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一回 汪天隐贵负恩终须不吉 黄遵行穷好义到底成名

作者: 佚名


  诗曰:

  恩将恩报只寻常,忘却人恩已不良。
  若再将恩以仇报,此人定是兽心肠。

  又曰:

  有心行善莫言穷,偏是穷人善有功。
  体怪眼前无报应,岁寒耐尽自春风。

  话说万历年间,徽州府祁门县有一个老秀才,姓黄名舆,表字遵行,为人甚是慈善,兼且素性端方,言行不苟,居于乡里,闲人都称是个淳厚长者。家产要算不足,才学也只平平,喜得十八岁进学后,就考了一等第二,补了担廪。自此之后,每每遇考,高也只在二等,低也不出三等,到也无荣无辱。吃了三十年粮,论起来贡也该贡得他着,只是不喜钻谋,任人长短,故后面的往往先贡了去。他明知是学里先生期负他忠厚,他在人前却从不曾说一句不平的言语。

  一日,宗师岁考。徽州各县童生俱要廪生保结,方许赴考。原来徽州富家多,凡事银子上前,廪生、府县、道三处保结,穷煞也要几两。祁门县一个童生,叫做汪费,字天隐,家计甚贫,四下求人,人见他银子少,没一个肯保。考期将近,他急得无法,有人指点他道:“官井头黄舆秀才为人淳厚,不甚论利,他处你去求,或者还好说话。” 汪费听了满心欢喜,忙忙写了个门生帖子来拜黄舆,黄舆留坐道:“汪兄下顾,想是为考事要学生出保结了?”汪费道:“门生实实为此事而来,但只是些须薄礼,不足充纸笔之敬,要求老师念门生赤贫,用情宽恕!” 黄舆道:“ 斯文一脉,成就人才是好事,礼之厚薄那里论得!但凭汪兄赐教罢了。” 汪费道:“门生不瞒老师说,家中只有薄田二亩,以为家母养膳之资。门生欲售一亩奉献老师,因考期甚迫,急切里没有售主,今不得已,只得将田契托舍亲押得酒资少许,乞老师笑纳,勿以凉薄为罪!” 随将银封送上。黄舆接看是一两银子,便低头只管踌躇。汪费见黄舆踌躇,只道他嫌少,连连打恭恳道:“ 门生非敢吝惜,实是无处挪措,老师若嫌轻微,待府县 取 了,容 门 生 将 田 卖 了 再 补 何 如?” 黄 舆 道:“学生踌躇不是嫌轻,因闻得汪兄说此银是田契抵来,虽是兄功名心急,倘此田费了,却将何物供养令堂?学生心下有所不安耳!三处保结,我自与你出。此银兄原拿去,速速取回田契,莫要因此小前程,失了人子之孝!” 因将银递还汪费。汪费道:“ 此固老师云天高义,但白白出结,恐无此理!”黄舆道:“兄只去料理考事,我既许兄出结,断不改口。”汪费听了,忙拜下去道:“ 蒙老师盛意,感铭五内,倘有寸进,自当犬马图报!遂收了原银回去。

  到了考期,黄舆果然县、府、院三处都与他出结。争奈汪费才学未充,候到发案,却无名姓。这一番汪费虽不曾进得,却与黄舆认了师生,到时常往来。黄舆讨汪费的文字看,因说道:“ 兄的天资最高,笔性甚慧,到是文场利器,可中之才。只是内中尚有不到之处。” 汪费道:“门生后学,又因家贫无明师良友,今幸老师垂爱,不到之处,望老师指点,异日决不忘恩!” 黄舆因指点他道:“ 某句不切题,某字不合法,所以前日宗师不取。” 汪费一一受教,凡有病痛处,都细细改过。黄舆见他虚心,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汪费朝夕琢磨,大得其力。汪费初时还日日说要寻些东西来孝敬先生,虽然没有,却还好听。过到后来,家中少柴没米,日日愁苦、嗟叹。黄舆看不过,到往往有此赀助。

