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赵希逢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赵希逢(生卒年不详)一作希蓬,宋宗室,太祖四子秦王德芳八世孙。与华岳诗词酬唱往来,有《华赵二先生南征录》今不传。词见《诗渊》第二十五册。

●满江红

赵希蓬

劲节刚姿,谁与比、岁寒松柏?

几度欲、排云呈腹,叩头流血。

杜老爱君□谩苦,贾生流涕衣空湿。

为国家、仔细计安危,渊然识。

英雄士,非全阙。

东南富,尤难匹。

却甘心修好,无心逐此!

螳怒空横林影臂,鹰扬不展秋空翼。

但只将南北限藩篱,长江隔!

赵希逢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用以和华岳的。华岳是宋宁宗时的武学生,有志恢复中原,曾作了一首《满江红》:庙社如今,谁复问、夏松殷柏?最苦是、二江涂脑,两淮流血。壮士气虹箕斗贯,征夫汗马兜鍪湿。问孙吴、黄石几编书,何曾识!青玉锁,黄金阙。车万乘,骓□匹。看长驱万里,直冲燕北。禹地悉归龙虎掌,尧天更展鲲鹏翼。指凌烟去路复何忧,关山隔。最后一句应当读作“指凌烟去路,复何忧关山隔,”雄心壮志,气魄极大。表示恢复必成,功业必立,无可阻挡之意。当时韩侂胃掌权,兴兵北伐,这本是义举,但韩目的不纯,北伐乃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又准备不足,仓促出兵。极具眼光和经验的华岳看出了北伐的不妥,大胆上书反对,指出此时北伐时机不佳,且所用非人。因此惹怒了韩,将其逮捕下狱。但后来的事态证明了华岳的正确,北伐很快以失败结束,韩被杀,南宋人民陷入了更深的苦难中。

华岳的词大约是写于北伐的前夕,词中没有反映出战时战后的事。赵希蓬和词当是写于北伐失败以后、韩侂胃被杀之前。词的上片高度赞扬了华岳的爱国热忱与谋国识见。“岁寒,然后知松之后调也。”华岳因直言劝谏而遭祸,战争失败证明了他是正确的。华岳在上书的结尾写道:“事之未然,难以取信。臣愿以身属之廷尉(掌刑狱之官),待其军行用师,劳还奏凯,则枭臣之首,风递四方,以为天下欺君罔上者之戒;倘或干戈相寻,败亡相继,强敌外攻,奸臣内畔,与臣所言尽相符契,然后令臣归老田里,永为不齿之民写的慷慨激昂”。“几度欲、排云呈腹,叩头流血”,说华岳不止一次想向皇帝披肝沥胆,贡献意见。但是却横遭迫害,一腔忠忱无人能解。这是何等的孤独和寂寞啊!但是纵观中国历史,会发现华岳并不孤独,从屈原开始,“信面见疑,忠而被谤”的事屡见。作者将华岳比作忧国忧民的贾谊是颇为切合的。年轻的贾谊在上给皇帝的奏疏中痛切地说:“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治安策》)条分缕析,慷慨激昂。“杜老爱君”,终生流落:“贾生流涕”,反被放逐;为国家仔细计安危、识见渊深的华岳竟身陷缧绁。这是爱国者的悲剧。亦是时代的悲剧。“□(似可补‘心’字)谩苦”、“衣空湿”,作者深深为之痛惜。

下片由华岳的遭际联想时局,深感愤慨。“英雄士,非全阙。东南富,尤难区。却甘心修好,无心逐北。”象华岳这样识见渊博的人南宋还有不少,东南财富更是甲于天下,而朝廷却视而不见,覥颜媚金。

南宋朝廷有一个论调:“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辛弃疾《美芹十论。自治第四》引)。实际上脆弱的并不是南宋的国力,而是一帮苟且偷安的统治者的心理!“英雄士”诸语就是对这种论调的正面驳斥,这正好利用了《满江红》词过片的短句排偶,声情显得异常激烈。“鹰扬”谓如鹰之奋扬,本于《诗。大雅。大明》,辛弃疾曾用之激励韩侂胃北伐:“维师尚父鹰扬,熊罴百万堂堂。”(《清平乐》)而韩侂胃之辈简直将战争当作儿戏,一触即溃,而又一蹶不振。就在这种情况下,南北议和,金人竟至要胁割两淮之地,以长江为界。自古以来南北对峙的政权都没有将长江作为分界线的,南宋有识之士也都知道守江必须守淮,淮河不守,江防难保,国家就岌岌可危了。“但只将……”一句,将作者的忧虑、愤慨浓缩起来,发人深省。赵希蓬此词和南宋的很多爱国词人的作品一样,现实性很强,感情激烈慷慨,且有丰富的内容,既赞扬了华岳的高风亮节,又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忧虑。因此颇值得一读。

猜你喜欢
  卷七百八十六·彭定求
  卷三百一十四·彭定求
  ●第十七出 求医·孟称舜
  第三十一出 选宫·周履靖
  第二十九出 旁疑·汤显祖
  第四折·尚仲贤
  卷一·万树
  ●词评下卷·沈雄
  序·查为仁
  卷420 ·佚名
  卷101 ·佚名
  卷三十一·朱彝尊
  卷七十九·高棅
  卷一百二十二·陈元龙
  御选明诗卷二十六·康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六十·彭定求

