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七回 石门镇鬼附活人船

作者: 烟水散人

 诗曰:

 
  天下有奇事,莫如鬼与神。
 
  阴雨每夜哭,白昼或现形。
 
  慕德曾结草,报怨有彭生。
 
  岂曰皆子虚,为君述异闻。
 
  却说鬼神之事,虽无确据,而理实有之。盖生于阳世的为人,则死入幽冥的为鬼。虽至圣如孔仲尼,也曾说道:“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乃有迂僻之士,执着一番异论。以为人死则已体遗神散,何从有鬼。就是信鬼的,又有一等老生腐儒,以为鬼神无形与声,那些怪诞之事,俱属子虚乌有,未足深信。岂知无形无声者,鬼神之常。其或当昼现形,天阴夜哭者,乃鬼神之变也。盖因忠臣烈士之死,含冤负生,郁勃难伸,以致附物为祟,现影报仇。或为明神,或为厉鬼,此乃理之所有,不足为异。何况恶人现报,曾有变虎变狗。吉士枉死,曾有还魂复苏。其事载诸传记,班班可考,不容诬也。虽然是这般说,那浅识之士,犹以为时远事邈,漫无可据。岂料近今更有一个横亡的鬼,既能现形,复会说话,奇奇怪怪,说来令人骇异,却系目击其事。就在秀州地方,西门外,离城三里,有一小户人家,姓杨,号唤敬山,浑家张氏,俱年五十四岁。单生一男,年甫十七。至亲三口,靠着耕纺起家,买了瓦房一所,就在屋脚底下,一块儿置产五十余亩,备设牛车,自己耕种,只有雇工人顾四,并一小厮名唤阿喜,相帮力作。原来那个阿喜,方九岁时,为值年荒,父母伯叔弟兄,俱患瘟疫而死。其父黄仁,欠存杨敬山的冬麦三石,所以族长做主,写下卖契,听凭敬山收养,作为义男。其年已是十有八岁,与隔港邻舍顾茂生,最是话得投机。那顾茂生,与杨敬山又是中表至戚。所以茂生爱着阿喜乖巧,要将婢女海棠为配,倒是敬山不肯。岂料阿喜早晚捉空,就撑船过去,与那海棠戏狎。尝着甜头,一个要娶,一个要嫁,弄得一团火热。只恨隔着一条江水,不得十分像意。闲话休提。
 
  那年十月间,杨敬山有一姑娘,嫁在石门县内开纸烛铺的陈信家。因值收稻上场,着阿喜到县邀接。当日清晨起身,将隔夜剩下的饭,炊热吃饱,独自一个摇船前去,约定次日准回。谁想一去五日,杳无信息。杨敬山放心不下,又差顾四到县探访。杨氏夫妇吃了一惊道:“那一日何曾见来,这是什么缘故?若说被人谋害,他却并无财物。若是堕河而死,他又惯识水性。况路上来往船多,岂无一人捞救。莫非心怀不善,将着那船逃往别处去了?”顾四摇首道:“他与阿爹,名虽主仆,实与父子无异。若说逃走,决无此事。”遂连夜出城,赶回报信。杨敬山大惊道:“这又是一件稀奇古怪的事了。”即与顾四,沿着官塘,一路访问。又粘贴招子,着人四处缉探,并无影响。整整的寻了四十余日,只得把来放下不题。
 
