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回 毕小姐丝桐露调 石秀才玉箫断肠

作者: 南北鹖冠史者

  诗曰:

  恩从至处生烦恼,诗到愁来总怨哀。

  寄语深闺非恋色,抚琴相访亦因才。

  岂知错里翻成约,不忍情中更见猜。

  自是美缘天有分,何须冰月作良媒。

  却说石生,那日信白随时之言,别过田又玄,喜长途风送,不日到淮。先将行李发在湖嘴饭店,即问清凉寺住居。问毕,暂别主人,带着柏儿,行未半里,见青柳成行,白云如堵,无数楼台殿阁,隐隐高耸其中。石生从一草桥而入,傍花随柳,找寻至前,果然有一大寺。面对湖水荡漾,绿草烟迷,内闻鸟鹊声喧,山门紧闭。

  石生自旁一小门缓步进去。见一僧衲衣草履,迎到客寮,二人揖毕,分宾坐下,各道名号。

  原来那僧号湛然,乃客居清凉寺的。祖家在北京河南会馆旁边圆通寺里,特来淮募缘修寺,见石生斯文之辈,两相投洽。

  又引见主持师傅普明。石生道:“学生从南来,风尘劳顿,心下不爽,欲借定刹客房半间,少息数日,奉送香资,不识二位老师意下若何?”普明闻见有香资,连声应诺。石生随叫柏儿,外面封了一两银子,送与普明。并饭店行李总代取来,就寺住了。

  这晚,普明备了茶果,令淇然陪饮。茶将数巡,石生道:“这寺旁可有一姓毕者么?”湛然道:“贫衲初来,不知细里。闻道有一毕监生,名冷金,字守谦。富推敌国,选至杭州府通判,尚未赴任。相公问他却有何事?”石生道:“闻得他有一令爱,善赋诗文,学生曾在玄墓见一道梅花诗,那诗颇觉清新,即其手著,适偶尔相问,非有他意。”湛然道:“果然。向日毕老爷,带小姐至玄墓观梅,得病归来,曾许一愿在此,尚未还哩!”石生佯笑道:“访梅乃人之韵事,何反得病?”湛然道:“只因毕老爷丧妻,小姐每日作文赋诗,哀挽母亲,久矣扰思成病,今春方觉爽利。故毕老爷恐她憔悴芳姿,带往玄墓观梅散心。不期又受风寒,复成大恙。如今痊愈,想是愿心目下也好还了。”石生道:“原来如此。”二人谈了一会,吃过晚斋,湛然自归禅房。

  石生秉烛独坐,前思后想,直到四鼓时,正欲抵案而卧,听得金鸡三唱,法鼓齐鸣。石生清晨整衣,同柏儿就走到毕小姐前门窥视。只见职事两列,多少衙役在门伺候。石生近前问道:“这是那里官长?”衙役道:“是现任徐州钱老爷来拜毕老爷的。”石生听说,带着柏儿,又闲闲走到后门。见墙上石勒先春园三字。石生正自玩索,只见一花婆,手提花蓝,从门内走出,向斜路径往清凉寺后去了。石生欲要叫他,回思无味,俟他去后,潜走入园内看时,悄无人声。但见:绿浅红肥,莺啼鹊噪。槛凭青草池塘,紧靠太湖一石;帘卷东风绣阁,却傍沙柳丛阴。阳和春暖,花香扑鼻;心静琴响,兰味袭人,汉宫当晓,无般娇媚,原非画工幻想;青皇滥设,多少芳菲,尽是恨人愁绪。

  石生拂衣,就石坐下。目顾群芳,心营万虑。知柳中高阁,是毕小姐藏修之处,不痴不呆,沉吟半响。恍然似有人出,正曳裾而行。忽闻呖呖声音叫翠云。石生侧立在柳树梢下,闻得琴声嘹亮,随听弹道:胜如花明窗静,梳玉斜,鬼病恹缠瘦怯。只落得清粉销残;说甚么笼香骨彻。想起这愁恨难绝。

  石生听罢,低声自语道:“‘清粉销残,笼香骨彻’,分明道我梅花诗上,’春色笼烟,销残清粉’之句。”又近前坐在石上细听道:

  减新妆,湘裙半遮;逗离魂,春光顿赊。竟夜伤嗟。

  为怜才心切,不是奴意儿痴邪。羡文君不恋豪奢。

  石生听罢,又低声自语道:“小姐琴音,有重我石池斋之意。信乎白随时数中道‘三五月团圆’之句,且白随时言她才美兼备,谅不虚矣。但我游梅见小姐诗句在正月十七也,必然小姐游梅在先,何我诗句她怎记得?”又转念想道:“小姐数百里到玄墓游梅,岂有一见即返之理。或者就觅寓古香亭旁,时时观玩,后复见我之诗句,亦未可知。我回去将她原笔诗句,央托那花婆传入,看她认与不认,自知就里。”想罢,意欲再听,琴已绝响。遂带柏儿出了先春园门。只见钱知州别过毕监生,上轿喝道而行。石生避了,竟径往清凉寺来。

  吃过午饭,令柏儿到寺后觅访花婆,假以买花插瓶,叫她进寺。柏儿应诺去了。少顷,带引花婆进了寺门,见过石生,石生就叫取茶。茶婆打开花篮,递与石生拣选。石生手拣着花问道:“老妈尊姓?”花婆道:“老身姓陆。”石生又道:“这花是何处折来的?”花婆道:“是东边毕老爷家先春园里的。”

  石生道:“毕家花如何送与你卖?”花婆道:“有个原故,当时毕奶奶在时,待我甚好,如今毕奶奶去世,未存一子,只余下一个小姐,小姐念先人旧爱,不忍视我孤贫,因此,把这花叫我卖了度日。”石生问罢,选了两枝大花,插在瓶内。柏儿拿出几碗果子,提了一壶茶摆在案上。石生即令斟茶,陪花婆坐下。花婆道:“老身怎敢扰相公。”石生道:“我有一心事,要与陆妈商议,若要得,我做衣服,备重礼相谢。”花婆笑道:“相公却有何事?”石生道:“就是毕小姐事。”花婆惊道:“若是说毕小姐事,万不能做了。”石生道:“怎么见得不能做。”花婆道:“相公说毕小姐三字,不过就是为婚姻之事。那毕小姐虽年方十七,文推过目,生得面如花朵,有许多刁钻古怪性格。就是毕老爷时常说及选婿一事,她就不悦,要才貌中她意的人儿,方才说得。相公此举料想不成。”石生笑道:“这件事,却是中她意的现成事。我二人虽未会面,两下事体,却都尽知。如今所烦无别,有首诗儿,是我在苏州得来的,烦陆妈转达小姐妆次,问个详细,可是小姐做的?是与不是,回我一信。先送茶资一两,后日再烦别事,仍加厚谢。”花婆回嗔作喜道:“这个使得,只是要迟两日方好。”石生道:“去便就去,为何又迟两日?”花婆道:“相公有所不知,毕老爷有个旧友姓钱,现任徐州知州,今日拜他。闻徐州出贼,上司叫他急急赶去上任拿贼。毕老爷备了两席酒,叫了一班戏,与他送行。小姐也请了几位女客,在帘后看戏。恐忙中不便说及相公事情。”石生道:“这个不妨。我将诗笺与你悄悄带去,乘便取出就是。”随取了一两银子作茶资,外一钱银子作花价,并诗笺放在花蓝内,对花婆道:“此事重托,千万不可泄漏。”

  花婆不好辞得,只得应诺,茶毕散去。石生道:“倘得周旋,决不负陆妈成就之德。”花婆一味应承而去。

  石生送至寺门。花婆忽回转笑道:“相公尊姓不曾问得。”

  石生道:“我姓石,道号池斋,你可紧紧记着。”花婆道:“石相公与毕小姐二人,可有甚么遗记没有?”石生道:“没有甚么遗记,止有小姐琴中弹的一曲。”花婆道:“相公写来与我拿去,她就没得推却,老身又好中间调停。”石生复回房中,写出那琴中之曲,付与花婆。又叮嘱一遍,方才各别。正是:全凭紫燕传佳语,坐待春风听好音。

  却说花婆别过石生,手提花篮,夹带诗笺,竟往毕小姐先春园来,谋为此事。怎奈事不凑巧,恰恰撞见毕监生亲自选折瓶花。一见花婆问道:“今日花卖了多少钱?”花婆道:“不曾卖得多少。”毕监生无心将花篮揭开。花婆慌忙将手遮着银子,被毕监生早已看见诗笺。问花婆道:“这是甚么诗笺?”

