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二章 情敌

作者: 徐枕亚

    玉梨魂——

    第十二章情敌

    藕丝不断,药性难投。梨娘病卧兼旬,迄未能愈,镇日昏昏,如被鬼祟,不语亦不食,不睡亦不醒。曾几何时,而花羞月闭之梨娘,已花蔫月暗,瘦不成人。绣床一尺地,变作愁城万叠,枕边被角,绣遍泪花,斑斑点点,梨娘一人见之耳。嗤弱于丝,肉销见骨,朽腐王嫱,狐狸钻袕相窥,其期当不远矣。谁为为之,而令若此?

    呜呼,吾书至此,吾为梨娘危,吾不能为梦霞恕矣。忍哉梦霞,既以一封书逼其病,更以一封书加其病,是直立意欲制梨娘之死命,岂复尚有人心者?呜呼,路旁枯骨,仁者动心;门内哭声,行人变色。梦霞与梨娘其感情果属何等,而忍以无聊之语,作催命之符耶?世不乏有情人,能不为梨娘叫屈!

    虽然,梦霞非不知梨娘之病之何因,且非不知梨娘之病之当用何药也。誓言既出,万难追悔,欲对症发药,虽足愈一时之病,而尽抛往日之情,梦霞之所不肯出也。其意若曰:梨娘病,我与之俱病;梨娘死,我亦与之俱死。死生事小,惟此呕心啮血之誓言,当保存于天长地久而不可销灭。其作书慰问也,明知梨娘阅之,其病有加无减,以伤心语作了世事,亦心有所不能安,情有所不容已耳。呜呼,梨娘固在病中,梦霞虽不病,亦无日不在奈何天中,以眼泪洗面。一日十二时,心恋神伤;一夜五重更,魂飞梦杳。自闻病耗以来,不知为梨娘绞出多少泪汁,瘦减几许风神。人遥两地,实已四目全枯,使两人此时一面,当必有相对失声者。易地以观,其苦适相等耳。

    榴火飞红,荷钱漾碧,斯何时耶?非已届各校之暑假期耶?梦霞离家数月,归思如云,固急盼夫假期之至,得以离此愁城,还我乐土,慰老母倚闾之望,且得与久别之剑青握手言欢,重叙天轮之乐事。今假期已届,而梨娘之病,尚无起色,归心虽急,不得不为之滞留数日。梦霞不能舍梨娘,又乌能舍病中之梨娘而掉头竟去耶?然梨娘之病,非急切所能愈者,梨娘一日不愈,即梦霞一日不能归。日来忆念梨娘之心,与思母思兄之心,交战于胸,辘轳万状,一重愁化作两重愁,人非金石,何以堪此?呜呼梦霞,恐亦殆将病矣。

    相持不决,两败俱伤。为梨娘危,又为梦霞危矣。孰知梨娘之病与前此梦霞之病同其病情,且同其病态。不数日间,梨娘已不病,梦霞且得归。如此惊波,如此危象,顷刻间烟消云散,了无痕迹。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古人不我欺也。盖届此各校放假之时,梨娘忽于鹏郎、秋儿外,多一侍疾之人。梨娘得此人,固思得一对付梦霞之法,心事已了,病亦旋愈。此侍疾者何人?梨娘病中之救星,而实梦霞眼中之劲敌也。

    记者暂搁笔,先有一言报告于阅者诸君。诸君已知梦霞与梨娘为《玉梨魂》之主人翁矣,不知此外固更有一宾中之主,主中之宾在也。此人未出现以前,《玉梨魂》为一种情书。此人既出现以后,《玉梨魂》为千秋恨史,有离奇之情节,无良好之结果矣。其人何人?厥名筠倩,崔氏之少女也。

    阅者诸君尚忆及《玉梨魂》第一章“葬花”一节乎?梦霞所葬者为已落之梨花,庭中不更有方开之辛夷乎?梨花为梨娘之影,而此弄姿斗艳、工妍善媚之辛夷,又为何人写照?知阅者蓄此疑问也久矣。艳哉辛夷,有美一人,遥遥相对,但此人来而梦霞与梨娘之情将愈沦于悲苦之境,记者所以迟迟不忍下笔也。

    记者于此更有一疑问,欲为诸君解决。梦霞寓居崔氏已近三月,知否崔氏之眷属舍梨娘、鹏郎等以外,尚有筠倩其人?诸君试检阅第二章梦霞之诗,其咏辛夷一首末有“题红愧乏江郎笔,不称风前咏此花”之句。此诗固非借花寄兴、漫无所指者也。特筠倩肄业于鹅湖女学,每月一归省其亲,梦霞仅于初至时,一识春风之面耳。

