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载花船》
《载花船》八回,题“西泠狂者笔,素星道人评”,著者,评者姓名均不详。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有四卷十六回日本仓石武四郎藏刊本。存三卷十二回,每卷演一故事。有图。另有北京大学藏清刊本,仅八回,述两个故事。此外还有抄本,仅存四回,藏英国伦敦博物院。
以下分卷介绍其故事内容。
卷一(一至四回)
明朝洪武年间,有国子监司业名陶楚,子陶且,字振儒,生性呆憨,父母亦宠爱有加,故学业无成,娶妻靓娘,美貌聪慧,自幼学书,故能诗能文,堪称文才。
陶楚为官清廉,家中积蓄不多,楚死后,陶家更是入不敷出,陷于困窘。太守毕守尚本为陶楚下僚,念及楚之情份,推荐陶臣为漳泉兵备副使席元浩幕僚。
陶乃携妻同行,至元浩幕中。日常所撰文稿,均由靓娘代劳,笔墨甚佳,得到众人赞许。
元浩有弟惟馨,亦在府中,见到靓娘才貌俱备,心生爱慕,二人情投意合,以诗词往来赠答。元浩知此事后为霸占靓娘,遣其弟返回家乡,以便与靓娘接近。
元浩乃请夫人出面,邀靓娘入府中小酌,又以面试女才为名,百般挑逗,靓娘本就生性轻佻,亦有意与元浩勾搭,然有夫人在场,二人不敢过于放肆。
元浩为得到靓娘,借故打发陶臣押送礼物去按院,又遣侍婢春燕去陪伴靓娘,借机行事,并答应事成之后收其为妾。春燕奉命带礼物见靓娘,二人结为姐妹,终于寻到机会引元浩与靓娘成奸。夫人知道此事后一气之下自缢身亡,元浩乃如约收春燕如妾,三人常同床氵㸒乱。靓娘侍婢梅萼年仅十二,却深明事理,常劝告靓娘,然靓娘一意孤行,不听其劝。
为能长久占有靓娘,元浩诬陷陶臣为陈友谅乱党,命泉州知府将其处死,幸而知府宇文融清正廉明,审理此案后,知道其中必有缘故,未将陶臣立刻处决,只收入监中。元浩以为陶臣必死无疑,干脆将靓娘接入府中氵㸒乐。梅萼得知后告诉靓娘陶臣必为元浩所陷害,无奈靓娘意乱情迷,终日与元浩作乐,不顾夫妻情份。梅萼孤身无援,悲愤之中趁元浩、靓娘、春燕三人熟睡之时刺之,三人均死。
又赴狱中探视主人陶臣。谁知府县官吏以为元浩等三人乃陶臣为泄私愤,遣刺客所杀,乃下文泉州,从重发落陶臣,同时遣人报知元浩弟惟馨。
梅萼始未料及自己的举动反而拖累主人,遂又日夜兼程赶往京城,请人写得状纸,来到宫前告御状,击鼓鸣冤后,自刎于鼓下。此事惊动洪武皇帝,亲自审理此案,遂得真相大白。陶臣得以平反,梅萼得建祠旌表,处理此事不当的府县州官均降职。又赐陶臣原元浩家之财产奴仆。陶臣娶得计院判之女为妻,二人甚为相得。每逢年节之时,陶臣便至梅萼祠中祭奠。
惟馨得知兄长死讯后亦赶至漳州,痛哭靓娘,又偷其示众之首级,为巡卒所获,死于狱中。
卷二(五至八回)
宋末元初之时,秀州有好友三人,茹承祖、廖思泉、倪小桥。三人皆年过四十而无子。后听风水先生之言,改换风水,又各自娶妾,果然不久后三家均怀孕生子。茹子名文芒,字光先,倪子名大奎,字硕臣,廖子名兄显,字良辅,三人亦情同手足。
后三人又各娶妻。光先娶金氏,名玉姐;硕臣娶叶氏,字芸娘;良辅娶兰珠。
