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七回 友伴有缘能相会 兄弟偶遇不相识

作者: 尹湛纳希

    朝霞如虹二月天,习习春风拂窗帘。 

    书桌明亮闲无事,续写评书未了缘。 

    话说福寿说笑话蒙璞玉,说香菲一只眼瞎了。璞玉听了起初非常难受,几乎要哭,后来忽然想起来又笑着说:“你骗我!那天我亲眼看见卢姑娘,她比以先还要漂亮。五官都那么好看,干嘛你背地里咒人!” 

    福寿笑道:“你那天在哪儿看见的?” 

    璞玉将在西冷桥边遇见卢香菲, 自己吃惊没敢说话的事儿说了 一遍。福寿遮盖掩饰道:“那个人不是卢姑娘,是跟着程夫人的芙蓉。她和卢姑娘长得一模一样。卢姑娘 只眼瞎了藏在芙蓉的后面。”说完大笑。璞玉不信,正在刨根问底。书童进来说:“瑶琴回来了,就在外书房。” 

    瑶琴见面,将找人的事禀报说:“奴才领命跟着那个和尚的后面,问熟人知道他就是在南屏山画画儿的月江和尚。第二天到灵隐寺打听,总是找不到。后来又问了 一个熟人,原来这个人虽然在灵隐寺出家,现在却不住在灵隐寺。他住在那天我们去过的天竺寺的下院——下天竺。奴才我又到那儿,知道了他的住处以后,才回来。” 

    璞玉听了欣喜道:“你好好记住,我抽个空儿自己去访问。” 

    原来下天竺后院有一块大顽石。传说至诚的良友和有善缘的在这三生石上有缘。这块顽石在这儿也不知道有多少年的历史。为什么叫它三生石:唐朝时西湖忽然来了一个有道行的高僧,名叫园泽。他到这天竺以后,没人听过他念经,没人看过他拜佛。他的行动奇异,白天则正襟危坐,静观自得。有时似观心,有时似观世。庙僧对他的行迹不理解。他也不同别人作伴儿,成天徘徊在庙后,常倚着那块大顽石头静思冥想。有时候摸石头,有时坐在石头上面,或者躺卧片刻。象这样,一天天,一年年,总是如此。庙上的人都说他是一尘不染,声色不移,唯独被这顽石吸引住了,或者这石头里面有什么奇迹。有人或说他要炼石补天,或说他要叫顽石点头,或说他要磨石成金,或说他要磋石变羊。众僧怎样讥笑,他也毫不理睬,仍然站在大石头的旁边,终日盘桓。 

    正是: 

    志洁无人比,殊怀有谁知。 

    知音尚未遇,曲高只自知。 

    却说唐朝中叶,国势日衰,天宝年间安禄山叛乱,守卫东京的大将军李凯战死。李凯之子李源看父亲为国捐躯,成立义军,辅佐郭子仪、李光弼收复东京。安禄山死,父仇已报,改名换姓,弃官匿迹,远遁凡尘,想做个逍遥散淡的人。听说西湖山水甲天下,就来到了杭州。 一看湖上画舫箫管仍是喧嚣,就想找个静谧的所在。穿过九里松,来到了下天竺,谷回山转,极为清静,才合了自己的心意,在这寺里住了下来。 

    李源无事静思,常忆父亲战死之事,满怀心绪,无处诉说,常常幽思冥思,闭门独处,又没有知己可以谈心,如同园泽独游独憩一样。园泽还有 块顽石可以做伴,朝夕共处,慰藉心灵。李源真是茕茕孓立,形影相吊。庙僧常对人说:“我们寺里来了两尊木雕泥塑的活佛。” 

    一日,李源散步走到庙后,莲花峰下修长亭亭的翠竹千竽,从罅缝里穿射出来。峥嵘的山峰重重叠叠环抱着庙后,庙后有块顽石,光洁陆离,独秀可爱。石上有一僧盘腿打坐,面目清秀,器宇不凡。李源一见肃然起敬。那园泽睁眼看见李源,两人话没出口就已心心相印,犹如前生所识。当即施礼相坐,每句话说起来都很相投。原来这块石头上只有一个园泽,现在成了两个园泽,这块石头也好象有了两个知己,更加增添了光彩。 

