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十三章 百姓之友

蘇東坡單槍匹馬隻身奮鬥,打算改革吏治,他算失敗了。他看到一次饑荒將至,他要朝廷預做防備,在這一方面他沒有成功。不過,由於他奮戰不懈,對抗下兩年的陰慘的鬼影,他是把老百姓從王安石新政的惡果中救了出來。據蘇東坡說,幾百萬人民已遭毀滅,有的因欠債而關在監獄之中,有的為逃避償還欠債的本金和利息,已經遠離了故鄉。朝廷有錢收入,國家卻破產了。中國老百姓是朝廷常年的債務人。朝廷查封了太多的抵押品,對於遠走天涯海角的逃債人,要如何收債呢?王安石已死,並且帶著朝廷賜予最高的榮譽頭銜埋葬了。現在留給蘇東坡的是求朝廷全面寬免人民的債務,免得家家破產赤貧。死者長已矣。姑且放寬心腸,睜大好奇的眼睛,注視那群官僚大人深不可測的頭腦,他們心那麼冰冷,那麼殘忍,但又那麼冷靜,看他們在王安石創設的那無邊舊債的荊棘地裏,在玩他們狙擊謀殺黎民百姓的遊戲吧。

蘇東坡一回到京師,對他的歡迎,只是一連串的攻擊批評之聲。政局對朔党諸君子是夠危險的。因為情形似乎是皇太后召他還京是要他官升宰相。他弟弟子由一直高升,到現在已是尚書右丞。尚書、中書、門下三省,是宋朝政府的三個主要部門。元佑七年(一0九二)六月,于由又高升了,升成了門下侍郎。按當時廣泛的說法,也是宰相之一。政敵的不安,自非無故。現在皇太后又召他那才氣過人的兄長還朝。只為了自存也罷,蘇東坡的這群政敵,非要決一死戰不可了。

賢昆件二人現在均身為高官,招人豔羨,因此人談論很久,究竟二人誰離卻京都,好使另一人免除官場的妒忌。蘇東坡決心離去,但是子由認為弟弟應當讓兄長。蘇東坡接受了禦史的一陣批評的風暴歡迎之後,越發想離開京都,乃第五次第六次懇請外放。

蘇東坡越懇求外放,他的政敵越覺得情勢嚴重。程頤的門人賈易說蘇東坡在他一千五百字請辭的表章,是向朝廷施加壓力以求相位。凡是賈易認為在那篇表章中可發掘用以抵毀蘇東坡的,他都用盡了。神宗駕崩後兩個月,蘇東坡在揚州一個寺院牆壁上寫的一首奇妙的小詩,現在完全在朝廷上喧嚷出來。西湖的蘇堤被指責為"于公於私,兩無利益。"他被控告關於杭州災情,他始終誤報朝廷。蘇東坡上一道名稱甚怪的表章,名為"乞外補以回避賈易劊子",裏面說:"易等但務快其私忿,苟可以傾臣,即不顧一方生靈墜在溝壑。"這當然是在朝廷上公開的爭吵。在蘇東坡政敵當中,有此賈易,後來等朔黨被推翻之後,賈易曾背棄朔黨;另一個人,叫楊畏,綽號人稱"三面楊",因為他曾先後背叛過王安石、司馬光、呂大防、範純仁等,他心頭有一連串令人眼花塗亂的鬼主意。在蘇東坡這一面,有不少朋友正在當權。這次鬥爭成了和局,實在是不得不爾,因為雙方目標一致。他的政敵志在驅逐他離開京師,而蘇東坡正好別無所求,但求一走了之。不管有饑荒無饑荒,三個月後,蘇東坡外放到穎州為官時,這一場政治鬥爭也就達到了合理的收場。

但是蘇東坡的任務尚未完成。因為元佑六年(一0九一)又是五穀不登,饑謹災情愈形嚴重。他在穎州為官八個月,又在揚州七個月。這樣,他算有機會一見江北情況。在元佑六年,他在穎州之時,一次出城去,看見成群的難民從東南逃向淮河邊。他陳報說老百姓開始撕下榆樹皮,和馬齒覓、麥茨一齊煮粥吃。流匪蜂起,他陳報搶案,也為數日多。他預測可怕之事恐怕方興未艾。倘若真正發生,將會難民成群逃離江南。老弱倒于路旁,少壯者流為盜賊。