有一年村中流行瘟疫,三家均有人病故,唯三对夫妇安然无恙。为求生路,三家合计搬至秀州城中开客店。初时经营尚好,三家亦安居乐业,相安无事。后生意逐渐萧条,三人不得不外出揽生意。一次硕臣外出,其妻芸娘寂寞难耐,与光先勾搭成奸,后硕臣归,知此事,殊为恼火,为讨回便宜,乃与光先之妻通奸。二人互以对方妻子取乐。
兰珠与良辅不满两家所为,欲离开此地回乡。故良辅称生意萧条,世道离乱,而家母在乡间独居,分回己之本利。回乡后良辅以所得钱财赎回田产,又在家门口开白酒辅,节俭度日。
不久,金兵南下,逼近秀州,在城外掳掠钱财妇人,光先、硕臣两家逃难,途中与玉姐、芸娘失散。二女为金兵所掳,玉姐被囚于金华,芸娘被严州防御使占有。
良辅在乡间挂念义兄下落,特至城中探视,已不见人影,遂变卖店辅,扮作乞丐,一路寻访兄嫂消息。后在金华赎回金氏,在严州府衙讨出叶氏,三人在还乡途中又巧遇已是乞丐之光先、硕臣二人,遂一同回到乡间,重整家业。良辅将变卖客店所得钱财分与二人,并赠己之积蓄。
芸娘回家后留恋防御使府衙中的生活,深怅良辅多事,后悬梁自尽。茹、倪二人终身务农,而良辅因得善报,连生三子,俱入仕为官,夫妇二人亦高寿而终。
卷三(九至十二回)
唐朝武后篡位,改国号为周,改元天圣。乃与张宗昌、张易之、薛怀义等氵㸒乱后宫。时武后有一宠臣,本为妃子,姓尹名若兰,入宫三年未沐皇恩,因其诗书棋画样样精通,深得武后信任,甚至使其代批奏章,称为“女学士”。武后犹不满足于张宗昌等三人之乐,欲寻天下精壮男子入宫侍御,故遣若兰出行,名为“征聘贤能”,实则“选龟”。
若兰乔装出宫,改称“尹监”。执上方宝剑,巡行各地,一路肃政治民,颇得百姓爱戴。武后一再催逼,若兰乃选美少年百十余人,送入宫中,武后先以宫娥试之,然无一人能合格,遂发还原籍,此事遂传遍天下。
尹监巡行至河南,在卫辉府女庙行香,有年轻男女因通奸为众人所擒,男子名闻人杰,女子嫁与一八十老翁为妻。尹监乃成全人杰,代为交纳聘金,开释二人。又巡至建康,因办事不利,武后责之,乃故意拖延。建康府有一秀才,姓于名楚字粲生,才貌双全,为乡仲所荐,参拜尹监,尹监设宴款待,留数日,终日吟诗作赋,谈笑风生,乃互生倾慕之心。后于楚知其为女身,二人乃订下终身,终成鱼水之欢。尹若兰惟恐武后问罪,乃弃官而逃,二人隐居临安湖中。
街中诸人数月不见尹监,乃奏明武后,武后闻讯大怒,派遣一十二员内监分巡各地,查找若兰下落。后终捉获若兰,押送京师。途径吴县时,已是县尹的闻人杰带领二十余人,伏于太湖港内,劫得官船,救出若兰,藏于私衙中。
两年后,闻人杰升为谏议大夫,择日进京。人杰将若兰混在家眷中,以免暴露。途中忽闻中宗登基,大赦天下,于楚夫妇乃告辞人杰,回家探望父母。人杰入京后,荐于楚之才,帝乃下旨征于入京。于楚在其父催促下入京应命,夫妇二人同行,至京后,于楚上书求辞官,奏章为武三思所见,乃伪传圣旨,宣尹若兰入宫,又于半途遣武士劫之,抢入衙中强奸。若兰誓死不从,得遭遇相同的李氏相助,送信与大臣狄仁杰,言明真相。狄乃遣兵斩三思于太子宫中,并率禁军抄灭武家,救出尹、李二人,又以于楚为弘文馆检讨。
北京大学所藏本中只有后两个故事,一至四回叙尹若兰事,五至八回叙茹、廖、倪三家之事,内容则大抵相同。