    那天二人遁世超俗,相互交谈,成为知己,就在这块顽石前结了三生石缘。从此以后,形影不离,风雨天也是面对面坐卧。春日摘花,夏日乘风,秋日咏月,冬日赏雪,大都坐在这块石头上。是以二人同这一块大石头结为生死与共的三友。因此,后世将这块石头称为“三生石”。后来李源从书中引动云游之兴,要同园泽游览巴蜀名山圣境。园泽无奈,说要绕道走长安,李源执意不去长安这个污浊垢辱之地,要走荆州、巫峡这条路。园泽叹息点头道:“大数难逃,信哉!”说完勉强同意。经湖广来至安浦,看见一个汲水的妇人,园泽忽然流泪,向李源辞别道:“那妇人就是我托生的母亲,此地此时即了却我今生之日。我本来不愿意走运条路,想要绕道长安,而老兄的情谊难却,本想先陪你去看峨眉山的积雪,再来此地。但今日大数难脱,无奈相别。君若不忘友情,今后十三年中秋八月十五日夜在荷红川岸边来访,我在月下与君见一次面,完成三生之约,结束石上之缘。”说完咽了气,闭了眼。 

    李源寻访那个汲水的妇人,果然生了一个男孩,只是哭个不停。李源看了说:“我能让这孩子不哭。”进屋一看,那个婴儿生得头圆脸方,胖乎乎的,只是闭着眼睛大哭。李源抱起说:“尊贵的朋友!李源来了。”那个婴儿忽然睁开眼睛,看看李源,不哭,笑了。以后真的在他十三岁的时候,到西湖荷红川那个地方与李源相见。这就是三生石传说的始末。这才是贤者交友之道,这才是益友良朋。市井小人朝识夕弃,口是心非,尔虞我诈,逐利忘命者,焉能与之同日而语。故交友之道以“三生石”为贵。 

    诗曰: 

    交友本挚真,贵在浅入深。 

    可以托性命,丰采出群伦。 

    且说璞玉想抽个闲空,去一趟天竺寺。忽然一天,梅知府亲自来了。给贲侯回话道:“传戴国老的话:求婚之事可以接受。只是两个闺女许配给一个人不太相宜。许给一个,留下一个。我把古代尧将二女嫁给舜的故事作为借鉴说了以后,他又这么说道: 一听说两个闺女的亲生父母都在浙江,应当通个消息。如果他们放了话,我也同意。‘” 

    贲侯当即与金夫人商议,只说戴国老应允了两个姑娘的婚事,派龚高去浙江。 

    龚高领命,租船去浙江,找到金公府上,到了传事房,金府家人听说姑太太派人来了,不敢怠慢,忙进去告诉管家刘功。刘功原来和龚高有交情,连忙出来接到自己房里。喝完茶,龚高问了这边的安,知道一切平安,将贲侯、金夫人的书信和礼品一一交付并将来意仔细叙说一遍。刘功听了这些事儿,大奇特惊,吐出舌头,半晌都收不进去。 一面告诉伙房,一面收下书信和礼品。整饰了衣冠,知道金公在里院打牌,不便进去,敲起云板,入内报事。 

    那时正是四月上旬,窗户都开着,顾氏正与娜氏一起闲呆着,听台阶下边一个说书的瞎子在说书。那瞎子正弹着丝弦说《西唐书》,诸神都打不赢一个金北锋。孙膑着了急,去花果山请孙悟空。正说在热闹的地方,忽然听敲云板,知道有事儿,忙让松了琴弦,暂时休息。顾氏看到刘功手里拿着哈达站着,问有什么事儿。刘功报喜,将龚高说的情况从头到尾说了一遍。两位夫人听了如此这般,惊得目瞪口呆。娜氏起初只是合掌念佛,后来听到卢香菲被彩球打中的事儿,又开始抹眼泪笑了。顾氏哭了一会子,笑着问个不停。金公散了牌局,从外面进来。刘功忙将贲侯的书函呈给金公。金公先奇怪全家坤眷都有喜色,又看夫人的那个情景,大惑不解。刚刚坐下,婆子们放好饭桌,摆上酒肴。金公一面饮酒,一面拆封,知道了事情的概况,又问刘功。顾氏将刚才听到的事情从头到尾地叙说一遍。 

    金公听了这些事儿,既不喜欢也没生气,手里拿着个小镊子闭上眼睛慢慢薅下巴颏的胡须,半晌以后,憋着劲儿哼了几声,对刘功道:“你去好好招待来人,今天晚了,我不想见。明天见面,再交给他回信吧!”刘功领命出去。顾、娜二位夫人一看金公很不高兴,也不敢多说,怏怏不乐地散了。 

