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小宛

--忧国忧民亦英雄

【原文】

宛彼鸣鸠①,翰飞戾天②

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明发不寐③,有怀二人④

人之齐圣⑤,饮酒温克(6)。

彼昏不知,壹醉日富(7)。

各敬尔仪,天命不又(8)。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螟蛉有子(9),蜾蠃负之(10)。

教诲尔子,式彀似之(11)。

题彼脊令(12),载飞载鸣。

我日斯迈,而月斯征。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13)。

交交桑扈(14),率场啄粟。

哀我填寡(15),宜岸宜狱(16)。

握粟出卜(17),自何能毅。

温温恭人(18),如集于木。

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注释】

①宛:小的样子。②翰:高。戾(li):至,达到。③明发:指湖。④二人:指父母亲。⑤齐圣:聪明正直。③温克:蕴藉从容(7)壹: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富:满。(8)不又:不再来。(9)螟岭:螟蛾的幼虫。(10)蜾嬴(guoluo):细腰蜂。负:背。(11)式:用。彀:善。似:继嗣。(12)题:看。(13)忝:愧,辱没。生:指父母。(14)交交:飞来飞去的样子。桑扈:鸟名。(15)填:苦。(16)岸:牢房。(17)出:问。(18)温温:和软的样子。

【译文】

小小斑鸠在飞鸣,展翅高飞上天空。

我的心中多忧伤,追念故去的先人。

直到天亮睡不着,心中怀念父母亲。

有人正直又聪明,饮酒蕴藉又从容。

也有昏庸无知者,沉醉酒中难自拔。

各自威仪要慎重,天命一去不再来。

田野长着野豆苗,庶人百姓去采摘。

螟蛾生子长成虫,细腰土蜂背走它。

教导你的亲生子,使他向善长成材。

看看那些小鹡鸰,一边飞来一边鸣。

我要天天出门行,你要月月在外奔。

早起晚睡要勤勉,切莫辱没父母亲。

桑扈鸟儿飞去来,沿着禾场啄米粒。

可怜我穷无依靠,应吃官司进牢房。

抓把小米去问卜,何处能够得吉利。

温和恭顺的人们,好像栖身大树上。

忐忑不安多小心,就像面临那深谷。

恐惧谨慎战兢兢,就像双脚踏薄冰。

【读解】

士大夫身处乱离之世,不仅感叹自身命途多件,并且劝诫身在朝廷的人们,在特殊情势之中要谨守职责,向善明哲,不但小心做人,也要勤于政务,不要辱没先辈。这是传统具有良知正义感的士大夫在乱离之世特有的忧患意识,也是传统士大夫特有的品质。

乱离之世,人心最容易浮躁。野心家和趁火打劫者往往混水摸鱼,借机大捞一把。看被红尘者,往往隐通山林,或自暴自弃,成沉溺于酒色。英雄豪杰落草绿林,劫富济贫。在这种时候,要的自好,坚持操守,尽忠尽职,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人们各自的命运瞬息变幻,朝不保夕,更是难以顾及其它。此情此景,犹如在一个飞快旋转的涡漩之中要站稳脚跟,得有巨大的自制力和平衡能力。

但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总该有一个轴心,一种向心力,否则便会成散沙一盘,失去主心骨。这个轴心,这种向心力,往往是由具有社会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士大夫)来构筑的。他们不依附于任何既成的社会群体或利益集团,竭力维护作为社会生活支柱的道德价值观念和理想的价值取向。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和生命,以成全自己竭力维护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应当说,这样的人同创造物质文明的人一样,在为整个社会和民族的群体作着自己的贡献。他们并非“精英”,只为某种信念和理想存在着。他们手中没有掌握实际的权力,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手中握有权力的人们。他们没有财富,却以维护精神上的独立为己任。

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人,无论是拯救还是逍遥,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支撑着民族和社会的价值与信念体系。从屈原到“戊戌七君子”,以血荐轩辕,杀身以成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从慨赴死,其精神足以感天动地泣鬼神。乱世出英雄。这英雄应当不单是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也不单是揭竿而起的造反者,不单是挽狂澜于既倒的豪杰;同样也包括矢志不移地坚持道德和人格理想的人们,包括忧国忧民忧时的人们。

猜你喜欢
  卷八七·邱濬
  卷一一·邱濬
  为政篇·王夫之
  四书留书原序·章世纯
  经济文衡续集卷八·佚名
  卷首五·严虞惇
  第六章 17·辜鸿铭
  卷二十一·乾隆
  卷二十六·佚名
  亲近品第六十五·佚名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维摩诘经别记·太虚
  真佛教徒──即俗即真的大乘行者·太虚
  卷第二十九·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九十·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佚名

    (徐端同夫人扶正旦上,云)老夫徐端,好是烦恼人也!自碧桃孩儿亡过,又早三年光景,谁想玉兰孩儿,昨夜三更时分,暴病而亡,停尸在堂。一壁厢报与张亲家女婿知道,待他来时入殓,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旦做醒科)(夫人云)孩儿,精细者。(正旦唱)

  • 丁集第一·钱谦益

    高按察叔嗣一百一十一首《考功稿·自叙曰:“嘉靖三年,余由工部营缮主事调补吏部稽勋,已而再调考功,时三原今光禄卿马伯循为郎中,钧州今江西按察使张子鱼为员外郎,武城今国子祭酒王纯甫同为主事,海内方更

