微。
沉潜暗想横波泪,得共鲛人相对垂。
其二云:
洞庭风软荻花秋,新没青娥细良愁。
泪滴白苹看不见,月明江上有轻鸥。
诗成以后,德璘先用酒洒入江中祭奠韦女,随之把诗稿投入江中。也许是德璘的精诚感动了水神,水神把诗稿拿到水府,水府君主看完诗,把那些淹死的人都叫到跟前问:“谁是郑公子所爱的人?”韦女当时不知道事情的来由,没作答复,有个管事的便检查这些人的手臂,发现韦女的手臂上缠有红绫。于是,水府君主就对韦女说:“郑德璘将来要做我们这个地方的长官,况且他过去有恩于我,所以我不能不让你回到人世。”
说罢,派人把韦女送还郑德璘。临走时,韦女看了看水府君主,原来是个老头。韦女跟随着送她的人在水里急行,毫无阻碍,水路将尽时,看到有个大水池,池中碧波荡漾,韦女突然被送她的人推落水池中,此后,她便时沉时浮,艰难地在水里漂荡挣扎。湖面上,此刻已是三更,德璘还未入睡,仍在吟咏红笺上所题之诗,越吟咏越痛苦,不能自控。忽然,他觉得有个东西碰撞他的小船,因船家已经入睡,德璘便自己拿着烛火去照看,只水面漂着彩绣衣裳,好像有个人在漂动,德璘吃惊地把她救起,竟是韦女,手臂上还系着红绫。德璘十分高兴。过了一会儿,韦女慢慢苏醒过来,天破晓时,已能开口说话。于是便将水府君主感念德璘恩德而让她复活的事说了一遍。德璘不解地问:“府君是什么人?”韦女也回答不出,两人始终不能猜透这个谜。德璘遂娶韦女为妻,将她带回长沙。
三年之后,德璘依朝廷规定要调换官职,他想谋求醴陵县令的职位,韦女说:“你不过做巴陵令。”德璘问:“你怎么知道?”韦女回答:“从前水府君主说,你应是他们邑的地方长官。洞庭属巴陵,这事是可以验证的。”德璘把她的话记在心里,后来,果然被选为巴陵县令。德璘上任后,便派人去接韦女。船行至洞庭湖畔,正值逆风,船行不动,德璘雇了五个人拉纤,这五个人中有个老头,好像漫不经心地拉,韦氏见状,很为气愤,便唾骂他。老头回头看了看她说:“以前我在水府救了你一命,你不思图报,反倒怒骂我。”韦女恍然大悟,心中十分恐惧,便把老头请到船上,摆上酒食果晶招待他,并向他道歉。随后,又磕头问道:“我的父母仍在水府,不知能否让我见见他们?”老头说:“可以。”顷刻之间,小船好像沉入波涛之中,可是,船上的人却没有痛苦的感觉。不久,船到了往日的水府,船上船下大人小孩都倚船痛哭。韦女上前拜见父母,见父母房舍整齐,与人世间也没什么两样。韦女问父母需要什么,父母说:“随船沉没的东西都在这里,只是没有火,吃的东西是菱角。”父亲又拿了一些金银器皿递给韦女说:“这些东西留在我这里也没什么用,送给你吧!你在这里也不要久留。”于是,就催促她赶快离去,韦女悲痛地与父母话别。
临行前,老头用笔在韦女的头巾上写道:昔日江头菱芡人,蒙君数饮松醪春。
活君家室以为报,珍重长沙郑德璘。
写罢,老头就被几百个仆侍从船上迎回水府宫殿。不久,韦女的船也浮出水面,船上的人都目睹了事情的经过。德璘细读老头题的诗,方才明白那水府老头,就是从前卖菱角的。
一年后,有个叫崔希周的秀才给郑德璘寄来一卷诗稿,其中有一首《江上夜拾得芙蓉》诗,即韦女投给德璘的红笺诗。
德璘颇为疑惑,便盘问希周,希周回答说:“几年前我的小船停泊在鄂渚,那天夜晚,风清月朗,我还没睡下,忽然觉得有个小东西碰我的船,芳香袭鼻,我拾起一看,竟是一束芙蓉花,因此就写了那首诗,诗成之后,我吟诵了好久,至今那束芙蓉我还保存着,可以对证。”德璘听后,感慨地说:“这真是命啊!”此后,他再也不敢乘船渡过洞庭湖。德璘后来当了刺史。
织锦回文