    次日,金公出来坐在三门耳房,叫龚高来见,问了那边情况以后,交给他回信道:“你回去后,好好回禀姐夫和姐姐,我家门不幸,连走背运。我以前以为那两个姑娘都死了,原来她们没死,还都活着,这是她们的运气。她们救命的父母,就是她们再生的父母。我们两个姑娘就象死了又投胎, 切事儿我全不管。她们的再生父母同意把她们给一个人,我也高兴。 一切事儿,我跟着走。”龚高说:“舅太爷这些吩咐,全都在理。虽这么说,这件事我们老爷说必须向舅太爷禀告清楚。还有一件事,要定妥,想订在仲秋八月的好日子办喜事儿,也向舅太爷禀报。” 

    金公点头道:“正好,你们的福晋是我们的姐姐,我的姑娘跟她的姑娘一样。姑娘的大事,姑妈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我没有甚么更多的话可说。” 

    龚高高高兴兴地道了谢。又请顾、娜二位夫人去喝喜酒。事情办完,和金府家人辞行。即日从浙江出发,坐船到苏州,向贲夫人禀报八月订下大喜的好日子。 

    却说顾、娜两位夫人听了那消息以后,不分白天黑夜,止不住地高兴。每天掰着手指头数着到八月的天数。又想起在八月以前不派个人去看看姑娘实在不合适。 

    一天,正一块儿坐着商议,顾氏想派儿子金钟去看两个姐姐,在丫头们中间忽然出来 个丫头跪在顾氏面前说:“小丫鬟我承姑娘的厚恩,以后不幸没能跟着姑娘去死。一代姐妹替姑娘出阁的出阁了,都尽了力。唯有无能的我寸恩末报,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现在姑娘靠老天保佑,没有死在江里,还活着。婢女上天涯海角,也得找到她,以尽犬马之劳。”说着就掉眼泪。顾氏一看,原来是跟琴紫榭的大丫头瑞红。娜氏奶奶看她有这般义气,先流下眼泪。顾氏也在伤心。金公从外边进来,问怎么回事儿。二位夫人异口同声地把瑞红刚才说过的话,又将想派金钟看望姑娘的意思诉说了一遍。金公点头道:“这丫头有这个心意也算难得。钟儿念书耽误几天就耽误几天,依你们的意思派他去一次杭州吧!我总疑心琴姑娘还能活着。卢姑娘没有掉井里能说得过去,琴姑娘的!”首已经打捞上来,我亲眼看着埋在平山堂,现在怎么又活了呢?若说琴姑娘真的活着,那平山堂埋的又是谁?或许象《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复活了不成!这桩疑案必须查清。“说完从学房里将儿子金钟叫回来道:”改日同刘功带书童去杭州西湖,看看两个姐姐,答谢戴国老,同时将瑞红送去,再进贲府看望姑母。“ 

    金钟年纪还小,又特别淘气,听了这话,高兴得跳了起来。两位夫人又忙活着,将送给姑娘的衣服什物交给瑞红收好。叫管家婆子来妈妈护送,又千叮咛万嘱咐地说了一番。 

    次日金公又给刘功交待了好些话,备下两只小船,夫妻二人送金钟等坐船往杭州而来。那金钟象出笼的小鸟,和侍童吉祥、如意一起在船上说山道水,笑着闹着。 

    日到了杭州附近,金钟心想去梅峪之前,先去西湖游玩一次。就问本地人道:“你们这西湖最热闹的地方是哪儿?”那人道: “我们西湖山水寺庙可多了。还有六桥、双峰,什么样的好风景这儿没有呢?不知道你说的好看是山水的好看,还是声色的好看?”又对金钟道: “离这不远,苏堤旁边的望湖亭的前面是太湖,后边是商店、歌楼、酒肆、秦楼楚馆都有,是西湖头等繁华地方。”金公子大喜,向奶妈、刘功再三要求,必须去看 趟。刘功没办法,将两只船交给家人,告诉来妈妈和瑞红好好看管, 自己和金公子带着两个侍童,四人徒步,顺着堤,朝望湖亭而来。 

