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小才女代父题诗
六经原本在人心,笑骂皆文仔细寻。
天地戏场观莫矮,古今聚讼眼须深。
诗存郑卫非无意,乱着春秋岂是氵㸒。
更有子云千载后,生生死死谢知音。
话说正统年间,有一科甲太常正卿姓白名玄,表字太玄,乃金陵人氏。因王振弄权,挂冠而归。这白太常上无兄下无弟,只有一个妹子,又嫁与山东卢副使远去,止得只身独立。他为人沉静寡欲,不贪名利,懒于逢迎,但以诗酒自娱,因嫌城市中交接烦冗,遂卜居于乡。去城约六七十里,地名唤做锦石村。
这村里青山环绕四面,一带清溪,直从西过东,曲曲回抱,两堤上桃李芳菲,颇有山水之趣。这村中虽有千余户居民,若要数富贵人家,当推白太常为第一。
这白太常官又高家又富,才学政望,又大有声名,但只恨年过四十却无子嗣。也曾蓄过几个姬妾,甚是作怪,留在身边三五年再没一毫影响。又移去嫁人,不上年余便人人生子。白公叹息,以为有命,遂不复买妾。
夫人吴氏,各处求神拜佛,烧香许愿,直到四十四上,方生得一个女儿。临生这日,白公梦一神人赐美玉一块,颜色红赤如日,因取乳名叫做红玉。白公夫妻因晚年无子,虽然生个女儿,却也十分欢喜。
这红玉生得姿色非常,真似眉如春柳,眼似秋波,更兼性情聪慧,到**岁,便学得女工针黹,件件过人。不幸十一岁上,母亲吴氏先亡过了,就每日随着白公读书写字。果然是山川秀气所锺,天地阴阳不爽,有十分姿色,又十分聪明,到得十四五时,便知书能文,竟已成一个女学士。
因白公寄情诗酒,日日吟咏,故红玉小姐于诗词一道,尤其所长。家居无事,往往白公做了,叫红玉和韵,红玉做了,与白公推敲。白公因有了这等一个女儿,便也不思量生子,只要选择一个有才有貌的佳婿配他,却是一时没有,因此耽搁到一十六岁尚未联婚。
不期朝廷遭土木之难,正统北狩,景泰登极,王振伏辜,起复朝臣。白公名系旧臣,吏部会议仍推白公为太常正卿,不日命下,报到金陵。
白公本意不愿做官,只因红玉姻事未就,因想道:“吾欲选择佳婿,料此一乡一邑人才有限,怎如京师,乃天下文人聚处,岂无东床俊彦,何不借此一行?倘姻缘有在,得一美婿,也可籍半子之靠。”主意定了,遂不推辞,择个吉日,挈带红玉小姐同上京赴任。到了京师,请训朝廷,到了任,寻一个私宅住下。
这太常寺乃是一个清淡衙门,况白公虽然忠义,却是个疏懒之人,不愿揽事,就是国家有大事着九卿会议,也只是两衙门与该部做主,太常卿不过备名色唯诺而已,那有十分费心力处。每日公事完了,便只是饮酒赋诗。过了数月,便有一班好诗酒的僚友,或花或柳,递相往还。
时值九月中旬,白公因一门人送了十二盆菊花,摆在书房阶下,也有鸡冠紫,也有醉杨妃,也有银鹤翎,盆盆皆是细种。深香疏态,散影满帘,何减屏列金钗十二。白公十分喜爱,每日把酒玩赏。
这一日正吟赏间,忽报吴翰林与苏御史来拜。原来这吴翰林就是白公妻舅,叫做吴珪,号瑞庵,与白公同里,为人最重义气。这苏御史名唤苏渊,字方回,虽是河南籍中的进士,原籍却也是金陵。又与白公是同年,又因诗酒往来,所以三人极相契厚,每每于政事之暇,不是你寻我,就是我访你。白公听见二人来拜,慌忙出来迎接。
三人因平日往来惯了,情意浃洽,全无一点客套。一见了,白公便笑说道:“这两日菊花开得十分烂熳,二兄何不来一赏?”
吴翰林道:“前日因李念台点了南直隶学院,与他饯行,不得工夫。昨晚正要来赏,不期刚出门,遇见老杨厌物拿一篇寿文,立等要做了,与石都督夫人上寿,又误了一日工夫。今早见风和日丽,恐怕错过花期,所以约了苏老仙不速而至。”苏御史道:“小弟连日也要来,只因衙门中多事,未免辜负芳辰。”
三人说着话,走到堂上相见,更了衣,待了茶,遂邀入书房中看菊。果然黄深紫浅,摆好两隅,不异两行红粉。吴翰林与苏御史俱夸奖好花不绝。三人赏玩了一会,白公即令家人摆上酒来同饮。
饮了数杯,吴翰林因说道:“此花秀而不艳,美而不妖,虽红黄紫白,颜色种种鲜妍,却终带几分疏野潇洒气味,使人爱而敬之。就如二兄与小弟一般,虽然在此做官,而日日陶情诗酒,与林下无异,终不似老杨这班俗吏,每日趋迎权贵,只指望进身做官,未免为花所笑。”
白公笑道:“虽然如此说,只怕他们又笑你我不会做官,终日只好在此冷曹,与草木为伍。”苏御史道:“他们笑我们,殊觉有理;我们笑他便笑错了。”吴翰林道:“怎么我们到笑差了?”