《武后苏氏织锦回文记》:前秦符坚时,秦州刺史扶风人窦滔的妻子苏氏,是陈留县令武功人苏贤的三女儿。苏氏名蕙,字若兰,知书识字,聪敏精明,且仪容秀丽,谦逊明理。十六岁时嫁给窦滔,窦滔很敬重她。然而苏氏性格急躁,嫉妒心也较强。窦滔,字连波,是右将军窦真的孙子,窦郎的二儿子。窦滔身材魁梧,气度不凡,深得符坚信任,视为心腹,历任显位。
而每任一职,都有政绩,后来提升为秦州刺史,但任职期间因违背符坚的旨意被贬到敦煌。
此时正值符坚与晋国交战,符坚担心襄阳有危险,考虑到窦滔才艺超群,便起用他为安南将军,遂留下来镇守襄阳。当初,窦滔有位名叫赵阳台的宠姬,能歌善舞,无与伦比。窦滔将她安置在外宅。苏氏知道后,便到处寻找,终于将她找到,遂对她辱骂捶打。窦滔深以为憾。而阳台又专找苏氏的毛病,不断地向窦滔吹耳边风,谗言流语纷至沓来,窦滔更加痛恨苏氏。苏氏二十一岁那年,窦滔要去镇守襄阳,临行前,邀苏氏一同前往,苏氏因心有怨恨,拒绝同行。窦滔便带着阳台前去上任,从此杳无音讯。苏氏在窦滔走后,非常悔恨,暗自伤情,遂织锦为《回文璇风图诗},其锦五彩缤纷,赏心悦目,纵横各八寸,题诗二十三首,计八百余字。纵横反复都能读成文章。
文字也没有半点差错遗漏,才情之妙,举世无双,题名为《璇玑图》。然而读到它的人却不能完全理解,苏氏笑着对人说:“纵横左右,都成文章,不是我的心上人,不能理解。”遂派仆人将《璇玑图》送到襄阳。窦滔见到《璇玑图》深感其绝妙,并为之感动。便把阳台送到关中,而派车将苏氏迎到襄阳。此后,两人感情越来越好。
苏氏著诗五千余言,后因战乱,诗稿遗失,寻找不得,而《回文旋图诗》则广为流传。
相公且忍耐区处
《三朝野史》:李全进攻淮南时,史弥远正在朝中执掌大权,但却对李全束手无策。后来有人传言李全的军队已经渡过长江准备兵临南宋的皇宫,京城的百姓因之惊慌不安。史弥远更为惊恐,于半夜时分披上衣服走了出去。他有一个宠妾叫林夫人,见他此时起身,很疑惑,便也推开枕头起了床,尾随在后。忽然看见史弥远想跳湖,遂急忙奔向前去扶住了他,哭着劝他说:“相公姑且在这里再忍耐几天。”数日后,果然传来赵捷战胜的消息。
张好好
《容斋三笔·杜牧之张好好诗》:杜牧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的幕僚,此时此地有个叫张好好的少女十三岁,该女能歌善舞,因而充为乐籍,沈传师到宣城执政时,张好好也随之前往,后被沈纳为小妾。杜牧与她也有一些交往,所以,当后来在洛阳见到她时,便感旧伤怀,题了一首诗赠送给她,诗中说: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无。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身外任尘土,尊前极欢娱。
飘然集仙客,载以紫云车。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阳重相见,绰约为当垆。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问馆动哭后,水云秋景初。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莫负寒梅旧曰香
《情史类略》:女郎朱氏,是嘉兴人,擅长作诗,且常能吟出佳句,自号静庵。她的父亲为宫中教官,丈夫也是文人。
他父亲的朋友某州长官喜欢一位名叫寒梅的青衣女子。州长官妻子亡故后,他便萌生了续娶寒梅的心思,寒梅不同意,遂来到静庵处哭诉。静庵说:“我能劝阻他。”于是在扇子上题了一首绝句,让寒梅拿给州长官看。其诗道:一夜西风满地霜,粗粗麻布胜无裳。