  过了年余,宗师又发牌科考。前番黄舆出保结,还要汪费来求,这番两人已成了莫逆师生,寻常柴米还要周济,岂有保结又问他要银子之理?莫说黄舆不要,就是汪费也不打点了。到了考期,有了保结,县取送府,府取送院。这番汪费得了黄舆讲究之功,学问充足,学院发案,高高取在第二,就送观场。黄舆录科,喜得也是二等有科举。师生二人欢欢喜喜,同往南京乡试。一路盘缠,到有八九分是黄舆使用。到了南京,寻了寓所,黄舆又与汪费讲论后场。汪费一个穷童生,得能进学,便如登天,今日不但进学,而又有了科举,十分得意,不觉足高气扬,走路都摇摇摆摆。黄舆看不过,因戒他道:“我们儒者前程万里,须举止安祥,方是个远大之器,若以一领青衿,便骄矜见于颜面,则是有才无德,不足取重于人了。” 汪费若在旧时,未免敛容受教,今日虽不说些甚么,但只笑笑就罢了。

  候到临场,二人同赴,喜得三场俱能完毕。黄舆连科不中惯了,规矩出场就要回家。汪费道:“既入场,便都有分中,不中也须候过揭晓回去。” 黄舆道:“ 揭晓还有半月,那有许多盘缠?” 汪费道:“且设法挪借些用用,倘侥幸中了,便是陡然富贵,不怕没盘缠了。” 黄舆道:“ 我与你读书一场,同在圣贤门下,立身行己,当以道义为主,就是中了,当取者取之,不当取者也要商量,怎说个陡然富贵?”汪费听了,也只做不知。黄舆见汪费要候揭晓,便不好先去,只得住下。

  不期到了揭晓,黄舆依旧不中,汪费到低低搭了一名举人,在一百二十名。报到下处,黄舆自不中到不在心,见汪费中了,到以为奇事,替他欢喜。汪费闻中是真,喜得骨头都酥。不多时,同乡亲友在京中居住的俱来贺喜,热闹做一堆。又不多时,便有人役来迎,请他去吃鹿鸣宴。宴罢,鼓乐迎回,十分荣耀。主人家备酒替他贺酒,黄舆同房,未免请来同坐。主人簪花递酒,只奉承新贵,独独一席,请他上坐,其余列坐。论起他与黄舆师生称呼,也该逊让。他一时得意,便欣欣然竟自上坐,全不推让。黄舆以为新中,假借一日也无妨。到次日,同乡或亲或友便日日有酒,黄舆是祁门县一个老秀才,谁不相识,怎好不请?到得坐席,皆尊汪费居首,汪费初时心下还觉有些不安,自坐过一次,见黄舆不开口,便以为礼之当然,竟自坐了,宏议阔论,全不像有黄舆在坐。黄舆看不过,又见他终日拜房师、座师,忙做一团,全无一刻工夫闲叙旧情。黄舆只得辞说道:“天隐京中事冗,只怕还要耽搁,我学生无事,要先回去了。” 汪费道:“ 我还要会同年,送座师,正早哩!老师怎么等得我?到是先行为便。” 原来徽州财主最喜奉承,阔老见汪费中了,少年的认作家兄,老成的说是舍侄,要银子三十、五十只管送来。此时汪费手中有余,且莫说黄舆为他许多好情,只说与他同来一番,听见要回去,也该送些盘缠才是,却像不关他事一般,全不提起。喜得黄舆身边尚可支持,竟自去了。正是:

  穷时受惠喜孜孜,到得身荣便不思。
  只认高竿长上去,谁知还有下来时?

  不说汪费在京中得意胡行,且说黄舆回去,一路上思量汪费,痛惜道:“看他一个好姿致,明日进士也还可中,怎么才得进步,便气满志盈,轻浮如此?后来不但不能大成,只怕还有奇祸。”心中虽如此想,口中却无人可说。回到家中,也就丢开一边。争奈他家产原薄,又不在世务上苟取,遇着为善好义之事,转要费用些去,由此家道愈觉萧条。科场走了三、五次,又不能中,所望者贡了,选个官做做,或者还有俸禄之望。连年被人钻去,这年该挨到他,学中再没得说了。此时已是五十四岁,若在秀才中算,要算做老了,若在挨贡中算,又要算做少年的了。不期下首一个拔贡,原是有名的老秀才,年纪比他又大十四、五年,还是他父亲的朋友。因年老,早晚不测,指望贡了,带顶纱帽盖棺,荣耀荣耀,再三央亲友与黄舆说情,求他义让。黄舆见他是个前辈,又却不过情面,只得出文书又让与他。因在家无聊,只得寻个馆坐,不题。

