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七回 拜慈母轻烟诉苦

作者: 嗤嗤道人

    词曰:

    王事不惶顾母,一身只恁垂睽。

    怎知白发困鸡栖。题起心怀欲碎。

    缕缕枯目饮泣,盈盈老眼昏迷。

    蒙卿患难赖提携,枕畔极欢还戚。

    右调《西江月》

    却说知县领着兵丁,将邢家前后门如铁鉔一般围住。 那公子还在里内正吃夜宵酒,对妻子韩氏笑道:“此时已是二鼓将尽,只好再挨一刻性命罢了。”正说时,忽一声喊,如天崩地裂之声。

    许多人已拥进来,将邢公子并全家大大小小、男男女女,一齐拿住,用绳扭索绑,就串了一串,不曾走得一个。知县正在逐个点名,忽见知府与众官慌慌张张来叫道:“内中有一位绛玉姐姐在哪里 ?” 绛玉也不则声。知府慌了,对知县道:“这人是按君家属。方才亲口吩咐本府自来照管,如今单不曾获得。倘有错认,怎么回话?”知县着慌,急得乱喊“绛玉姐姐”绛玉在众人中,从容答道:“妾在这里,不须忙乱。”众官见说,如得活宝一般,齐向前七手八脚,亲自与她解缚,连连赔罪。问绛玉是按君什人,为何却在邢家?绛玉道:“我是按君之妾,为邢贼诈来。”众官见是按台亚夫人,都来奉承效劳,又恳道:“卑职等职居防护,致按君受惊,恐按君见罪,烦夫人解释。”又道:“适才不知是夫人,大胆呼名,切勿介意。幸甚幸甚!” 绛玉道:“不妨。”知府遂吩咐衙役,将轿先送绛玉到自己衙内。知县押着邢家男女送监。众官又一齐奔至庙中回复。琪生传言免见。这一夜,庙前庙后许多兵卒围护。揭令唱号,一直到晓。琪生却安然睡觉。那些官员吏役,来来往往,一夜何曾得睡。因按院在城外,连城门一夜也不曾关。次日五鼓,众官就在庙前伺候。直到日出,琪生才进城行香,坐察院。先是府道各厅参谒,俱是青衣待罪。琪生令一概俱换公服相见。琪生致谢知府。知府鞠躬请荆不迭。次后就是知县衙官,也换公服相见。落后又是参将游击,一班武职打恭。诸事完毕,即刻就投文放告。知县就解进邢公子一家犯人进来。 邢公子只是磕头道:“犯人已知罪不容诛,只求早死。”琪生道:“也不容你不死。”又问他印在哪里。公子道:“在家中床柜下。”琪生委知县押着公子登时取至。琪生掣签将公子打了五十大毛板。众家人助恶,刑罚各有轻重。

    正在发落,顷刻接有一千多状子,倒有一大半是告邢公子的。皮匠亦在其中。琪生逐张教与邢公子看过,公子顿口无言。琪生就将公子问成绞罪发监。韩氏助夫为恶,暂寄女监发落。才将公子押出,已接着老大书札,已有二三十封,俱为邢公子讲情的。琪生一发不看,原书复回转。将招拟做死。正是:从前作过事,没与一齐来。

    琪生又看了些状子,才退堂歇息。外面报知府亲自送绛玉进来。琪生回却知府,忙教将绛玉接进。两人悲痛,绛玉哭诉往事。琪生说道:“我一闻你卖出之信,肺腑皆裂,以为终难萍聚。哪知遭此一番风险。昨晚若非卿救,我已鬼录阴司。卿能守节,又复救我,此心感激,皆成痛泪。我今日见卿,复思小姐。只可怜你小姐为我而死。”遂将她死的缘故说之。绛玉闻知小姐已死,哭得发昏。又问琪生几时得中作官。琪生也将前事细说。绛玉失惊道:“原来你也遭了一番折挫。因说道邢家韩氏,我倒亏她保全。你须出脱她罪才是。”琪生应允。二人数载旧情,俱发泄在这一夜。枕上二人,自不必说。次日琪生对绛玉道:“我是宪体,原无留家眷在察院之理,恐开弹劾之门,不便留你在院。须寻一宅房子与你住下,吩咐府县照管。待复命之日再接你进京。 你须耐心,不要憔悴。”遂差人寻下一大间住房,安顿已毕。府县闻知,就拨四个丫鬟两房家人来伏事。又差二十名兵丁守护。琪生还恐她寂寞,又将韩氏出了罪,悄悄也发至绛玉处做伴。