在新年除夕日,蘇東坡和皇族同僚趙令時登上城樓,看難民在深雪中跋涉而行。趙令時說次日天還沒亮,他就被蘇東坡叫醒了。

蘇東坡告訴他:"我一夜無法入睡。對那些難民我總得幫助他們一點兒才對。也許咱們能從官倉里弄點兒麥子,給他們烙點兒餅吃。內人說我們經過鄭州時,傅欽之告訴我們他賑濟成功的經過。我們忘記問他到底是怎麼做的,所以現在我才找你問。你想到什麼辦法沒有?"

趙令時說:"我倒是想過。這些人只需要柴和米。官倉裏現有幾千石米,我們立刻就可以發,在酒務局還有很多柴——咱們可以發給這些窮人。"

蘇東坡回答說:"好,立刻就辦。"

於是立刻先救濟近鄰。可是鄰近地區淮河以南,官家還在征米柴稅呢。蘇東坡立刻奏明朝廷廢止此種荒唐事,而今柴米急需自由運輸,以濟燃眉。

在元佑七年(一0九二)二月,蘇東坡調到揚州。他的長子邁已由朝廷任命在外地為官。他到揚州去視察安徽各地時,他隨身帶著兩個小兒子。他讓隨員不要跟隨,親自到村中與村民交談。他看見一個令人無法置信的情景。只見各處是青翠的麥田,但大多的農家則荒廢無人。一年的豐收是村民最怕的事,因為縣衙的衙吏和兵卒在此時來逼索以前的本金利息,並且把人帶走關在監獄裏。蘇東坡來到了揚州,在謝恩表裏他說:"豐凶皆病"。中國的農民和生意人都落入王安石新政的陷餅裏了。他們只有兩條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饑挨餓;一是遇豐年,鋃擋入獄。

這是王安石新政的後果。蘇東坡在杭州時,除去請款、請米、預防災荒,不斷麻煩朝廷之外,還給朝廷上了一道長表章,請求寬免老百姓欠朝廷的債務。商業蕭條,富戶早已不復存在。朝廷命令以現款交稅,貨幣在市面上已不易見到。國家的錢現在都集中在國庫裏,朝廷正用這些錢進行西北的戰事。與二十年前相比,杭州的人口已減到以前的百分之四五十。朝廷也在遭受困難,正如蘇東坡所指出的,酒稅的收入已經從每年三十萬貫減到每年二十萬貫以下。國家資本派已經把小生意人消滅。使富人為窮鄰居擔保的辦法,已經把很多富人拖累得家敗人亡。意想不到的官司和糾紛,都由青苗貸款而起。有人,也許是在官員的縱容之下,用別人的名義貸了款。那些人或否認那筆貸款,或根本並無此人。而官家的檔案竟是一團混亂。官家手中有千萬份抵押的財產,其中有些已然由官方沒收。沒收的財產難道抵消得了借出的款項嗎?足可以抵消本金和利息嗎?利息到底怎麼計算呢?更有好多人坐監,只因為,在官司紛亂當中,買了產業,不知那份財產真正的主權當屬何人。每個人都欠人錢。地方法庭只忙於處理人民欠官家的債務案件,私人訴訟就擱置不聞不問了。民間貿易一向以信用為基礎,現在因為人人信用不佳,生意也陷於停頓。官場的腐敗到了令人無法置信的程度。杭州每年要向皇帝以綢緞進貢。有些質料差的綢緞往往為稅吏所拋棄,他只願全數收上品貨。由於他拋棄了貨色較差的,損失的錢還要補繳。當地太守要從拋棄的壞綢緞弄出錢來,於是強迫人民以好綢緞的高價錢買去那些壞綢緞。地方太守上遭上司的逼迫,下遭小吏的捉弄,那些小吏靠官方的"呆賬"壓榨百姓以自肥,正如同草原上的羊啃齧青草一般。