春来若睹桃花面,莫负寒梅旧日香。
州长官读了静庵的诗,深为感动,终身不提再娶寒梅之事。
我杨氏婢耳
梅伯言《柏枧山房集》:杨勤恪,是杨锡绂的儿子,死后,其妾因生活贫困,不安于在杨家继续生活,遂打算再嫁。临嫁的头一天晚上,她叫其婢女帮她做事,可连叫了三声,婢女都不答应。杨妾大怒,说:“你是我的婢女,怎么敢这样!”婢女也大声喝叱道:“我是杨氏的婢女,你现在是谁家的妇人,叫我为你的婢女。”杨妾此时正拿着剪刀,闻听此言,心中一惊,剪刀掉在地上。杨妾拾起剪刀,在房中绕着行走。天亮时,她把婢女叫来说:“你现在还怎么样,我又重新做你的主人了。”
婢女磕头哭泣,杨妾也哭泣,后来竟告诉媒婆她不嫁人了,要嫁婢女。婢女说:“因为我的一句话,你忍死至今,我也一辈子不离杨家大门。”婢女也终身未嫁。
雁字长短句
《余墨偶谈续集》:女史官方玉坤,聪颖敏慧,擅长作诗。
成年后嫁给了舸部郎丁筱,出嫁不久,丁筱便因事去了南方,一去竟无消息。玉坤怅然若失,遂赋雁字词抒发情感,我在她父亲处读到过这首词,其词道:丁咛嘱咐南飞雁,到衡阳与侬代笔行些方便。不请你报平安,不请你诉饥寒,寥寥数笔莫辞难,只写个一人两字碧云端。
高叫客心酸,高叫客心酸,万一阿郎出见,要齐齐整整仔细让她看。当初此词为游戏之作,并没有深意,后来听说玉坤又将此词抄好,寄给了丁筱,丁筱见词,即日北归。这与竹影词人同一用意。
姑以婢事试汝
《坚瓠辛集》:潼州人王藻,为潼州府狱吏,每天晚上归家,都要给妻子一些金钱,妻子怀疑他是受贿所得,遂故意派婢女去给他送饭。晚上王藻回家后,妻子对他说:“我今天做的猪蹄特别好吃,所以一下子给你送去十三个,你都吃完了吗?”王藻说:“我仅见到十个。”妻子假装生气地说:“一定是婢女偷着吃了,或送给了他人。”王藻便把婢女绑起来拷问,婢女忍受不住痛苦,就招认了。王藻遂决定再打她几十下然后驱逐家门。这时妻子才出来解释道:“您为刑狱官多年,每天回家都拿钱给我,我怕您冤打成狱,遂用婢女来试探您,怎么能有偷吃猪蹄的事呢!从今以后,希望您不要带不义之财归家。王藻幡然醒悟,取笔在墙壁上题了一首诗道:枷栲追求只为金,转增冤债几何深?
从今不愿操刀笔,放下归来游翠林。
于是,辞官离家学道去了。
魏公婢
施彦执《北窗炙輠》:魏公的夫人曾蓄养了一位婢女,而魏公不知道。魏夫人让人教那位婢女唱歌跳舞,在魏公生日那天,出来为魏公祝寿。魏公见她言辞敏捷,挺喜欢她。婢女祝完寿,忽然流下泪来,魏公很奇怪,便问她是什么原因。婢女说:“我想起父亲活着时,每当祝寿日,婢女们也必唱此曲。
今天遇到这种场面,眼泪便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魏公问:“你父亲是谁?”婢女说:“就是某人,曾做了某州通判。”
魏公很吃惊,责备夫人说:“这是士大夫之女,怎能让她作婢女?”夫人道歉说:“不知道她是士大夫之女。”魏公便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看待,后来为她挑选了一位官人,并厚赠嫁妆。
题倚屏美人
《坚瓠辛集》:王仲房相貌极丑,一天他到妓馆游乐,妓女见他长得难看,便奚落他,不拿他当一回事。此时,屋子里挂着一张倚屏美人图,仲房遂在其图上题了一首词道:肯笑笑,价值千金。无语无言,恼恨无人。我这里锦重重、香馥馥,凤枕鸾衾,恁那里冷清清、孤零零,独倚围屏,搀你又不行,抱你又不能,我也怜香,我也惜玉,我也知音。你若活动些儿,我也自会温存。