    数日之间,邢公子已死狱中,闲文略过。琪生发放衙门,事体已完。一连几日,着人探访父母与邹小姐三人,毫无音信。正在烦闷,衙役来报,座船已到。琪生忙将邹公接上来。谈及绛玉之事,邹公也替琪生欢喜。琪生诉说小姐曾来庙中题诗,及至寻访,又无下落。邹公就急急同琪生去看,又哭得昏晕。次日,琪生复同邹公登舟,往别处出巡。行到半路,复带着马魁、陆珂二人,上岸私行而去。

    一日,来到常熟县界。三人进店吃饭,忽听得店内嚷闹,碗盏碟子打得乱响。琪生唤马魁去看。来报道:“原是一个客人下店吃饭,他不知饭店规矩:凡先进来者先有饭,务宜依次送来。 他见同桌之人先有饭吃,半日还不到他,又见小二捧饭送到东、送到西,他却呆呆坐等,就大怒起来。将同桌人的饭夺过来,就往地上一泼。同桌之人也恼起来,就与他交手,却打他不过,被那泼饭的人一顿拳头,打倒在地。店主忙去扯劝,哪知他正要寻店主厮打。随手带过来,也打一个半死。他还在那里嚷道:‘一般俱是客人,怎一桌之上两样看承,侷送与那行人吃独不与我?难道我不还你钱不成。你若误了我的行程,叫你死在我手里。’骂得性起,就将他碗盏家伙打得雪片,特来报知。”琪生还未回言,只见一个汉子,楂拳裸身,从店内跳出门外道:“来!来!来!皆来送命。我不打你个臭死,不算好汉。”又见身后几个若大若小,男子妇人,跳出一大堆来,手拿柴棒,俱大步跳将出来要打那汉子。那汉子将这些男女一脚一个,俱踢得翻倒在地。琪生见他行凶得紧,走上前去,要看他何等人物。用心一看,原来是冯铁头。忙去扯他道:“冯兄休得啰唣,过来相见。”铁头见是琪生,喜得目欢眼笑道:“我的老相公,寻得我好苦,教我哪里不曾寻得到。”正携手欲行,只见店小二去约了一班光棍、油面辣子赶来厮打。铁头怒道:“待我索性打死他几个。”言罢,就迎上前要打。琪生一把拦住道:“不可不可。”那小二这些人,不知琪生是劝的,认是他同琪的伴。但见赢不得铁头,没处出气,就来打琪生。吓得陆珂、马魁忙上前拦住,将为首的一个打了一掌,喝道:“咄!该死的奴才!按院老爷在此,谁敢乱动?”众人吓得屁滚尿流,只恨爹娘少生两只脚,一齐跑得没影。恰好有本县打听按院消息的人在那里。一闻此信,飞马报本官去了。

    这琪生携着铁头手,另进去个僻静店中。那店内的人,已知是按院,见他进来,连饭也不敢吃,丢下饭碗就走。店主忙来磕头,琪生道:“我暂借此说话。你们不许张杨。”店主应声而去。琪生问铁头:“一向在哪里?今日何事到此?”铁头就将逃难遇和氏老夫人与轻烟始未历陈。琪生泪如雨下,忙问老母与轻烟,如今安在?铁头道:“住在吕城。我自安顿老夫人二人之后,就各处来寻你。到这常熟县,连今日已是来寻过三次。不想兄已做官,也不负我几番跋涉。”琪生致谢,就要转头见母。

    铁头道:“待我先去报知老夫人二人。兄索性完却公事,从容回来相见何如?” 琪生急欲回去一见。 忽陆珂来禀道:“常熟合县官员在外禀见。”琪生道:“到县相见。”琪生见众官已经来接过,不好一回,遂差马魁同铁头先往吕城报信,自己即到县查盘。诸事已毕,却将昨日被伤店主唤来,赏他几两银子,安慰他一番。

    就差人往路上知会座船:“ 只在无锡县等候,你不必又来。”次日复忙忙地巡到各县份与松江府各处。匆匆趱完公事,遂带着陆珂起身,星夜赶至吕城。路上早接着马魁来迎,一同进门。琪生连叫道:“母亲在哪里?”和氏老夫人与轻烟听得琪生已到,飞奔出来,抱着琪生痛哭,琪生跪在地上哭道:“致使母亲流落他乡。孩儿之罪也。”夫人扶他起来,三人各将前事说知。

    琪生又向轻烟谢道:“我母子若非姐姐,焉有今日。向时我见庙中诗句,还道你失节嫁人,满腔错怪。岂知你反为我母子受苦数年。”言之不觉泪下。轻烟泣道:“身已从君,焉肯失节。妾不足惜,只苦了婆婆耳。”琪生只又大哭道:“母亲幸喜见面,只是爹爹不知还在哪里吃苦。只恐存亡未保。邹小姐与素梅姐姐着落何方,我好痛心。”夫人与轻烟也哭。铁头苦劝方止。