        卷260_1 【晚秋拾遗朱放访山居】秦系   不逐时人后,终年独闭关。家中贫自乐,石上卧常闲。   坠栗添新味,寒花带老颜。侍臣当献纳,那得到空山。   卷260_2 【题女道士居(不饵芝朮四十馀年,一作马戴诗)】秦系

  • 田间诗学卷三·钱澄之

    郑谱略【初宣王封母弟友于宗周畿内咸林之地是为郑桓公今京兆郑县是其都也又为幽王大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曰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君

  • 卷442 ·佚名

    杨公远 三用韵十首 性野耽幽隐,茅茨一二间。 身侔黄鹤瘦,心与白云閒。 囊里诗无俗,毫端画有山。 忽惊时节换,塞雁又南还。 杨公远 三用韵十首 不作皱眉事,何烦古押衙。 且尝桑落酒,更沦雨前

  • 卑微·徐志摩

    卑微,卑微,卑微; 风在吹 无抵抗的残苇; 枯槁它的形容, 心已空, 音调如何吹弄? 它在向风祈祷: “忍心好, 将我一拳推倒;” “也是一宗解化—— 本无家 任飘泊到天涯!”

  • 頥庵居士集原序·刘应时

    夫诗何为者也尚其辞而已矣曰善诗者去辞然则尚其意而已矣曰善诗者去意然则去辞去意诗安在乎曰去辞去意而诗有在矣然则诗果焉在曰尝食夫饴与茶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茶也人皆病其苦也然苦未免而不胜其甘诗亦

  • 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庄烈帝二·张廷玉

        ◎庄烈帝二   十一年春正月丁丑,洪承畴败贼于梓潼,贼还走陕西。丁亥,裁南京冗官。二月甲辰,改河南巡按御史张任学为总兵官。三月戊寅,贺逢圣致仕。是月,李自成自洮州出番地,总兵官曹变蛟追破之,复入塞,走西和

  • 春秋别典卷十四·薛虞畿

    鲁哀公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者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佚名

    正德八年十二月乙未朔升吏部主事阎铎为陕西按察司佥事○荫故吏部尚书马文升孙天祐为中书舍人○南京六科给事中史鲁等劾奏守备太监刘琅先年守备毒害军民今闻复用人心惊怖乞令炤旧闲住南京兵部尚书刘机粗鄙不学垄断无耻

  • 皇朝礼器图式序·允禄

    皇朝礼器图式序五礼五器之文始着虞书若玑衡若作绘絺绣若笙镛柷敔粲乎具列迨成周攷工记乃详载广围尺度与夫方色钧锊圜匡缜疏侈弇之差说者谓器之有图实权舆是汉儒言礼图者首推郑康成自阮谌梁正夏侯伏明辈均莫之逮宋聂崇

  • 春秋集传纂例卷三·陆淳

    唐 陆淳 撰崩薨卒塟例第十四左氏曰凡崩薨来告则书不然则否啖子曰天子卒曰崩诸侯卒曰薨皆臣子之辞外诸侯则曰卒卒终也本国不言卒【言卒如合终然】故异其文如今凶仪称亲属亡没异于吊者之辞情礼然也公羊曰天子曰崩诸侯

  • 佛说逝童子经·佚名

    西晋沙门支法度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平旦从诸比丘。被袈裟持应器入城分卫。佛行向富迦罗越门。富迦罗越有子年十六名曰逝。时在第三门内遥见佛来。身有奇相容貌端正。心意安静诸根寂寞。项中光出

  •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法云

    律分五部篇第四十一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食讫。令罗云洗涤失手[打-丁+暴]钵。以为五片。是日有多比丘。皆白佛言。钵破五片。佛言表我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毗尼藏。为五部也。故迦叶阿难末田和。修鞠

  • 第四品 谛分别·佚名

    一 经分别四圣谛者,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此中,如何为苦圣谛耶?是生苦、老苦、死苦、愁悲苦忧恼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总说五取蕴是苦。此中,如何为生耶?是所有之彼彼有情于彼彼有情聚

  • 淞隐漫录·王韬

    笔记小说。又名《后聊斋志异图说》、《绘图后聊斋志异》。清王韬(1828—1897)撰。十二卷。韬有《王弢园尺牍》已著录。是书为作者晚年所作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淞隐漫录》的体裁和题材都仿照蒲松龄《聊斋志异》,但取材

  • 颜山杂记·孙廷铨

    名胜志。清孙廷铨(1613—1674)撰。四卷。廷铨字伯度,一字枚先,号沚亭,益都(今属山东)人。明崇祯进士,入清官吏部主事。著有《南征纪略》、 《孙文定公全集》等。康熙五年(1666)搜辑旧闻而成书,四万余字。分山谷、水泉

  • 童蒙须知韵语·万斛泉

    《童蒙须知韵语》是清代万斛泉创作的蒙学读物。本书从常识到历史,从典故到人物,无不具备,而且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是一本典范的儿童教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启蒙教育长期采用。

  • 三洞枢机杂说·佚名

    多引六朝经典及故事,盖撰于唐。述导引、按摩、服药诸养生术,并混入祝咒、吐火术、服符、通真灵诸神奇方术。

  • 寿世保元·龚廷贤

    综合性医书。10卷。明·龚廷贤撰。约成书于十七世纪初期。龚氏在编撰《寿世保元》之前,曾有他所著述的《万病回春》刊行于世。随着他学术经验的积累和增长,总感到过去的著述“意有未尽”(见《郑堂读书记》),遂编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