  且说顾茂生,其年为着粮长,将那南粮马草,亲自解赴杭州。不消数日,交割已毕,即与同投现年赵敬椿、朱仁甫、何三等,星夜赶回。到石门县,过了一晚。将及五更时候,即令开船。因值风阻难行,到得石门镇上,人家已吃早膳。急忙上岸,买了些鱼肉小菜,下船就开。忽闻后面乱声嚷道:“前边那只小船,慢开慢开,我回去要紧,搭我一搭。”众人回头看那岸上,并没有人叫唤,也不以为异。忽又闻厉声叫道:“顾家三叔与朱仁甫,俱是认得的,快些摇拢,我要趁回家去。”顾茂生便叫停了橹。掇转头来,远远张望,那有一人趁船。何三笑道:“这也作怪,青天白日,莫非遇着鬼了?”吓得朱仁甫与顾茂生面色如土,不敢开口。赵敬椿道:“那里管他是人是鬼,快些摇了去罢。”刚欲把橹摇动,又闻喊道:“慢摇慢摇,省得我赶不上来。”那摇船的朱大、朱二,听着空里唤声不绝,吓得手忙脚乱。又被逆风一荡,竟将船头打拢岸边。只听得“乒其”一响,那船就动了几动,恰像有人跳下来的,便闻叹气连声道:“好了好了,已下了船了。都是相熟邻居,又值便路,凭你乱声叫唤,偏生不睬,却累我多走了二里路程。“只管喃喃的嗟怨,那船板上又淅淅索索响动不已。惊得顾茂生等四个,牙齿相打,一堆儿挤在后舱。又闻唤道:“你们舱内,不要挤做一处,我在船头上将就坐得的。”停了一会,又闻自言自语的说道:“倏又转着顺风了,可惜没有一扇布帆。“话犹未绝,只听得飕飕吹响,果然转着顺风。顾茂生只得大着胆,高声问道:“你还是神是鬼?趁着我船,却要往那里去?”那鬼应声道:“顾家三叔,你为何这等健忘,我曾蒙你另眼看觑,将着海棠许我,我就是杨阿爹家里的阿喜。别来未久,难道声音也听不出了?”顾茂生道:“既是阿喜,闻得杨敬山差你到石门县去接取姑娘,你既会识水性,身边又无财物,为什么死在路上?今已幽明隔绝,还要回去何用?”那鬼道:“说起好苦,我那日独自摇船,怎奈风又逆,雨又大,刚刚过得石门镇上,忽遇海神经过,一阵旋风,船竟覆没。那海神又怪我冲犯神道,喝令左右将那铁鞭挝了数十,以此虽谙水性,命付波臣。那时船既随流远去,尸骸狼籍,谁为收管。只得哀告当方土地,蒙赐一餐。却因横亡新死,鬼簿未登。又念家主厚恩,抛撇不下,矧且没有倚靠,东飘西荡,无处栖身,思欲回到家里。守候数日,又无一只便船。今蒙三叔带我回去,得见家主一面,真是万幸的了。”顾茂生又问道:“家主是人,你乃是鬼,你纵见他,他却不能见你,只怕去也无益。”那鬼哭道:“我自九岁上边就蒙阿爹抚养至今,可惜那老人家,只有一个儿子。家内现放着花米柴糠,多少物件,那里照管得到。我为此放心不下,急要回去,早晚间替他看管,不致被人偷了东西。就是那个顾四,也是一个不长进的。有许多短处落在我眼里,我只是不说他。”赵敬椿道:“每闻落水死的要捉螺蛳,你却怎得工夫回去,替你家主看管?”那鬼道:“虽则均是堕河身死,原有两样。若是前鬼等着后鬼,三年讨替,须要摸足螺蛳三石,方离苦厄。若是阳寿未绝,不幸横亡,这却没处索命,那螺蛳亦不消捉得,随你东西南北,可以到处飘流。为此,我也是个不幸身故的,听凭回去,谁敢拘束。”那朱仁甫等,起初无不害怕,以后互相问答,话得高兴,连着朱大朱二,也忍笑不住。因为转了顺风,将及傍晚,已隐隐的望见三塔,进入浜门。立见杨敬山立在岸上,远远张见。便问道:“三阿弟,你回来了么。”顾茂生笑道:“被着你家阿喜趁船,耽搁了好一会,只得载来还你。”船将近岸,那鬼就嚷道:“先到对门,放我上去。”俄而船头一动,又闻唤道:“我已跳在岸上了,将船放过去罢。”杨敬山呆着脸,看了一会,尚不知什么缘故。只听得面前朗声唤道:“阿爹好么?我就是阿喜,已回来了。“杨敬山抬头一看,那里见个人影,着实吃了一惊。连忙走进家里,将那大门紧紧闭上。张氏惊问道:“日头尚未落山,怎就关门闭户?”杨敬山慌忙应道:“有有有鬼,有鬼。”只听得中门左侧,揶揄笑道:“阿爹不要关门,我早已走进在屋里了。”又卒然向着张氏耳边,高叫一声道:“亲娘,我就是阿喜,那日到石门县去,不幸风急船覆,堕河身死。今早得遇对门顾家三叔的船趁得回来。你们老夫妻两个,不用害怕,特来与你照管门户。”张氏听了许多说话,吓得魂不附体,连忙与杨敬山商议道:“想是他横死在外,没有羹饭得吃,所以到家吵闹。你快去买些纸锭回来,做碗饭儿送了他去,省得在此搅扰不安。”杨敬山听说,一面托着顾四去买纸锭,一面即令张氏烧饭煮肉。那鬼早已窃听明白,走向灶前说道:“阿爹,我是自家屋里人,谁要你费着钱钞。那饭儿我便受你一碗,若是纸钱不须烧化,我是没有罪过的,那要使用。”杨敬山听见,没奈何只得向空哀告道:“你在生时,我待你不薄,虽则是我差你去,致有此祸,然亦是你命中犯定,休要怨我。我今多烧些纸锭与你,还到别处去罢。”那鬼便乱嚷道:“阿爹你好没有情义,我生既为杨家的人,须知死亦为杨家的鬼。况我父母双亡,虽在阴司里面,未曾相会。你若不肯收留,却教我依附那个。况我感戴厚恩,特来与你照管家事,并非索命而来,你何须苦苦推阻。”说罢,又呜呜咽咽的哭了半晌,把杨敬山的两口儿,吓得战战兢兢,缩做一堆,没有理会处。
 