  却说汪费京中事毕回来,祁门县只中他一个举人,谁不奉承?终日拜府县官、拜乡宦、富翁,忙个不了。将有个月,因往黄舆门前过,不好意思,方投个名帖,也不下轿,得回声:“不在家,便抬过去了。又买了一所大房子,又靠了两房家人,又与乡宦攀亲,家中许多请酒设席,并无一次请到黄舆。有朋友知道的,劝他道:“黄遵行先生与你也有师生之分,在你面上情谊也算好的,家中有喜酒,也该就便请他一请。”汪费道:“他与我有甚师生?不过旧时为小考,要他出保结,挂个虚名儿,怎么说起真来?” 那朋友道“ 闻得你的文章亏他指点,又亏他替你讲究后场,方能进学中举。”汪费听了哈哈大笑道:“兄们不读书,不知此中滋味,莫说我笑他。他一个迂腐老秀才,晓得甚么文章?若说我中举亏他指点,他何不先自家中了?”那朋友道:“先生不中,学生中了也是常事,还闻得兄旧时也曾受他些恩惠,不妨小小用些情儿。” 汪费道:“两次保结所值几何?借贷些少也只有数,怎也要算做恩惠,就思量人报?像今日房师、座师中我做个举人何等恩惠?我明日还要去打他的抽丰哩!他一个老学究,得我新举人与他背后夸嘴,认作门生荣耀荣耀,寻个好馆坐坐也就够了,怎么还想我的东西?” 那朋友道:“兄莫发这等话,天下最不可轻量的是读书人!闻他也是个廪生拔贡,有个发迹时,也好相见。” 汪费道:“ 不是我夸口说,举人入京会试,拿定来春就是个进士。他老也老了,还发个甚迹?纵挨贡考选,不过一个教职罢了,这就是他万分造化了。假若日后官场中相会,亦不过在我属下,还要藉我光宠,有甚不好相会之处?” 那朋友见汪费这番说话,知他是个负义忘恩的人,也就丢开不讲了。

  且说汪费过了些时,攒聚盘缠、料理行李,带了两个家人,兴兴头头,雇了头口,到北京赴会试,一路上好不奢遮,按下不题。

  再说黄舆终日守分处馆,除课童之暇,日在经书内作工夫。瞬息又过一年,学院到府岁试,而汪费赴京未中,没兴来家。此时黄舆又该贡着,争奈下首是个财主,百般钻谋要夺他的。学官、县官有了分上,假说好话道:“ 兄这等高才,年尚未老,下科断然高发,何苦小就?” 定要他让。黄舆明知是学官、县官有了分上,却与他争执不来,也要寻个分上在两处说说,却又无力。有人劝他道:“你门生汪举人当初得你之力,今日央他说个人情也不为过!” 黄舆心下本不喜下气求他。到此田地,没奈何只得来拜他,将前情说了,央他县学两处去讲。汪费满口应承道:“ 这个使得!”谁知他不就去讲,到先通个线索与下首财主,那财主得知,也送了他一分厚礼。他再去见官、学官,到不替黄舆讲,反与那财主说得隐隐的了。回来见黄舆,只推县官不允。黄舆没奈何,只得又捱了一年。到五十六岁,直吃了三十八年粮,方才贡出学门。喜得学院爱他文才好,替他出文书,先送入北监,乡试考不中,便可就选。黄舆领了文书,只得设处盘缠进京。一个贡生名头,初入北监,又恰遇着乡试之年,再没个不候过乡试就去选官之理,只得又等了数月,方才乡试。乡试过,依然不中他,进京来选官是他本念,原不望中。故乡试过了,就求监里出文书,送到吏部来考选。谁知监里文书还容易出,到了吏部,一个贡生候考,就像大海中一粒芝麻,那里数得他着?上下有人用事,还有些捞摸,若上下无人,莫说等他头白,便老死京中也无人管。他黄舆初到吏部候考,还兴勃勃动呈子去求他。争奈递呈子的多,一百张也准不得一两张。及自准了,堂发司查,司发吏行,便又丢入大海了。黄舆动了几遍呈子,见毫无用处,把一团高兴都消磨尽了,无可奈何,只得听天由命,将书丢在一边,每日只是东西闲游。