    今请先略述筠倩之历史。崔父生子女二人,长为鹏郎之父,次即筠倩也。筠倩十岁丧母,茕独无依,视梨娘若姊,梨娘亦视之若妹,时梨娘亦年仅十八耳。梨娘出自大家,素娴文字,筠倩质美而秀,慧根种自前生,于是又以梨娘为师。闺房之内,衣履易着,几案同亲,其融融泄泄之象,即求之同姓之姊妹,恐亦无此亲昵也。乃未几而梨娘遽丧所天,衔哀终古。筠倩仅此一兄,中途分手,悲恸与梨娘相等。凄凉身世,孤苦零丁,两人同嗟命薄。从此亲爱有加,相依若命,大有一日难离之势。平日间虽不无外家姊妹、邻舍娇娃,慕两人之慧美,时来闺中伴寂寞,忸怩作狎昵态,两人殊淡漠遇之,不甚与之款洽。而若辈犹相嬲不休,或招赴踏青之游,或约共斗草之戏,两人由是益厌之,竟谢绝焉。尝笑相谓曰:“此皆俗物也,胸无点墨,貌丰而肥,涂脂抹粉,丑态毕露,见之令人作十日恶,那有闲心情与若辈周旋哉!”噫,谚有之:痴人多福。若辈俗则俗矣,而命乃独隆,一生饱享家庭之幸福。彼不俗者,才清貌秀,矫矫不群,不为恶物摧残,定遭天公妒忌,负才毕世,饮泣终年,千古红颜,竟成惯例。“世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呜呼,小青之言验矣,彼梨娘与筠倩,非皆小青之流哉。

    筠倩年渐长,益秀丽,柔姿媚态,倾绝人寰。而一种兀傲之气,时露于眉宇间,有不可亲近之色,所谓艳如桃李而凛若冰霜者非耶。戊申之秋,肄业于鹅湖女学,得与四方贤女士交,眼界为之大扩,学术因之骤进,一泄从前禁锢深闺中无限不平之气。每归语其家人曰:“黑暗女界,今日始放光明,而环顾吾同胞,犹沉埋地狱不知觉悟。吾他无所惜,所惜者梨嫂耳。以嫂之天资颖敏,心窍玲珑,使得研究新学,与儿辈青年女子角逐于科学世界,必能横扫千人,独树一帜。惜乎生不逢辰,才尤憎命。青春负负,问谁还干净之身?墨狱沉沉,早失尽自由之福。来者纵尚可追,往者已不可谏。梨嫂,梨嫂,胡兄之死也早,而嫂之生也亦早耶?”

    自筠倩就学鹅湖后,梨娘失一良伴,益复无聊。虽遇良辰佳节,恒郁郁不欢,视他人之勃发,嗟实命之不犹,中心感愤,莫可名言。幸筠倩月必一归,归必三四日始去,积匝月之离思,倾连宵之情话,尚可藉以抵偿。筠倩尤善诙谐,能解梨娘颐。两人恒彻夜不眠,拥衾待旦,别后则彼此以书代语,浃旬之间必有数函往复,鱼笺叠叠,忙煞寄书邮。梨娘孤栖半世,于世已等畸零,彼视筠倩而外,更无第二亲爱之人。孰知孽缘未了,冤债正多。筠倩去而梦霞来,恨海翻腾,情场变幻。梨娘心脑中,遽多增一亲爱者之影。然梨娘虽移其爱于梦霞,而于筠倩一方面,别时惆怅,去后思量,邮函往还,仍未尝稍形冷落也。

    方梦霞之初至也,筠倩适告假归。梦霞于窗棂间望见之,虽惊其艳,而觉其妩媚中含有一种英爽气,令人不敢平视。既见之后,如浮云之过太空,脑海中不复留其影象。至筠倩之于梦霞,则更形淡漠。在家时少,在校日多,平日间但知家中有梦霞其人,而于梦霞之年貌、品性,固属茫然。即梦霞之里居姓氏,亦未能一一详悉。彼性本落落,素不作小儿女之喋喋。此时方专肆志于学问,校课以外,不问他事,非遇事忽略,实未暇旁骛也。即归家后,除与梨娘谈话时间外,辄终日兀兀,伏案如老儒,或温习旧课,或翻阅新籍,家中事概置不理。故梨娘与梦霞交涉史,彼竟纤毫未悉。而梨娘亦深自隐密,心中事不敢轻遗小姑知也。