  自此,至亲三个,并着顾四,日常行坐不离。若往田间,张氏也即出到门外坐着,到晚来都在一间房内歇息。每遇有事商量,或与人闲话,中间他便高声接应,剌剌不休。有时风清月朗,便闻他击户而歌,莞然若笑。有时雨惨更残,便闻他啾啾唧唧,如怨如啼。那杨敬山也曾几次哀求,百方禳祷,那里驱遣得去。以后将及半载,也便日渐相忘,不以为异。
 
  忽一日,更余时分,杨敬山已经睡熟,张氏连声唤道:“外面恰像有人脚步走响,那米儿豆儿俱在中间屋内,只怕有个歹人潜在家里,我和你起来,点着灯儿出去一看。”杨敬山自梦中惊醒,模糊未答。那鬼应声道:“适才是我响动,并没有人潜在家里,阿爹你可放心安睡,不要起来罢。”又一日,不见了一把没柄的斧头,杨敬山悄悄的对着张氏道:“这两日只有后面的王阿寿常来走动,那把斧头是我亲手放在厢房里面的,为甚再寻不见?决被那厮掏摸去了。”那鬼从旁嚷道:“阿爹,你不要疑错了王阿寿,那把斧头是前村的张狗郎偷去,藏在门前稻柴底下。我就在那一晚到他家里,亲眼见的。”杨敬山点头道:“是了,是了。前晚黄昏时候,那厮果然在我家里东张西望,想必是他偷去。”连忙走到前村,告诉那张狗郎的父亲张孝,要这斧头。张狗郎道:“啊呀,你这老人家好没正经,自家没了东西,反白白的冤人做贼。怪道你家现放着一个鬼在家里,便会说这样鬼话。”杨敬山见不肯认,就向门前稻柴底下,细细的搜了一遍,那里见个斧头的影儿。没有意思,只得走了回来。那张狗郎看见搜寻不出,就去投了总甲,一同走到杨敬山家里,乱嚷乱骂,要寻厮打。杨敬山不胜气苦道:“平白地撞着这冤魂,镇日在家吵闹不安也就罢了,还要累我惹着这样闲气。”那鬼随口应道:“阿爹你且不要埋怨我,我自当面与他对理,看他怎样赖得。”当下张狗儿正在敲台拍凳,咆哮乱跳。忽被一阵旋风打从屋角吹卷进来,风影里面,只见阿喜乱发披头,血痕满颊,戟手向前道:“你还认得我么?那一晚我亲眼见你偷去藏在稻柴底下,就是你家兄弟也晓得的。你若拿来还我主人,万事全休。设或不肯,我就捉了你去。”急得张狗郎连连叩头道:“饶命,饶命,这把斧儿果然是我偷去的,如今情愿送还,再不敢胡赖了。”那杨敬山并着众人在旁,不见阿喜,只见张狗郎做着这个模样。又惊又怕,又觉好笑。当下张狗郎没命的奔回家里,说与张孝。张孝十分害怕,就把斧头送还,亲自到门谢罪。
 
  话休繁絮,那年十一月间,杨敬山聘着朱仁甫的女儿,做了媳妇。那朱仁甫虽有田产,是个一文不舍的。要了盘盒财礼,并不置备妆奁,竟把一个光身女儿送过成亲。当合卺那一夜,杨敬山生在房里,闷闷不悦。那鬼从旁劝道:“你这老人家何消着恼,虽则费了许多盘盒,没有嫁妆,幸喜大婶人物既好,性又伶俐,只要会做人家,也就够了。我是好话,休要怪我多嘴插舌,强来劝你。”杨敬山听毕,愈加厌闷。
 