  花婆道:“是小姐与我钿花的。”毕监生将诗笺捏在手中道:”闺中诗句,以后不可乱向外传。”花婆应声,满脸通红。

  提着花篮,径到楼上。见过小姐,道声恭喜。毕小姐道:“有甚恭喜,想是爹爹不日上任么?”花婆道:“不是。”毕小姐道:“既然不是,想是陆妈的喜,故来反说。”花婆道:“我有何喜?”毕小姐道:“陆妈今日满脸春色,喜气融融,想是卖花捡着银子回来了。”花婆笑道:“我贫婆子家,那讨得甚么银子拾。适才拾着一张字纸儿,请小姐念与我听听,看是什么话说。”毕小姐令花婆坐下,接过看罢,惊问道:“这是我在深闺做的《胜如花》曲,怎被外人抄寻着?”花婆道:“我走得困倦,在清凉寺门首坐歇,见风吹出个字纸,我就拾将起来,那晓得甚么胜如花曲不胜如花曲。”毕小姐道:“那寺中有人住么?”花婆道:“只苏州来的一位相公,叫做石池斋,再无别人。”毕小姐惊疑半晌道:“闻得苏州石池斋是个名士,却怎么到淮安来哩。”花婆欲说就是,为那诗句被毕监生拿去,欲言又止。毕小姐道:“那石池斋认得你么?”花婆道:“他倒不识认得我,想是倒识得小姐哩!”毕小姐粉脸顿红,问道:“他如何识认得我?”花婆挑道:“他既不识认得小姐,小姐如何晓得他是个名士?”毕小姐道:“当日我在苏州游玄墓,闻得他是个少年饱学,又在古香亭见他亲笔诗句,故此晓得。陆妈如何说他识认得我?”花婆道:“他也是见小姐诗句,知小姐才情,故此不面而识。”毕小姐道:“我之诗句俱闺中暗室所作,石生却从何处得去?”花婆道:“说起那石相公,在苏州就见小姐诗句,因而千里之远,特来访问。适才着管家请我到寺中买花吃茶时,谈及小姐。他道:“我与小姐虽未会面,两下事体,却都尽知。’复与我一诗笺”并这曲,他道:“诗笺是苏州得来的,这曲是小姐琴中所弹的。’不意来到园内,撞见毕老爷,将那诗笺拿去。那相公还要候我回话,却如何处置?”

  毕小姐道:“我之诗句,并未传至苏州,想是他误认别诗了。”

  说罢,叫翠云道:“你向老爷那边,取陆妈拿的诗句来。”翠云应诺下楼。花婆道:“小姐差矣。若是误认诗句,并这曲亦不是了,若是这曲是小姐做的,他既知小姐闺中之曲,岂有不知小姐闺中之诗么?”毕小姐作羞惭道:“陆妈之论,似乎近理。但那生迢远而来,在他可谓真诚矣;在我深闺之人,不当招认,若一稍通仪节,便近氵㸒奔,若不应酬,又属负义,此时却势处奈何之地。”花婆道:“小姐之言,真上人高见。然那生不宜留他久住。今小姐当赠之遗记,使他暂回江南,俟后,或鸣之老爷,以图此美事方好。”毕小姐想了想道:“我有一白玉箫,在前边书房箱内,烦陆妈转致。令那生且回南去,不识好否?”花婆道:“这是绝妙的遗记,可着翠云取来。”毕小姐又想了想道:“今日请酒有事,不便去取。俟爹爹外出时,乘空取出,烦陆妈寄去吧。”毕小姐同花婆话犹未终,见翠云走上楼回道:“那诗老爷放在书房中,一时忘记,便寻不着,请小姐收拾衣装,城内女客轿将到了。”毕小姐闻言,开箱更衣,花婆就要辞过。毕小姐留道:“爹爹赴任日期将近,要打点一切事务,并还清凉寺旧愿。你陪我家中料理料理,那事迟日不妨。”花婆因无实据,不好因石生的话,就乘势住下。毕小姐见天暮,叫翠云掌灯。先拿了些酒菜,安排花婆自酌自斟,就改妆下楼,迎接女客去了。正是:异客孤灯空对梦,玉人箫管不知愁。