小说作者虽自述题旨为“人为圣贤,为禽兽,岂禀受有大殊哉,惟一念之差耳。……人不可不自励哉!三复兹编,发人猛省,勿谓稗官无益也。”然于氵㸒秽场面作辅张详述,的确可列入氵㸒秽书籍之列。如第三卷写武后寻男宠之事,于第一回中借武后之口评论天下男子之势,各分名目,列为七等,有“瘫痪之龟”、“朽腐之龟”、“躁率之龟”、“小试之龟”、“卤莽之龟”等等,实是发前人所未发,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氵㸒秽之道不仅是津津乐道,还颇有研习。
就三卷的内容来看,这些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塑造了一个聪明有才的女性形象,她们分别是靓娘、兰珠和若兰。其中靓娘是貌美多才,然而聪明过头反被聪明所误,又水性杨花,故先后与几人勾搭寻欢,最终不免落得悲剧下场。
作者在一开始是以赞美欣赏的角度描写靓娘的,但最后却让其枭首示众,其中的劝谕之意非常明显。但是靓娘的死又是令人惋惜的,故作者亦借惟馨之情痴来渲染这个悲剧。兰珠则是封建社会贤妻良母的典范,在别人氵㸒乱取乐之间,她不为所动,反而劝说丈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后又与丈夫帮助失足的友人,其深明大义,显然是作为人格典范树立的。第三个妇人尹若兰则是一个为爱情而献身的女性形象,她有男子的刚毅果断,执上方剑,安抚万民,从这方面看,她与中国传统小说戏曲中常有的女扮男装,治理百姓,获取功名的形象有相似之处,但是她又以女儿家的柔情万种,为情而不惜触犯天子而更具艺术魅力,因此说这是一位塑造比较成功的女性形象,充分体现了一个女子的真实心态,抓住了人物性格的核心。最后再谈谈在第一个故事中作为配角出现的萼梅,她与以上三位女性不同,没有出众的才华和容貌,但是作为《载花船》中最光辉的形象之一,她的确体现了无可比拟的人格魅力,这是超越了性别的。虽然作者也许是将她作为靓娘的对立面而附加设置的。萼梅敢作敢为,义胆侠心,刺杀了奸夫奸妇,虽然行事有失卤莽,却也大快人心。后来更以自己生命平反冤案,许多在男人做不到的事,却为一个弱女子做了,可以说《载花船》整部小说都因她而增色不少。
《载花船》刊行后,因其内容氵㸒邪,亦屡遭禁止,然于民间流传亦广,后有人据末一则故事改编为传奇《渔蓝记》。
猜你喜欢 第三十三回 忏宿冤吁佛拯呆蟠 践成约会真挚嫠史· 第十五回 聘淑媛贾兰受室 喜乘龙巧姐于归·顾太清 第九十回 太夫人亲劳将士 小书生喜对梅花·陈少海 第三十九回 世界昏暗夫妇入囹圄 恩义分明母子得佳丽·黄南丁氏 第六十回 老夫得妻烟霞有癖 监守自盗云水无踪·韩邦庆 第二十五章 惊鸿·徐枕亚 第九回 章学政潜室偷欢· 第十七回 势位逼仓卒去官·天花藏主人 第三十五回 登州镇上表告急 郦兵部力奏招贤· 第四十回 蘅香院留梦记新巢 梨雪轩聆歌伤往事· 第二十回 癞道人忽惊尘梦 风流害自入桃源·苏庵主人 序·李海观 第二十回 暗夜奸夫床底藏·风月轩入玄子 救饥溺暗里赠多金 为朋友热心得奇祸·娥川主人 第十三回 官船内情收义女·陈端生
热门推荐 艳婚野史·江海主人 后庭花·佚名 两肉缘·不题撰人 闺门秘术· 换夫妻·云游道人 脂浪斗春·不题撰人 露春红·苏庵主人 枕中秘·吴贻先 云影花阴·烟水散人 枕瑶钗·不题撰人 浓情快史·佚名 画眉缘·清长啸和尚 风流和尚·不题撰人 玉燕姻缘全传·佚名 珍珠舶·烟水散人