朝廷的淡漠拖延,到了驚人程度。遠在元佑五年(一0九0)五月,蘇東坡曾上表朝廷,呼籲寬免百姓的官債。新當政者上臺,司馬光已經開始退還官家沒收的人民財產。但是朝廷的原意總是被官僚們弄得面目全非。使蘇東坡氣憤難平的,對官方辦事的程式方式之爭,真是一言難盡,不須細說了。有些官僚認為,朝廷下令退還沒收的產業,只限於三估以後"籍納"的產業,並不包括官方在現場"折納"的案件在內。兩者之間是有微妙的差異的。官僚認為當年立即接受官家"折納"的人,已經承認估價公平,不必再發還他的產業。對這種劃分,蘇東坡頗為憤慨,他以為不符合聖旨的本意。

不過這只是百姓的權益被官僚騙取的一個例證而已。蘇東坡把聖旨被曲解誤用的事,一件件指出,都是使百姓蒙受損失的。他堂堂正正的理由是,民脂民膏已擠幹,他看不出來再從無力償還的人民身上去收二十年的老賬,這樣對朝廷還有什麼好處。比如說,酒務方面欠債的一千四百三十三件案子之中,經過官家二十年來的催繳,尚有四百零四件是人民棄家逃走,不敢重返故久而有關錢數不過約有一萬三千四百貫而已。即便情況一直不變,一直催討,也不會收回此一筆欠債,何不立即寬免,以收民心?

在蘇東坡等了一百零八天音訊遝然之後,那年九月,他又上一本,追問以前所上的表章,有何下文?這是上太后的機密本章,太后交給了中書省,飭令速辦。十二月十九日,戶部有給蘇東坡的複文,說原本章遺失,要他再上一份。元佑六年(一0九一)一月九日,蘇東坡又抄一本送至。附加注明,說二十年來商業蕭條,官家只有恢復老百姓的信用和存款,稅收才增收有望。這是那份呈文的結尾語。但是事過兩年,朝廷仍然毫無行動。

同時,江蘇湖泊地區又逐年歉收。元佑七年(一0九二)饑荒釀成巨災。據蘇東坡的報告,蘇州,湖州(吳興),秀州(嘉興)地區,人民死亡半數。大批逃荒的難民渡江北來。後來雖然積水漸退,田界全失。蘇東坡說:"有田無人,有人無糧,有種無牛。潭死之餘,人如鬼臘。"據蘇東坡的看法,在朝廷儘量扶持之下,此一地區需要十年才能恢復。他又指出,倘若當初朝廷採取他所建議的措施,所需款項不及後來賑濟所需之半數。他說:"小人淺見,只為朝廷惜錢,不為君父惜民。"嗚呼,天下蒼生,奈何!奈何!

元佑七年(一0九二)五月十六,蘇東坡又再談寬免官債一事。他在自己治下,不管別的官吏如何,他把聖旨照自己的看法解釋,寬恕了聖旨所列的一切案件,情況不明的疑案,則延期一年再辦,等待朝廷決定。他深信人民的信用若不恢復,情況的嚴重不會和緩,商業也不能復原。巨債高利則像百姓項間的石頭枷鎖。百姓的信用一旦毀滅,商業必然隨之癱瘓。萬惡必由此而生。他又上了一道長五千字的表章,細論處理呆賬的辦法。有些人為買公產而欠債,還有青苗貸款債,官穀債,春稅和秋稅債,也有入欠市易局的債,而市易局己經廢止,朝廷下令分十期(半年一期)清還,有人因舊債還不出而又欠了新債。此等情況和在杭州所上表章中列舉的四種債務,共達十種之多,朝廷終於先後下令部分寬免。蘇東坡回顧一下全部情形,擬定了詳盡的辦法。最後,他說:

臣頃知杭州,又知穎州,今知揚州。果見兩浙、京西、淮南三路之民,皆為積欠所壓,日就窮建。死亡半年,而欠籍不除,以至虧欠兩稅,走陷課利,農末皆病,公私並困。以此推之,天下率皆然矣。

臣自穎移揚,舟過壕、壽、楚、泅等州,所至麻黃如雲。臣每屏去吏卒,殺入村落。訪問父老,皆有憂色,雲:"豐年不如凶年天災流行,民雖乏食,縮衣節日,猶以生。若豐年舉債積欠,青徒在門,枷棒在身,則人戶求死不得。"言訖淚下,臣亦不覺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城民……