  按下毕小姐今晚宴客不题。却说石生别花婆之后,千思万虑,望到夕阳,不见回话。自宽自解,以为毕家这日请酒。不期一连过了一二十天,杳无消息。石生使柏儿到花婆家问,又不见音信。心下疑疑惑惑,因带着柏儿向寺外芳草之地闲游散闷。只见两个穿小袖色衣的人,近前扯住石生道:“相公原来在这边,我家老爷请相公处馆,谁知相公弄个不通的去抵冒,致小的们又往返寻到苏州,苏州又寻到淮安。”石生不认道:“我认得你家老爷是谁?说甚么不通的抵冒!”那一管家道:“我是扬州梅老爷家的王文。当日到苏州请相公处馆,现有关书聘金。相公姓石,号叫池斋,怎么不认?”石生拂衣仰天笑道:“你还不放手,这等你错认了,我是姓齐的。”两个管家齐道:“我们在苏州到相公家访问,那看门老者说得不明不白。后到码头上,见一船户,他道石相公往淮来了。小的沿路问来,又有一船户,说相公在湖嘴饭店住歇。小的及到饭店,店家说到清凉寺来了。如今遇着相公,相公又推三阻四,是明明害小的们了。”三人正在寺外争论,只见湛然和尚走出问道:“为甚么事情?”石生忙接口道:“他错认我齐相公做姓石的。”

  那两管家道:“我家老爷请相公处馆,不意相公竟到淮来。老爷特差小的们来访,若相公不去,小的们就要领责。”湛然见无大事,向那管家道:“这相公今日方到寺中,明日就要北行。你们休得错认。”那管家又将一路访来原由说了一遍。湛然故想了一想,诡道:“怪不得你们,向日果有一石相公,在寺中宿了一夜就上北京去了。”那管家放下石生,面面相视,惭愧半晌道:“我们且到别处再访一访吧。”倒向石生陪了许多不是去了。

  石生同湛然复归寺内。湛然有事,自回禅室,不及细问就里。石生独做客房,见诸事不遂,愈觉神昏意慵。正欲就寝,恍然如毕小姐来的一般。方才着枕,又自惊觉。见柏儿手持玉箫进房向石生道:“这是花婆送来的。叫相公回江南去吧。”石生忙起问道:“花婆哪里?”柏儿道:“花婆正待进来,见后面毕家有人来寺,她就交付与我去了。”石生道:“那诗可曾说是毕小姐做的吗?”柏儿道:“她说是毕小姐做的。”石生令柏儿出去。独坐明窗下,手持玉箫沉吟道:“小姐既赠我以箫,何叫我又回江南?”只管如梦如痴,狐疑不决。遂援笔以《杨柳枝》兴怀,作词十首,以配玉箫。其名乐府,可备管弦。

  词云:

  年来何处寄殷勤,暮雨朝烟总未分。

  空余弱质谁为主,独傍长亭更念君。

  金阊有客客清凉,淮水河边夹道长。

  垂枝不解东风意,两地相逢一断肠。

  憔悴枝枝又别离,堪悲玉笛向君披。

  陶家旧日千条好,今日翻为两皱眉。

  江南漫漫花已然,青帝何曾淡着烟。

  到来春色伤同调,未许垂丝别院牵。

  晓开南北石峰寒,忍教芳露滴春颜。

  行人多少莺啼处,莫把相逢陌上看。

  当初折柳隋炀堤,曾听鹧鸪别路迷。

  当日柳青无可折,鹧鸪犹复旧时啼。

  裘马江天入翠微,袅袅轻丝梦未归。

  青娥喜傍楼头月,春色何时上客衣。

  病后何曾休了休,人恋东君君不留。

  折来俱是昭阳梦,只恐君归又病愁。

  兀做高林思悄然,阳春一曲寄当年。

  多情不识淮南柳,野客携锄只属田。

  潦倒长途百感生,手挽丝丝酒未醒。

  相依愿逐东风去,不留芳景付无情。

  做罢,到夜三鼓时分,人声悄寂。石生独备一觞,将玉箫吹和起来,其音凄惋,不忍尽调。

  忽一人推开房门,就侧坐下。石生抬头一看,乃是湛然和尚。石生愀然向湛然道:“老师何今夜肯向愁旅一顾也?”湛然皱眉道:“适贫衲闻箫中有断肠之声,抵枕不能寐。特来请问相公,何以悲愤一至于此?”石生挑灯,不觉泪语道:“学生远从南来,忝居老生爱下,已将事一月矣。今日,忽得知己赠一白玉箫。因思天下有一美物,众皆悦慕。于此得之,必于彼失之。夫失之者,非愿失也,以为托以知己而与,不托以知己而遂不与;而我得之者,亦非泛得也,以为知己之物而取,苟非知己之物而亦不取。今余取矣,是以彼与之者为知己;而与之者以我为知己而赠,不以我为知己赠?而我遂不知。两两牵牵,宁不令人心碎乎!”湛然闻言慰道:“相公固乃热肠寓世之人,但令人情反复,世态叵测,愿相公如意则取,不如意则不取,可也。”石生悲语道:“学生有不得不取之势。”湛然道:“何以见势不得不取?”石生道:“舍彼则我无知己,舍我则彼无知己,故为之势处不得不取。”湛然道:“请言知己者何人?”石生默然不语。湛然近座道:“相公说我得知,我或能解疑,亦未可知。”石生掩泪道:“知己者,向日所言毕小姐也。玉箫即毕小姐所赠也。”湛然惊问道:“毕小姐与相公因何遂成知己。”石生道:“学生自从玄墓古香亭见她诗句,知她才冠群英;复晤一医生,知她貌压众艳。学生特弃扬州梅翰林之馆而来,岂非以毕小姐为知己而访之乎?不意使通之毕小姐,蒙毕小姐答我一箫,似乎亦以学生为知己也。来人又令我早回江南,此意不明不白。是以我为知己而赠,不以我为知己而赠?而我遂茫然不辨。在老师处此,亦料难自解。”

  说罢又自掩泪。

  湛然道:“原来先时那管家就为此事。既然相公弃馆而来,在毕小姐今日赠箫,谅必亦慕相公之才貌,知相公之苦心。又令相公回江南者,此必有说存焉,来人独未达其意乎?”石生道:“来人不曾会面,且会后即难逢之人。”湛然沉吟半晌道:“相公且自保重。明日贫衲有一计,或能稍通音信。”石生道:“老师有何妙计,且试言之。”湛然道:“晚时,毕家有人来吩咐普明收拾佛殿,明日还愿。毕老爷要来拈香。俟贫衲备一茶,请相公陪他谈谈。或两下道义相投,有一机会,事亦难料。”

  石生闻说,回嗔作谢。湛然遂别,石生就寝。

  正是:

  只因恩爱愁多染,不为情痴恨亦无。

  却说石生闻湛然之计,安眠一夜。到次日清晨,梳洗已毕,候会毕监生。果然早茶时,湛然来请。石生喜不自胜。随到前房,向毕监生施礼毕,各分宾主而坐。石生道:“晚生久仰先生大名,几欲登堂请教,恐妨公冗,故疏晋接之仪。”毕监生道:“适湛然师父道及兄长高雅,闻知且善词赋,今日老夫何幸得遇辈中人也。”石生谦道:“晚生少年菲才,何敢望附骥尾。”毕监生笑道:“老夫近因新受杭州通判之职,把诗词疏失了许多。前一敝友钱姓者,祖籍九江,现任徐州刺史,来拜老夫,酒席间就索新作。只道老夫仍是当日窗下之豪兴,却不知近日为官之事,与那诗赋不同。”石生道:“正是。古云非穷愁不能著书。”毕监生道:“兄长住居寂寞萧寺,近日想多新作。”石生道:“有两首词句,着价取来献丑。”毕监生忙道:“不消取来,自然是妙的。”石生道:“晚生自当请教。”随叫柏儿到房中去取那《杨柳枝》词。普明、湛然摆下茶果,四人方举茶杯,见一个管家手持一书,向毕监生道:“徐州钱老爷有书在此。”毕监生将书拆开,看了半晌,笑道:“昨夜过酒,今日眼昏,烦石兄代老夫细述一遍。”石生接过书启,念道:“眷盟弟钱吕直顿首上守翁老仁台书。前者,晋候台教,过承盛款。别来就任,清诲之音犹在耳右。昨蒙上行,仰除土冠,托庇仅获一卒,迄今余党尚无觅处,诚庸才碌碌,不及向知己尽述也。兹有痒生铁纥,字不锋者,昨于江南游学归,拜弟门下。欲过淮谒玉,恳书转为介绍。幸老盟翁推分,加意栽植,叨光不独铁生也。专此代面,无任瞻仰。”

  念罢,毕监生接去,忙问管家道:“铁相公如今在那里?”