    那时正是立夏刚过,西湖的春光已逝,天气渐热,荷花都长骨朵了。游人有的拿着扇子扇凉。四人边说边笑边走,不久走到了一个大巷子,往南穿过去,过了竹桥 看,在半岛上果然有一个大亭子。匾上写的《望湖亭》三个大字。前边太湖是碧波青青,游舫如蚁。金公子看了非常高兴。湖边茶肆酒店的红旗绿幌连绵不断,亭上摆着几个茶桌,客人有猜拳饮酒的,交谈喝茶的, 个个穿的绫罗绸缎,富贵豪华。 

    刘功和公子也找了一个洁净的雅座,正想喝茶,跑堂赶快倒茶,又端来四碟果子。金公子正在喝茶吃果子,忽然听见 曲琵琶弹奏的声音。金公子侧耳倾听,不觉入迷。刘功笑道:“公子怎么着!听了这声音就要往那儿搬吗?” 

    金公子笑道:“这倒不是。我以前读白乐天的《琵琶行》,恨不能到浔阳江上看看。今日来到这儿,就象到了那个地方听到这么幽雅的琵琶声。”正在说着,悠扬的歌声,顺风入耳,吐字清晰。歌词是: 

    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不下来。 

    风台呀!艇等郎郎台。 

    香径香渺吴家台。 

    梦赴阳台。 

    —种清爽可爱的声音,真使人心动神摇。 

    金公子的侍童吉祥、如意听了相对欢笑。正不知道那歌声是从哪儿来的。一个小跑堂在一个盘子里放了一碗清炖整鸭,高高举起,绕过屏风进去。金公子就从屏风的缝里往里看,北边还有三间正房,里面又出来一个小跑堂的将那个跑堂手里的炖鸭盘子接过进去。那跑堂退出来时,金公子问他道:“那边儿的屋子也是你们的?”跑堂说: “这屋原先是整个的 一套,今天我们借这边卖茶。那后院才是我们自己的,准备请客用的。今天我们这儿的于老爷在正堂设宴请客。”金公子又问道: 

    “刚才弹琵琶的是在这屋吗?”那跑堂的点了点头。金公子又问道: “是什么人弹的?”那跑堂笑道:“我看您这老爷也有二十岁了。可是怎么这么傻?弹琵琶的除了女人还有什么人!” 

    刘功笑道:“你不要笑话他不懂。他是大家公子,从来没见过歌女是什么。”跑堂的笑道: “那老爷们为什么不叫一两个歌女来看看?正堂后三间备有现成的一桌果子,屋子也挺干净明亮。从前边柳荫下的船里叫一两个歌女听听小曲儿也用不了多少钱。” 

    刘功道:“后面要有闲屋子,我们到那边去坐坐也好,这儿太吵得慌。”说罢跑堂的引路,金公子绕过屏风一看,院子里有些车轿。上首三间正房的两边还有六间厢房。正屋旁边的墙上有个月亮门,跑堂领他们进了月亮门,绕过正房,果然有三间敞屋,里面极为清静幽雅。二人找个中间的桌子坐下,叫跑堂的端来细果子和热酒慢慢地喝着。 

    原来那屋是前屋的正北面,离北窗很近。 

    忽听弹弦声停了,几个人笑着称赞。有一人笑道:“少爷愿听什么歌儿,您赏着点吧,不然尽不了我的心!”又一个人道: “我本来对这些小曲的好坏不太门儿清,只对昆曲的词儿知道一点,但她们又不会唱,我还能点什么。”先前的那人大笑道:“那么李师爷替少爷点个怎么样?”又一个人笑道: “那么我替少爷点吧。刚才平儿唱的《小耗子》就确实好,现在要听月儿唱一个。”忽有一女人优美悦耳的声音问道: “老爷们想听什么词儿?”又有一人笑道:“你们最拿手的还是郎郎调,就唱这个调吧!”说罢,就听见转轴拨弦,那个女郎用黄莺似的声音唱道: 

