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永福庵夫婦重逢 鞏昌府父子會面
詩曰:
當日炎炎孰問親,今朝寥落便依人。
早知天道循環轉,悔殺綈袍不贈貧。
且說袁化鳳別了哥子,在路兩月,已到了陽江縣,擇吉上任,謁孔廟,參上司,忙過數日,升堂視事。真個清廉正直,毫不徇私。撫按司道,見他幼年有才,且剛方廉潔,十分欽重,在任上做了一年有餘,袁化鳳已是十四歲。忽然一夜,夢見個白衣女人,對他說道:「你明日應該夫婦相逢,不可錯過。」袁化鳳陡然驚醒,想道:「白衣女人,定是觀音大士,怎向我說明日夫婦相逢?若論馮家姻事,已經斷絕。況已遠去陝西,何由得會?若是別的,我又不曾聘定,那裡便是夫婦?」好生委決不下。到得次日清早,傳問衙役:「這城內庵院中,可有白衣大士,要去拈香。」衙役稟說:「只永福庵中有一尊白衣觀音,極是靈感。」袁化鳳大喜,忙備了香燭,逕到永福庵進香。
原來那永福庵,就是馮小姐焚修之處,那白衣大士,就是馮小姐終日禮拜的。這日,聞知縣要來燒香,法慧慌忙著人打掃伺候。袁化鳳下了轎,直入殿中,在觀音座前拈香禮拜。立起身,看那佛像,儼然夢中所見。正咨嗟歎異,忽老尼獻上茶來。袁化鳳一頭吃茶,偶見壁上貼著幾行楷書,便上前細看,卻是一首絕句。其詩云:
紅顏何事老祗園,盟腹當年已屬袁。
兒女不關貧勢利,春風莫漫入桃源。
大梁袁門馮氏題袁化鳳看完,不覺吃驚道:「觀其詩意,分明就是馮小姐。緣何在此庵中?況他父親已往陝西,難道女兒竟不帶去。」又想道:「或者去了,也不可知,此箋還是當年留下的。但此女念念不忘袁氏,語語不負前盟,足見少年烈性,為我守貞,寧甘在此出家,不肯改適。若非神天指點,我幾乎負了他這段苦節,豈不冤屈死了。」正躊躇之際,那老尼又走過來,袁化鳳便問道:「壁上這幅箋兒,誰人寫的?」
老尼跪稟道:「是前任馮老爺的一位小姐,在此出家,常常寫這些東西,貼了滿壁。」袁化鳳道:「如今馮老爺可曾帶他同去?」老尼道:「馮老爺臨起身時,與奶奶兩個著實勸他同行,那小姐不知為甚麼苦苦的再不肯去。老爺奶奶都拘他不過,只得丟著他去了。如今這小姐尚在庵中。」袁化鳳道:「今年多少年紀,可曾祝髮了?」老尼道:「今年已一十五歲,因馮老爺奶奶再三吩咐,故此還不敢與他祝髮。」
袁化鳳道:「既然如此,我有個陰情,與你商議。我其實姓袁,幼時為劉太監撫養,故頂了劉姓,今太老爺現做陝西鞏昌府太守,當初曾與馮老爺指腹聯姻,我實是馮老爺的女婿。只因太老爺與我自小分離,馮老爺當年又有背盟之意,後來兩家做官,天各一方。故十三四年沒有相會,煩你將這些說話,述與小姐得知,我與小姐,實是夫婦,可請出來一見。」那老尼領命,進去了半日,出來回復道:「老尼曾道達老爺之意與小姐知道。小姐說,當年指腹聯姻,後來參商離別,果然不差,但與老爺從未識面,何敢便認姻親。難以冒嫌相見,特托老尼代稟,望老爺鑒諒。」袁化鳳道:「我原料他真偽未知,自然不肯輕見。且修書報知太老爺與馮老爺,自然便有個憑據了。」說罷,便上轎而去。不隔一月,袁化鳳忽奉特旨,欽取入京,各司無不駭然。遠近縉紳,爭來謁賀,袁化鳳酬應了數日,打點進京。因想馮小姐姻事未妥,此番若不用心,便難相會,意欲將他送至馮家任所,俟便完婚。使喚老尼與他商量。小姐也恐失之對面,終無結局,只得應承。