  管家道:“现在家中厅上坐着。”毕监生放下茶盏,就起身而别。

  石生道:“晚生拙词,求带去斧正。”毕监生道:“再来领教吧。”

  二人说话之间,柏儿将词已拿到面前。石生乘势递与毕监生入袖。送到寺门,四人遂别。

  石生闷闷不快,同湛然复回前房。湛然道:“相公遭际不遇,这般一件巧事,偏又不能接谈。毕老爷虽居咫尺,这寺一年来不得一次。此会虚过,再难得会了。”石生抱闷不语。湛然又宽慰道:“相公,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成天,且将新茶再吃一盅。”石生同湛然吃了杯茶,少顷,柏儿取午饭至。

  见一管家,拿一拜匣,取出一书,向湛然道:“我家老爷请石相公哩!”湛然同石生惊喜,将书看道:刻下敬置一觞,恭候台教。眷弟毕冷金顿首拜。

  石生看罢,对湛然低语道:“想是那词被小姐看见,故来请我。”湛然喜诺。石生受下请启,令那管家回去。同湛然吃过午饭,随即更衣,专候赴席。湛然笑道:“此事若成,真文章有用了。”石生亦微笑而应。正是:

  否极常逢泰,愁深恨自除。

  好事不易得,易得亦成虚。

  不知石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猜你喜欢
  第十九回 深心怜燕侣密赠盘缠 援手仗兰交托驰缄札·吴航野客
  第十二回 李淳风魂游天府 武则天被斥为尼·
  徐君宝节义双圆·周清原
  第三回 江信生髫年入泮 陆氏母吩咐进香·佩蘅子
  第十一回 淫兴酣再战娇娇女·
  第十四种 飞蝴蝶·石成金
  第四十六回 庆生辰飞花开绮宴 报春晖入梦遗金丹·
  第四回 失胞亲访旧遇贤东 重世谊留宾报故友·陈朗
  第六十四回 唱骊歌绘芳园饯别 催羯鼓留春馆猜花·西泠野樵
  第二回 欺主奴谋劫寡妇财 枉法赃贻累孤儿祸·丁耀亢
  第十一回 内廷进用·长安道人国清
  第十七回 愿征寇假公济私 忌成功散兵归寨·花溪逸士
  第十回 沤烟计刘公脱难 卧虎村二黄被擒·储仁逊
  第二十八段 兰猗猗论琴入妙 梅雪香取才从宽·阿阁主人
  第十回 又行奸天岂逐愿 且入房男不如女·临川山人

热门推荐
  艳婚野史·江海主人
  后庭花·佚名
  两肉缘·不题撰人
  闺门秘术·
  换夫妻·云游道人
  脂浪斗春·不题撰人
  露春红·苏庵主人
  枕中秘·吴贻先
  云影花阴·烟水散人
  枕瑶钗·不题撰人
  浓情快史·佚名
  画眉缘·清长啸和尚
  风流和尚·不题撰人
  玉燕姻缘全传·佚名
  珍珠舶·烟水散人

随机推荐

  • 情变·吴趼人

    清代爱情小说。八回。未完。署,趼人,即吴沃尧撰。第九、十回存目。卷首楔子列出全书回目。宣统二年(1910)《上海舆论时事报》连续刊载写至第八回的一半作者去世。后收入阿英编《晚清文学丛抄·小说二卷》(1960 中华

  • 换夫妻·云游道人

    此书又称《颠倒姻缘》、《谐佳丽》,冰雪轩藏板。云游道人生平无考。此本为现存孤刊本,齐如山原藏,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此书故事取自《欢喜冤家》一回半。 《欢喜冤家》第十三回《两房妻暗中双错认》、

  • 素娥篇·邺华生

    白话小说。明邺华生著。作者无 考。书成于万历年间。据唐传奇《甘泽谣》之 《素娥篇》敷衍而成。叙武则天之侄武三思与侍 女素娥的故事。着重演述房中术所谓四十三 式,每式有

  • 蜜蜂计·储仁逊

    《蜜蜂计》,清代人情小说,共十回,作者储仁逊。主叙汉代董生才被继母使蜜蜂计陷害及其婚姻故事。

  • 桃花扇·孔尚任

    《桃花扇》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作者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男女之情与兴亡之

  • 株林野史·痴道人

    清代白话中篇艳情小说,六卷十六回。题“痴道人编辑”,作者姓名、生平不详。此书清嘉庆十五年伯依保奏禁,道光二十四年的《劝毁淫书征信录》及同治七年丁日昌禁书目均著录,推断当著于乾隆年间。今存上海小说社排印本。书叙