苏御史道:“这京师原是个名利场,他们争名夺利,正其宜也。你我既不贪富,又不图贵,况白年兄与小弟又无子嗣,何必溷迹于此,以博旁人之笑。”
白公叹口气道:“年兄之言最是,小弟岂不晓得?只是各有所图,故苟恋如此,断非舍不得这顶乌纱帽耳。”
苏御史又道:“吴兄玉堂,白兄清卿,官闲政简,尚可以官为家,寄情诗酒。只是小弟做了这一个言路,当此时务,要开口又开不得,要闭口又闭不得,实是难为。只等圣上册封过,小弟必要讨个外差离此,方遂弟怀。”
吴翰林道:“唐人有两句诗道得好,若为篱边菊,山中有此花,恰似为苏兄今日之论而作,你我自乐,看花饮酒,自当归隐山中,最为有理。”
三人一边谈笑,一边饮酒,渐渐得情投意合,便不觉诗兴发作。白公便叫左右取过笔砚来,与吴翰林苏御史即席分韵,作赏菊诗。三人才待挥毫,忽长班来报:“杨御史老爷来了。”三人听了,都不欢喜。
白公便骂长班道:“蠢才,晓得我与吴爷、苏爷饮酒,就该回不在家中了。”长班禀道:“小的已回出门拜客,杨爷长班说道:‘杨爷在苏爷的衙门里问来,说苏爷在此饮酒,故此寻来。’又看见二位爷的轿马在门前,因此回不得了。”
白公犹沉吟不动。只见又一个长班慌忙进来禀道:“杨爷已到门进厅了。”白公只得起身,也不换冠带,就是便衣迎出来。
原来这杨御史叫做杨廷诏,字子猷,是江西建昌府人,与白公也是同年,为人言语粗鄙,外好**,内多贪忌,又要强做解事,往往取人憎恶。
这日走进厅来,望着白公便叫道:“年兄好人一般都是朋友,为何就分厚薄?既有好花在家,邀老吴、老苏来赏,怎就不呼唤小弟一声,难道小弟就不是同年?”
白公道:“本该邀年兄来赏,但恐年兄贵衙门事冗,不得工夫干此寂寞之事,就是苏年兄与吴舍亲,俱偶然小集,也非小弟邀来,且清宽了尊袍。”
杨御史一面宽了公服,作过揖,也不等吃茶,就往书房里来。吴翰林与苏御史看见,只得起身相迎同说道:“杨老先生今日为何有此高兴?”
杨御史先与苏御史作揖道:“你一发不是人,这样快活所为,瞒了我,独自来受用?不通不通。”又与吴翰林作揖,因致谢道:“昨赖老先生大才润色,可谓点铁成金,今早送与石都督,十分欢喜,比往日倍加敬重。”
吴翰林笑道:“石都督欢喜,乃感老先生高情厚礼,未必为这几句文章耳。”
杨御史道:“敝衙门规矩,只是寿文,到也没甚么厚礼。”
苏御史笑道:“小弟偏年兄看花,年兄便怪小弟;像年兄登贵人之堂,拜夫人之寿桃,撇小弟就不说了!”说罢,众人都大笑起来。
猜你喜欢 第五十七回 破碣门绍主出降 迎王师晋军奏凯·蔡召华 第六十三回逛马路托足娼寮驳轿夫伤心政局·李涵秋 第十八回 拾翠女巧思庆元夕 踏青人洒泪祭前生·逍遥子 第二十八回 生离别隐语寄牵牛 昧天良贪心学扁马·陈森 第06回 遭大变妻子俱亡·弥坚堂主人 第六十回 假孟女庞福施谋 诈王姐项氏设计· 第十七回 安老爷京报高升 吕秀士香闺出丑· 第二回 白雪巧计牵皮条·云游道人 第四十七回三角恋爱淑女含羞五卅风潮青年喋血·平襟亚 第十五回 钟情深处转无情 属望极时偏失望·钟心青 十年鸡·省三子 第三回 破疑人片言成二美 痴情客一跪得双娇·李渔 第四十七回 镇江宁巧施缓兵计·储仁逊 第三十回 丫鬟泄漏脱灾危· 第二回 欢声骚惹丫头心慌·风月轩入玄子
热门推荐 艳婚野史·江海主人 后庭花·佚名 两肉缘·不题撰人 闺门秘术· 换夫妻·云游道人 脂浪斗春·不题撰人 露春红·苏庵主人 枕中秘·吴贻先 云影花阴·烟水散人 枕瑶钗·不题撰人 浓情快史·佚名 画眉缘·清长啸和尚 风流和尚·不题撰人 玉燕姻缘全传·佚名 珍珠舶·烟水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