袁化鳳便向驛傳道討了火牌,並侍女奶娘,一同送至陝西鞏昌府馮國士衙裡安置。自己也在布政司起了勘合,馳驛進京。各官餞送,好不暄赫。到了京中,仍住在劉瑾宅內。次日,天子召見,賜酒賜緞,極其恩榮,竟除授山東道監察御史,在京做了一年有餘。袁化鳳只因想念父母,雖然袁吉已往任所報知,後來有幾次書信往還,然終久未曾見面,心中鬱鬱不樂,兼之馮小姐姻事,至今耽閣。「我今年已十六,他也十七歲了,屈他摽梅空待,於心何安。」便與劉瑾商議出疏告假,省親歸娶。一連五疏,天子不允。
一日,偶然召對,袁化鳳面奏道:「臣蒙聖恩榮擢,本當殫心報效。但臣未週歲而父母分離,天性之親不相識面。從來君父並尊,家國一體。臣於子道有虧,臣道安能無忝。願陛下暫假一年,稍抒溫情。至於夫婦,人道之始,不娶無後,倫法所禁,容臣乘便完婚,父子夫婦之情,一舉兩得,臣尚年幼,事親之日恐短,事君之日正長,伏祈陛下矜憐准假,使臣得以忠孝無慚,公私兩盡,致身效忠,自在他日也。」天子沉吟半晌說道:「朕觀卿剛方正直,不妨赦其嫌疑,即著巡按陝西,庶可公私並盡。」袁化鳳俯奏道:「陛下矜全臣志,實出格外之恩。但按臣乃直指之官,難以曲從私便。縱陛下信任不疑,何能免於臣僚之交謫,臣雖至公無私,其孰能信。望陛下另賜恩假。巡方之旨,臣實不敢拜命。」天子道:「即有疑謗,朕實信卿,卿可無慮。況朕命已出,豈有更改。但放心前去,不必再奏。」袁化鳳得旨,慌忙謝恩而出。次日果然降下敕書,不敢耽擱,便辭別劉瑾,即刻出京,喚齊夫馬驢轎,竟往陝西進發,星夜趲行。
忽一日,見許多客商,望北而來。走到近前,內中一人卻是袁吉。袁化風慌忙跨出轎來,叫道:「哥哥那裡去?」袁吉回頭一看,認得是兄弟,連忙也跳下驢來,說道:「叔父因聞得兄弟升了京官,今馮小姐年紀長成,叔父特托我進京,叫你告假完婚,並冀父子相見,不想兄弟又因何事轉得出京了?」袁化鳳道:「我正為此事,一連上了五疏,聖上不從,只得入朝面奏,方才准了,反命我巡按陝西,得以公私兩盡。」袁吉道:「有此殊恩,天子也善於成人之美。」袁化鳳道﹔ 『如今哥哥不消進京,同我去到任便了。」一行人又走數日,來到真定府地方。天色尚早,逕欲過去。只見一條街上,有十來個和尚,坐著化緣。袁吉偶然一看,你道是那個?原來恰恰就是當初謝氏所遇的這幾個氵㸒惡妖僧,轉吃一嚇。連忙將衣袖掩著面,把驢子一縱跑了過去。正是:
昔日行兇暴,今朝狹路逢。
誰知天眼近,貫滿正途窮。
卻說這幾個禿驢,當初把謝氏等四人,弄到虎穴,意謂久長受用,誰知因去打劫陝客,只留個小和尚看家,那小和尚又因色溺了心,竟被他賺脫。次日這些禿驢回來,到處尋小和尚不見,便疑他與那幾個婦人鬼混去了。怒狠狠跑到觀音閣上,四下一看,連這些女人也都沒有個影兒,吃這一驚不小,大叫道:「壞了,他們走失,我等便不妥了。」慌忙又去看那袁吉,走到門首,只見門已大開,並不見袁吉。只見個小和尚赤條條的綁在板凳上,正哀哀哭著。禿驢慌問道:「那幾個婦人那裡去了?」小和尚答道:「他們把我綁住,都逃走了。」禿驢心裡著忙,恐怕事發,連忙商議道:「他們此去,必然鳴官報冤,若不速走,大禍立至矣。」眾禿驢道:「他們前日說是回河南去的,諒他只在前面,如今急急趕去。趕得著,便不消說。若趕不著時,只得別營巢穴便了。」當下卷疊了些珍重之物,匆匆而走,連那小和尚也不及去解他,後來不知什麼人才救了他性命。