  • 律诗·秋瑾

    水仙花洛浦凌波女,临风倦眼开。瓣疑呈玉盏,根是谪瑶台。嫩白应欺雪,清香不让梅。余生有花癖,对此日徘徊。送别杨柳中庭月,来宵只独看。分离从此始,相见定年难。浦溆灯将烬,窗前泪未干。明朝挂帆去,谁伴倚栏干?咏琴志感泠泠七弦

  • 卷三十六·查慎行

    钦定四库全书敬业堂诗集卷三十六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道院集【起戊子五月终十二月】余自甲申以後僦居城南道院者三年今春寓直西郊五月驾幸山庄避暑余仍回旧寓时同年贺集洲沈岱瞻及家弟东亭俱需次入都乐数晨夕遂定居焉安

  • ●诗义固说卷上·庞垲

    古今人之论诗者多矣,大要称说於篇中之词,而未深求於言中之志,所谓从流下而忘反者也。试观《三百篇》以暨汉、魏,其所为诗,内达其性情之欲言,而外循乎浅深条理之节,字字有法,言言皆道,所以讽咏而不厌也。余每与同人论诗,耑主此说

  • 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三·赵尔巽

      瑚尔起 爱隆阿弟巴灵阿 舒明 福禄 齐里克齐 阎相师 伊柱努三乌勒登   瑚尔起,瓜尔佳氏,满洲镶蓝旗人。自笔帖式累迁协领。乾隆十三年,从征金川。迁呼伦贝尔总管。二十年,从征准噶尔,加副都统衔。二十一年,从参赞大臣

  • 读例存疑卷六·薛允升

    名例律下之三徒流迁徙地方充军地方徒流迁徙地方:巻首凡徒役各照应徒年限,并以到配所之日为始,限满释放。流犯照依本省地方计所犯应流道里,定发各处荒芜及濒海州县安置。应迁徙者,迁离郷土一千里外。徒五等。发本省驿递。流

  • 朱滔传·欧阳修

    朱滔,生性诡诈反复无常。朱希彩因与之同宗而喜爱他倚仗他,让他主管帐下之亲兵。朱氵此任节度使后,派朱滔带三千人马去泾州为天子防秋,为诸军中之首倡者。起先,从安史之乱以后,山东方面,外表上仍为臣服,实质上桀骜不驯。到朱氵

  • 卷九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九十七郊社考【七】日月星辰顺治八年六月定春分秋分朝日夕月之礼初定祀典以日月从祀天坛罢春秋二分祀事至是礼臣请照旧典以春分秋分日致祭於从祀天坛外仍立朝日坛於东郊立夕月坛於西郊从之

  • 易经·说卦传·第六章·佚名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姤遤乎火; 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 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一·戴溪

    宋 戴溪 撰读周南闗雎诗人述后妃之意而作也后妃有感于关雎思得嫔御之淑者以配君子方求之未得寤寐在念通夕不安寝及其既得也欲以琴瑟友之示其亲也钟鼓乐之结其欢也雎鸠和而有别荇菜柔而深长故因兴以为比葛覃与关雎同

  • 卷四百三十七·佚名

    △第二分无摽帜品第四十一之二尔时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能擐如是大功德铠。一切有情皆应敬礼。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擐功德铠勤精进者,如为虚空擐功德铠发勤精进。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为欲成熟解脱有情擐

  • 十二、岩唤主人·慧开

      瑞岩彦和尚,每日自唤:“主人公!”复自应:“诺!”乃云:“惺惺着!”“诺!”“他时异日,莫受人瞒!”“诺!诺!”   无门曰:瑞岩老子自买自卖,弄出许多神头鬼面。何故聻?一个唤底,一个应底;一个惺惺底,一个不受人瞒底。认着依前还不是!

  • 说无垢称经赞卷第二(本)·窥基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经。皆获第一(至)波罗密多。赞曰。此显能到彼岸功德。即是十种波罗密多。第一者。显其十度。皆能具修。纯是无漏。然此十度。在地前位。于一行中。唯修一行。唯是有漏七地以前。于一行中。修一切行。

  • 往生净土忏愿仪·遵式

    (沙门遵式辄采大本无量寿经。及称赞净土等诸大乘经。集此方法流布诸后。普结净缘)。原其诸佛悯物迷盲。设多方便而引取之。但谁安养净业捷直可修。诸大乘经皆启斯要。十方诸佛无不称美者也。若比丘四众及善男女。诸根

  • 真仙秘传火候法·佚名

    真仙秘传火候法,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南宋道士之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全书分〈时中火候〉、〈行水〉、〈方便真人露火机〉三篇,论述内炼金丹之火候法度。其丹法假借易象爻辞,日月盈亏,阴阳升降

  • 孔子传·钱穆

    钱穆撰。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初版,列入《沧海丛刊》。书稿完成于1974年,因审议者认为“不得认易传非孔子作”,搁置逾十三年。作者认为司马迁《孔子世家》真伪混杂,次序颠倒,后人之孔子新传或失之贪多无厌,或失之审

  • 无垢优婆夷问经·佚名

    一卷,后魏般若流支译。有无垢优婆夷,贤优婆夷等,问佛拂佛塔地,乃至四梵行三归戒之功德差别。佛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