    琪生就差人到无锡县,催趱座船快来。过有五六天,方才船到。琪生去接邹公上来相见过。邹公待见轻烟,触动心事,放声大哭道:“你母子倒幸团圆,轻烟固而见面。不知我女儿尚在何方,今生可有相会的日子?”琪生与铁头再三劝改。次日,琪生就将母亲与轻烟也送至常州,与绛玉一同居住,待复过命再着人迎接进京。又恐邹公年老,畏见风霜,也留在常州同住。那府县官来叩贺,自不必说。过了两天,琪生别过母亲与众人,带着铁头做伴,乘着座船,又巡往淮安一带而去。正是:

    代天巡舟人人惧,过地闻名个个尊。

    话分两头,且说素梅自从在常州关帝庙和诗之后,一直寻至定海。家里只见衰草门庭,青苔满院,一个熟人也不见面,只得一个老苍头看守门户。次日问到祝家,又是一片火烧残地。急访于邻人,方知他家也为出事来,逃走在外。苦得没心没绪,含泪回来,就与苍头诉苦。次日又去访轻烟,也不知去向。要打听小姐,一发没处下手。遂住在家中指望等他们回家得一个信音。谁知将近一年,杳无音闻。思量坐在家中,守株待兔,终究不是长法,不着再到京中,且讨平小姐一个好久信息。至十月二十七日,遂又动身进京。至次年五月,方行至淮安府。才下饭店,心里就觉有些不爽利。及睡到半夜,渐觉沉重,竟病倒在淮安店中。不知生死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猜你喜欢
  第五回 功成拂袖避世证果羽化登仙·醉西湖心月主人
  第七十二回 俏细君深幸产麟儿 薄命妾增光空凤诰·西泠野樵
  第七回 楚楚暗取紅繡鞋·
  第五回 风流阵战酣禅榻·烟水散人
  第七十二回 报宿仇老将施威 请救兵二王挂帅·雪樵主人
  第二十二回 赏初雪姑嫂话戎机 靖飞尘士民攀宦辙·
  第二回 为拈香被留佛寺 因看马失身贱奴·寄侬
  第十回 假名娇客相逢顶替春元 无义相公巧值多言银鹿·刘璋
  第六十三回 昭君魂怨失约事 王龙面诉和番情·雪樵主人
  第八回 申观察遇恩复职 苏占村闻劫亡身·庾岭劳人
  第九回 重结鸳鸯双得意·刘璋
  第七回 幸中幸得美遇仙 才怜才惊诗赴考·梧岗主人
  第六十回 新婚夕夺被俏嗔郎 好春宵入帏怜小妹·天虚我生
  第十六回 谭官人报恩雪耻 慕介容招隐埋名·
  第十六回 假斯文锁试书斋 真不通潜逃狗洞·澹园

热门推荐
  艳婚野史·江海主人
  后庭花·佚名
  两肉缘·不题撰人
  闺门秘术·
  换夫妻·云游道人
  脂浪斗春·不题撰人
  露春红·苏庵主人
  枕中秘·吴贻先
  云影花阴·烟水散人
  枕瑶钗·不题撰人
  浓情快史·佚名
  画眉缘·清长啸和尚
  风流和尚·不题撰人
  玉燕姻缘全传·佚名
  珍珠舶·烟水散人

随机推荐

  • 怨春香·

    《怨春香》,明清白话艳情通俗小说,共1卷,不题撰人。大宋仁宗皇帝明道元年,在浙江路宁海岸,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发生了一件“一妾破家”的传奇故事。在杭州城众安桥北首观

  • 弁而钗·醉西湖心月主人

    小说《弁而钗》西子湖伏雌教主/著, 《弁而钗》四卷二十回,题“醉西湖心月主人著,奈何天呵呵道人评”。作者与评者均不可考。据此书“弁而钗出版说明”,此书全称《笔耕山房弁而钗》,分〈情贞记〉、〈

  • 贪欣误·罗浮散客

    这是一部明代短篇小说集,共六回,约五万字。每回演述一个故事。此书对了解明代市井生活有认只价值。[1] 相较于“三言”、“二拍”本书的文人化倾向更强。

  • 国色天香·吴敬所

    《国色天香》以"乌将军"、"毛洞主"等最具勾构瓦肆特色的语言,专写市俗男女之事,是一部宣泄性、娱乐性很强的艳情小说。女主角或为思春少妇,待字闺秀,或为大家之婢,皆风情万种,可欲