妓女见词,甚为惊异,遂以礼相待。
谭鑫培
《清代声色志》:谭鑫培是湖北省人。戏剧界都叫他天之骄子。他的父亲起初在徽班扮演须生,很一般而无所建树,闲暇时则以养鸟为乐,所以获得了“叫天”的艺名。谭鑫培也承袭他父亲的艺名称“小叫天”。谭鑫培开始学武生,不久又改唱须生,声名大起。当时须生汪桂芬正享有盛名,妒嫉鑫培出名逼近自己,又轻视他是个年轻的新角色。一天,汪桂芬穿着便衣前往戏班观看谭鑫培演出,正好赶上谭鑫培演出《卖马》。
他相貌清逸,声腔悲壮。其中“舞锏”一段,谭鑫培把英雄失路后恍惚无聊的神态,发挥得淋漓尽致。汪桂芬禁不住失声赞叹说:“真乃天生的秦叔宝埃竖子自当成名矣。”于是他终身不演这出戏。而汪桂芬擅长的剧目如《取成都》等,谭鑫培也从来不演。从此二人契合无间,在舞台上争长迭霸将近二十年。
清朝光绪皇帝戊申(公元年》年间,宫保大臣项城五十诞辰,祝寿的时候府中指定招待四位来宾,那桐、铁良、张允言和傅兰泰。这一天请了各个名戏班前来演出祝兴。谭鑫培也来了。那桐是清室的内阁大臣,此时负责安排各戏班的演出。
他半开玩笑地对谭鑫培说:“今天是为宫保大臣的寿诞演出,和平常的唱堂会不同。你能连唱两出戏为我增光吗?”谭鑫培本来不想连唱,就不紧不慢地回答说:“除非中堂大人为我请安。”那桐一听大喜说:“这很容易。”于是屈膝向谭请安。
谭鑫培再无话可说,连演了两出戏。王公大人们都啧啧称道说:“那中堂真有能耐,会办事。”
某年为孝钦王祝寿。内廷传戏班演出,黎明时即入宫侍候。
谭鑫培竟误了时辰。内廷几次传呼,谭鑫培仍未到。有位内务大臣平时和谭关系较好,此时更为谭的安危忐忑不安。将近中午的时候,谭鑫培才慌慌张张地走来。某内务大臣搓手顿足地说:“晚了,晚了。是什么东西使你胆大包天,竟敢姗姗来迟。
内廷三四次询问,左右都不知如何回答。这真是老佛爷破天荒的违意事。我的眼都几乎为你望穿了,我的肠子都几乎为你急断了,我的心到现在还忐忑不安。”谭鑫培犹豫半晌,也不说一句话。忽然,他一甩衣袖大步走进入内廷,叩见孝钦王。孝钦王问他为何晚来。谭鑫培非常从容地禀奏说:“被黄粱梦困扰失眠,又担心超越范围,于是冒犯了死罪。”孝钦王听罢传谕内侍说:“他齐家有方,赏银百两,以劝勉治国者效仿。”
谭鑫培曾在中和戏园演出。有个乡下人用倒好呼叫他。谭鑫培受京城人们的崇拜爱戴已经很久了,便认为乡下人的呼叫是意想不到的奇耻大辱,遂让手下弟子教训了他一顿。结果乡下人告到警署。某警官本来就气愤谭鑫培放纵得意,想找机会折磨他,于是传谭鑫培到警署听候处治。然而,不到一天的工夫。王公贵人为谭鑫培求情的信函就来了一大摞。某警官更加气愤,发誓一定要捉拿谭鑫培。谭鑫培知道后很害怕,就托人向那个乡下人求情调和,并答应邀请九城的名角唱戏,请他为上座,演出剧目也由他选择而定,以使他自己撤诉。那乡下人本来愚钝,这样以来竟不知所措,遂答应撤诉。事情便得到解决。某警官则因得罪权贵被罢了官。
董年
《清代声色志》:董年是秦淮一带的绝色美女,和董小宛是姐妹们。艳丽之名也和董小宛不相上下。南京的张紫淀曾作悼小宛诗,其中有一首说:美人在南国,余见两双成。
春与年同艳,花椎月主盟。
蛾眉无后辈,蝶梦是前生。
寂寂皆黄土,香风付管城。
尹子春
《清代声色志》:尹春,字子春,姿色虽然不很美丽,然而举止风韵颇有大家气度。她性格温和,谈词爽雅,没有涂脂抹粉的习气;专攻戏剧排场,兼擅生角旦角;经常演唱《荆钗记》,扮演王十朋;《见娘》、《祭江》两场演唱得悲壮淋漓,声泪俱下。满座戏迷无不为之倾倒。老梨园艺人也自叹不及。有人感动于心而赠诗说:红红记曲采春歌,我亦闻歌唤奈何?