    惜只惜的今宵夜,愁只愁的明日离别。 

    离别后,鸳鸯流水梅花谢。 

    猛听得,鼓打三更刚半夜。 

    刹时窗外月影西斜。 

    恨不能,金钗别住天边月。 

    恨老天,闰年闰月不闰夜。 

    唱完之后,众人齐声笑着喝彩。 

    金公子坐不住,悄悄走到窗前,用手指捅破窗户纸,往里瞧:上首坐着 个青年,衣冠楚楚,仪表堂堂。旁侧坐着一个书生,年过五十。两边又坐两个人,左边坐着的显得清高,雅致,容俊,声和,大约三十岁。右首的主人瘦脸,黄须,身高,眼细。两个歌女对着正坐,衣裙鲜艳,容貌秀丽。左首穿紫红衣的那个客人吻着刚刚唱歌女郎的脸蛋说她美。那女郎举杯劝那人喝酒,那人又抱住女郎,不喝酒。坐在右首的主人说: “月儿!你三爷亲你,你怎么不用皮杯敬酒呢?”那月儿笑着不动。穿紫红衣的人笑道: “算啦!你要害羞,我给你一杯皮酒。”用嘴嘬了一杯酒,抱着坐在自己怀里的月儿,抬起她的头,对上嘴,喂她喝。月儿吸着喝了。满屋子的人大声叫好。 

    金公子看那些怪样子,忍不住在窗外哈哈大笑。众人大惊,开窗 看申斥道:“什么地方的娃娃敢上这儿来笑?快出去揍他!”几个人跑了出来,挽起袖子要打金公子。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猜你喜欢
  第十章·苏曼殊
  第一回 防奸盗刻意藏形 起情氛无心露影·李渔
  第二十回 会友人亲亲团圆 把软玉恋恋不舍·临川山人
  第四十一 碧玉连环·邺华生
  第二十回 带醉说前缘落花有主 含羞挥别泪覆水难收·张恨水
  第十回 半日工夫·张恨水
  第14回 出意外被奸拆离·弥坚堂主人
  十七·
  卷四 活全家愿甘降辱 徇大节始显清贞·杜纲
  第三十六回家庭戾气蓄志杀亲娘世界奇闻丧心告妻父·李涵秋
  第十二回 林正国触奸投水 徐弘基进香还朝·
  第四回 倾赀结客无虚夜 破璧迎郎有剩欢·江左淮庵
  第七十四回 王春宇正论规姊 张绳祖卑辞赚朋·李海观
  第三回 赵如子恐错过两题勾引句 司空约要分明一访列眉村·
  第二十二回 璞公子长夜题情诗 炉小姐伤春悲往事·尹湛纳希

热门推荐
  艳婚野史·江海主人
  后庭花·佚名
  两肉缘·不题撰人
  闺门秘术·
  换夫妻·云游道人
  脂浪斗春·不题撰人
  露春红·苏庵主人
  枕中秘·吴贻先
  云影花阴·烟水散人
  枕瑶钗·不题撰人
  浓情快史·佚名
  画眉缘·清长啸和尚
  风流和尚·不题撰人
  玉燕姻缘全传·佚名
  珍珠舶·烟水散人

随机推荐

  • 品花宝鉴·陈森

    《品花宝鉴》是我国第一部以优怜为主人公来反映梨园生活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共六十回,产生于清代道光年间。它的作者是江苏常州人陈森。小说以贵公子梅子玉和名伶杜琴言、书生田春航和名伶苏蕙芳同性相恋的故事为中心

  • 春闺秘史·不题撰人

    春闺秘史,清代中篇艳情通俗小说,不题撰人,凡十回。 却说清末民初年间,姑苏城内,出了一位风流才子,这人姓周名碧卿,是个世家子弟、家境也还丰裕,上无父母,下无兄弟,一手持家,好不一自一

  • 醉春风·江左淮庵

    《醉春风》(又名《自作孽》)书叙明万历年间,苏州顾外郎之女大姐,生平以节烈自誓,嫁张财主第三子张监生为妻,遂称三娘。张监生奢华好色,未成亲前,与徐家大小娘子及大娘之女通奸,其家教书先生杨某帮闲隐瞒。及成亲,张监生仍与徐家

  • 潮嘉风月记·俞蛟

    《潮嘉风月记》描画青楼众生,但不止于咏叹风情,叹蘼芜之趋败,而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凭吊古风,箴规写怀,故有别于青楼文学中脂粉酬唱、羁孤相惜之作。在青楼文学雅俗转换过程中,起到了

  • 贪欣误·罗浮散客

    这是一部明代短篇小说集,共六回,约五万字。每回演述一个故事。此书对了解明代市井生活有认只价值。[1] 相较于“三言”、“二拍”本书的文人化倾向更强。

  • 画眉缘·清长啸和尚

    画眉缘,清代白话艳情小说。清长啸和尚著,共9回,未完稿。唐末群匪作乱,顷刻间一统河山四分五裂,唯吴越境内安泰和美,百姓额手相庆。且说太湖流域明州境内,有伢子本名唤做吴三春,因他