  • 枕中秘·吴贻先

    《枕中秘》作者吴贻先,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清仁宗嘉庆中前后在世。著有《风月鉴》十六回,《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传于世。书言古来圣贤学问生而知之者,固不待言;其次亦莫非由阅历

  • 枕瑶钗·不题撰人

    《枕瑶钗》,明清艳情小说,凡十九回,不题撰人。话说明嘉靖年间,朝庭腐败不堪,皇帝昏庸,不理朝政,整日沉靡酒色之中。朝中宦官当权,相互倾轧,党同伐异。勾心斗角,清正廉洁者,曲指可数。那

  • 枕上春·不题撰人

    《枕上春》,明清艳情小说,凡十二回,不题撰人。话说明朝嘉靖年间,江南镇府城内,有一富家,专营药材,家业颇丰,此人姓李名寿辰,年已三十五岁,娶妻木氏,业已三岁,生得一子,年方十七岁,名唤李祝

  • 金屋梦·梦笔生

    本书乃《金瓶梅》续书之一,继西门庆家族破败后,金兵南下,世事沧桑,人事巨变,只有人性之恶根不断,人心之贪淫不绝。然善恶总有相报,为恶者必无善终,这便是《金屋梦》之主旨。真可谓写透世态炎凉,尽展人心叵测,于悲观的生存态度中

  • 隔帘花影·丁耀亢

    《金瓶梅》续书的一种,它是丁耀亢《续金瓶梅》因时忌和诲淫遭禁毁后的另一种续书,约刊行于清康熙年间。小说为避免丁氏《续金瓶梅》的命运,对原书人物及情节,尤其是《续金瓶梅》中的大量有关时政的事迹作了改动,以因果轮回

  • 欢喜浪史·不题撰人

    《欢喜浪史》,明清艳情小说,凡十二回,不题撰人,坊刊本。序与《换夫妻》之序全同。似系抄自该书。次为“新刻欢喜浪史目录”,正文卷端题“新刻欢喜浪史”,半叶

  • 闹花丛·吴敬所

    《闹花丛》是清姑苏痴情士的小说。叙述了明代弘治年间,南京应天府上元鼎官家子弟庞文英,与五个女子的恋爱婚姻和风流韵事。庞大英才高学富,貌美年少,美女纷至沓来,主动地投怀入抱

  • 绣榻野史·吕天成

    明代白话中篇猥亵小说。四卷,有明万历醉眠阁刊本、种德堂戊申年序刊本。题“卓吾李贽批评,醉眠阁憨憨子校阅”,实为吕天成少年游戏之笔。故事写杨州秀才姚同心,因住东门,便自号东门生。前妻甚丑,恋小秀才赵大里,如

  • 桃花影·烟水散人

    明清白话艳情通俗小说,凡十二回,烟水散人撰。书叙明朝成化年间,松江府华亭县有一旧家子弟名魏容,表字玉卿,年方十七,生得面白唇红,神清骨秀,又有满腹文才,然一心娶美女为妻,故未曾婚配

  • 春闺秘史·不题撰人

    春闺秘史,清代中篇艳情通俗小说,不题撰人,凡十回。 却说清末民初年间,姑苏城内,出了一位风流才子,这人姓周名碧卿,是个世家子弟、家境也还丰裕,上无父母,下无兄弟,一手持家,好不一自一

  • 后庭花·佚名

    后庭花,明清白话艳情小说,共9回。世俗多诈,男女多氵㸒,天下四海九州,别的去处还好,惟有巴蜀地方,山明水秀,人物美丽,人心大是不古。小说叙述巴蜀府益州沪县秀才苏潘等人终日荒淫无度,

  • 飞花艳想·刘璋

    《飞花艳想》作者是樵云山人(清),道光年间刊本又改题为《鸳鸯影》,是中国古代十大禁书之一,本书所写风情,多涉淫荡,属才子佳人小说的“旁流”典型。除艳谈性经验及性感

  • 醉春风·江左淮庵

    《醉春风》(又名《自作孽》)书叙明万历年间,苏州顾外郎之女大姐,生平以节烈自誓,嫁张财主第三子张监生为妻,遂称三娘。张监生奢华好色,未成亲前,与徐家大小娘子及大娘之女通奸,其家教书先生杨某帮闲隐瞒。及成亲,张监生仍与徐家

  • 醋葫芦·伏雌教主

    书叙成硅因妻子都氏不育,欲娶妾而受都氏阻挠、惩罚的故事。故事建立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基础上,对女子反对男子多妻制予以讽喻。内容涉及到商人、官场、寺庵、青楼等社会各方面,且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诙谐有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