誰知謝氏四人,彼時脫離羅綱之際,原慮他必然追趕,不返河南,已往山東,這班眾禿驢恰恰趕了瞎路。次日因追他不著,不敢回庵,只得又尋遠處,窩頓了什物,十來個禿驢,日日在江湖上剽竊過日。一連做了數餘年大盜。這日也是惡貫滿了,因見一起布客,歇在真定地方,便想要抽豐他,故此假裝化緣看些風色。誰知卻好遇著袁吉走過,一眼瞧見,那袁吉乖巧,恐怕他知覺,反把袖子掩著面孔,走了過去,然後悄然對兄弟說知。袁化鳳喜道:「果有此事,這幾個禿驢豈非貫滿天誅。」忙到驛裡歇下,恰好知府廳縣各官,出來迎接,袁化鳳便與他說知此事。這些官府,見說是伙大盜,敢不奉命,如飛各上了馬,協同擒獲。不一時,拿進府中,袁化鳳便叫哥子到府裡面質,本府知府會同刑廳,帶和尚審問。禿驢還錚錚抵賴,遂一齊用起夾棍,敲了許多槓子,全然不知。袁吉走上前,大聲喝道:「禿驢,你如今到此王法之地,尚不早早供吐真情,可認得我了。你當初氵㸒污婦女,將我關鎖,斷絕飯食,幸得天救,十日不死。你這班禿驢出去行劫,我等方得脫離惡綱。你平日不知殺人萬萬,豈非積盜窮凶,今日狹路相逢,還想賴得過嗎?」這些和尚,忽見冤家在前,魂不附體,那裡還敢爭辯,口裡只叫道:「該死!」太守與刑廳已知情真罪當,各打六十,問成斬罪,上了刑具,押入牢中。次日參了撫按,匯疏具題,即行處決,不在話下。正是: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卻說袁吉,見審結此案,慌忙出城報知,兄弟兩人心裡好不快暢,次早謝別府官,依舊趕路。不上兩月,已到陝西,預先叫袁吉通知父親,自己赴省到任行事。畢了公事,便按臨鞏昌府,馮國士遠遠趨迎。袁化鳳不便交接,傳令各員免見。當下進城,坐了察院,轉身就到府中,逕入私衙,父子一見,抱頭痛哭,袁化鳳也跪倒在地,哭個不了。袁七襄與謝氏含淚說道:「汝當初襁褓之年,遺棄於數千里之外,只道今生今世永無會面之日。誰知一十五年,漂流顛倒,又得相逢。豈非聖天子恩德所賜。」袁化鳳道:「生為父子,而不相認,孩兒罪深惡大。若非劉公公撫育之勞,與皇上曲成之德,焉有今日。使孩兒稍逭不孝之誅,得以承歡膝下,亦可謂不幸中之幸了。」袁七襄道:「彼時我與汝母一線餘生,汝亦渺然一息,受過無窮折挫,歷遍多少炎涼,幸而虎口完軀,已出萬幸。況凌替已極,世態難堪。今日得以父子垂紳,為祖宗振氣,可知天道好還,不著人之意料。」謝氏道:「當初未遇大難之吋,先夢與孩兒分別。如來把手三翻,是個十五之數,彼時猜詳不決。今日看將起來,孩兒恰恰分離了十五年,才得相會。乃見神明告我,纖毫皆驗。」袁化鳳道:「可知榮枯得失,先有定數,自不能強。」是夜家庭慶會,骨肉團圓,也不必說。
次早,馮國士至府求見,袁七襄隔夜已先將馮國士與尤寡悔前後情由,說與兒子知道,又吩咐他好待丈人。袁化鳳謹遵此言,一見了馮楨稟謁,連忙迎出私衙,馮國士滿面慚愧,跪狀於地。袁化鳳用手扶時,馮國士那裡肯拾起頭來,袁化鳳只得也跪下去,大家拜了幾拜,袁七襄正走出來,一把攙起。笑道:「小兒與親翁,誼屬翁婿,還行這屬官的套禮。」馮國士聽了,才敢立起來,陪了許多謝罪的話。當下袁七襄便設一酌,與馮國士商議成婚之禮。馮國士滿面添花,語言生彩。袁七襄便擇了個吉日,竟在府裡成親。一時遠近喧傳,巡按御史,乃是袁知府的兒子,馮縣丞的女婿,一發總承個馮國士,連司道府貳衙門都來奉他。