    入门带笑,见面含愁。鹊报檐前,了无喜意。鹦迎窗下,亦少欢声。筠倩久别梨娘,怀思颇切。两星期来,又为预备试验,未暇作书问讯。考试事竣,即鼓棹还乡。自念得与久别之梨娘,携手碧窗,谈衷深夜,红灯双影,笑语喁喁。此后迟迟夏日,家庭之乐事正多,可以追昔时联榻之欢,而偿数月分襟之苦。帆影如飞,家门在望。风花片片,烟草离离。昔日见之,以为牵愁惹恨之媒者,此时乐意在心,接触于目者,无不足以增加其愉快。彼梨娘之相念,当与余同,今日见我归来,更不知当若何欢慰也。

    炊烟四起,柔橹数声,一船傍岸歇。一女郎登岸,淡装革履,手携书籍数册,翩翩若迎风之燕。一舟子负装随其后,望而知为由校还家之女学生也。此女学生即筠倩。筠倩登岸后,望家门而疾趋,履声橐橐,容色匆匆,顿失其平日娴静之态度。盖其别绪如云,归心似火,仓皇急遽,有流露于不自觉者也。无何而入门矣,入其门不闻人声。无何而入庭矣,入其庭不见人影。咄,离家仅三月耳,而门庭之冷落,至于如此,我其梦耶?门以外之所见,无物不助欢情;门以内之所见,到处皆呈惨状。十分欢喜,化成一种凄凉,感触之来,转移其捷,斯时筠倩如痴如醉,木立不动,逡巡廊下,不遽入室。须臾,门内有一人出,见筠倩即呼曰:“女公子归矣,我报老主人去也。”筠倩识为秋儿,乃入室,则鹏郎已迎面至,牵筠倩之衣而呼曰:“阿姑归来矣,市得何物以饷余也?”筠倩笑应之曰:“有,有。”语时,抱鹏郎于膝,摩抚其顶,复问之曰:“汝母安在?”鹏郎忽惨然曰:“阿母卧病已多日矣。姑归大好,阿母得姑为伴,其病当即有起色也。”筠倩闻言大惊,遽舍鹏郎,入内往朝其父讫,急趋步入梨娘病室

猜你喜欢
  第十一回 弱书生畏人逃生死未知 俏佳人敢独主强梁不怕·
  第三回 下戏书取笑赚敌 逞法力奋勇前征·吴还初
  第九回 一认缘约比试高低·风月轩入玄子
  第四回 华阴闺女唱和杨柳诗 紫虚真人传授阴符经·金万重
  第十二回 崔公子遁迹玄门 萧将军贮娇金屋·寄侬
  第三十四回 孙文进通详咨部 花荣玉火速行文·
  第六十回 扶杖看花弟兄互侍 倾囊施药宛若双旌·郭则沄
  第二十八回结新欢瀛眷辞湘水惊异宠游踪卜润州·李涵秋
  第十一回 收异士月下谈心 娶美人灯前识认·
  第十三回 赵福官合谋迷浪子 尤老实丧命哭亡儿·檀园主人
  第三回 情词无可逗 羞杀抱琵琶·梦觉道人
  卷四诈伪类 闻县尹妓屈盗辩·余象斗
  第二十四回 骗珍饰征帆赴粤水 报捕房侦探闹申江·陆士谔
  第十一回  恶姻缘群牛喘月 巧会合众犬留花·苏庵主人
  第十一回 平儿连与两侄为媒 黛玉公向元妃祝寿·嫏嬛山樵

热门推荐
  艳婚野史·江海主人
  后庭花·佚名
  两肉缘·不题撰人
  闺门秘术·
  换夫妻·云游道人
  脂浪斗春·不题撰人
  露春红·苏庵主人
  枕中秘·吴贻先
  云影花阴·烟水散人
  枕瑶钗·不题撰人
  浓情快史·佚名
  画眉缘·清长啸和尚
  风流和尚·不题撰人
  玉燕姻缘全传·佚名
  珍珠舶·烟水散人

随机推荐

  • 桃红香暖·风月轩入玄子

    明代中篇艳情小说,共二十二回,风月轩入玄子撰。不知天下的事,才有假,便是真。那神仙鬼怪,固然有假托的,也原自有其实的,未可执了一个见识,道总是虚妄的事。只看《太平广记》以后许多

  • 红楼春梦·佚名

    本书为《红楼梦》诸多续书中格调最为低下的一种。语言淫秽,情节以《红楼梦》中人物为主,但时有色情场面出现,对于少年男女间两性关系,远较《红楼梦》更为直露,一经刊出,不仅立遭禁毁,即连大批推崇《红楼梦》的文人学士,亦同声

  • 艳婚野史·江海主人

    清代中篇白话艳情小说,十二回。题“江海主人编次”。江海主人待考。今存“醒醉轩”刊本。本书实为《巧缘艳史》之续集,参见《巧缘艳史》。《艳婚野史》主要叙两个故事:一出《欢喜冤家·两