  一日,闲步到城南一个寺中,只见大殿中摆着几席酒,有人看守,不便随喜,便从廊下走入方丈中来。只见个白头老者坐在里面,边旁一个童子跟随。黄舆认做也是游玩之人,便与他拱拱手,也就坐下。那老者见黄舆也是个老人家,因问道:“ 兄贵处、高姓?” 黄舆答道:“ 学生姓黄名舆,新安人。”那老人道:“既是徽州,兄知道许相公近日好么?”黄舆道:“许相公居乡大有品望,府县闲事一毫不管,终年杜年养高,近已七旬,步履不衰,时往来黄山白岳之间。”那老人道:“闻得贵处黄山,也要算一个名胜?” 黄舆道:“黄山有天都、莲花、云门、剪刀三十六峰,又有前海、后海,温泉、汤泉之奇,虽不敢与五岳争衡,实可称东南一大观也。”那老者又问些闲事,见黄舆对答如流,因叫送过一杯茶来,又问道:“兄到此贵干?” 黄舆初说些闲事,欣欣而谈。见问道自家身世,不觉感动于内,蹙了双眉道:“老先生,学生之苦,一言难尽。” 那老者道:“ 有何苦衷?不妨见教。”黄舆满腔苦楚,正没处告诉,见老者问他,便将历年不贡,今幸贡了,乡场不中,吏部候考及动呈子之无用之事,细细说了一遍。道:“ 如今盘缠用尽,候考又无日,归去又不能,进退两难,故终日在此东西流荡,明日尚不知死所,老先生,你道苦不苦?” 那老者道:“ 一个贡生考选多大事儿,吏部便如此作难?深为可恶!兄不消着急,明日自有公道。” 说不了,外面喝道声响,有甚官府来了。黄舆就与老者拱拱手,别了出来。刚走到廊下,那位官长已劈面冲来,衙役吆喝,黄舆没处躲避,只得侧身立在一傍。让他过去,问人方知是吏部尚书,心中想道:“ 早知是他,方才扯住了,将苦情哭诉一番,就得罪处死,也还做一个明目张胆之人,强如不瞅不睬,这等忧闷吃苦!” 见天色将晚,只得回寓安歇。

  次日清晨,因无事,睡尚未起,忽听得外面有人乱乱的寻黄舆相公,只得起身穿衣,那人已到房门外,说道:“老爷立请黄相公去考。” 黄舆道: “ 你老爷是谁?” 那人道:“是吏部文选司周老爷。”黄舆听了惊讶道:“前日动呈子那样苦求,只是不理,为何今日忽有此高情?” 因说道:“ 只怕你们差了?不是我。” 那人道: “ 现有牌位在此,怎得差?”因将牌递与黄舆看。黄舆接了一看,只见牌上写着:

  仰役立唤徽州府祁门县准贡监生黄舆,即刻赴本司听考,毋误。

  黄舆看见是真,满心欢喜道:“ 不知是甚缘故?” 只得梳洗,穿了公服,取了笔、砚、卷子,跟了原差,竟到文选司私衙里来。传一声梆道:“ 黄贡生已唤到,就请入衙相见。”原来这文选司姓周名兼,是河南有名进士。一相见了,黄舆忙下礼庭前,周文选用手搀起道:“私衙相契,不必如此!”就叫看坐,黄舆再三不敢,周文选苦让,黄舆只得在旁坐下。