  • 闺门秘术·

    落魄文人兆璧、兆琨科考中试,县令夏国华欲将女儿瑶云配兆琨。其子均祥不肖,私自将妹另许叶槐之子叶开泰为妾,瑶云不从。均祥之仆狗儿欲奸瑶云之婢庆喜未逞,反诬庆喜与人通奸,国华怒杖均祥,坚拒叶府婚姻,被陷去职。新县令勾结

  • 花影隔帘录·

    清代文白相间中篇艳情小说。一名《抱影隔帘录》,又名《花影隔帘》。四部。分题“钱塘韩景致瑜楼撰”、“钱塘陈戏春翁阅”、“钱塘王隆愁痴人补阅”、“钱塘魏素珠吹箫媪订阅&rdq

  • 桃花影·烟水散人

    明清白话艳情通俗小说,凡十二回,烟水散人撰。书叙明朝成化年间,松江府华亭县有一旧家子弟名魏容,表字玉卿,年方十七,生得面白唇红,神清骨秀,又有满腹文才,然一心娶美女为妻,故未曾婚配

  • 情变·吴趼人

    清代爱情小说。八回。未完。署,趼人,即吴沃尧撰。第九、十回存目。卷首楔子列出全书回目。宣统二年(1910)《上海舆论时事报》连续刊载写至第八回的一半作者去世。后收入阿英编《晚清文学丛抄·小说二卷》(1960 中华

  • 银瓶梅·佚名

    苏州刘芳之妻颜氏美丽贤惠,兵部尚书之子裴彪见色起意,设计诬陷刘芳勾结盗匪,使刘芳死于酷刑之下。颜氏逃出家门,被迫上二龙山避难。刘芳弃尸荒郊,却被友人陈升以莲子瓶救活。裴彪与奸党勾结,图谋不轨。刘芳冤情终于上达玄宗

  • 寐春卷·竹宅山人

    《寐春卷》,明清艳情小说,共十五回,竹宅山人撰。话说北宋末年江南水乡镇江城之一段风月趣事。时值北蛮强悍,时局动荡难安,那镇江城却仍是繁华一片,皆因南北远隔,蛮夷骚扰不及,故而不

  • 怡情阵·吴还初

    《怡情阵》,中国古代著名的艳情小说之一.作者署名江西野人编演,乃是拖名.描写的是唐代扬州府兴化县秀才白琨的风流艳遇,怡情欢娱的故事。由于其书中登峰造极的性描写,遭到清道光,同治二帝的严厉封杀,是一本古代禁书。《怡情阵

  • 林黛玉笔记·喻血轮

    全书乃林黛玉之日记,作者以第一人称,写林黛玉之所见所闻所感,实是借林黛之口叙说整部《红楼梦》.日记所述与原著几乎无异,凡有林黛玉经过之事以至日常起居可见诸原著者无一缺漏.

  • 醋葫芦·伏雌教主

    书叙成硅因妻子都氏不育,欲娶妾而受都氏阻挠、惩罚的故事。故事建立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基础上,对女子反对男子多妻制予以讽喻。内容涉及到商人、官场、寺庵、青楼等社会各方面,且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诙谐有趣,有

  • 警世阴阳梦·长安道人国清

    小说写明熹宗时的司礼太监魏忠贤擅权专朝,祸国殃民及死后遭到报应的故事。1至8卷为阳梦,叙述魏忠贤入京充役,青楼嫖赌,后患疡发疮,自阉入宫,专断国政,诬陷忠良,崇祯即位后被发往凤阳,半路自缢而死;9至10卷为阴梦,写魏忠贤死后戮

  • 鸳鸯阵·古棠天放道人

    《鸳鸯阵》,明清艳情小说,凡十二回,古棠天放道人著。苟非天作之合,纵使男欢女爱,意密情坚,才貌门楣,各投所好,或千方百计,挥金购求,甚有父母之命即专,媒灼之言更合,欢欢喜喜,道是百年姻眷

  • 僧尼孽海·佚名

    明代短篇小说集。作者不详。三十六则。成书于明万历至崇祯年间。每则演一至五个故事,共五十五个故事,篇幅长短不齐,有文言,亦有白话。内容比较集中,均属描述和尚奸淫民女及尼姑不守佛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