孔子日:"苛政猛於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觀之,殆有甚者。水旱殺人,百倍於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竊度之,每州催欠吏車,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萬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這道表章呈上去一個月之後,他又上一道私人表章給太后,建議皇太后頒佈如他所擬的如此一道聖旨:"訪聞淮浙積欠最多。累歲災傷,流浮相屬。今來淮南始獲一麥,浙西未保豐凶。應淮南、東西浙、京田諸般欠負,不問新舊,有舊官本,並特予權住催理一年。使久困之民,稍知之飽之樂。"隨後,他又請太后按照他前一道詳細的表章分別擬定條文,處理債務。

元佑七年(一O九二)七月,蘇東坡所催請各點,朝廷正式頒佈施行。他是如願以償了。表章中所提的公債,全部由朝廷下令寬免了。

猜你喜欢
  卷七 前赵录七·崔鸿
  東觀漢記卷二·多人
  后叙·顾炎武
  第十四回 操同室戈齐王毕命 中诈降计李特败亡·蔡东藩
  第三十四回 累次发兵才平叛酋 借端详梦迭献忠忱·蔡东藩
  第九十六回 失襄阳庸帅自裁 走河南逆闯复炽·蔡东藩
  卷之二百十八·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七·佚名
  卷五十·郝经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六·纪昀
  小 引·许寿裳
  杜甫传·刘昫
  卷二百九十六·杨士奇
  一六 新饭碗问题·邹韬奋
  张襄壮奏疏卷三·张勇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品藻六·冯金伯

    吴伟业诗馀二卷吴伟业诗馀二卷,韵协宫商,感均顽艳,允足接迹屯田,嗣音淮海。王士祯诗称“白发填词吴祭酒”,亦非虚美。[四库全书提要]吴伟业词驱使南北史娄东祭酒长短句,能驱使南北史,为是体中独创,且流丽稳贴,不徒直逼

  • 鹤年诗集原序·丁鹤年

    武昌丁鹤年先生以诗鸣湖湘间脍炙人口久矣余友四明章琦廷玉典教斯邑以其板废不存将重刻以兴起之前杭州府学教授唐公仲节于先生为契家子自武昌来不惟重先生之诗而且重廷玉之斯举盖义举也征余序其所以于首简余闻言之精者

  • 卷十七·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十七嘉善曹庭栋编雪溪集主铚字性之汝隂人昭素之后也博学有才识常同子正荐于朝视秩史官给札奏御时秦桧柄国忤其意遂遭摈斥尝居庐山结诗社后避地剡溪山中日以觞咏自娱着有默记国老谈苑侍儿小名

  • 日涉园集巻八·李彭

    宋 李彭 撰七言律诗观画山水不爱邉鸾爱李成胸中成画自峥嵘数行岛屿随人去一段风烟向腕生猨啼巫峡殷勤啸雁到衡阳嘹唳鸣我与羣山成保社直疑俱是旧经行逺眀阁饮百尺逰丝入座来浮岚空翠入樽罍谈谐自得江山助觞咏不劳丝

  • 列传第四十四 武李贾白·欧阳修

    武平一,名甄,以字行,颍川郡王载德子也。博学,通《春秋》,工文辞。武后时,畏祸不敢与事,隐嵩山修浮图法,屡诏不应。中宗复位,平一居母丧,迫召为起居舍人,丐终制,不见听。景龙二年,兼修文馆直学士。时天子暗柔不君,韦后蒸乱,外戚盛。平

  • ●卷十一·邵伯温

      神宗皇帝初召王荆公于金陵,一见奇之,自知制诰进翰林学士。荆公欲变更祖宗法度,行新法,退故老大臣,用新进少年,温公以为不然,力争之。神宗用荆公为参知政事,用温公为枢密副使,温公以言不从,辞不拜。枢密吕公弼因奏事殿上,谓帝