  周文选先开口说道:“本司因衙门事冗,竟不知黄兄到此,今早敝堂翁承贵相知王相公吩咐,方知黄兄候考已久。本司才力苦短,彼书吏蒙蔽,多有得罪!” 黄舆听了,摸不着头路,只得含糊应道:“贡生循序候考,自是常规,今蒙老恩台 破 格 收 考,恩 出 望 外,感 激 不 尽!” 就 取 出 卷 子、笔、砚来,打一恭道:“求老恩台命题!”周文选道:“黄兄既来到就是,也不消考了。明日与黄兄取入知县行头,以谢久羁之罪何如?” 黄舆道:“ 蒙老恩台培植,固莫大之恩!但贡生愚鲁,示考以为考,于心有所不安。况朝廷明器,不敢滥叼,还望老恩台赐题,容贡生竭驽马之才,于篇章之末,求老恩台公阅,或堪百里,或堪佐二,悉听老恩台裁酌。如过蒙额外之施,倘小才大受,异日得罪民社,不独失贡生求荣之本念,未免伤老恩台鉴别之明矣!” 周文选听了,肃然改容道:“原来黄兄君子人也,到是本司失敬了!”因叫衙役旁设一座,出题就是:“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二句。

  黄舆领题就座,周文选即退入私衙。直待黄舆做完文字,方又出来。黄舆呈上卷子,周文选看了大惊道:“原来黄兄不独其人君子,其才亦君子也!” 因取笔将卷子大批道:“ 字字阐发性道,言言理会圣贤,异日立朝,当步武朱、程,宜留为鹿鸣嘉宾,琼林上士,以辅佐天子,为圣世羽仪可也!若长才短驭,本司为失职矣!不准考选。”

  黄舆初时看见许多好批头,甚是欢喜。及看到后面,见“不准考选”四字,便心下着忙,连连打恭道:“贡生许选,原系朝廷怜念老儒不能上进,特赐一命之荣,以崇好学,从无考而不选之例。贡生既已到部,又蒙赐考,惟恳老恩台开恩赐选,他非所望矣!”周文选道:“本司不是吝惜一知县,不与黄兄选去,因见黄兄高才,非贡途中人,故不忍轻掷耳!”黄舆道:“贡生蒙老恩台作养,岂不自知?但贡生今为老马,岂能复作千里之想?只求老恩台慨惜一枝为鹪鹩地,则衔恩不浅矣!” 周文选道:“黄兄方才若是不考,竟选一官这到罢了,贤否本司可以无愧,既领佳章,明明美玉而作□□之用,则是本司无目,为朝廷失贤,呜呼可也?黄兄不要以从前失利而馁其气,文章一道本司颇颇自负,若是黄兄下科不联捷飞腾,则本司剜目以谢,再不敢论文矣!”黄舆道:“ 老恩台垂爱至此,真不啻天地父母!贡生虽驽骀,亦不敢负伯乐之顾!但有苦衷,不瞒老恩台说,贡生久客长安,资斧罄矣,衣食已不能充。若再候三年,将索我枯鱼肆矣,尚何飞腾发达之有?” 周文选道:“本司既为朝廷爱才,自当为朝廷养士。黄兄廪给,本司自有设处,不必介意!”

  黄舆见周文选好意勤勤劝勉,无法奈何,只得依允。周文选就叫留饭。饭罢,说道:“今日之考,实贵相知与敝堂翁见教,然考过这番劝勉,却是本司与黄兄文字相知,莫要也认作王相公之力。” 黄舆又打一恭道:“文字相知,古今快事,贡生虽非其人,而蒙老恩师知遇,真所谓有一知己死不恨矣!至于夤缘关说,非但力不能为,即力能为之,而姜桂之性于进身之阶,亦不愿为也!老恩台所论王相公,非亲非旧,实与贡生无识,决不敢因一时之误传,而假冒以为荣!”周文选惊讶道:“这又奇了,今早敝堂翁明明对本司说:‘昨日在郊外送行,会着王相公亲口讲的。’ 若黄兄不相知,他如 何 得 知,又 如 何 肯 讲?” 黄 舆 方 惊 惊 喜 喜 道:“原来他就是王相公!” 周文选道:“黄兄想起来了么?” 黄舆道:“门生昨日无聊,城南闲步,偶入寺中,见方丈中一白须老者闲坐,门生以为游赏之人,偶尔接谈。问及门生行藏,门生因胸中气苦,不觉将情实告,实不知他是当朝元老,且暗为提挈也!” 周文选道:“原来如此!今日若不讲明,本司只认做情面,不但失此老一段高义,并不知黄兄贫而有守。”黄舆再三致谢辞出。正是:

  夤缘无路莫言痴,君子常逢君子知。
  漫道人生都是幻,老天作事每多奇。

  黄舆回到寓所,心下暗想道:“谁知无意中遇了这个大相知,暗里吹嘘,可谓一时侥幸。今日赴考,无心中又遇了这个大相知,文字相知,又可谓万分遭际,一个贡生前程,得这两个相知,自然登时选去,谁想空欢喜了这半日,回来依旧还是一个穷贡生,守候下年科举。与不遇知己何异?岂不可笑!总是命中无这一顶纱帽之分,故颠颠倒倒如此耳!只得安命罢了。”过了数日,终亏周文选之力,将他选了个大兴县一个儒学训导,衙门冷淡,俸禄虽薄,足供衣食之费,得以安心读书,守候下科。只因这一番,有分教:

  皓首老儿否极而泰,黑心小子撺转面皮。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猜你喜欢
  第二回 明眼人劝夫改业 疾心老纵妾持家·绿意轩主人
  第二十八回 试巧韵赛咏菊花诗 感寂寞燕哭竹枝头·尹湛纳希
  三十三·
  第十六回 开书局志士巧赚人 得电报富翁归视妾·蘧园
  第二十六回 降兰香良缘凭月老 宴花朝雅令集风诗·
  第五十六回 安夫人为女得病 吕公子旅邸听琴·
  第十四回两娘子争风又吃醋·风月轩入玄子
  卷之二 仗佛力求男得女 格天心变女成男·李渔
  第六回 真冷宫昭君受苦 假圣旨太守充军·雪樵主人
  第十八回 龚维藩当差嫖院 程公子吃醋发标·苏同
  第二回 卫生取法得传新 妙令翻新征本草·儒林医隐
  第十五回 六监督虚文兴医学 瞿医生伤命闹冤魂·儒林医隐
  第二十三回痴郎规妓语重心长孝子出妻词严义正·平襟亚
  第十五回  丑儿郎强占家资 巧媒婆冤遭吊打·苏庵主人
  卷一人命类 韩廉使听妇哀惧·余象斗

热门推荐
  艳婚野史·江海主人
  后庭花·佚名
  两肉缘·不题撰人
  闺门秘术·
  换夫妻·云游道人
  脂浪斗春·不题撰人
  露春红·苏庵主人
  枕中秘·吴贻先
  云影花阴·烟水散人
  枕瑶钗·不题撰人
  浓情快史·佚名
  画眉缘·清长啸和尚
  风流和尚·不题撰人
  玉燕姻缘全传·佚名
  珍珠舶·烟水散人

随机推荐

  • 闹花丛·吴敬所

    《闹花丛》是清姑苏痴情士的小说。叙述了明代弘治年间,南京应天府上元鼎官家子弟庞文英,与五个女子的恋爱婚姻和风流韵事。庞大英才高学富,貌美年少,美女纷至沓来,主动地投怀入抱

  • 艳婚野史·江海主人

    清代中篇白话艳情小说,十二回。题“江海主人编次”。江海主人待考。今存“醒醉轩”刊本。本书实为《巧缘艳史》之续集,参见《巧缘艳史》。《艳婚野史》主要叙两个故事:一出《欢喜冤家·两

  • 隔帘花影·丁耀亢

    《金瓶梅》续书的一种,它是丁耀亢《续金瓶梅》因时忌和诲淫遭禁毁后的另一种续书,约刊行于清康熙年间。小说为避免丁氏《续金瓶梅》的命运,对原书人物及情节,尤其是《续金瓶梅》中的大量有关时政的事迹作了改动,以因果轮回

  • 寐春卷·竹宅山人

    《寐春卷》,明清艳情小说,共十五回,竹宅山人撰。话说北宋末年江南水乡镇江城之一段风月趣事。时值北蛮强悍,时局动荡难安,那镇江城却仍是繁华一片,皆因南北远隔,蛮夷骚扰不及,故而不