  • 桃花庵·佚名

    又名《卖衣收子》、《齿痕记》、《过街楼》、《站门楼》、《明伦堂》。言苏州双竹巷富家子张才赴虎丘山玩会,遇道姑陈妙善,二人眉目传情。妙善题诗赠扇,张至庵中匿居数日,暴病身亡。后妙善生子,留诗张才遗物衣襟之内,包裹婴

  • 浓情快史·佚名

    又名《媚娘艳史》,中国古代禁书之一。《浓情快史》讲述了世情中的一个女人武则天放荡而又充满欲望的故事。该书约成书于清朝,原题《新镌浓情快史》,署嘉禾餐花主人编次。因为书中有男女情爱内容的描写,有违封建礼教,在清代

  • 负曝闲谈·蘧园

    《负曝闲谈》属于晚清谴责小说,记事率于一人而起,又与其人俱讫。小说涉及的人物阶层与活动场所较广。人物有士子、佐杂、买办、出洋随员、维新派、官宦子弟、朝廷大臣等;活动场所有公园、烟馆、学堂、集市、戏院、妓院、

  • 寐春卷·竹宅山人

    《寐春卷》,明清艳情小说,共十五回,竹宅山人撰。话说北宋末年江南水乡镇江城之一段风月趣事。时值北蛮强悍,时局动荡难安,那镇江城却仍是繁华一片,皆因南北远隔,蛮夷骚扰不及,故而不

  • 九尾狐·梦花馆主

    本书堪称晚清著名长篇章回小说《九尾龟》的姊妹篇。小说较为真实生动地描写了清末上海滩名妓胡宝玉风流浪荡、卖笑追欢的烟花生涯。她俏丽妩媚,淫荡妖冶,风情万种,又极擅独出心裁,领异标新,不知迷倒了多少达官贵人、骚客豪

  • 南朝金粉录·牢骚子

    书生吉庆和家遭不幸,往求父亲搭救过的穷鬼,现在南京为官的韩宏,韩忘恩负义,反相陷害。士绅赵弼邀庆和到家坐馆,遂与其子鼎铭相好。一日庆和偶遇王娟娟,艳羡思怀。不久庆和、鼎铭中试。名妓白纯秋夜救落难英雄洪一羁,与之结合

  • 巫山艳史·

    清代白话世情小说。 又名《意中情》,四卷十六回。不著撰人。啸花轩刊本无序跋。其它尚有乾嘉间刻本,未见。啸花轩为清初书坊,可知其为清初之作品。顾名思义,小说主要是写男女之间的淫荡行为,类似《桃花影》,是一部淫秽之作

  • 闺门秘术·

    落魄文人兆璧、兆琨科考中试,县令夏国华欲将女儿瑶云配兆琨。其子均祥不肖,私自将妹另许叶槐之子叶开泰为妾,瑶云不从。均祥之仆狗儿欲奸瑶云之婢庆喜未逞,反诬庆喜与人通奸,国华怒杖均祥,坚拒叶府婚姻,被陷去职。新县令勾结

  • 伴花眠·情痴反正道人

    伴花眠,情痴反正道人著,明清艳情通俗小说,共十三回。且说那大宋徽宗朝年东京金明池边,有座酒楼,唤着春悦楼。这酒楼有个开酒肆的阮大郎。娶妻赵氏,夫妻二人尚未有子,却也和睦相处,朝

  • 云仙笑·天花藏主人

    清初白话短篇小说集,又名《云仙啸》。题“天花主人编次”,作者姓名与生平不详,论者或认为即天花才子、天花藏主人、徐震,或认为是张匀,皆无确证。今仅存一清初写刻本,藏

  • 巫梦缘·不题撰人

    清代白话中篇艳情小说,十二卷。不题撰人,作者不详。此书《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未著录,日本佐伯文库、中尾松泉堂藏有啸花轩藏板本,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啸花轩为清康熙间书坊,可知为清初的作品。此书在清代一再被禁毁,国内未见

  • 金屋梦·梦笔生

    本书乃《金瓶梅》续书之一,继西门庆家族破败后,金兵南下,世事沧桑,人事巨变,只有人性之恶根不断,人心之贪淫不绝。然善恶总有相报,为恶者必无善终,这便是《金屋梦》之主旨。真可谓写透世态炎凉,尽展人心叵测,于悲观的生存态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