  到了次日,置酒会亲。把那媳妇偷眼一看,果有几分姿色,也便欢喜。及至三朝,朱氏亲到厨下,炊煮羹汤。终是后生闺女,不曾做惯。刚刚捏着一只碗儿,失手坠地,跌得粉碎。张氏看见,一时性发,也管不得三朝新妇,厉声叱咤。那鬼忽从灶前叫道:“亲娘,不要淘这闲气。适才是我擦身经过,以致那只碗儿失手打碎,却与大婶无干,休要埋怨错了。”谁想朱氏最是一个胆小的,猛听得虚空说话,惊得心内突突乱跳。那晚头疼身热,就染了一场重病,延医调治,不能痊可。张氏与杨敬山计议道:“从那冤孽进门,搅扰得昼夜不安,生活俱废。刚刚讨得一个媳妇,又被他惊出病来。似此怎生过得。每闻城隍庙内新到一个江西道士,颇有捉鬼灵符,你何不进城,求他驱遣。”杨敬山唯唯应诺。只因此一去,更惹出天大的一番奇祸。
 
  要知端的,下回便见。

猜你喜欢
  第二十八回 个中人凄吟忆昔词 局外友识透钟情意·西泠野樵
  第九十八回严取缔庸医侥幸办清乡劣董倒霉·李涵秋
  第三十回 粉墨登场难为贤伉俪 黄金论价欲组小家庭·张恨水
  月下老错配本属前缘·周清原
  第九回 淫妇情可诛 侠士心当宥·梦觉道人
  第二回 清明节游春遇艳 暖翠楼掷香订期·孔尚任
  第十八回 柳友梅衣锦还乡·刘璋
  第十回 香国抡元文人韵事 潢池盗甲杰士惊心·钟心青
  第十四回 施计放火盗人头·
  第七回 死者无棺卖身市上·
  第五十四回 珍品分输付资则老母 债台暗筑济款是夫人·张恨水
  第83回 于抚台店中吵嚷 臧书办劝问情由·牛瑞泉
  第二回 赂本官拙行铁扇子 惩土恶痛打丁霸王·蔡召华
  第十三回 玉香静观双龙戏·烟水散人
  第五十回 小儿女活拆凤鸾俦 老夫人另订鸳鸯谱·天虚我生

热门推荐
  艳婚野史·江海主人
  后庭花·佚名
  两肉缘·不题撰人
  闺门秘术·
  换夫妻·云游道人
  脂浪斗春·不题撰人
  露春红·苏庵主人
  枕中秘·吴贻先
  云影花阴·烟水散人
  枕瑶钗·不题撰人
  浓情快史·佚名
  画眉缘·清长啸和尚
  风流和尚·不题撰人
  玉燕姻缘全传·佚名
  珍珠舶·烟水散人

随机推荐

  • 伴花眠·情痴反正道人

    伴花眠,情痴反正道人著,明清艳情通俗小说,共十三回。且说那大宋徽宗朝年东京金明池边,有座酒楼,唤着春悦楼。这酒楼有个开酒肆的阮大郎。娶妻赵氏,夫妻二人尚未有子,却也和睦相处,朝

  • 巫山艳史·

    清代白话世情小说。 又名《意中情》,四卷十六回。不著撰人。啸花轩刊本无序跋。其它尚有乾嘉间刻本,未见。啸花轩为清初书坊,可知其为清初之作品。顾名思义,小说主要是写男女之间的淫荡行为,类似《桃花影》,是一部淫秽之作

  • 桃花艳史·佚名

    清代白话中篇世情小说。六卷十二回,作者不详。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合影楼刊本,封面题《新刻桃花艳史》。每卷两回,卷首又题《新编桃花艳史》,无序跋,当为清代前期或中期的作品。小说叙唐代少女金桃儿与才子李辉枝的爱情故事

  • 露春红·苏庵主人

    明清长篇艳情通俗小说,共二十六回,苏庵主人撰。话说大宋自太祖开基,太宗嗣位。经历七代帝王,都则偃武修文,民安国泰。至徽宗道君皇帝,专务游乐,不理朝政人事。以致万民嗟怨,金虏乘之