谁唱江南断肠句,青衫白发影婆娑。
某年春天泣而赋诗。后来竟不知尹子春所终。
尹文
《清代声色志》:尹子春的后人有个叫尹文的,长得丰艳姣美,且荡逸飞扬,顾盼自喜,实在是超过了风流世俗之辈。
太守张维非常亲昵宠爱她。只要是尹文所希望的,张维也都非常喜欢,并想娶她作小妾。尹文不答应。张维托友人强行劝说。
尹文笑笑说:“这不难。嫁给他三年,就断送他了。”后来,终于嫁给了张维。然而,时间不长,尹文就死了。张维又过了十几年才死。张维官至监司(监察州县的地方长官》,他富有才华侠气,轻视钱财而喜交宾客,也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田桂凤
《清代声色志》:北京花旦名角首推田桂凤。她容貌技艺都属一流,和谭鑫培合演《乌龙院》,令人拍案叫绝,无与伦比。田桂风和谭鑫培曾有小隔阂,不甚融洽。然而,合演《乌龙院》却更见精妙,大概是两个人都不肯放松一步,处处争强斗胜,所以情景非常逼真。演最后一场,宋江数次往返,连说再不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绝妙之处,决非他人所能摹拟得了。
谭鑫培身分派头极大,到场最迟,往往是开戏了他还不到,而不得不垫一出楔子戏。戊戌(公元年》年以前,谭鑫培非田桂风配戏不登台演出。他们二人又都是烟霞晚起的人。然而,也听说过谭鑫培诽议田桂凤的话,“我最不喜欢和她伴戏。人家已经装扮齐全等她。她洗十个指甲,都要半个时辰。”由此可见田桂凤的细腻风彩和她的身分派头。
程黛香
《清代声色志》:程黛香,是沪上弹词女郎,色技双绝,尤擅长写诗著文,曾以文才自负,欲兼黛玉香居而有之,故以此为名。她为冯小青《题曲图》题诗云:“焚将诗草了今生,莫再他生尚有情。
卿说怜卿惟有影,侬将卿画可怜卿。
卿题艳曲我题诗,旧时钱塘有所思。
后有小青前小小,一般才女两情痴。
美人命薄本多愁,浓福还须几世修。
一语慰卿兼自慰,留些诗句也千秋。”
此诗缠绵悱恻,读之令人黯然伤神。与程黛香齐名的还有陈芝香。葛隐耕有诗道:“前辈芝香与黛香,会书未肯便登常若教往事谈天宝,一曲琵琶泪数行。”
此诗吟咏的就是她们二人。
猜你喜欢 姮儿· 第二回 九里松吴郎刮目 十锦塘荡子留心·李修行 第五回 救连登刘墉闯府 抄和府大报冤仇·储仁逊 第二回 倾城貌风前露秀 概世才戏场安身· 第一回 毗陵驿宝玉返蓝田 潇湘馆绛珠还合浦·逍遥子 第八十三回 柳暗花明数言铸大错 天空地阔一别走飘蓬·张恨水 第十八段 瘦翁喜逢神龙客 雪香得近自芳馆·阿阁主人 第二十九回酒绿灯红孀妇怨枫丹荻翠估人船·李涵秋 第六十六回 成宗主曲意限亲 尹太郡入宫展娶· 第十四章庚戌正月至六月·徐枕亚 第六回 高才生做世失原形 义气友念孤分半俸·东鲁古狂生 第三十七回 盛希侨骄态疏盟友 谭绍闻正言拒匪人·李海观 第十五章·苏曼殊 第四回 痛遭漂沒 貧家婦看盡炎涼 驚散婚姻 御史合尚存風烈·娥川主人 第四十四回蕴恶果大起革命军展鸿图小试拿云手·朱瘦菊
热门推荐 艳婚野史·江海主人 后庭花·佚名 两肉缘·不题撰人 闺门秘术· 换夫妻·云游道人 脂浪斗春·不题撰人 露春红·苏庵主人 枕中秘·吴贻先 云影花阴·烟水散人 枕瑶钗·不题撰人 浓情快史·佚名 画眉缘·清长啸和尚 风流和尚·不题撰人 玉燕姻缘全传·佚名 珍珠舶·烟水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