  • 情变·吴趼人

    清代爱情小说。八回。未完。署,趼人,即吴沃尧撰。第九、十回存目。卷首楔子列出全书回目。宣统二年(1910)《上海舆论时事报》连续刊载写至第八回的一半作者去世。后收入阿英编《晚清文学丛抄·小说二卷》(1960 中华

  • 金屋梦·梦笔生

    本书乃《金瓶梅》续书之一,继西门庆家族破败后,金兵南下,世事沧桑,人事巨变,只有人性之恶根不断,人心之贪淫不绝。然善恶总有相报,为恶者必无善终,这便是《金屋梦》之主旨。真可谓写透世态炎凉,尽展人心叵测,于悲观的生存态度中

  • 续金瓶梅·丁耀亢

    《续金瓶梅》全书六十四回,明遗民丁耀亢著。述《金瓶梅》主要人物托生再世、以了前世因果报应故事。全书以《太上感应篇》为说,每回前有引子,叙劝善戒淫说;以宋金征战为历史背景,描摹金人南下、汉人受苦之状颇多,甚为动人;然

  • 绣榻野史·吕天成

    明代白话中篇猥亵小说。四卷,有明万历醉眠阁刊本、种德堂戊申年序刊本。题“卓吾李贽批评,醉眠阁憨憨子校阅”,实为吕天成少年游戏之笔。故事写杨州秀才姚同心,因住东门,便自号东门生。前妻甚丑,恋小秀才赵大里,如

  • 桃红香暖·风月轩入玄子

    明代中篇艳情小说,共二十二回,风月轩入玄子撰。不知天下的事,才有假,便是真。那神仙鬼怪,固然有假托的,也原自有其实的,未可执了一个见识,道总是虚妄的事。只看《太平广记》以后许多

  • 欢喜浪史·不题撰人

    《欢喜浪史》,明清艳情小说,凡十二回,不题撰人,坊刊本。序与《换夫妻》之序全同。似系抄自该书。次为“新刻欢喜浪史目录”,正文卷端题“新刻欢喜浪史”,半叶

  • 露春红·苏庵主人

    明清长篇艳情通俗小说,共二十六回,苏庵主人撰。话说大宋自太祖开基,太宗嗣位。经历七代帝王,都则偃武修文,民安国泰。至徽宗道君皇帝,专务游乐,不理朝政人事。以致万民嗟怨,金虏乘之

  • 怨春香·

    《怨春香》,明清白话艳情通俗小说,共1卷,不题撰人。大宋仁宗皇帝明道元年,在浙江路宁海岸,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发生了一件“一妾破家”的传奇故事。在杭州城众安桥北首观

  • 蜜蜂计·储仁逊

    《蜜蜂计》,清代人情小说,共十回,作者储仁逊。主叙汉代董生才被继母使蜜蜂计陷害及其婚姻故事。

  • 春灯迷史·青阳野人

    《春灯迷史》作者青阳野人,其真实姓名不可考,成书年代亦未详,但可推测在道光十八年(1858年)之前,书已写成。 书叙唐玄宗时,浙江抚州府仁和县城里有书生金体,字生丽,风流标致,至 17岁通晓诗词曲赋,凡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不成就。到了

  • 玉闺红·东鲁落落平生

    玉闺红,东鲁落落平生撰,明代长篇艳情通俗小说,共六卷三十回。最早由金陵文润山房刻梓,此版失传,未见。现只残存序、 第一、二卷 共十回及第三、四卷目录。叙明代天启年间,魏忠贤专

  • 后庭花·佚名

    后庭花,明清白话艳情小说,共9回。世俗多诈,男女多氵㸒,天下四海九州,别的去处还好,惟有巴蜀地方,山明水秀,人物美丽,人心大是不古。小说叙述巴蜀府益州沪县秀才苏潘等人终日荒淫无度,

  • 僧尼孽海·佚名

    明代短篇小说集。作者不详。三十六则。成书于明万历至崇祯年间。每则演一至五个故事,共五十五个故事,篇幅长短不齐,有文言,亦有白话。内容比较集中,均属描述和尚奸淫民女及尼姑不守佛戒的故事。

  • 春幄莺飞·春江隐士

    春幄莺飞又名画眉缘,清春江隐士著,明清艳情通俗小说,共十四回。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 啼痕止恨清明雨。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