  • 卷九 献帝·王夫之

      〖一〗   有诡谲鸷悍之才,在下位而速觊非望者,其灭亡必速。故王莽、董卓、李密、朱泚俱不旋踵而殄。又其下者,则为张角、黄巢、方腊之妄,以自歼而已矣。其得大位,虽夺虽僭,而犹可以为数十年人民之天下之祸乱为己任;君

  • 卷之五百三十八·佚名

    光绪三十年。甲辰。十一月。庚寅。冬至。祀天于圜丘。上亲诣行礼。  ○诣正阳门。关帝庙菩萨殿拈香。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泰东陵。裕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

  • 卷七 邻交志下一·黄遵宪

    泰 西环地球而居,南北极有定,东西方无定。然居中国而视欧罗巴,则名日泰西,日本又居中国之东,故亦沿泰西之称。阿美利加一洲,自太平洋海路已通,由东而至其国,亦可谓之太东。然其初来也,越大西洋而抵欧罗巴,乃能至亚细亚,且其种类

  • 唐纪七十一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中之下中和二年(壬寅、882)·司马光

    唐纪七十一 唐僖宗中和二年(壬寅,公元882年) [1]五月,以湖南观察使闵勖权充镇南节度使。勖屡求于湖南建节,朝廷恐诸道观察使效之,不许。先是,王仙芝寇掠江西,高安人钟传聚蛮獠,依山为堡,众至万人。仙芝陷抚州而不能守,传入据之,诏

  • 宋纪十三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泰始二年(丙午、466)·司马光

    宋纪十三 宋明帝泰始二年(丙午,公元466年) [1]春,正月,己丑朔,魏大赦,改元天安。 [1]春季,正月,己丑朔(初一),北魏宣布大赦,改年号天安。 [2]癸巳,征会稽太守寻阳王子房为抚军将军,以巴陵王休若代之。 [2]癸巳(初五),刘宋明帝刘征召会稽

  • 卷十三 旅獒第七·孔颖达

    西旅献獒,西戎远国贡大犬。○獒,五羔反。马云:“作豪,酋豪也。”太保作《旅獒》。召公陈戒。○召,时照反,后“召公”皆仿此。旅獒因獒而陈道义。[疏]“西旅”至“旅獒”○正义曰:西方之戎有国名“旅”者,遣献其大犬,其名曰“獒

  •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二·佚名

    圣勇菩萨等造宋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同译经梵才大师绍德慧询等奉 诏译  最胜神化缘起第四  尔时世尊游化居止摩竭陀国王舍城中。将诸弟子大阿罗汉一千二百五十人俱。时彼国王名洴沙王。禀性仁贤久植德本。已证初果

  • 咸宾录·罗日褧

    罗日褧编著。此书分八卷,计《北虏志》一卷,《东夷志》一卷,《西夷志》三卷,《南夷志》三卷。书中所称虏,即指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夷,即指东南亚向明王朝通贡的国家和地区,是以明王朝为中心,东、西、南、北为四夷之意。此

  • 道教义枢·孟安排

    道教论著。道士孟安排编集。凡10卷,《正统道藏》收入。孟安排约为唐初人,生平不详。全书分37门,广引众经,解释道教教义理论,“显至道之教方、标大义之枢要”。有道德、法身、三宝、位业、三洞、七部、二观、三乘、六通、福

  • 读素问钞·滑寿

    医经类著作。元滑寿(1304—1386)撰。三卷。寿字伯仁,号樱生。河南许昌(一说襄阳)人。元初,因其祖父任官江南迁居仪真(江苏仪征)和浙江余姚。先后从师于王居中和高洞阳。博通经史,尤精于医,对《内经》、《难经》、《伤

  • 九州春秋·司马彪

    西晋司马彪撰。九卷,惟《隋书·经籍志》作十卷。记述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及战争事迹。九州指司、冀、徐、兖、荆、扬、梁、益、幽。已佚。今有清黄奭辑本,收入《汉学堂丛书》。

  • 尼拘陀梵志经·佚名

    亦称《佛说尼拘陀梵志经》。佛教经典。宋施护等译。二卷。以佛为尼拘陀梵志开示,宣说苦行不可视为正解脱法。异译本有:《长阿含经》第八《散陀那经》、《中阿含经》第一百零四《优昙婆罗经》。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