  • 龙阳逸史·醉竹居士

    《龙阳逸史》全书由二十个短篇故事所组成。书中所称「小官」,即江南地区对卖淫少年之惯称。《龙阳逸史》里的小官,形象丰富多元,有用尽心机攀龙附凤、有巧施诡计勾引「买主」、更有与兄弟、姊妹争风吃醋,力抢一夫者。围绕

  • 鱼水谐·不题撰人

    《鱼水谐》,明清艳情小说,共十回,不题撰人。话说明朝成化年间,江西南昌府富春县四都庄有一财主,姓章名芒,字瑞生,为人厚道,心底善良。家有贤妻何氏,生得二子,长名安杰,次名顺发。这章家

  • 僧尼孽海·佚名

    明代短篇小说集。作者不详。三十六则。成书于明万历至崇祯年间。每则演一至五个故事,共五十五个故事,篇幅长短不齐,有文言,亦有白话。内容比较集中,均属描述和尚奸淫民女及尼姑不守佛戒的故事。

  • 金屋梦·梦笔生

    本书乃《金瓶梅》续书之一,继西门庆家族破败后,金兵南下,世事沧桑,人事巨变,只有人性之恶根不断,人心之贪淫不绝。然善恶总有相报,为恶者必无善终,这便是《金屋梦》之主旨。真可谓写透世态炎凉,尽展人心叵测,于悲观的生存态度中

  • 枕中秘·吴贻先

    《枕中秘》作者吴贻先,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清仁宗嘉庆中前后在世。著有《风月鉴》十六回,《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传于世。书言古来圣贤学问生而知之者,固不待言;其次亦莫非由阅历

  • 闺门秘术·

    落魄文人兆璧、兆琨科考中试,县令夏国华欲将女儿瑶云配兆琨。其子均祥不肖,私自将妹另许叶槐之子叶开泰为妾,瑶云不从。均祥之仆狗儿欲奸瑶云之婢庆喜未逞,反诬庆喜与人通奸,国华怒杖均祥,坚拒叶府婚姻,被陷去职。新县令勾结

  • 美妇人·不题撰人

    民国艳情通俗小说,共五回,不题撰人。书叙从前有个少年,姓令狐,名韩樾。家里虽然是做生意的,长得却是眉清目秀,平时也有学人吟诗作词,对弹琴更是有一手。这天他到了京城来游玩,骑着一

  • 浪蝶偷香·风月轩入玄子

    明清艳情通俗小说,共二十四回,风月轩入玄子撰。话说明朝成化年间,金陵和兴县有一富户,姓杨名得根,家有良田百亩,仆婢近十人,家资丰厚,娶妻何氏,乃何子高之女,名春娘,贤淑贞静,书画琴词,官

  • 桃花扇·孔尚任

    《桃花扇》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作者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男女之情与兴亡之

  • 负曝闲谈·蘧园

    《负曝闲谈》属于晚清谴责小说,记事率于一人而起,又与其人俱讫。小说涉及的人物阶层与活动场所较广。人物有士子、佐杂、买办、出洋随员、维新派、官宦子弟、朝廷大臣等;活动场所有公园、烟馆、学堂、集市、戏院、妓院、

  • 换夫妻·云游道人

    此书又称《颠倒姻缘》、《谐佳丽》,冰雪轩藏板。云游道人生平无考。此本为现存孤刊本,齐如山原藏,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此书故事取自《欢喜冤家》一回半。 《欢喜冤家》第十三回《两房妻暗中双错认》、

  • 伴花眠·情痴反正道人

    伴花眠,情痴反正道人著,明清艳情通俗小说,共十三回。且说那大宋徽宗朝年东京金明池边,有座酒楼,唤着春悦楼。这酒楼有个开酒肆的阮大郎。娶妻赵氏,夫妻二人尚未有子,却也和睦相处,朝

  • 云仙笑·天花藏主人

    清初白话短篇小说集,又名《云仙啸》。题“天花主人编次”,作者姓名与生平不详,论者或认为即天花才子、天花藏主人、徐震,或认为是张匀,皆无确证。今仅存一清初写刻本,藏

  • 十尾龟·陆士谔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四编四十回。题“青浦陆士谔撰”。陆士谔,名守先,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为清末民初著名通俗小说家,写过二十余部白话小说。成书于清宣统三年(1

  • 风流和尚·不题撰人

    明清通俗白话艳情短篇小说,共十二回,不题撰人,该小说题材与《欢喜冤家》中的第十一回《蔡玉奴避雨撞淫僧》有渊源关系。书叙江南某地寺庙里的几个和尚,六根不净,凡心难泯,或伺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