將個八品縣尉,儼然憲府威光。各官府俱助他妝奩之費,倒受下數千金。故奩資什物,反備得十分齊整。袁家到了吉日,安排迎親,一省官員,如是欽賜完婚,都來贈采,至於羽從鼓樂之精嚴,燈綵旗蓋之華盛,自然極其出色,也不必講了。迎到府中,入堂交拜。夫婦榮貴,儼若天仙,曳彩牽紅,花燈照耀。玉人笙管,引入洞天。飲合巹,坐花燭,無不事事風華。繡緯之內,攜手並肩。袁化鳳謝他守身立志之賢,馮小姐也感他不忘舊盟之義。兩個鴛頸才交,香腮浸貼,款鬆玉扣,笑解同心。未幾,夜合乍開,海棠初試,角枕喜沾雲雨,鳳衾香沁新紅,春意酥迷,夢魂酣暢,有闕北雁兒落帶得勝令曲云:
我則道藍橋無路通,卻元來又入巫山夢。粉落了瑤池並蒂蓮,香消了繡幕雙棲鳳。呀!笑殺他岳母一場空,羞殺您勢利婦家翁。虧殺個守節操多情女,村殺這附炎涼老舅公。公公,感殺你撫育恩情重,兄也麼兄,謝殺您周全患難中。
一夜歡娛,不必細述。自後三朝滿月,各官賀喜。袁化鳳大排筵席,款謝同寅,事畢之後,依舊出巡。飲冰茹櫱,霜威嚴肅,屬僚無不警惕自勵,率歸於正。袁七襄便也替姪兒袁吉,尋一頭宦家親事,與他續弦,就教他住在身邊,與袁化鳳兩個,竟如同胞兄弟無異。袁化鳳瓜代之後,升了尚寶司正卿,即上一疏,極言馮國士兩榜明經,久受屈抑之苦,便升任浙江臺州司理。袁七襄自揣吏員出身,做到四品黃堂,已是極榮,若不見機,恐有不測。況兒子已居顯要,盡可優游坐享。便申呈兩憲,題請致仕。因有兒子在京,教他懇求部復,准其乞休。聖旨果然批允。袁七襄即解職而歸,在家裡自在快活。後數年,袁化鳳晉秩太常寺正卿,即便告歸,孝養父母。馮小姐亦歷封三品淑人,生有三子一女,後來兒子長成讀書,兩子中了進士,一子授例監生,女兒亦配名族。自後科第連綿,簪纓接續。馮國士因一念悔過,天道便不負他,直做到四州兵備,至今馮袁二姓,世世姻親不絕,相傳為大梁望族云。
詩曰:
浮沉世態日趨非,談笑相見已蓄機。
身賤不須尋契舊,路窮漠漫惜知稀。
名花慣向朱門盛,燕子偏於鬧市飛。
直待逢時人面改,也教俗眼認輕肥。
猜你喜欢 第十九回 宋道君隔帐琵琶 张邦昌御床半臂·丁耀亢 第十一出 防番·孟称舜 第二十回 花榜开名媛书上考薤歌唱寿母返重泉·邹弢 第三十七回 试金殿犀管落珠玑 扰海疆倭寇为狼狈·陈朗 第六十六回 勇承差冒死救知府·储仁逊 第十九回 错会深心两情浃洽 强扶弱体一病缠绵·韩邦庆 第五十五回 刘皇后阴魂救亲 旧国丈满门遇赦· 第二十四回 冤家原自结 儿女债须还·梦觉道人 第四十六回 众英才分题联集锦 老名士制序笔生花·陈森 第五回 雏儿逢淫妇不觉消魂 秃子扮西商居然得意· 第九回 遣使分巡问疾苦 吞声暗泣死幽囚·郑权 第九回 江秀英花樓上吊· 第四十回 庆团圆贾母赏中秋 博欢笑村妪陪戏宴·归锄子 第三十六回 一声清磐色界归真 百转柔肠情天人幻·魏秀仁 第十一回 幸小姐借温存巧弄机关 廉解元因漫骂暗遭哄骗·天花藏主人
热门推荐 艳婚野史·江海主人 后庭花·佚名 两肉缘·不题撰人 闺门秘术· 换夫妻·云游道人 脂浪斗春·不题撰人 露春红·苏庵主人 枕中秘·吴贻先 云影花阴·烟水散人 枕瑶钗·不题撰人 浓情快史·佚名 画眉缘·清长啸和尚 风流和尚·不题撰人 玉燕姻缘全传·佚名 珍珠舶·烟水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