  • 龙阳逸史·醉竹居士

    《龙阳逸史》全书由二十个短篇故事所组成。书中所称「小官」,即江南地区对卖淫少年之惯称。《龙阳逸史》里的小官,形象丰富多元,有用尽心机攀龙附凤、有巧施诡计勾引「买主」、更有与兄弟、姊妹争风吃醋,力抢一夫者。围绕

  • 醉春风·江左淮庵

    《醉春风》(又名《自作孽》)书叙明万历年间,苏州顾外郎之女大姐,生平以节烈自誓,嫁张财主第三子张监生为妻,遂称三娘。张监生奢华好色,未成亲前,与徐家大小娘子及大娘之女通奸,其家教书先生杨某帮闲隐瞒。及成亲,张监生仍与徐家

  • 桃花影·烟水散人

    明清白话艳情通俗小说,凡十二回,烟水散人撰。书叙明朝成化年间,松江府华亭县有一旧家子弟名魏容,表字玉卿,年方十七,生得面白唇红,神清骨秀,又有满腹文才,然一心娶美女为妻,故未曾婚配

  • 十尾龟·陆士谔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四编四十回。题“青浦陆士谔撰”。陆士谔,名守先,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为清末民初著名通俗小说家,写过二十余部白话小说。成书于清宣统三年(1

  • 碧玉楼·竹溪修正山人

    清代长篇白话艳情小说,十八回。题“竹溪修正山人编次”,作者姓名与生平不详。今存积善堂刊本。似出嘉庆间。后来的排印本名《帏中采》。书叙河南清城富户王百顺,娶妻张碧莲。百顺未能遂碧莲之欲,为吴能怂勇,出外求方

  • 品花宝鉴·陈森

    《品花宝鉴》是我国第一部以优怜为主人公来反映梨园生活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共六十回,产生于清代道光年间。它的作者是江苏常州人陈森。小说以贵公子梅子玉和名伶杜琴言、书生田春航和名伶苏蕙芳同性相恋的故事为中心

  • 捣玉台·临川山人

    捣玉台,临川山人著,清代长篇艳情通俗小说,共二十五回。临川山人,是清初著名的艳情小说家,创作有《捣玉台》和《花荫露》两本小说,人物生平不详。 且说唐朝贞观年间,百废俱兴,政通人

  • 脂浪斗春·不题撰人

    《脂浪斗春》,明清艳情小说,凡七回,不题撰人。叙述大明正德皇帝禀性风骚,赋情潇洒,一日退朝无事,便睡在龙床上,梦与美女相会,便意欲下江南寻美女。游至苏州,先与渔姑、凤姐行鱼水之欢

  • 浓情快史·佚名

    又名《媚娘艳史》,中国古代禁书之一。《浓情快史》讲述了世情中的一个女人武则天放荡而又充满欲望的故事。该书约成书于清朝,原题《新镌浓情快史》,署嘉禾餐花主人编次。因为书中有男女情爱内容的描写,有违封建礼教,在清代

  • 枕中秘·吴贻先

    《枕中秘》作者吴贻先,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清仁宗嘉庆中前后在世。著有《风月鉴》十六回,《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传于世。书言古来圣贤学问生而知之者,固不待言;其次亦莫非由阅历

  • 痴婆子传·芙蓉主人

    《痴婆子传》是明代芙蓉主人著中篇艳情小说,两卷三十三则,大约创作于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以浅近文言之倒叙笔法,述少女上官阿娜情窦初开,少试私情,至出嫁后伤风败俗,乱伦淫荡

  • 鸳鸯阵·古棠天放道人

    《鸳鸯阵》,明清艳情小说,凡十二回,古棠天放道人著。苟非天作之合,纵使男欢女爱,意密情坚,才貌门楣,各投所好,或千方百计,挥金购求,甚有父母之命即专,媒灼之言更合,欢欢喜喜,道是百年姻眷

  • 风流悟·坐花散人

    世人有何下贱?无钱便是下贱之因。有何尊贵?有钱便是尊贵之实。下贱之人,有了钱,便改头换面,自然尊贵起来;尊贵之人,无了钱,便伸手缩脚,自然下贱起来。所以说:“富贵不奢华,而奢华自至;贫穷不下贱,而下贱自生。”

  • 风流和尚·不题撰人

    明清通俗白话艳情短篇小说,共十二回,不题撰人,该小说题材与《欢喜冤家》中的第十一回《蔡玉奴避雨撞淫僧》有渊源关系。书叙江南某地寺庙里的几个和尚,六根不净,凡心难泯,或伺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